回覆列表
  • 1 # 海先生009

    為方便後面的邀答,我先錄詞在此。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心境很重要,普普通通,尋尋常常的物事在一般人看來甚至是生活的苦累,在作者看來就有了田園牧歌般的詩意。這就是作者的不同常人處。作者的目光之所以不同,就在於他不僅僅停留在麻葉苘葉上,而主要著眼在‘’光‘’上,不僅僅著眼在煮繭這一勞累的活動上,而主要著眼在‘’一村香‘’上。如此作者從困苦的環境中超脫了,以自己的詩眼注視提取出困苦環境中的詩意的意象。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作者的心境,而在心境之中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一個安字,正像作者另一詩句所言,此心安處是吾鄉,作者正是做到了心安,才在尋常之中,見到了這些不尋常處。

  • 2 # 亦有所思

    東坡大叔的口舌之福真真讓人羨煞!

    這是我的第一領悟。

    麻葉層層苘葉光,

    因為有麻葉二字,所以小可認為這首詩應當是東坡在惠州所做,應當是在紹聖元年之後,那時東坡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按他老人家的豁達和性情,自然不會糾結於世事浮沉,心情大好之下,難免要以美食解懷。這個荷葉我不傾向於荷花葉,或是村裡有一個荷花池之類的解釋,應當是麻葉的光澤像荷葉一樣。這一句來得很突兀,所以答案應當在下一句。

    誰家煮繭一村香。

    原來如此,是因為有人家在煮繭,讀到這裡我也有些暈。這個煮蠶明明是做絲之用,為何弄出香氣來?是蠶蛹麼?暫且放過。總是是因為東坡路過此處,聞到清香,然後循香而入。

    隔籬嬌語絡絲娘。

    這詞的結構非常巧妙,按順序來說是213,先是聞香,然後循香,看到麻葉,最後看到絲娘。同時也證明了上一句的煮繭不是蠶蛹,而是為了做蠶絲。隔籬二字倍妙,可以想像得出東坡隔著籬柵和女子說話的情景。

    垂白杖藜抬醉眼,

    垂白,原意白髮下垂,指老年人,這裡是自比。杖藜,是拄著柺杖行走,又交待出一層意思來,這是東坡大叔(進村之前喝完酒之後)兩眼迷離腥松。可是為何要用一“抬”字呢?見下一句

    捋青搗麨軟飢腸。

    捋青,引伸為摘菜,搗麨可解為做飯。原來是我們的東坡大叔餓了,看那女子如此這般,自然是飢腸轆轆,食指大動。

    問言豆葉幾時黃。

    這明明是打岔好不好,您直接說有沒有吃的,能不能添一雙筷子不就得了,偏偏如此劍走偏峰,倍顯情趣。

    其實這詞讀起來很心酸,一個連走路都要拄杖的蘇東坡,被貶到窮山惡水,依然心情不減,依然慧心通明。

    幽默風趣的深處,是一個曠世文宗的無奈。

    難!難!難!

    領悟?

    再苦再累,也要微笑地面對生活!

  • 3 # 張峰149764346

    《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葉光》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一首詞作,這是一首處景生情,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這首詞主要寫夏日田園風景,村容村貌農事活動和村中的一些見聞,表現了農民久旱逢甘雨作者與農民同樂的喜悅心情,也是農村雨後莊稼實情。

    一,作者詞的上句寫的是作者在村裡的所見所聞,特別是誰家煮繭一村香,末到農家先聞到村味,這是農村的真實寫照,從正面描述了農村的真實味道,這句話更適合現在的村味,養雞村沒進村老遠就能聞到一股雞糞味,養羊村是羊糞味,真是村村一個味,各村的味道不一樣,村裡幹啥多就是啥味,這是作者親身休驗農村生活的真實見聞。

    二,這句寫的是作者同老翁的對話,農民採下半成熟的麥子充飢,黃豆還不到成熟季節。

    蘇軾的這首詞讓我感悟到以下兩點。

    1,作者的這首詞妙筆生花,談雅悽美,以樂觀的人生態度崔人奮進。

    2,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兩句關切之情可見農民的生活仍然處在困難中,

  • 4 # 路尋寫作創富

    《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

    蘇軾

    麻葉層層苘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搗麨軟飢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村外的層層麻葉因雨的滋潤而泛著光澤,村內處處飄散著煮繭的清香。不時聽到籬笆邊傳來繅絲女子悅耳的談笑聲。

    鬚髮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搗成粉末用來果腹。我關切地詢問老翁:豆類作物何時能成熟?

    1078年,43歲的蘇軾在徐州任知州,那年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百姓到城外求雨。得雨後,他又到城外謝雨。蘇軾來到城外的村莊,看到苘麻遍野,桑林鬱鬱蔥蔥,時值盛夏,正是繭子豐收的時節,村村都在煮繭繅絲。這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又想到農民大旱得雨,作為父母官的蘇軾心情大悅,於是寫下此詞。

    “苘”即寈麻,是麻的一種。“麻葉層層”是寫作物茂盛,“苘葉光”是說葉片滋潤有光澤,“村南村北響繰車”,正是蠶兒結繭、村婦紡絲的季節;“誰家煮繭一村香”嗅到蠶繭的清香,這是誰家在煮繭呢?滿村都飄滿了香氣。“隔籬嬌語絡絲娘”,這個“絡絲娘”是一語雙關:既可以指一邊紡絲、一邊說笑的主婦們,勞動的人最可愛;也可以指籬笆中藏著的昆蟲“絡絲娘”,它們又叫紡織娘、莎雞,在初夏時開始歌唱。

    風景很美,不過,蘇軾明白,鄉村並不是世外桃源。“捋青搗麨軟飢腸”,小滿時節,小麥還是青色的,穀粒尚未飽滿,而去年的存糧已經快見底,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鬚髮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炒幹後搗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軟飢腸”。不遠處的田地裡,毛豆莢也才剛剛鼓脹起來。“問言豆葉幾時黃”,農人盼望著成熟、豐收、溫飽。可見村中生活仍有困難,也流露出蘇軾對老百姓的關切之情。這首詞充滿清新的鄉土味道,自然清新,生活氣息濃厚。

    蘇軾屢屢遭貶,但他始終堅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要學習他的這種責任心,學習他從不脫離實際的嚴謹作風,學習他的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讀古人的詩,不僅僅是欣賞,還要立足當下,學以致用,學古人精髓以成長自己!你從這首詞悟到什麼啦,一起分享下啊!
  • 5 # 求魚哲說

    《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

    蘇軾

    麻葉層層苘(qǐng)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搗麨(chǎo)軟飢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這首詞寫在蘇軾在徐州當市長的任上。此時,因為黃河決堤,徐州城經過洪水洗劫,滿目瘡痍。緊接著又逢大旱,人民生活幾乎陷入絕境。迫不得已,蘇軾前往城東20裡外的石潭求雨。不想果然靈驗,此後接連得雨,旱情解除。人們歡天喜地,蘇軾按照慣例去石潭謝雨。

    這首詞就寫在謝雨歸來途中,經過村莊時,蘇軾的所見所想。詞的意思如下。

    苘麻茂密的葉片在Sunny下閃動著晶瑩的光芒。正是桑蠶結繭的時節,家家戶戶忙於煮繭,滿村飄香,令人心醉。人們都在辛勤的勞作,大路上幾乎看不到人影。透過綠蔭掩映的籬牆,不時傳來繅絲婦女愉快的談笑。這時前方有一位頭髮斑白的老人拄杖走來,蘇軾連忙上前與他攀談。老人抬起朦朧的醉眼告訴知市長,大水過後,存糧全無,好在春麥長勢喜人,可以採些青嫩的麥穗磨成粉,暫且充飢。蘇軾心想:青麥畢竟有限,不足以解決青黃不接的困難,如果黃豆熟了,倒可聊以度過饑荒,所以又關切的問道,不知黃豆幾時能夠成熟?

    這首詞充分表現了蘇軾作為一任父母官,下基層,慰問群眾,關心人民疾苦的實際作為。他不是一個坐在衙門裡的青閒大老爺。對抗洪水的時候,他跟群眾一樣,站在城頭上,不顧自身安危。當人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解決困難。他對人民的關心,細緻到了是吃青麥,還是吃黃豆的入微程度。

    蘇軾雖然是個文人。但是從他為官一方的第一天,他就以解決人民具體的困難為己任,不是一個清談的官吏。

    做人做官就應像蘇軾一樣,實事求是,有所作為,有責任感。

  • 6 # 秋水並刀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詩

    《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

    麻葉層層苘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搗麨軟飢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蘇軾因與北宋當朝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於1071年自請離京任杭州通判,之後於1074年升調密州任知州,於1077年調任徐州知州,直至1079年卸任。在徐州這兩年,42歲的蘇軾躊躇滿志,勵精圖治,革除政弊,領導組織抗擊水患,關心百姓疾苦,留下了不俗的業績和政聲。為他再次返京積累了資本。

    在他任職徐州知州的第二年,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徐州發生嚴重旱情,經當地父老介紹: 城東石潭與泗水想通,每當天旱當地有到龍頭求雨的習俗,於是他便撰寫祁雨詩,為百姓祁雨; 天降大雨後,他便親到石潭謝雨。沿途他還視察農事,關心民情,寫下了一組《浣溪沙》謝雨詩,這首《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就是五首組詩中的一首。

    麻葉層層苘葉光

    久旱逢甘霖,雨後的青麻葉子滋潤繁茂、淨潔光亮。(苘,原為“檾",即,青麻)

    誰家煮繭一村香?

    經過一個村子,作者聞到了一股煮繭繅絲的味道。因為“求"來了雨水,桑葉也茂盛起來,給蠶娘帶來豐盛的食物。蠶繭豐收了,家家煮繭繅絲,然後換回銀兩,給農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煮繭的氣味實際上並不香,但看到家家戶戶那種豐收的忙碌,作者心裡充滿了喜悅,所以感覺就是馨香無比啊!

    隔籬嬌語絡絲娘

    絡絲娘,這裡指繅絲的婦女。絡緯:昆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絡絲娘、紡織娘。夏秋振羽作聲,聲如紡線,故名紡織娘。作者巧借這種昆蟲名字的含義來讚美籬笆那邊一邊勞動一邊嬌聲交談的繅絲女子,即諧意又諧音,起到了一石二鳥,讓人咀嚼品思,領會到雋永的文字魅力。

    垂白杖藜抬醉眼,

    在村邊的田野裡,作者看到一位鬢髮花白的老者拄著藜杖,望著仲夏之際的即將豐收的菽禾,滿眼迷醉而充滿喜悅。

    捋青搗麨軟飢腸

    捋青,老者捋一把還未成熟的麥粒。搗,搗脫麥殼。麨: 炒熟麥粒充飢。軟,原文"暖",

    問言豆葉幾時黃?

    作者問老者,今年的大豆幾時成熟。

    透過讀這首詩,我們可以領會到: 蘇軾作為一個主政一方的封建官吏,是一個能夠勤勉為政,懷有親民利民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官; 他踏踏實實做事,是一個把百姓飢飽和冷暖安危為己任,有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風範。

    這些為官的品質,同樣可以為當今的人民公僕所借鑑。

  • 7 # 每天讀宋詞

    咱們的大樂天派蘇軾,其實被貶期間,也是怡然自得,這次呢,愛吃和愛玩的蘇軾又去農村耍了。沒錯,就是城會玩。見慣農村的鄉土人在農村還能怎麼玩?除了幹活,就是流汗。而城裡人,見慣的是魚鱗成片的房屋店鋪,什麼玩泥巴的農村style只能下鄉才能遇到。

    不得不說,蘇軾大大是一位很來事的城會玩。他總是喜歡鄉間遊後,大筆一揮,寫首詞來紀念眾多鄉間遊中比較難忘的一次旅行。他是這麼寫的:

    浣溪沙

    麻葉層層苘(qing)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luo)青搗麨(chao)軟飢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麻葉長的郁郁青青,成片成海。苘葉反射著太陽的光,看起來亮晶晶的。可見,豔陽高照,紫外線指數要上八了。我猜,蘇軾大大一定很愛護他的小臉蛋,戴上他的草帽,不願意它曬傷發紅,像大紅燈籠一樣,供人賞燈。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走著也是會餓的,再者滿眼都是農作物,也是看著很下飯。

    不知,從哪裡飄來煮繭的香氣,燻得滿村飄香?也不知道有多少雙纖細的手在鍋沿上畫圈搖動?尋著香氣,來到一家村舍。隔著籬笆,從那邊傳來繅(sao)絲姑娘的盈盈笑語和嬌嫩的妙音。簡直一派歡樂的農活現場。那麼美好的年紀,活著那麼鮮活的生命。不禁感嘆,人生真奇妙,浮生一日真值得。

    上闋移步換景,是遊記的套路,將讀者的視線從田野拉到村舍。從視覺與聽覺角度,描繪農家幹活的圖景,生動有趣,極具農家樂的特點。繅絲姑娘的嬌語如清爽的風,吹散外客風塵僕僕的熱氣,沁人心脾,溫柔可愛。

    下闕以拄著柺杖的白髮老翁開頭,以慈藹親和的人物形象,又給讀者心上送上暖風。老翁,也是醉翁。“抬醉眼”三個字,尤為傳神的將一個可愛的醉酒老頭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抬”這個動詞,簡直點睛之筆,與下句“軟”字異曲同工。“捋青搗麨軟飢腸”指摘取將熟的麥子,將麥子炒幹後搗成粉末,用來充飢。

    蘇軾大大又一次獻上一道鄉間野食。麥子尚青,路過麥田的人便迫不及待想嘗上一口麥子的味道。此處,又為下句“問言豆葉幾時黃”做鋪墊。豆葉黃,標誌秋收。秋收,即糧食豐收。老翁白天喝醉了酒,隨手抓把青麥充飢,簡直是閒適的田園生活。從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是無戰無亂的太平年代。鄉間,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怡然自樂。

    整首詞,洋溢著夏天的活力,生命的活力。男人勞作,女人繅絲,老人頤享天年。田間,風調雨順,精耕細作。田園之樂,不過爾爾。蘇軾大大,真是名副其實的城會玩。農田不是長者莊稼的土地,而是孕育著快樂,希望與太平的樂土。不知道,這樣的圖景是多少邊疆戰士的夢境,也是多少背井離鄉的遷徙者的夢境?

    或者,在言笑晏晏的田園樂之下,蘇軾大大是否在追求著浮生一日,活著就是一種快樂的境界?活著,吃飽喝飽,滿堂子孫,滿足了作為人最原始的慾望,於是,人也變得簡單,快樂也變得簡單。快樂,不在於多少家財萬貫,不在於命達官亨,而在於找回生命中最簡單的快樂。

    我想,讀完蘇軾大大記錄的這首充滿田園樂的《浣溪沙》,每個人都能找回生命中最簡單的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設當年岳飛沒有被殺,歷史會如何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