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霹靂火76228767
-
2 # 董Season
有啊,各種各種方法多了去了,除了這Mindmap和番茄25分鐘以外,還有青蛙、象印筆記、塗鴉、視覺筆記、方格本、康奈爾筆記法、麥肯錫、thinkmap、魚骨圖、摩西腦圖等等等等。
但是知道這麼多,學得過來麼?
答案是學不過來,所以,
第一,明白自己的目的,選這些工具是為了什麼這各種工具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
是為了提升你的效率,還是拖延症、單純為了好看?
第二,找哪種形式你最喜歡,學習一種工具要看它的難易度,太難了必須專業老師指導花費上萬,那麼對你自身的學習條件來說,價效比就會有高低之分,跟買東西一樣的,學東西也要看價效比和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
第三,怎麼學,我覺得做筆記的方法選擇一種即可,刻意的深度練習,化為自己的高效工具隨手就可以用。
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語音記錄也可以是手機上面的軟體記錄
解決拖延症的小方法也選擇一種就可以了。更或者是我哪個也沒用,我壓根就不拖延,在畫思維導圖的時候我的效率奇高,倆小時完全不會走神,那番茄鐘的錢都省了幼兒園開個家長會都能做成思維導圖筆記的我來說,我覺得思維導圖還是很適合我的工具。
願你也能找到能夠陪伴一生的效率夥伴,給你加速度的生活
-
3 # 索樂集
《零秒工作法:速度解決一切的麥肯錫工作術》——赤羽雄二讀書筆記——索樂
除了思維導圖還有番茄工作法之外,我最近讀過一本書,裡面說的零秒工作法我覺得比較好,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速度能夠解決一切問題1、效率低下的原因
“我認為日本白領的工作效率低下的三大主要原因是“眾多管理層和部門領導人無法自己作決定和推進工作”“部門內外協調後的再次協調”以及“隨之而來的龐雜冗繁的資料製作。”——赤羽雄二2、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
(1)無法迅速開展工作。
(2)無法專注於應該完成的工作。
(3)工作缺乏計劃、不斷滯後。
(4)無法做出決定,猶豫不決。
(5)相關檔案和資料製作速度慢。
(6)在郵件上話費大量時間。
(7)會議又多又長。
(8)大量工作需要退回和重做。
3、提高速度能夠解決的5個問題
(1)能夠迅速著手工作,避免拖延。
(2)頭腦高速運轉,變得跟靈活,進入“舉一反三”的境界。
(3)能夠多次運用PDCA管理迴圈(管理學中的一個模型,包括: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改進,按照這樣的順序做質量管理,並且迴圈不止地進行的科學程式),從而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工作經驗積累、找到工作秘訣,從而提高工作質量。
(1)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輕鬆把握客戶真實需求,迅速糾正錯誤。
(2)全速應用PDCA管理迴圈,充實自身,沒空感知去壓力,擺脫因為壓力帶來的煩惱。
二、提升工作速度的8個原則1、形成整體印象
(1)整體印象指最終成果是什麼、為取得最終成果需要考慮的要素、需要按照怎樣的步驟和順序才能取得成果、從什麼地方著手才最有效率等綜合因素。
(2)在整體印象的基礎上判斷各個部分的重要、次要程度,判斷關鍵節點,判斷危險過渡階段在哪。
(3)避免過分細緻地工作,在不是很重要可以暫緩的工作上浪費過多時間等情況。在全面分析風險因素的基礎上,致力於提升工作速度。
2、工作不要過於細緻
合理分配時間,核心部分工作認真細緻完成,次要部分快速推進,對工作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3、掌握工作的要領
把握完成工作所必須的要點,在減少時間浪費的同時推進工作。
在腦海中反覆模擬現實來明確工作的執行流程,思考什麼時間前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按照什麼順序來做、委託誰來完成等問題,明確這些步驟中哪個容易出問題,提前做好解決方案。
4、形成良性迴圈
讓工作中各個部分都能進入良性迴圈,推進工作的時候工作本身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且周圍相關人士也會不斷來協助自己。
這裡需要幾個訣竅:
(1)穩定的人際關係作為基石,重視團隊成員,多溝通。
(2)一旦形成良性迴圈,進一步去推動朝好的方向發展,讓團隊人員快樂,形成積極地工作狀態。
(3)不用刻意去找尋良性迴圈,認真做好種植播種,耐心等待開花結果。
5、不斷尋找提高的方法
多種途徑探索提高工作速度的方法,進行各種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不懈地改善,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
6、凡事提前
避免拖延,將能夠完成的工作提前完成,讓人放鬆下來,提高頭腦靈活度,時間上也更加充裕,可以冷靜地以更加全面的視角來推動工作。
對於多餘和不必要、不緊急的工作,做出調整。清楚掌握工作整體流程,做出判斷。
7、凡事先行一步
(1)比別人先思考前進的方向。
(2)比別人先調查必要資訊。
(3)比別人主動準備。
也就是在別人注意到問題並且採取行動之前,不知不覺進入先行一步的狀態。
(4)“先行一步”絕不意味著“過度急進”。
8、儘量避免返工
(1)初次接受某專案的,先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多向領導和同
(2)發生偏差,第一時間告知對方,最快速度採取挽救措施。
三、提升思考速度1、“A4紙做筆記”法
(1)全世界最簡單的頭腦靈活度訓練法。透過此方法除去心中的煩惱、顧慮、不安和混亂,讓大腦輕鬆上陣,集中精力去思考,發揮大腦原有的出色思維能力。
(2)做法就是將A4紙橫著擺放,在左上方寫上標題,右上方寫上日期,正文寫4~6行,每行20~30字。花1分鐘的時間寫完1頁,從早上起床後到晚上睡覺前,寫10頁,那麼你的大腦就能非常清晰。
(3)如果每天堅持書寫10頁筆記,不安的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每次發生了比較在意的事情便毫無保留地記入筆記中,漸漸地就能意識到自己究竟對什麼事情在意,讓自己煩悶不堪的事情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對這些事感到厭惡。
(4)每次只要腦中浮現出特別在意的問題,都全部記入筆記裡,在意的問題是什麼,或到底覺得哪一點不對勁,而不會將問題束之高閣。能夠去分析問題的原因、輕重緩急、處理方法等。
(5)不斷整理和歸納頭腦中的問題,整理大腦彙總的問題和思考過程,形成良性迴圈,從而能夠自然而然從最重要和最緊迫的工作著手。
(6)獲得瞬間判斷的能力,長期整理形成對處理要點、可能發生的問題、問題的應對方法等的明確答案,形成自己的判斷基礎。形成對整體流程的把控力,這樣能夠很快做出最佳判斷,真正避免在多個選項中舉棋不定、反覆猶豫而花費大量時間。
2、提升把握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越是能夠迅速地把握問題所在、看透問題本質、整理解決方案、採取解決辦法,工作的速度越能得到提升。
3、假設性思考
從步驟上來看
從變化過程來看
4、零基礎思考
指對於“本來應該如何解決”或者是“本來必須如何解決”之類的問題,不要拘泥於先例和現狀,而應該從根本上重新思考。
有意識地將組織內部的約定俗成的前提條件、制約條件、個人的厲害關係考慮進去,深入思考問題的本來狀況。
所謂零基礎思考,並不是指“幼稚的”“純粹過激的”或“無視現狀的”思考方式。歸根結底,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現狀並大膽構想,清晰地規劃出理想的成果和達成目標的步驟。
5、透過深入挖掘探求真相
探求真相——深入挖掘
不斷詢問直至建立起自己的理解。
不斷重複思考、構想假設、驗證和修正這些步驟。在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前,反覆問自己“為什麼”。這個過程可以從根本上來鍛鍊我們的“分析能力”和“獨創性”。——赤羽雄二6、工作框架
工作框架就是用於整理工作的骨架,一般是透過下一頁所示的2×2或者是3×3格子的形式整理。將多個觀點與問題按2條軸、4個格子(2×2的情況下)的方式來整理,便能清楚地劃分觀點和問題。在確認了優先順序的基礎上,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始工作。在需要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迅速地製作出工作框架,便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解答腦中的疑惑。
針對不同的課題考慮最適當的框架,進行整理和歸納。
首先在縱向和橫向進行整理;然後確認基本要素;最後把握好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工作框架例項
四、最大限度提升工作速度和效率技巧1、收集資訊
這裡說的當然是高效率的收集資訊。
(1)減少外界對自己的干擾;
(2)學會篩選資訊;
(3)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4)學會利用有用的工具收集數字資訊;
關於(3)(4)條可以看我的另外一篇推文“快速閱讀”,裡面涉及到關於碎片閱讀的知識。
(5)對任何資訊應該採取懷疑態度去審視;
(6)參加學習會、研討會、交流會;
(7)參加各種展覽會;
(8)當然少不了閱讀書籍。
2、製作檔案和資料
能夠短時間內製作完成檔案和資料。
(1)靈活運用“A4筆記法”,高速高質完成工作。
(2)製作之前和上司確認整體框架,清楚工作整體流程。
(3)製作完成工作概要,此條針對領導對員工。
領導向員工指示工作的時候,從一開始就儘可能詳細地寫一份工作完成概要給員工,然後讓員工按照這個概要來完成工作。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夠保證員工最大程度上能夠穩定地推進工作,避免發生偏差,工作輸出的質量也會有所提高。
(4)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可以頻繁召開進度確認會議,每次會議讓員工充分準備資料、說明新完成的工作,對於工作不足的部分,由上司來做出補充。
如果會議頻度較高,那麼每一次的進度確認會議只需要10~15分鐘就足夠了,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並且工作完成的質量也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上司在口頭上做出了不明確的工作指示,員工誤解或者根本無法理解的時候,檔案和資料的製作成果一般都很糟糕(×)。基於“工作完成概要的製作方法”,在工作中反覆確認工作進度的話,那麼工作質量和工作速度都會大幅提升(○)。
3、高效會議
(1)將所有會議時間減少一半,力求發言簡潔。
(2)將會議的次數和出席人數減少一半。
出席會議的人員越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大家的緊張感會增加,更能形成一次有意義的會議。如果只有3~5個人參加會議,那麼每個人都必須非常認真地參與討論才行,對別人的發言也能認真傾聽,避免遺漏。如果有20個人參加會議,那麼每個人的精神必然會相對比較鬆懈。——赤羽雄二
①讓參會人員逐一發表自己的看法
②對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的發言要特別強調和引導
④尊重他人的發言
⑤如果意見有衝突,確認相同點,整理不同點
在確認不同點的時候,首先要確認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再整理雙方主張的本質區別。在這樣的過程中,常常就會意識到:雙方的想法其實基本上是相同的,也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只是因為些許的差異而引起感情上的對立,僅此而已。——赤羽雄二
(4)使用白板能夠提高會議效率數倍
①由會議負責人在白板上書寫
②不要自行隨意歸納,儘量將發言的內容如實地記錄下來
④歸納要點,補充完善
⑤用手指著記錄下來的內容,向本人確認
⑥整理議題和將要採取的行動
⑦關於論點上的偏差,要當場透過圖示的方式說明相同點和不同點
白板舉例
4、清除溝通上的障礙
(1)認真傾聽他人所說的話。
(2)將想要傳達的資訊歸納成3~4個重點。
(3)應該傳達的資訊,不要過分修飾、拐彎抹角,直接傳達。
(4)透過書面形式共享意見的一致內容。
透過書面形式確認,有3個重要的理由:
①即使認為意見達成一致的時候,其實和對方的理解仍然存在差異。
②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了一致,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對方的記憶就變得模糊,只會記住對他自己有利的事情。
(5)避免居高臨下的態度,擺正自己的位置。
(6)積極地反饋
所謂積極地反饋是指,在員工和團隊成員獲得出色的成果時,給予表揚和感謝,或者慰勞大家。不論是多麼瑣碎的事情,都要當場表揚他人。
(7)遠離合不來的、充滿惡意的、有些病態的人。
回覆列表
第一,什麼工作?第二,學習什麼?否則這題沒法答。
思維導圖和qc八法之類差不多,現在多有擴充套件,方法多多。這都外國的。用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與現實脫節。而且,別教條。那東西不見得一定有用,就事論事的選擇分析方法,否則,方法不對,一樣耽誤事情。不懂這東西領導找你,你只說什麼重要,什麼次要,什麼是輕重緩急就行了。否則,你弄張表,這傢伙認為你華而不實,你一樣死定了。
國內要看什麼事,對於一般小事,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幹,不用方法,一樣可以搞定。別太迷信那些東西。你懂周易,一樣是辦法,方法不同而已。但學懂周易需要至少十年,那些方法,一下午弄不明白兩個,你就沒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