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談山野雜家
-
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四個字“志大才雄”。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不假,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軍事家、政治家,但是鄭成功本人志大才雄,遇事獨斷於心,具有極具堅毅的性格,根本不是屈居他人之下的凡物。
顧城老先生的《南明史》堪稱歷史著作的典範,書中對鄭成功的評價我覺得很深刻度,“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只能是一箇中性略帶貶義的評價吧,鄭成功的地盤都是自己血拼下的,肯定要優先考慮自家勢力的存亡興衰。
鄭成功在隆武帝遇難後,一直不願意奉永曆帝朱由榔為正朔,在孫可望受封秦王,分三路誓師連克貴州,川南、湖南、廣西大部的大好形勢下,鄭成功依然在坐觀成敗並沒有向永曆朝稱臣,保持自家的割據性,雖然最後受封延平郡王,但是受封不聽調,在孫可望降清清軍主力雲集西南的時候,依然坐觀成敗,儼然獨立王國,永曆王朝的死活鄭成功並未放在心上。
孫可望北伐全盛時期真有一鼓作氣收復河山之勢,可惜私心導致功敗垂成,當然這與本次問答無關我不在贅述。
張煌言、張名振在浙東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一時之間聲威大振,福建“義師起,八郡同日發”,但是鄭氏集團對朱以海監國這個事情很冷淡,不光不予以配合還處處掣肘。後來朱以海被清軍擊敗,沒有了根據地的朱以海到了廈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表面上以禮相待,安排朱以海居住於金門。
永曆帝 朱由榔在雲南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後,張煌言幾次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由於鄭成功不支援而作罷。鄭成功死後,朱以海一度無人供奉。
對此,顧城對在南明史中對鄭成功有嚴厲的批評,“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
所以鄭成功是一個梟雄,他不可能擁立擁立明朝皇室後裔,而且鄭氏集團本來就是一個大的軍閥勢力,鄭氏集團本身對明朝的忠誠的就很一般。
鄭成功雖然割據自雄,但是依然是一個大英雄,魯迅先生說的好,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而鄭成功堅持抗清,誓不投降的氣節也贏得了清朝的讚賞,康熙給鄭成功寫了一副輓聯: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比起江北四鎮、左良玉之流,鄭成功對大明已經算做的很好了。
-
3 # 歪史
這個問題就是錯誤的一個問題。
首先,鄭成功不是以明朝臣子自居,而是他本來就是明朝臣子。在隆武朝,隆武帝當時是鄭氏兄弟擁立,一方面出於感謝,一方面出於拉攏,另外鄭成功當時還叫鄭森,在面聖時候隆武帝一見滿心歡喜,可惜沒有女兒可嫁,於是賜名朱成功,等同駙馬都尉,此後,鄭森就成了朱成功,到死都是這個名字。這也就是國姓爺的來歷。
而後,在清朝攻佔臺灣以後,為了消滅明朝皇統,減少鄭氏在太晚影響力,故意給變成鄭成功。於是後人都以鄭成功來稱呼他。
另外,他沒有建立明鄭,他死的時候依然是企圖光復神州的明將。他到死一直是明朝昭宗分封的延平郡王,後來因為戰功,昭宗兩度想晉封為潮王,但是鄭成功因為謙恭,又剛剛北伐失敗,於是堅辭不受。所以他到死爵位是延平郡王,官位是明朝招討大將軍。
由於昭宗朱由榔的中央朝廷遠在昆明,中路廣西一代被清軍佔領,路途遙遠,音訊不便,於是昭宗親賜鄭成功便宜行事。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武將可達一品,文官可以說六部主事。
雖然任命是這樣,也等於給鄭成功一個獨立行事的權利,事實上他便成為一國之主。但是他仍然忠心耿耿,沒有任何僭越之形。他的治下仍然是明朝王土,不是鄭氏封地。所以不存在建立明鄭政權這一個說法。明鄭只是後來史家稱呼。
最後,鄭成功死的時間是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而昭宗永曆帝在雲南昆明被吳三桂逼死的時間是永曆十六年四月,當時清兵完全竊據大陸,並且實行了嚴格的封海令,路上音訊不通,在當時一個月不到的時間是完全不可能傳到臺灣的,所以,當永曆帝死訊鄭成功是不可能知道,也就是說他死的時候認為皇帝還在世間,既然有一個皇帝就不肯能在擁立另外一個,除非想篡位。
-
4 # 夢香寒冰
這個問題是不是:鄭成功為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王爺?
答案是有的,魯監國。只是魯監國沒到臺灣就病死了。以前有傳說是鄭成功害死的,現在已經挖掘魯監國的墓,證實魯監國是病死,鄭成功並沒害他。
魯監國也一直尊崇永曆正統,這一點他和鄭成功觀點一致。
-
5 # 棲鴻看紅樓
你弄錯了,鄭成功擁立了明朝皇室後裔的。
1645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叔父鄭鴻逵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建立了隆武政權。這時候,年輕的鄭成功,跟著父親在軍中歷練,所以他當然也是“擁立”朱聿鍵的群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原名不叫鄭成功,叫鄭森。是朱聿鍵對他特別欣賞,說“可惜我沒有女兒,否則一定招你為女婿”,並且賜以國姓、賜以“成功”之名的。也就是說,朱聿鍵給鄭森改了名,叫“朱成功”,而“鄭成功”是一個原姓與賜名的結合稱謂。
可惜隆武帝朱聿鍵不久就死了,父親鄭芝龍也投降了清朝。鄭成功不肯投降,與父親決裂,自己堅持抗清。1649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王”。
我們在《鹿鼎記》裡看到鄭經被稱為“延平郡王”,就是襲了鄭成功的爵位,來自永曆帝的冊封。
永曆帝名叫朱由榔,是原來福王之子。老福王就是當年“國本案”的核心人物之一,鄭貴妃之子,名朱常洵,被李自成所殺。朱由榔從那時就展現出他驚人的天賦——擅長逃路。
做世子的時候,他從李自成大軍圍捕中逃跑;繼承了福王的爵位,他又在清軍南下的大潮中逃跑。當了皇帝之後,他又一跑逃跑,從雲南一直跑到緬甸,在緬甸住了三四年,直到1661年才被獻給吳三桂(也有說是1662年年初),永曆朝廷才算結束。
而鄭成功呢,死於1661年。也就是說,鄭成功一生,名義上都是明朝的忠臣,他的反清鬥爭也一直以某位明朝皇室後裔為正朔的。
鄭成功,包括他的兒子鄭經,最高的職位都是“延平郡王”,這是南明永曆帝給他們的冊封。他們沒有自已立國。
-
6 # 薩沙
事實上,鄭成功一直堅持維持南明朱家的最高地位。
最初鄭成功父子是推崇隆武帝一派,但當時鄭成功只是父親鄭芝龍手下將領,還沒有操盤大局的能力。
而鄭芝龍認為隆武帝其實沒有實力,主要軍事實力就是鄭家的力量。
而鄭家的力量不足以和滿清全面對抗,況且還有浙江魯監國等南明其他勢力拆臺。
所以,鄭芝龍先是迴避和清軍作戰,最後乾脆投降。
清軍攻入福建,隆武帝被殺死,鄭芝龍投降,由此隆武政權垮臺。
隆武政權垮臺以後,鄭成功也脫離父親自己開始反清。
他開始是推崇隆武帝,但這個政權已經完了,殘餘的如寧靖王之流資歷太淺,當時才30歲左右,不足以服眾。
隨後,鄭成功就認永曆皇帝為正主。
資料這麼寫:永曆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定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
直到鄭成功病死前,永曆皇帝都是在的(其實永曆皇帝在鄭成功死前1個月遇害,只是訊息傳播速度慢,臺灣並不知道),鄭成功是永曆皇帝的臣子。
鄭成功對於朱家人,從來都是很重視的。
比如當年魯王出兵攻打隆武帝,是鄭成功的敵人。
但魯王戰敗投靠鄭成功,後者也收留他。
但鄭成功佔領臺灣以後才1年,就病逝了,他的繼承者鄭經不但讓寧靖王到臺灣監軍,同行包括瀘溪王、魯王世子朱弘桓、巴東王等諸明朝宗室數百人之多。
實際上,鄭成功病死時仍然是延平郡王。其實當時無論軍政都是他的人,朱明皇室頂多算是來避難的,鄭成功仍然對他們相當尊敬,更是承認永曆皇帝為皇帝。
不但鄭成功,包括他的兒孫也是如此,直到臺灣被清軍攻佔,鄭家並沒有任何越軌行為,仍然是以大明郡王自居。
其實他們只要願意,完全可以自行稱帝,誰能把他們怎麼樣?
但其實退到臺灣以後,這裡漢族人口才幾萬人,根本不足以打贏滿清。
鄭家明白,這樣對峙下去,或早或遲都會全軍覆沒。這種時候,隨便立一個皇帝是很愚蠢的行為,不但會導致內部出現極大的混亂(南明皇族在清軍逼近的情況下,仍然派兵互殺),而且會讓漢人老百姓非議(大臣不能隨便立皇帝,不然會被當做董卓),更會成為滿清首要攻擊目標,滿清認為國無二主。
至於指責鄭成功沒有策應孫可望作戰,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實際上,在孫可望攻打清軍的同時,鄭成功也在福建連續作戰,甚至反攻漳州。
但當時清軍實力很強,漳州久攻不克。雙反前後鏖戰一年多,到底還是清軍實力強悍,鄭成功負多勝少,最終退守廈門。
可以說,當時鄭成功也儘可能的進行的攻擊,無奈實力不濟,最終自身都難保。
而就在鄭成功艱難和清軍作戰時,孫可望已經準備俘虜永曆帝作為傀儡,還要設計幹掉李定國了,隨後就是全軍崩潰。
-
7 #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鄭大木就是個軍閥。
康熙對鄭大木的評價很高,什麼爭半壁,有孤忠的,實際上和放屁無異。因為鄭大木本質上就是一個洗白的海盜,說好聽點是一個軍閥,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實現鄭氏家族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什麼效忠明朝。
鄭成功的根據地金門廈門
而且鄭大木還曾經向順治搖尾乞憐,向清朝表示只要清朝願意承認鄭氏獨立的行政權、財政權以及軍士指揮權,以及獨立的海外貿易利益,他隨時可以剃髮稱臣,效忠清朝,並幫助清朝剿滅南明餘孽。更何況他兩次故意放李定國鴿子,導致李定國兩次在廣東被清軍打的跑路。
但是清朝也是有底線的,即他鄭大木頂多是清朝一個世襲罔替的大財主,想當一個半獨立的軍閥想都不要想。因為清朝當時已經有了四個軍閥,不會再允許多一個軍閥,而且他已經錯過了跳槽的最佳時期,清朝不會再給他割肉。再者,清朝的文官集團也不待見鄭大木這個海賊王,因為他們深受儒家影響,不會允許有軍閥玩半獨立。因此雙方必然談不攏,只能走繼續對抗這一條道。
南明之所以願意接納鄭大木,還讓鄭大木聽調不聽宣,保持獨立性,主要原因在於南明小朝廷病急亂投醫。因為南明小朝廷尤其是朱由榔,都是依靠軍閥活著的廢物點心,因為當時大清統一天下是大勢,只有不願意失去獨立性的軍閥因為需要合法性而尊奉南明小朝廷,說白了,南明和朱由榔就是婊子的貞節牌坊,鄭大木就是這些要立貞潔牌坊的婊子之一。
不過有意思的是,朱由榔帶領南明小朝廷轉進到緬甸之後,那些擁立南明的軍閥就徹底喪失了合法性。尤其是朱由榔等人被緬甸引渡給清朝後,鄭大木留徹底成了婊子。
緬甸:我得用朱由榔換利益最大化
所以,鄭大木在大陸上幾乎無法立足,而且清朝對鄭大木開啟經濟封鎖,再加上金廈彈丸之地的經濟產出無法供養鄭大木,因此鄭大木把目光投向了東面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去大員黑吃黑去了。
因為他必須要遠離大陸,才能沖淡他的合法性危機,繼續搞他的鄭氏獨立王國。而且他的後人也繼承了他的玩法,力圖在清朝的打壓和分化之下尋求獨立性。最後失去耐心的康熙在清軍水師完善之後,派遣靖海侯施琅渡海平臺,徹底滅了鄭氏。話說,如果沒有康熙和施琅,臺灣島就是第二個李加坡。
只不過現在也挺有意思的,因為上樑不正下樑歪,竊據臺灣之海賊妄圖自立乾坤,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畢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根據個人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安定臺灣後方考慮
以鄭成功為首的反清復明群體根據地設在臺灣,這是南明滅亡後,唯一一個可以對抗滿清的有效政權。作為團隊的核心人物,鄭成功無論做任何決定都必須以穩定小政權的局勢為出發點。
如果在內部匱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擁立新君,只會加重鄭氏政權的內部矛盾。這些逃到臺灣的朱氏王爺們,原本都是平起平坐,地位相等。無論立誰,都必然導致黨同伐異的情況發生,這是非常不利於臺灣政權的內部和諧,所以鄭成功乾脆不擁立新君,以此讓人人都覺得有可能,以此來維持短暫的表面和平。
二、逃亡臺灣的皇室王爺名分不夠
伴隨明朝地盤被滿清逐漸圍剿蠶食,一些所謂的皇室貴族紛紛逃到臺灣投靠鄭成功,比較有代表的人有魯王世子朱弘桓、瀘溪王朱慈曠、巴東王朱江、樂安王朱儁、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鋯、寧靖王朱術桂等等。
這些人雖然都是朱氏皇族後人,但名分不夠,也就是說雖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血統,但沒有皇位繼承的法統。這些王爺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出皇子的十多世子孫,傳至明朝敗亡的時候,他們只能是以藩王自居,距離承繼大統的資格實在相差太遠。
三、鄭成功對南明倖存者早已心灰意冷
危害大明和南明政權的正是以南方士大夫階層主要成員的東林黨人士,這些迂腐計程車大夫階層只會以仁義道德來謀取政治權力,絲毫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這些人早些年只為了個人一己之私,在崇禎時期的大明王朝大搞特搞黨同伐異,面對家國危難存亡之際,完全無視社稷安慰,只想著自己搖搖欲墜的權力,最終害死了可悲可嘆的崇禎皇帝。
受害者崇禎皇帝以身死社稷,成全自己一代帝王的美名。那些"始作俑者",坑害崇禎的亂臣賊子卻腳底抹油,一股煙溜到南方重新建立南明政權。然而沒過幾年,又把南明政權給敗個精光。而鄭成功作為武將,而且祖上又是"海盜"出身,與這些滿口之乎者也,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士難免有著天壤之別的政治主見。試問,這時的鄭成功怎麼可能擁立明朝皇室後裔,讓這些人有機會上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