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流叔叔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 2 # 桃源天馬行空

    《山海經》自古號稱奇書,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書中所記神靈四百五十多個,個個奇形怪狀,神通廣大。記載了約四十多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它是現存的儲存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堪稱中國上古神話的寶庫。全書十八卷,分《山經》、《海經》兩大類,約三萬一千字。內容涉及很廣的範圍,包含了地理、歷史、植物、動物、礦物、醫藥、鬼神、祭祀、氏族部落諸方面的內容。它的作者原題為夏禹、伯益,實際上並不是一人一時所作,而是多位無名氏的集體創作。成書年代約在四千年前,寫定於距今兩千至兩千五百年間。

    《山海經》文字簡約,索解困難,內容散漫,不成系統,如碎金散玉一般,如果能加以破解,將會對中國上古歷史研究有極大意義。

  • 3 # 品茗123

    在西方也有和山海經中類似動物出現,我們都知道西方古代資料中經常出現一種半人半馬的動物,所以個人認為,這應該是一個被遺失的世界,並非神話,而且書中還介紹了各種地理文化和風土等。

  • 4 # 易學文化愛好者

    《山海經》歷來被認為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至今大多數人仍將其視為上古神話傳說。而其中記載的眾多異獸的形象經常會用來作為影視劇的創作題材,這就更會讓我們以為那些奇異的動物僅僅是古人的腦洞大開。但近年來的研究卻屢屢顯示,《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異獸正在不斷被發現於世界各地。

    一:存活的山海經異獸

    《北山經》中記載了這樣一種怪獸,“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看完這個,不知你的腦海中是否會構建出這樣一種形象,一種長得像兔子的動物卻長了一張老鼠的面孔,而它竟然還有一對會飛的翅膀?這世界上竟有這樣的動物,你不是在逗我吧!

    可這世上還真就有!《北山經》中提到的“飛鼠”現在也叫“鼯鼠”,現實生活中的它並不是我們想象中張牙舞爪的異獸形象,反倒是十分嬌小可愛的。飛鼠如今多生活在亞洲東南部,除此之外,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也有它們的蹤跡。飛鼠因長有一雙翅膀而得名,而實際上它們的翅膀發育並不成熟,嚴格來說只能稱為“飛膜”。飛膜可以幫助飛鼠在樹林間快速滑行卻無法實現像鳥類般的翱翔。

    《西山經》中記載“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這“文鰩魚”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飛魚”,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很像鳥類的翅膀。它在海中可以以每秒10米的速度遊行,還能躍出水面十幾米之高,據統計,其飛行的最遠距離能達到400多米。飛魚的長相的確是“狀如鯉魚”,它們有著像鳥一樣的翅膀,身上有著青色的斑紋等等,這些與《山海經》裡的描述十分吻合,由此可見《山海經》中的記載其實是十分寫實而又生動的。

    如果飛鼠和飛魚還不算是咱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那麼“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的鸚鵡和“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的猩猩,則一定是你所見過的。正因為這兩種動物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以至於初讀之時很容易就能聯想到它們,甚至還會覺得其描述語言十分貼切和生動。反推而論,那些初讀時我們未曾能形成聯想的異獸可能只是我們現在所不熟悉的動物,但並不能代表它們不存在。

    二:為何至今難覓蹤跡

    語言習慣造成的誤解

    遍覽其書,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山海經》的作者在描述異獸特徵時所使用的語言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即多用“狀如”某種常見動物的形式來描述一種當時不常見的動物。而按照現代人的語言習慣,若是讓我們給一個沒有見過老鼠的人做一個描述,總不外乎說它有四條腿,一條細長的尾巴,一對圓圓的小眼睛和一張尖尖的嘴。而類似“細長”、“圓”、“尖”這樣帶有顯著特徵的形容詞卻正是《山海經》中從未出現過的。或許是數千年前的古人由於詞彙量不甚豐富,以及質樸的風氣對語言的影響使得其語言習慣與後世有很大的不同,但《山海經》中的描述並非是不可信的。

    《東山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異獸“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翻譯過來就是說這種野獸長得像兔子,嘴如鳥喙,眼睛像貓頭鷹而尾巴像蛇。那麼貓頭鷹的眼睛是圓的,蛇的尾巴是細長的,鳥的嘴是尖的。可能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犰狳同樣是一種現存的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美和南美地區,是一種瀕危物種。犰狳有著尖尖的嘴,圓圓的眼睛,尾巴像蛇一樣細長,身上還有甲片。每當遇到危險的時候,犰狳便會將全身捲縮成球狀,將自己保護起來,這不就是惟妙惟肖的“見人則眠”嗎?

    讀過《山海經》後再細想,那些看似神乎其神的描述,不外乎是將各種當時人們生活中所常見的幾種動物的各個部分拿來類比形容一種不常見的動物,如此卻恰好可以說明這些異獸就是當時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們並沒有長出多麼不可思議或奇形怪狀的器官,它們身上的任意一個部分都是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的。而拿一樣東西去類比另一樣東西在主觀選擇和理解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偏差和誤解。

    思維定式造成的誤解

    我們去理解《山海經》中對於異獸的描述時,往往會出現兩種思維定式帶來的偏差,一種是認為我們沒有見過的動物就應該是不存在的,一種是將自己的理解方式強行賦於其上。我們對“眼見為實”的偏執使我們輕易否認了許多未曾聽聞的事實。其中有大量類似“六足”、“九尾”、“三翼”這樣的描述,因為這樣形狀的動物似乎並不符合常態,所以我們想當然地就覺得那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其實回想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異形動物也並不少見於新聞報道之中。

    如果我們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適應《山海經》中的語言習慣,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八身”,或許只是在形容章魚的八隻腳。古人對動物的身體也許並沒有現在這麼明晰的界定,若試著用作者的方式來描述章魚,稱其為“一首八身”其實也未嘗不可。這也就意味著,《山海經》中所描述的一些異獸很有可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只是因為我們的誤讀反而讓它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變異和滅絕

    在奇妙的生物界中,蘊含著形形色色的變異現象。生物變異無疑是生物界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做這樣一種推斷,《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異獸經過上千年的時間若能延續繁衍到今天,應有不少會經歷變異和進化,或者說書中記載的某些生物就是經過變異。

  • 5 # 隨心98

    我的觀點是山海經不是真是存在的世界,是我們祖仙構想描繪出來的世界。

    像我們小時候應該都聽過老一輩人說月亮上有嫦娥玉兔,還有吳剛和桂花樹,不要用手指月亮,那是對神仙不敬,晚上就會被割耳朵。七夕牛郎織女在鵲橋約會,只要晚上坐在葡萄架下就可以聽到他們說話。有沒有人試過,我是真的在葡萄架下面聽過的,等我們長大了,上學了,就知道這些故事很浪漫美好,但是卻不是真是存在的。

    然而為什麼會有山海經裡這麼多撲朔迷離的神話故事呢?我覺得原因有三個,

    一是山海圖成圖之時並未文字發明,因此各種需表達物象、意象均以圖形表示。及至山海經故事的作者寫作時,文字不同加上不能完全瞭解影象背後的含義,不是所有人都是知道寫得是什麼,再加上後來傳承故事的人加上自己理解,故事就越來越離奇。就是像一句話,首耳相傳,經過一百,一千人,會變成什麼樣呢?更何況是山海經裡的故事?

    二是以前的人,生存都很艱難,精神層面的需求更不容易滿足。這些故事的流傳就是古人對美好生活期望。

    三是山海經中有些地址是真是存在的,那些神獸動物卻在現在世界找不到呢?那是古人對自然中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和記錄,地址名稱能經過世世代代的人們流傳到現在,而那時對動物的認知不足,又不常見,經過人記錄,再加上人的想像自然就變成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的存在。

    總結山海經里耳熟能詳的神話,我們普遍認為是上古人民對太陽,對世界的崇拜,編撰出虛幻的神話人物來寄託神思。 這些千百年來被視為怪力亂神的故事,背後全是華夏民族的集體回憶。神話最初的模樣全是這個民族觀察世界,建立曆法,分析星辰日月的解釋,即使在漫漫時光中,與最初的涵義有了區別,這些神話依舊在這個民族之上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 神話並不是假話,並不是編撰的謊言,而是這個民族對祖先的崇拜、對遠古的記憶。

  • 6 # 月照瀟湘

    首先,我認為山海經的資料採集淵源流長,廣搜博集,涉及廣泛,包羅永珍。大致假設一下《山海經》在成書之前的時間階段:

    一、更早於先秦有文字記載時期,在結繩而治時期,便有先民智者:蒐羅素材、口頭創作、強聞博記、口口相傳、代代相傳。

    二、《山海經》非一時、一世、一人之專著。而是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先民勞動智慧的共同創作結晶。直到有了文字記錄再創作以後,便由大量的資料積澱,到質的飛躍:

    最早收錄《山海經》的藝文志是班固的《漢書》,其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山海經》十三篇;《國朝》七卷;《宮宅地形》二十卷;《相人》二十四卷;《相寶劍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古之勢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學術界認可的、較重要的古繪圖版本有日本《怪奇鳥獸圖卷》及清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其一,《怪奇鳥獸圖卷》,2001年日本文唱堂出版,是江戶時代(1603-1867,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根據中國的《山海經》圖繪畫的彩色圖冊,共收圖76幅,據《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導論》中介紹,初步研究,其中66幅見於中國明代胡文煥《山海經圖》,二者在設圖、神名、風格諸多相似,只是一些或加入日本風格。其二,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刻本,成書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是清代最早山海經圖本,該刻本承襲六朝張僧繇、宋代舒雅的體例編圖,在影象造型上144幅圖中,有71幅全部或大部採自胡文煥本。(注: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刻本流傳廣而雜,有乾隆圖本、近文堂圖本等,又有書院本、官刊本、民間粗本等,雖都以原本為摹本,但良莠不齊,變異甚大。)

    對《山海經》內容性質的認識,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而劉秀(即劉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學界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即“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 7 # 去淤生新

    我認為《山海經》是先民們創造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帶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主觀烙印的理想世界。在那個生產力極端落後以自然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受制於自然的侷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們透過幻想,用超現實的偉力的神來解釋一切,這也是自然之中的自然,體現了先民的豐富的想象力。如《共工怒觸不周山》,就解釋了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原因,百川東匯的原因。

  • 8 #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山海紀是一部雜談紀事紀錄的書,三分事實,七分傳聞奇異虛構之事,對於探索研究歷史人文地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用。

    對於傳說未必命是真的,大都三分事實,經過不斷傳說就會有更多的虛構情結加入進去了,就成了聊齋的神話。

    裡面也記錄了成很當吋的一些見聞,真實快應該比較高,只是我們後輩對於當吋記錄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解釋。

    至於傳說中遺失的世界,也就是說斷代滅亡的一個世界,一個滅亡的斷代的世界是不可能將傳說傳下來的。也沒找到在當吋那個吋代遺留下來文字記錄,也沒有找到實物證據,所以應該是虛構的神話故事。

    就算滅亡吋有一些文字的記錄了,當吋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自滅亡,備後代發現了這些文字的記錄,以當吋人的智慧,不可能破解如天書的古文字的內容,就科技文明發展如此高的今天,也還不能破解古文字代表的意思和內容,所以遺失的世界論據不可成立。

  • 9 # 詩人皆

    是否存在史前文明到如今尚無定論,山海經也許是記載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或另一類物質文明,就算是先秦人民的臆想,也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 10 # 住在心裡的自己

    據說山海經最初曾有圖,後來圖失傳,僅留文字,後人根據文字重新繪製圖像,但畫技普遍不敢恭維。人類很難想象自己沒見過的東西,所以即使是天馬行空的幻想,如果仔細考據,我們也會發現那其中是大自然中種種元素的拼接和重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線上學英語怎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