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茗聽雨1982

    這個問題問的。。。我不知道你從哪裡總結出來的?

    如果說三國裡,最沒希望的,應該是蜀國,而非吳國。。。按照劉備的國策,以人為本。(這是以人為本最早的出處,不過那個時候的以人為本是資本,而不是現在的根本)那麼我們說說,三國時期人口是多少。《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景耀六年蜀國滅亡時的人口,王隱在《蜀記》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看到這個數字,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全國九十四萬人,有十四萬不從事生產,打仗按照當時六養一的說法,十萬部隊需要六十萬民夫運糧,蜀國北伐一開戰事,全國什麼都不能做,就剩下點老幼婦孺,這種窮兵黷武的國家怎麼可能有統一的希望?

    再說吳國,《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記載吳國滅亡時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可以說吳國最後是有實力和曹操劃江而治。而且在陳壽三國志裡,魯肅的曾經也上表過一個隆中對的國策,和諸葛亮不同的是,諸葛亮最終實現三分天下而魯肅最終確實二分天下,劃江而治,有點像南北朝的感覺,最終不管天下三分,還是兩分天下,都實現了。。不過吳國這個國策,不能益州掌握在別人之手。可以說蜀國的滅亡間接是吳國滅亡加速了。曹魏掌握益州,就不存在北方人打南方人,水土不服的事情發生。曹操的赤壁之戰。三國志裡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當然了這是魏書的武帝紀的說法,但是蜀書,先主傳也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兩本書都提到大疫,有人說什麼吸血蟲病,有人說是死人帶來的瘟疫,可是蜀國和吳國並沒有出現此類病症,所以姑且說是水土不服吧。

    綜上所述,如果魏國沒有益州,打吳國不佔天時地利人和,而且等恢復人口也是一百多年以後的事情,可惜最後的吳國,沉迷朝廷內鬥,不思進取,等等原因。導致吳國滅國。不過和吳國最沒希望不搭邊。。。

  • 2 # 江湖小曉生

    君王無進取之心,臣下皆自保之徒。

    用這句話來形容三國時期的吳國,我想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孫權是守成之主,他也只能是守成之主。孫權的部下多數為江東豪族,他們捨不得拿出自己的家底來幫助孫權一統天下。

    孫權不善於進攻,只善於防守。

    孫權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他19歲就成為了江東之主,可是到了71歲,死的時候,除了因偷襲佔領了荊州外,他依舊還是江東之主。這50多年的光景,在孫權手裡儼然是荒廢了。曹操34歲的時候,還只是東漢的西園八校尉之一,可是在66歲去世的時候,已經一統整個大北方,成為魏王。劉備也是一樣,46歲的時候,寸土都沒有,手裡只有三千人馬。可是在63歲去世的時候,已經坐擁蜀漢帝國,成為漢昭烈皇帝。

    孫權這輩子只想著守住江東基業,他沒有父親和哥哥的那種雄心壯志。當年他哥哥孫策正打算攻打許昌,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可惜被人害死。孫權似乎認為守住江東的地盤,已經非常不錯了。確實不錯了,對於他來說而已。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三國志》

    他不善於打仗,也曾經征討過曹魏,帶了十萬人馬過河,被張遼八百人馬打得潰不成軍,孫權本人還差點被抓了。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手底下人個個都希望孫權對荊州下手,可是孫權因為害怕關羽,所以六年時間都沒敢動手,可見他的志向如何。

    孫權雖然不善於進攻,也不打算進攻,可是他的防守能力是一流水平。無論是赤壁之戰的時候,擋住了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還是夷陵之戰擋住了劉備七十萬大軍。孫權在防守戰中從來沒有吃過虧。所以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想要一統天下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孫權手底下這些將士們,沒有想要一統天下的。

    龐大的油水利益鏈,迫使江東士族不會願意打仗。孫權本人的志向本身就只是防守,那他手底下的人,就更加沒有什麼想法了。大多數江東士族們都希望息事寧人,不想耗費大量錢財去打仗。一旦打起仗來,地方上的賦稅也就減少了,那他們撈的油水一定也會跟著減少。

    孫權希望整個江東的權力和經濟都集中在他一個人手裡,可是這是不現實的事情,因為他手下的這些士族們,同樣也希望權力和經濟都分散在他們手裡。君臣之間表面上看起來十分和諧,可是每次到了領兵作戰的時候,其實分歧就體現出來了。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三國志》

    孫權手下人壓根就不想打仗,在曹操赤壁之戰前進攻東吳的時候,整個江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臣子都希望孫權投降曹操。這實在是讓孫權感到寒心,就連孫權最為倚仗的重臣張昭都建議孫權投降曹操。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張昭這些人投降了曹操,至少還能在地方上做一個太守刺史之類的官職,他們能真正擁有地方上的權力。可是孫權呢?孫權最好的下場就是被曹操囚禁起來,運氣不好的話,會被曹操殺掉。如果跟曹操作戰,一旦戰敗,那麼張昭這些人都將成為曹操的階下囚,一點好處都撈不著。可見當時孫權手下的大臣們是多麼畏懼戰爭。

    江東豪族各自為政,捨不得動用自家兵馬。

    不只是江東,其實整個東漢在末期的時候,豪族們都有自己的軍隊,不過江東的這種情況比較嚴重而已。

    荊州集團其實也是豪族在劉表的籠絡下,形成了一個集團,其實各地豪族也是擁兵自重。比如說江夏的黃祖,表面上跟劉表是上下級的關係,其實劉表必須要賣黃祖的面子,因為人家手裡有兵權,是實實在在的地方豪族。 所以江東也是這種情況,孫權統治下的江東,本身就有四大家族各自擁有重兵。比如說孫權任命的大都督陸遜,他就是江東豪族陸家的代表人。孫權稱帝以後的任命的宰相顧雍,他便是江東豪族顧家的代表人。此外比如張溫的張家、朱桓的朱家,個個都是擁兵自重的地方豪族。 他們雖然在名義上是聽從孫權的統一調配,但是在實際中如果沒有給與他們足夠的地位和權力,他們是絕對不會損失家族利益的。比如說攻打劉表這件事,四大豪族都表示反對,那孫權直接沒戲。

    在劉表活著的時候,孫權壓根就沒有權力指揮手下人對抗劉表。直到孫權登基做了皇帝的時候,依舊無法隨意指揮這些家族的部隊。所以他在晚年才會製造太子和魯王的案件,殺了一大批江東豪族,逼死了陸遜,其實都是為了奪取權力。

    總結:孫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他手下人也沒有幫助他奪取天下的想法。

    孫權是比較無奈的,他接受了爛攤子以後,本身並沒有能力將其發揚光大。能夠守住江東的底盤已經非常不錯了,因為他必須要藉助豪族和軍方的力量,才能坐穩江東。

    豪族這邊各自為政,誰都不想為江東的拓展做出努力,光靠孫策留下來的那點人馬,完全不夠孫權一統天下的。所以孫權這輩子想要一統天下,是受到多重阻礙的。

    其實蜀漢的劉備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煩惱,在佔領了益州以後,益州的豪族們也不打算合作,可是劉備傾全國之力伐吳的時候,逼著這些豪族跟隨動身,否則就是亡國滅種的威脅。這麼看來劉備的雄心壯志,比孫權要大得多了。

  • 3 # 媤念成癮

    為啥因為孫權他老爸沒有給他選個好地方啊,自保有餘攻取不足。能保住就不錯了。沒看到老曹膨脹的打起了赤壁之戰結果差點沒了嗎。

    孫權想統一天下,他差的有點多。他做不到像老曹那樣的集權,必須聽他的不然就死。也做不到老劉那樣的禮賢下士,只要有才他都要。孫權是怎麼樣的呢,底下的官員大部分是地方士族的人,忠於士族要多於皇權,所以他集權不了。龐統就因為醜直接給醜拒了。這就過分了啊。雖然在老劉這邊做的貢獻也不算太大,但鳳雛的名頭在這裡啊,寒了寒門士子的心了。

    再加上他的兵比前期的劉備多,比曹操少得多。畢竟底盤就這麼大,根本沒有這麼多的人口,那裡徵得起大規模的徵兵,不然別說打仗了,半路就得兵變了,沒吃的,後勤跟不上只能走半精英路線,要兵有兵但是不算太多,名將也有不少但是比不過曹操的多,比不了劉備的猛。再加上他們是水上作戰的行家屬於海軍,陸地就夠嗆了。

    所以說啊,文沒有人比得上諸葛亮,賈詡等。武也比不上關羽張飛趙雲。士兵也比不上老曹的雄兵。自己還有一堆破事需要處理,後勤也跟不上。等等等能守住基業那都是有天險保護不至於早早地被攻破,就別想著一統天下了。

    不然那個所謂的“孫十萬”是白叫的?

  • 4 # 異史雜談

    我們換個視角來看魏蜀吳三國中的吳國,從歷史發展趨勢政治框架地緣政治格局、最後是孫權團隊的能力,這幾個角度來看吳國能否一統天下。(以下內容是以近代史觀分析的角度切入古代史)

    一、歷史發展趨勢

    中國的古代史,是一個從統治權從高階層逐步下移至低階層的歷史,這個歷史大勢既不可以阻擋,也不可以長期跳躍式發展。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國的歷史政權交接棒,處於交接至士族手裡的階段,從貴族那裡。士族的再下一棒,是寒族(寒族不是平民)。

    東吳的政權建立者是孫策(創始人)他的繼承人是孫權。他們是道道地地的寒族出生,這個出生讓有名望計程車族看不上、看不起、對著幹、以及造反!東吳四大家族,有三家和孫氏交過兵,陸遜祖上陸康就是孫策弄死的,孫氏和陸氏是世仇,陸遜居然加入了孫權的政權,這點也體現了孫權真會用人!

    孫策有生之年,花掉大量的時間就是平定東吳各方諸侯勢力,他面對的反叛是非常多的。多到他就死在這裡!孫權接過了指揮棒,依然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來平叛,赤壁之戰前,周瑜問孫權要兵,孫權就給了三萬,為啥不能多給?因為孫老闆,還在安排各部的平叛!

    孫策臨死時,安排的政治部署就特別值得玩味。“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孫策·三國志》緩歸~歸是回去,江東並非孫氏發跡之地啊!

    東吳是一個寒族為基礎的政權,這個政權是及其不穩固的。孫權能夠一步步把東吳政權穩定下來就已經很牛逼了!

    二、政治框架,這裡只要是指法統,是指天命

    這也是孫權的優勢,他可以俯首向曹魏稱臣,也可以和蜀漢聯盟,做個騎牆派。實用主義。

    孫權的稱帝是完全依靠自身能力,以及透過對吳的四大家族妥協換來的。給他們官爵與地位,換取他們對孫氏政權的支援!為啥曹操高看孫權一眼,原因在這裡。

    三、地緣政治格局

    三國是個特殊的時期,北方因為戰亂已經破壞的很厲害,但是南方戰火較少,加之少了中央的橫徵暴斂能夠得以短暫的發展,荊州的劉表、孫氏政權利用這個空擋發展起來。

    我們去看地圖,荊州這個要命的地方就是成了天下的樞紐,上可以北伐攻魏,向西可以攻擊蜀(雖然比較難),向南可以攻打孫權(順江而下)也就是個四戰之地。

    理論上荊州如果在魏國,那麼天下很快會一統,估計三國這個時期可能就不存在了。如果歸了蜀國,按照地緣格局,很快南方會被蜀國滅掉,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次南北朝。這是孫權不能夠接受的。但是如果歸了吳國,那麼吳國的國家安全就容易實現,也就是說孫權不得不拿下荊州,即便方式再不要臉。都得拿下。

    拿下荊州後,中國會形成事實上的南北朝,南方聯合對抗北方,孫權是安全的。蜀漢相對也是安全的。當然,魏國國力強大,任何一方對曹魏都不能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這是一個地緣格局形成的均勢,各個國家發展好自己的內政,練好兵,那就處於互相吃不掉任何一方的結構,鼎足而成!

    要孫權去北方滅掉曹魏,基本沒有可能,向西滅掉蜀漢,光蜀道就折騰死吳國的水軍了。孫權就算想統一全國,他也辦不到!

    說一個歷史的宿命論觀點,南京的政權(除了明,當然名也不完全是南方政權,明成祖遷都到北京了),就沒有成功統一全國的政權,歷史上明朝獨一份。南方註定是那個短命的政權吧。

    四、孫權團隊的能力

    總體說來,守城有餘,擴張不足!不是說軍隊戰鬥力不行,其根深蒂固的政權基礎決定的。

    對於孫氏下面計程車族,把持者東吳的政局這已經很ok了。自己過過小康的日子很不錯,外面的事情和他們關係不太大(歷史上,南方政權很多是這個德行)所以即便孫權再想發兵統一天下,這些士族們不幹的!

    吳國,主要的軍力是水軍,陸軍戰力遠比不上水軍,北方是陸軍以及強大的騎兵。客觀戰力上也沒辦法直接對抗北方。

    一個梗就是張遼800騎兵差點活捉了孫權。是孫權治兵不嚴麼?還是指揮不得當?可能都不是,是因為兵種、兵制上的差異,被剋制的死死的了吧。

    孫權,能夠守住東吳這片土地已經很不錯了。想要他圖天下,基本辦不到!何況對方有人精司馬懿、諸葛亮這兩大牛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正義聯盟》沒有《復仇者聯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