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恕老師
-
2 # 本昌談歷史
我的老家是淄博,我們這裡過七月十五相比其它傳統節日要淡一些,但上墳祭祖是必須的,上墳的時間在這天的下午,多是傍晚時候。再就是上墳必須有餃子,有給祖先送元寶的含義。這天晚飯多是吃餃子。晚上有放孔明燈的習俗,意在鬼節驅鬼避邪。
-
3 # 天都峰文學
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二、祭祀活動
1.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在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放出鬼魂,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後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曆七月都應當是“鬼節”,閻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2.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因各地習俗略有差異,因此過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過節時間上也會有差別。3.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4.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5.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6.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8.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七月半有跳天燈習俗。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9.放焰口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10.河燈度孤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專案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
4 # 朏胐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據說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怨郎詩》裡有這麼一句,七月半是什麼節?嘗新節、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又是什麼鬼?它們有沒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而且還發生了......
一、嘗新祭祀活動、嘗新節
假設史料記載為實,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它們的關係的有這麼一段:《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人話,就是說陰曆七月,新糧食下來了,天子進行嘗新祭祀活動。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來那時尚未固定。(現如今,嘗新活動在中國幾個少數民族地區、日本還是保留節日,稱為“嘗新節”、“新嘗祭”等。筆者老家陝西的周至、戶縣(現在叫鄠邑區)一帶每年陰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類似活動,在此期間,每村每戶在每年陰曆同一天宴請親朋好友,我們叫待客或過會。)
後來,這一天可能逐漸固定為陰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為便於記住吧。
二、盂蘭盆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風俗。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
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專案。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無計可施,祈求於佛。佛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其母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頌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簡言之,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
三、中元節
咱們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祀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陰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四、鬼節
無論是民俗、盂蘭盆節、中元節,都有關於鬼的主題,嘗新祭祀神仙、先人,盂蘭盆節解救亡靈,中元節赦免亡靈之罪,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這麼個傳說。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是夜,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祭祀亡親、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燒紙錢,秉燭點香,燃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會從陰曆七月十四晚上開始。陰曆七月因此又稱鬼月。
就這樣,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祀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陰曆七月十五於是承擔了這幾個節日名字。
-
5 # 民俗點疏
七月十五,中元節,風俗習慣不同,我們這裡有給家中去世的長者上墳的習慣,做幾個菜和新面饅頭,到墳上供奉表達思念之情。也有說是地母奶奶生日,也有說是三官大帝,地官聖誕。風俗,就是人們認可的,並去遵循的習慣。無可厚非,民間口耳相傳,漸行漸遠。
-
6 # 海倫秋夢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在我們黑龍江省海倫市稱鬼節。全國各地的稱法根據民俗不一樣。
我們在鬼節這一天主要是以燒紙的方式進行祭祀,規模和清明節差不多,人們紛紛前往公墓和十字路口進行燒紙送錢(黃錢紙)。我們這這幾天受颱風的影響連續降雨,恰趕上十四沒雨,難得的晴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自駕車,租車趕往公墓去祭祀,由於通往墓地的鄉路比較窄,造成了擁堵,但沒有交警疏通,著急的人們紛紛棄車,步行趕往墓地。在公墓的專用燒紙爐前,人山人海,排隊燒紙送錢。一片濃煙滾滾。但人們的表情都很嚴肅。
我們這祭社祭品大都是,黃紙,金六寶,金磚,金條。人們用這種方式為自已逝去的親人送錢,並在上面寫上姓名等。人們堅信在天國的親人能收到錢,燒的越多,錢得的越多,供親人們享用,用這種方式寄託哀思。盡做晚輩的孝心。
我想這雖然是迷信的說法,在天國的親人是否能收到錢,當可別論,主要是用這種方式寄託我們的哀思。人生當以孝為先,不孝的人,人人痛之,不與其為伍。使我們社會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這也是對社會山益處吧。
-
7 # 醜醜噠寶寶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也就是我們說的“中元節”,俗稱“鬼節”。相傳這一天地府鬼門關大開,已故親人會在這一天回來與家人團圓,而親人在這一天都要備下酒菜、冥紙來拜祭祖先,有些地方還會舉行特別的拜祭儀式。
我老家屬於潮汕地區,潮汕地區這邊的人特迷信神鬼佛,像清明節、中元節之類的節日儀式會搞得特別隆重。我老家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這兩日是拜祭各個神佛的日子,這兩天早上五六點你會聽到鞭炮響個不停,家家戶戶都忙著拜祭神明。特別是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從早上六點鐘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拜祭神明,完了之後拜祭祖宗,晚上也就是最熱鬧的開始。鎮上的盂蘭盆會開始了,每個桌上都擺放著不同的祭品,好多紙紮人,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這是個給鬼來享樂的地方,但晚上去湊熱鬧的人也不少。按我們老家習俗,這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出門的,特別是有小孩的,帶出去就怕看到不乾淨的東西,因為這一天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所有鬼都會跑出來,所以這一天老一輩的人都不會讓自己的孫子跑其他地方去玩的。
回覆列表
這些年來,在對中國傳統習俗的態度上,很多人的態度實在是不敢恭維。要麼,就把所有的傳統習俗當成封建迷信一概破除,凡事都不講究;要麼,就矯枉過正,過分地宣揚傳統習俗,真是有些迷信化了。
其實,要清楚一件事情,就需要先了解它的由來、出處。
大家都知道的七月十五祭祖習俗,相傳,其本意是 “……乃告祖秋成之意”,意思是說,馬上就要秋季收穫了,舉行儀式告訴祖宗,感謝祖先的庇佑,讓這一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收穫是農耕社會最重要的大事,將之告慰祖先,很正常,很隆重,很開心。就像清明節、十月一,是傳統的祭祀先人、掃墓上墳的日子一樣,七月十五有什麼可怕的呢?
而且,不論是作為道家的中元節,還是佛家的盂蘭盆節,七月十五都是源於對亡靈的信仰和對祖先的崇拜。正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祀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感謝,需要那麼多禁忌嗎?
所以,以下幾件事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一、祭祀祖先
舊時祭祀祖先時,人們往往還要和祖先彙報一下家中的近況:諸如大門又添了個孫子,二門的姑娘快要嫁人了,三門的孩子學習成績不錯之類的話題,......
這種與逝者的交流,將天人永隔的界限淡化了,就好像那些逝者在天國還在關注著子孫,庇佑著子孫。
準備供品、舉行儀式,祭祀祖先,既可以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感恩、思念,也可以讓祖先在天之靈感受到後世子孫的心情。
七月十五這天,不論採取何種方式,請記得一定要表達這份思念之情。
二、陪伴父母
孝順父母,不是僅僅表現在口頭和表面化的一種行為,而應該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意識。
父母養育了我們,教導我們成人,這份恩德,窮我們一生也報答不完。我們只有時時牢記這份恩惠,凡事都為父母考慮,讓他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好好體會子女的賢孝。
所以,如果你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能時時照顧父母,這是你的福氣,在對父母的盡孝中,你可以收穫很多,當然也包括一份好運。那麼,在七月十五這天,和父母一起祭祀祖先之餘,也對父母表達一下你的感恩之情吧。
如果,你和父母沒有生活在一起,最好能趕回去和父母團聚,讓父母心情愉悅,也是一種孝順。
但有的人卻因為路途遙遠、工作繁忙等等種種原因不能與父母團聚,那麼,打個電話吧,讓父母不必為你掛心,也知道你在掛念著他們。
三、最少做一件好事
佛家的盂蘭盆節,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為了免除生前不做善事的目連之母死後的苦難,佛祖教導目連須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
佛家以做善事來超度亡魂,普通人做善事則可以改善運勢。那麼,在七月十五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做些好事,於人於己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善事無分大小,儘自己之能,幫助他人,善念一生,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