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2812813963
-
2 # 使用者842698723505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
3 # 使用者1207572635875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
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後,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
-
4 # 使用者5362406792798
割股奉君,相傳在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在外避難時歷經艱苦飢餓難忍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飢不能行,眾臣採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嚥;忠臣介子推偷偷的進山溝裡,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
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嚥吃了個精光,這才問從哪兒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介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得淚如雨下。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
5 # 孕育一個宇宙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在這一天,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寒食,以此紀念介之推。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逃亡十幾年才回國做了國君。
介之推也是他逃亡時的追誰者,可是在晉文公封賞時,卻唯獨忘記了介之推。
介之推感到很恥辱,揹著老母親逃到了山裡躲起來。
晉文公也感到很悔恨,就派人去找。可是介之推就是不出來。有人出主意,說放火就出來了。可是介之推還是沒出來,被大火燒死了。
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回覆列表
割股奉君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在外避難時歷經艱苦飢餓難忍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飢不能行,眾臣採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嚥;忠臣介子推偷偷的進山溝裡,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
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嚥吃了個精光,這才問從哪兒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介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得淚如雨下。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