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烹茶煮酒聊詩詞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無論是從語言技巧和體裁形式還是藝術表現手法都對我中國的文化史和藝術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詩經》詩句用字優美,內容豐富,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和社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百科全書。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詩經》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風或潑辣,或諷刺,或含蓄。或蘊藉,淳樸真摯,生趣盎然。其雅或幽怨,或鏗鏘。或清雅,或柔潤,其頌或肅穆,或雄健,或虔誠,或謙恭。知道這些才能對當時的社會有所瞭解,是以"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孔子說:“做人要有禮貌,沒有禮貌,怎麼來做人啊!”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儀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當今社會更是一個注重禮儀的社會,懂得利益,尊重別人,才能在社會立足。禮儀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素養問題,也是一個家庭的家教問題,也是一個家族的教養問題,更是一片地域風氣之表現,更是一個國家治國安邦的基本。

  • 2 # 天下名匠朱華

    這句話語出《論語季氏第十六》,意思是一個人不學詩就無法講話,不學禮就就不動文化的基本精神,無法立足在社會。為什呢?

    首先,中國古代(尤其是周代)的詩歌包羅永珍,如《詩經》裡面提到的動植物就多大達上百種,學了之後,就對禽魚鳥獸及各類植物有了瞭解,可以說是一步生物學讀本,還有提到的君王之道等歷史。因此,研究了詩,就能瞭解各種知識,自然知識淵博。所以說“不學詩,無以言”。

    其次,這裡的禮不僅僅只禮貌,它只的是儒家思想的上只國家君臣下至個人的一套社會秩序治理思想,可以說是一套古代的憲法精神大綱,具有重要意義。對個人來說。這個禮是一個人的重要修養,具備這個,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你的學問才不算白學,才算理解了學問的精華。所以說“不學禮,無以立。”

  • 3 # wanshiruyi666

    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指的就是不學詩經,無以立言。可不是不能說話。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無論是從語言技巧和體裁形式還是藝術表現手法都對我中國的文化史和藝術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詩經》詩句用字優美,內容豐富,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和社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百科全書。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詩經》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風或潑辣,或諷刺,或含蓄。或蘊藉,淳樸真摯,生趣盎然。其雅或幽怨,或鏗鏘。或清雅,或柔潤,其頌或肅穆,或雄健,或虔誠,或謙恭。知道這些才能對當時的社會有所瞭解,才能對現代社會予以指導,也既立言。是以"不學詩無以言"

    人與人,國與國,都要有禮儀。因為要互通有無,禮尚往來。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是也。孔子說:“克己復禮“說的是周禮,雖然有一定侷限性,但對當時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由此而來,學禮,制定禮,完善禮,遵守禮,才是我們要做的。一個不懂禮貌和禮儀人,無法立身處世與社會。像來者即是客,你就結識了人,反客為主,你就得罪了人。人與人是這樣,國與國也是這樣。尊重他人,尊重別國是最起碼的素質。像美國那樣一國獨大,特朗普合影照相都把安倍擠出紅地毯。能立國嗎,特朗普那叫做人嗎?做人要有禮貌,沒有禮貌,怎麼來做人啊!”禮儀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當今社會更是一個注重禮儀的社會,懂得利益,尊重別人,尊重他國,才能在社會立足。

  • 4 # 一株吊蘭

    回答點淺見。

    老家農村教育孩子,嘴邊上有一句話,叫:不管咋樣,也等讓孩子知書達禮。就是不能成材,也得能成人。

    其實這些話和“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是一樣的,一個白話一個文言。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都出自《論語》,都和孔聖人有關。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第三章記載: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記載: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意思非常明白了,就不翻譯了。

    以上淺見,見笑見笑!

  • 5 # 讀史品文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習《詩經》,就不會說話。

    孔子讓弟子學習《詩經》,並不單單提倡效仿前人的男歡女愛、幽會偷情,《詩經》在孔子眼裡,那可是正經八百的聖賢之書。孔子認為《詩經》“思無邪”,那些男女之情事不存半點兒淫蕩,每一篇都是先人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只要“發乎情”,就是純潔而高尚的。

    被孔子冠以《詩經》篇首的《關雎》,極寫男子對心愛女子的瘋狂追求,及男女水乳交融之後的琴瑟和鳴,這不典型的一種痴漢行為嘛,當然痴漢只是沒有把對方追到手而已。而另一篇愛情之詠歎調《蒹葭》,更是創造了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朦朧之境,一波三折地刻畫出男子對心儀的女子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得時的渴望和焦慮。男子的一廂情願或曰“剃頭挑子一頭熱”式的單相思,與女子的欲擒故縱、欲拒還迎,構成了兩條平行線,演繹了一出惱煞多少有情人的愛恨情仇。

    讀詩可以和詩中的男女同呼吸共命運,發生超越時空的共鳴。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肚子裡有真貨色,自然可以談吐不凡、口若懸河,有話可嘮,讓你氣度高雅,魅力四射。而如果“筆下不沾半點墨、胸中無藏一部書”,那你只能開口閉口離不開低層次的生殖器了:發洩不滿喊“我靠”,遭遇驚喜叫“哇塞”,莫名其妙“什麼鬼”,身陷困境好“苦逼”,挖苦諷刺“大傻球(bi)”,自貶身價成“屌+毛(si)”,愛的“不要不要的”,恨的“要不要不的”。

    “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習禮儀、禮節,人就不是一個站立的人。

    狹義的“禮”無外乎禮儀禮節,廣義的“禮”則可以引申為規矩規則。有人說,動物界不需要規則,常看《動物世界》就會明白,動物群體之間也是需要講究規則的,而且有時候規則看起來殘酷得不近人情。以母系為主的野狗家族和以父系為主的獅子家族,規矩一點也不少:眾獵狗要無條件地服從母頭領,只有在母頭領進完餐之後,其他獵狗才有資格啃上一口。在以雄獅子為王的獅群家族,眾母獅妻妾要合力圍捕獵物,讓獅王先享用之後才輪的上自己,獅群裡的其它公獅子必須在獅王面前表現出“溫良謙恭讓”,否則會被逐出獅群。

    動物尚且如此,人自不待言。一個不講究禮儀廉恥的人,如何做得到和他人和平共處呢?別人衝你拱手相待,你衝別人兩手卡腰;別人對你和顏悅色,你對別人怒目圓睜;別人待你座上賓,你待別人高臨下;別人奉你、捧你、敬你,你對別人損之、貶之、欺之。

    老鼠雖可惡,尚且有皮,人得要臉,才得以為人。倘若臉不要了,何異於畫地為牢,自絕於眾人之外?動物因為缺少人類的智慧,所以只能四肢著地,類同螻蟻。人一旦忽視了禮儀、丟失了禮節、忘記了規矩,自貶身價,等於重新趴在地上,變回蟲獸,人之不人了。

  • 6 # 東方國學

    按照通常的說法,《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那麼《詩經》有多重要呢?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所以,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簡單地說:

    第一:人們表達一些情感,表達一些情緒、感覺,以及表達一些事物,都是要透過語言,涉及到語言就要涉及到語言的規範,這樣你表達的內容別人才會看懂、聽懂,也就是明白你的語言背後的意思,所以,《詩經》的第一層作用就是為了語言運用上的規範,而《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第二:我們在表達這些內容的時候,不僅要有語言學意義上的規範,更要有語義學意義上的規範,就是說同樣表達某種事物,比如形容品格低下、沒有操守、窮的人,我們現在會用屌絲這個詞。這個詞在語義上面是沒有問題的,可以很好地形容這部分人。但是就不具備美感,讓人聽起來不舒服,且含有極大的貶義性質。在古代就會用斗筲來形容這部分人。這兩個詞的對比,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區別。

    至於禮也是同樣的道理,作為行為規範而存在。

  • 7 # 好玩的國學

    這是一個孔子的弟子懷疑孔子給自己的兒子開小灶的故事,但這個學生的質疑,卻引發了孔子的著名的一句話,叫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也成為中國古代進行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兩條重要的原則。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好玩的故事。

    孔子有個弟子叫陳亢,大概平時考試成績一般,而他的同學孔子的兒子叫伯魚,成績不錯。因為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陳亢就懷疑孔子晚上在家裡,偷偷給伯魚補課,開小灶。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予也。”

    大致的意思是說:

    有一天,陳亢(孔子的學生)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說:你在老師那裡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育嗎?伯魚說:沒有。我父親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便道: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退而學詩。

    過了幾天,他還是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他道: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我退回又開始學禮。我只受教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後非常興奮地說——我問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了詩,知道了禮,又知道了老師對他兒子的態度。

    原來,孔子平時絕對沒有偷偷地給自己的兒子開小灶,絕對沒有透漏什麼考試的內容。孔子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兒子,如何做人。這裡面有兩條原則。

    第一,你要學習詩經,否則你就不會好好地說話,就無法掌握同別人交往的原則。

    第二,你要學習禮,否則你就無法自立於這個社會上。所以,禮也是人自立立人的重要原則。

    人們要遵守禮,這很容易理解。因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需要秩序,沒有秩序,不要說在社會上做人了,你就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沒有秩序也無法立足。禮是一種儀式感,在這個儀式感中,充滿了仁的情感,充滿了秩序。所以,儒家的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主要是人的情感層面,而禮,是人的秩序層面。

    但是,為什麼要學習詩呢?難道是春秋時期都要人讀詩寫詩,成為詩人?

    其實不是這樣。孔子說的詩,其實是詩經。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高度重視詩經,親自把古代流傳下來的詩經,進行重新的編輯整理,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305篇的規模。那麼,孔子重新編輯詩經的目的和原則是什麼呢?

    首先孔子認為,詩經有教化的作用。所以孔子編輯詩經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溫柔敦厚,就是思無邪。另外,在春秋時期,人們特別是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們,一見面就要引用幾句詩經,否則你就是沒有水平,不會說話。

    晉國的外交官出訪魯國時,表現得非常無禮,魯國的大臣當場背誦了“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來諷刺他。

    相鼠有皮, 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 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 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

    這首詩很容易理解,但我們用押韻的“打油詩”的形式翻譯出來,很有幽默感。

    連那老鼠都有皮,此人怎不講禮儀。

    做人要是沒禮儀,活著真是沒臉皮!

    看那老鼠有牙齒,此人怎不講節制。

    做人要是沒節制,不死還想要咋滴?

    看那老鼠有肢體,做人怎能不講禮。

    要是做人不講禮,為何還不快快死?

    那麼,為什麼孔子認為詩經對人有教化作用,從而把詩經作為自己教學生的教材呢?

    因為孔子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詩經》之言,無論是愛情,還是其他的什麼情感,寫的都很剋制,都很純真純正,都是詩人的真情流露,但是又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詩言志。

    另外,孔子認為,人們還可以從詩經中學到其他的知識,也就是說,詩經還是一部百科全書。孔子認為讀詩經有好多種好處: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詩,可以培養想象力,興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觀察力,瞭解天地萬物與社會大千,鍛鍊合群性,學得諷刺方法,學習孝順父母、報效國家的方法,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這是針對個人的,詩經對國家和社會還有好處,整個社會學詩,大家都溫柔敦厚文質彬彬了,則有助於淨化社會風氣。所以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一個地方的人如果溫柔敦厚,那便是《詩經》教育的結果。除此之外,民間詩歌還可反映各地的民風、民情,因此,周朝統治者還會置采詩之官,“觀風俗、正得失”。

  • 8 # 鈴鈴鈴鈴鈴鈴鐺鐺鐺

    禮是情和義中產生的,脫離於制度之中,卻在制度之內,有情需要義,有義需要禮,有禮能約束,無禮破情破義。制度生於義,義生於情,無義無情制度也就沒有,這是毒。奴隸無情無義,自然無禮。

  • 9 # 小w先生1

    詩豈是言辭,思想太豐富了。無以言,是說言辭,更是說思想和情感。君子說話必然是發自內心,生於情感。悖情而侫,不由衷而發,或只有言辭而無思想,就像會上的發言稿,這種說話君子惡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做vlog,前期剪輯有些什麼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