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樓504

    怎樣讓孩子入學後迅速融入集體,如何解決孩子內向,以及如何交朋友的問題,我對這方面倒是有些體會和心得,在此分享給大家。

    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咱們傳統教育裡,對團隊合作比較的忽視,這體現在,平時老師的教學當中,學生多是單兵作戰,自己完成自己的作業,自己上自己的興趣班,很少是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個作業、一個專案的。

    而在家庭裡,父母一般是帶孩子學習、玩耍,比較少的會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因此這就造成了小孩子比較自私的性格,只管自己不顧他人。

    而在美國教育中,則是另外一番景象,老師都會給小孩子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個專案,美國孩子熱衷的活動也是以團體活動為主,比如體育上是籃球、足球、橄欖球等,Science上是機器人小組,各式各樣公益社團活動也都是以集體為單位。

    因此美國小孩子從小就會有一個很強的集體觀念,知道為集體奉獻為集體爭光。這個集體觀念小時候看起來不是很重要,但是長大以後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就顯得特別特別重要,以我所在的矽谷來說,矽谷主要有三個種族,白人、華人和印度人,有意思的是,華人雖然人口眾多,而且也都出身於國內外的各大名校,但是華人在矽谷各大公司佔據高層的卻是很少;相反,高層一般都是由白人、印度人所佔據。

    幾年前,我們這樣自我安慰自己,畢竟矽谷是白人的地盤嗎,白人當高層,華人打工這很合理啊!可是這幾年印度人的突飛猛進,讓我們的阿Q心理面臨一個很大的觸動,在矽谷的印度人人口沒有華人多,可是高層數量卻是華人的幾倍,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為什麼印度人升了這麼快?原因還是在於集體意識,印度人特別團結、特別抱團,往往一個公司的高層是印度人,那麼你會發現,沒過多久,這個高層所帶領的團隊漸漸都會印度化了。

    所以,我才說,團隊合作、集體意識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太重要了,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從小加強才行!

    家長的絕招

    憨憨是4歲來美國的,來美國之前,我們在上海也沒有讓孩子太多的和人接觸,因為那時候小區沒有什麼同齡的小孩子,再加上有一點點的偷懶,所以很少讓孩子出去活動。因此剛來美國的時候,我們就明顯感覺到,孩子進幼兒園就有點怕生,這表現在,別人跟他打招呼,他經常不理別人,裝作沒聽見。

    這點我們就特別著急,已經到了一個陌生環境了,如果自己再不加改變的話,會沒法融入這個社會的。因此我跟憨媽一合計,用了幾招,才慢慢讓憨憨的性格轉變過來。

    1.認識新朋友在幼兒園上學之餘,憨媽每天下午的時候都帶憨憨在小區遊樂場、公園去活動,有時候也會去圖書館,我們都是卡準時間的,算好哪個時間段小朋友多,就哪個時間段過去。因此在學校、遊樂場、圖書館總能見到很多小朋友。光是認識小朋友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他能夠和別的小朋友聊起來,並且做朋友。

    因此我們又制定了三星原則。什麼是三星原則呢?其實就是需要每天認識三個新朋友,對於每個新朋友,需要問TA三個問題,分別是:

    What’s your name?(你叫什麼)

    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

    What’s your hobby?(你的愛好是什麼)

    每天回家後把認識的三個新朋友以及關於朋友的三個問題答案告訴我們,找到一個朋友就給一顆星,如果每天能找到三個朋友,蒐集三顆星後,就會給一個小小的獎勵,獎勵可以是一個冰淇淋、一個小蛋糕等等,獎勵不用大,只要孩子感興趣即可。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就能和別的小朋友迅速聊起來,而且有話題聊,並且也能做成朋友。

    2.主動打招呼我們也要求憨憨主動和別人交流,比如去點餐、買飲料,完全是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和服務員交流的。比如以前去飯店的時候,憨憨想喝飲料,他會怯怯的跟我說,“爸爸,能不能跟阿姨說給我一杯飲料啊!”我就會跟他說,“想要飲料,你自己去跟阿姨說啊!”於是他會看著來往的服務員,希望有一個服務員能夠留意到他。

    可是往往服務員太忙,經常會忽視一個孩子的目光,這時候我就會舉手,請一個服務員到我們桌子邊,然後讓憨憨自己去跟服務員說,而且說的時候,有幾個原則一定要注意:

    說話過程中,寶寶的眼神一定要看著別人的眼睛。

    不能有小動作,不可以扭來扭去的。

    聲音要大而清晰,表達要有重點,一定要讓別人能夠理解你。

    透過這種方式多來幾次,孩子就會漸漸消除和別人交流的恐懼感了。

    我希望憨憨的朋友裡多一些正能量的、聽話懂事的孩子,這樣的話,一起學習翫耍的時候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否則反而會帶壞自己的孩子。

    還發現一個好處是,當組織一幫小朋友出去玩後,小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玩,大人就可以聊聊天、打打球,好好輕鬆輕鬆了,何樂而不為呢!^_^老師的絕招因為憨憨學校每個年級的孩子都是打散了重新分班,因此他們每升一次年級,班裡就會有很多陌生的面孔,為了讓孩子消除這種陌生感、並且能很快地團結在一起,老師也有絕招。

    下面是我們憨憨老師第一週的教學內容一部分,她在第一週的主題就是讓孩子們之間能夠互相認識,也讓孩子們熟悉老師。孩子們會得到一張紙,紙上寫著Find A Friend(找到朋友),紙上寫著好幾條,比如找出一個七歲的同學,找出一個喜歡讀書的同學,找出一個和你頭髮顏色不同的同學等等。

    然後孩子們需要拿著這張紙,根據紙上每個空格的要求,找出班級裡哪個小朋友符合這個格子的要求,從而把那個小朋友的名字填寫進去,透過這樣的方式,小朋友就能很快的和班裡其他同學互相認識了。

    孩子們還會得到一個小冊子,上面寫著My First Week(在學校的第一週),主要寫下面幾方面:

    My Teacher(我的老師),要求畫出老師的樣貌,並且寫一段描述。

    My Friends(我的朋友),要求寫出你的幾個朋友,包括每個朋友的說明。

    I learned & I liked,要求寫出我學到什麼、我喜歡什麼。

    透過這種方式,學生和老師也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連線,孩子瞭解了老師,老師也瞭解了學生。

    很多人都說性格是天生的,這句話有點道理,但是我更相信孩子的性格培養是可以透過父母的後天引導的,孩子可以內向,但是這不妨礙TA融入集體;孩子可以話少,但是這不TA性格開朗。誠然,培養孩子一個很好的性格,需要花費很多功夫,但是為了孩子未來的人生,這值得我們父母去努力!

  • 2 # 小貳講遊戲

    我以入幼兒園為例子說下

    入學=孩子融入社會

    首先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入學代表著孩子要融入社會了,孩子就要開始跟老師、同學們一起過集體生活了。在此我就言簡意賅的說下我的一些經驗及建議吧,希望對提問者有幫助。

    首先,綜合分析孩子的性格,做到知己知彼

    作為父母肯定是最瞭解孩子的,在孩子入學前最孩子進行一個綜合評估。其實這個東西在入園體檢的是有一項評估的,當時醫生針對那份報告是給過一些建議的。從評估報告結果來看,醫生會告訴我們,孩子在性格特性怎麼樣,入園後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作為父母,應該牢記在心,謹記“”醫囑“”。

    另外一方面,自己的孩子性格,父母應該也是最瞭解的,入園前將性格優勢和劣勢總結一下,優勢多鼓勵,劣勢多糾正。

    其實,可以先進行入學前的“演習”

    多參加入園前的體驗課活動,提前讓孩子多瞭解下他將要進入的集體生活的環境,培養孩子的好感及興趣,也讓孩子慢慢進入角色。平時也可以跟孩子做“上學”的遊戲,模擬老師和學生。家裡有親戚的已經上學的小孩,也可以讓孩子們一起玩,讓“孩子前輩”薰陶下孩子。

    最後,多關注孩子剛入學表現,多與老師和其他家長交流

    孩子在學校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照顧,也離不開一起上學的同伴。

    作為家長可以一方面多與老師交流,瞭解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看孩子在學校融入是否有困難。如果有,傾聽下老師的建議,與老師一起對孩子進行幫助。這樣老師感受到了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其也會各位重視您的孩子表現。

    另外也要積極與其他孩子的家長互動,多交流經驗,同一個班級的孩子,有些問題是共性的。可以聽下其他家長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者他們從其他人那裡傳授過來的資訊。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幫助的。

  • 3 # 鴻宇是個小寶貝啊

    親們,當您六歲的寶寶踏入小學的校園成為一名小學生時,作為學生家長的您也開始了新的旅程。

    當孩子們坐在教室裡學習a、o、e的時候,我們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中應擔當怎樣的角色?當孩子陰著小臉回家時,做父母的我們怎樣做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幫助?每天,看著孩子滿臉燦爛的笑臉揹著書包跨入學校大門時,深信每一位家長心中除了興奮與自豪,更多的是感到責任的沉重。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從閒散到緊張,從保育到自立,從遊戲到學業……真的有太多的不同。家長朋友們,我們必須要真正認識到這些不同之處,才能幫助孩子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我們必須要與我們的孩子“共生共長”。

    孩子們上學了,這是多麼令人興奮而又期待的事!在我們眼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對孩子們而言,卻是平生的第一次。孩子們走進新學校,內心或興奮、或緊張、或新奇、或恐懼……為什麼?因為孩子有太多的未知與不解,陌生與茫然。此時的父母最需要扮演好一個“引路人”的角色,陪伴孩子開始一段新的成長曆程。

    孩子們要認識和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環境重新認識自我。此時,若能儘早、儘快的融入新集體,將會極大的緩解因面臨陌生環境而產生的情緒情感上的壓力,也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集體觀念,獲得團隊的人際支援與歸屬,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

    一、為什麼要融入班集體,“特立獨行,追求自我,張揚個性”不好嗎?

    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在我們的溺愛中他們大多任性、驕橫以自我為中心,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幕菊說的:家庭可能會包容驕橫的孩子,社會卻不會容忍成年“皇帝”遊走。我們的孩子最終將走向社會,他們需要提升合作能力,學會正確的溝通交流方式,而班級是最適合培養孩子“溝通、合作”的地方。孩子們必須要融入到集體中去,才能塑造自身,提升自我。

    二、如何融入到集體中去?

    1.在“玩耍”中適應環境

    孩子的天性是玩,他們在幼兒園就已經習慣於以“玩耍”熟悉外界環境,在“玩耍”中增進友誼,在“玩耍”中提升能力。一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外向的學生會很快的結識新的玩伴,並在生活中與其不斷增進友誼成為朋友;內向的學生則會被動一些,他們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主動出擊。家長不妨在每天回家之後與學生一起討論在學校的點點滴滴,在溝通中幫助學生選擇交友目標,並不斷詢問程序,幫助學生儘快完成“交友任務”。交友切不可盲目,家長要注意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的選擇“玩伴”,以及處理朋友間的關係。

    2.在“習慣”中贏得青睞往往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會更早的被注意到,他們不自然的會成為班級中的“楷模”,擁有更多的“出鏡率”,會最先獲得全班同學的認識,成為整個班級的“偶像”。家長應利用開學前的一段時間,鞏固孩子已經養成的“好習慣”,培養其還未形成的“好習慣”,例如物品整理、個人衛生、待人接物等方面,使學生在一入校就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現“最好的自我”,贏得所有人的青睞,從而產生強烈的“成就感”,促使學生更好的成長。

    3.在“責任”中收穫信賴

    班級的日常事物繁雜,每一項都需要學生去完成。在完成日常任務的同時,學生的“責任”意識也就培養起來了。家長不妨鼓勵學生積極承擔班級的日常事務,可儘量從小事做起,比如收收作業,開燈關燈,開門鎖門等等。在家庭中也要有意的將一些小事交給學生處理,並告訴他“全靠你了”。家長要經常的與學生討論一下班級、家庭事務的完成情況,並給出正確的指導。千萬別忘記,當學生能夠認真完成任務時家長一定要給予鼓勵,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責任”意識在鼓勵和“自我效能感”中逐漸提升。

    4.在“合作”中增進友誼

    集體的生活中總不乏“合作”的機會,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比賽中的團隊協作,日常生活中的互幫互助……這些都是增進學生之間友誼的契機。開學前,家長就要有意的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要經常性的和學生共同完成一些任務,例如家務勞動、手工製作等等,合作完成後別忘一起共享任務完成的喜悅,使學生體會“合作”的樂趣。在合作中,家長要尤其注意不能有意無意的取而代之,這會將“合作”變成“我看你作”,反而會增強學生的依賴心理。

    5.家長的作用很重要

    幫學生準備一份自我介紹,可以使他在開學第一天就大放異彩,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也會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為融入班集體邁好第一步。

    在剛剛入校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多於老師溝通交流,只有瞭解學生在校的點點滴滴,才能針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

    很快家長們就會發現,當再次與孩子談起班級的大事小事的時候,他會從“應付了事”變成“滔滔不絕”,他會從“毫不專心”變得“神采飛揚”,而且絕不會讓你說一個“不”字,因為這是他的集體!

  • 4 # supergrace

    探討如何輕鬆化解【幼兒入園焦慮】

    我的女兒優優馬上快三歲,本週是上學第一週,第一天去接她放學,老師告訴優優特別適應,表現得很棒!很乖懂得配合老師,還主動拉別的女孩手交好朋友。

    那我究竟做對了什麼,讓寶寶快速適應幼兒園呢?我認為有三點經驗:

    01提前在家裡玩角色扮演遊戲,父母和孩子互換老師和學生角色,幫助孩子熟悉學校場景

    02多強調積極正面,比如幼兒園玩具多,老師喜歡你,有困難找老師,老師會幫助你

    03家長送孩子去學校不要多逗留,別看到娃哭就優柔寡斷,說走就走,一會娃就玩開心啦!

    當然前提是選擇一個善良好老師,讓你放心!

    記住:軟體>硬體,貴的不一定就好,能傾注愛和耐心的好老師最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霸氣宋詞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