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全球視眼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據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山海圖”流行於世。《山海經》分《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雖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其內容涉獵甚廣,從天文、地理、傳說、神話、宗教,到種族、動物、植物、礦產等,包羅永珍,體系龐大,堪稱中國古籍中的百科全書式的著述。然而,由於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常被人斥為荒誕不經。

  • 2 # 王師所指

    這麼說吧!

    《山海經》是古代口傳文學的成文紀錄,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

    《山海經》全書特別短,一共三萬四千多字,卻涵蓋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領域。全書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座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諸多訊息。

    僅在文學方面,中國五千米的文化幾乎都受《山海經》影響。近幾年流行、熱播的各種電視劇、電影,熱度非常高以東方歷史做背景的網路小說,只要與玄幻、神話沾邊,在行文間都可以找出《山海經》的痕跡。

    可以說,文學之於神話的關係,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係。傳說中,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嶽,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髮化為草木。在傳說中,盤古死了,而他的身體髮膚化為世間萬物,日月江海、草木蟲魚……都有盤古的影子。

    中國神話發展到今天,絕大部分都散失了,或者融入文學變為其他形式,遺留下來的殘篇根本沒法像古希臘、印度、歐洲神話一樣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大自然對我們不夠優厚,所以自打文化發源開始我們就是一個務實的民族,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放在農耕上面,沒有精力把那些傳說神話收集整理成鴻篇大作。

    2、中國曆代都以儒家為尊,儒家也是一個實幹門派,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整那些虛的,因而神話在尊儒的統治階級管理下又進一步佚失。

    3、秦始皇為了實現思想統治的目的下令焚書坑儒,很多先秦以前的書籍都在這次事件中被焚燬,造成神話傳說以及很多有價值的書和思想進一步流失。

    4、神鬼不分,歷史傳說裡神、鬼雖然看起來區別很大,實際仔細一考究,就會發現中國神話裡其實是神人鬼不分的,人和鬼透過修煉可以轉換為神,三者之間可以轉換。再比如城隍屬於鬼一類分支,卻和神級人物一樣受到人們的供奉。新的神不斷從人鬼中轉換出來頂替掉舊的信仰,而新的傳說有因為太新,無法發出璀璨的光芒,很快就消失了。就這樣舊的傳說沒有 儲存下來,新的傳說又沒能放出光彩,造成神話進一步佚失。

    5、神話傳說歷史化,這也是特別重要的一點。神話最開始衍生,是從普通勞動人民生活艱苦,渴望神一樣的人來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然而發展到了後期,統治階級為了壓迫和統治勞動人民,他們進行了非常無恥的精神壓迫,把一個個天神佔為己有,成為自己的祖宗。

    而儒家這些實幹派,進一步把這些祖宗都寫進歷史,把神話人物成人化。比如一開始傳說裡皇帝是有四張臉的,卻被孔子曲解為皇帝派了四個人去鎮守四方;再比如夔,在山海經裡他是一隻只有一條腿的怪獸,到了《書.堯典》裡卻變成了舜的樂官。

    夔一足這個梗也被孔子曲解為夔這樣的人,只要一個就夠了!

    正因為這樣,造成後來很多神話傳說到後來只能走曲線救國的路線,融入其他題材以求生存。而與之結合的最好,最成功的就是文學了。

    神話融入文學後,雖然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卻在文學藝術性的衝擊力下大放異彩。

    如先秦文學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儲存了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

    《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例:夸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淮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其後的《神異經》裡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義來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

    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據「帝命氏二子負山」來看,誇娥極有可能是夸父演化來的。<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裡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裡的絳珠仙草林黛玉。

    《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即是《莊子》寓言的鯤鵬之變的根源。《莊子·應帝篇》“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莊周夢蝴蝶的寓言則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靈感。屈原<天問>、<招魂>、<九歌>、<離騷>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多所雷同。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是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詩人李白具遊仙思想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梁甫吟>、<北風行>,甚至<清平調>……皆源於《山海經》神話。

    李賀詩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所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山海經》神話象徵、隱喻的箇中翹楚。

    魏晉以來的小說:王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唐傳奇如《柳毅傳》脫胎於《山海經》陵魚(人魚)的演化。宋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元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都能在其中找到《山海經》的痕跡。

    明清四大小說之一的《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揉的形性可以看出是由《山海經》所記載的一些人物變化而來。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四十一個神話國……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例:女兒國、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的女子國、毛民國……

    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無不脫胎於《山海經》。

    古詩詞、小說、戲曲……取材於《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現代文學取材於山海經的就更多了,也有很多以《山海經》神話入詩的近現代學者世人,如楊牧、余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吳瀛濤等,往往在將隱喻寫入詩中,神話通常為其解說主題服務。

    總之,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山海經》創造了佔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者收其影響者比比皆是。

    《山海經》之於西歐神話,雖無完整體系,卻更容易讓人產生無數想象空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塊魅力的寶藏。

  • 3 # 暖暖的小時光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所具有的集大成之特色,決定了這部書的多樣性、複雜性、相容性、實用性。因此,當今也有許多論者稱之為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像一座知識的礦藏,儲藏著歷史、地理、文學、醫學、宗教、民俗、繪畫藝術、神話傳說、奇取佚事、雜論等多方面的寶貴知識。我們應該避免那些以偏概全的定性思維,從多視角、多學科、多領域、全方位去開發先民留下的這座富礦。追索其來龍去脈,探討其敘事風格,比較其古今異同,揭示其遺風遺韻,闡發其文化底蘊,從而進一步理解《山海經》博大精深的意蘊,使它多方面的價值得以全面研究、開發與利用。“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當年,“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已深得品讀《山海經》的樂趣,今天,我們以全新的眼光靜下心來再讀一讀《山海經》,一定會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啟迪心智、豐富想象、增廣見聞、擴充套件視野、受益良多。

  • 4 # 王富豪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的神話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

    山海經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據說原共22篇 約 31000 字,其中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 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佈情況;《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影象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影象,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儲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曆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列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係。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嶽,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髮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做為文學中藝術性的衝擊力量而活躍起來。(語見王著《神話與小說》)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儲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

    《山海經》問世之後,圍繞其內容、成書時間的爭論,對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是個謎,乃至釀成學術界中千年未解的懸案。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說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疑。此後,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只好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物件,種種假說紛紛而出,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說雖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經》的作者是華人。但現在也有學者認為作者是外華人,書由外國傳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都是什麼人群在玩?為什麼有人說他們充滿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