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下棋
-
2 # 歷史的小學生
明英宗之所以兩次稱帝,第一次是因為“土木堡之變”後,被明景宗幽居南宮;第二次是因為成功復辟,再次登基。
雖然明英宗人生遭遇巨大變故,兩次君臨天下,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於國於民都毫無建樹,反而殺害了忠心謀國的大臣于謙。因此,《明史》對明英宗的評價是:“無甚稗政”。意思就是,在位期間沒有什麼壞的政策。其實就是隱晦的批評他毫無作為。
如果說明英宗最大的貢獻,那就是對人性的關懷。主要有三,第一,釋放了關押將近五十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第二,恢復明宣宗廢皇后胡氏名號;第三,廢除殉葬制度。尤其第三條,使那些沒有生育的嬪妃終於不用活在心驚膽戰中。自朱元璋開國,中間經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景宗,皇帝駕崩之後都是由嬪妃殯葬,這種殘忍、反人類的惡習終於在明英宗的親自主持下,得以廢除。至此以後,明朝後世之君都嚴格遵從這個規定,不再以嬪妃殉葬。被史學家盛讚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
-
3 # 有書共讀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任、第八任皇帝。他第一次登基時才9歲,年號為正統。因為年齡小,當時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輔佐。後來張氏駕崩,賢臣相繼離世,他開始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國力衰退。發生土木堡之變後,英宗成為異族的俘虜,他的弟弟登基。後來英宗回到京城,被弟弟囚禁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國號為天順。
英宗先後兩次登基,共在位22年。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一、朱祁鎮子承父業,第一次做皇帝,在位時間是從1435年至1449年,年號正統。
朱祁鎮身世神秘,子承父業,第一次登基。
朱祁鎮生於1427年冬。他的親生母親本是一名宮女。他出生後,就被父親宣宗的寵妃孫氏據為已有,而親生母親則被殺死。因此他的母親到底姓甚名誰,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朱祁鎮僅四個月大就被宣宗冊封為皇太子,孫貴妃也“母憑子貴”取代了當時的胡皇后之位。後來吳妃也生下了兒子朱祁鈺。
1435年正月,宣宗病逝,9歲的朱祁鎮即位,他就是明英宗。他即位後,年號為正統,由祖母張太后代為處理朝政大事。
而當時的賢臣有被稱為“三楊”的楊士奇、楊榮、楊溥,很有名氣。他們協助張太后,安定邊防,整頓朝綱,發展經濟,使得當時國力很強盛。
朱祁鎮寵信宦官致使國力衰退。
英宗從小就跟太監們在一起,所以跟他們很親近。自小就照顧他的宦官王振,很會察言觀色,也善於奉承,所以英宗對他言聽計從。
1442年,三朝元老“三楊”相繼去世,太皇太后張氏病故,王振就更加花言巧語騙取英宗的信任,並開始肆無忌憚地壯大自己的勢力。
英宗在王振的哄騙下只專注玩樂,將朝政大事全部交給王振去處理,王振很快就權傾朝野。
不少朝臣也逢迎諂媚,正直的大臣敢怒不敢言,朝廷上下一片混亂。
此時邊境已經很不安定了。曾被成祖朱棣打壓的北方蒙古貴族瓦剌部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漸強大起來。
“土木之變”中朱祁鎮成為異族的階下囚,失去皇位。
當時瓦剌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覺得自己“財大氣粗”,對於朝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都會禮尚往來,都按人頭派發十分豐厚的賞賜。當時也先也是厚顏無恥,朝貢的使者團竟然達到了幾千人。
1449年2月,王振經過核實,發現瓦剌的使者人數並不是他們上報的3000人,而是2000人,就按實際人數發放。也先十分不滿,就以明朝曾答應將公主嫁給他的兒子,最後卻失信為藉口,在這年7月嚮明朝大舉進攻。
也先的軍隊一路橫掃明朝的各個城堡,很快就將塞外的最後一座城堡——大同城圍得水洩不通。
英宗急忙派大將率兵萬人前去迎敵,不料明軍很快全軍覆沒。英宗只好召集宦官王振和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因為大同城離著王振的祖籍蔚州比較近,王振擔心自己在老家的田宅會遭到破壞,就極力慫恿英宗御駕親征。
23歲的英宗年少氣盛,不顧大臣的反對,同意立即出征。7月16日,英宗就命弟弟朱祁鈺留守京都,自己帶著倉促拼湊的50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御駕親征。
英宗出征後趕上連日大雨,再加上倉促出兵,糧草接濟不上,市兵們都有怨言。大軍行進到大同城附近,士氣更加低落,英宗和王振也心生怯意,決定撤軍。
1449年8月13日,英宗帶著大軍來到懷來城外的土木堡。因為人困馬乏,就下令原地紮營。
14日瓦剌軍就追上了明軍,也先連夜包圍了土木堡。很快英宗被俘,50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它也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二、1449年到1457年,朱祁鎮失去皇位。
朱祁鎮被俘,弟弟朱祁鈺成為皇帝。
英宗被俘後,護衛將軍樊忠將一腔怒火都發洩在宦官王振身上,他用鐵錘鑿死了王振,也算為明朝除了一個大害。
也先把英宗軟禁起來,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打算用他來要挾明朝政府。
當也先派使者,以英宗要挾朝廷時,群臣又聯名上書孫太后,擁立朱祁鈺為皇帝。這樣,明朝就不會因為英宗在對方手裡而受也先的挾制。不知道當時英宗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是啊,地球離了誰也轉。區區一個朱祁鎮,在親人及朝臣眼裡,只不過是一枚棋子。
現在他被大家棄之不用,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1449年9月6日,距英宗被俘僅20天,朱祁鈺就登基為皇帝,同時封英宗為“太上皇”。“太上皇”是現任皇上的哥哥,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明朝新帝即位,英宗也失去了價值。不過也先仍然沒有死心,這年10月,也先打著送英宗回京的旗號,率領瓦剌大軍直逼北京。
而京師明軍在於謙的指揮下,英勇應戰,經過7天的激戰,也先戰敗,也只好帶著英宗又回去了。
英宗繼續過著囚徒生活,但瓦剌內部逐漸出現了分化。瓦剌首領脫脫不花不服也先,就暗暗派人嚮明朝獻馬議和。瓦剌連年征戰,百姓死傷慘重,也先也只好嚮明朝提出議和,並願意送回早已毫無利用價值的英宗。
朱祁鎮被送回大明,遭“雪藏”7年。
面對瓦剌求和,代宗朱祁鈺卻不熱心,他根本不想迎回英宗,也實在不想放棄剛剛到手的皇位。
大臣于謙等人就勸代宗說,皇上您現在已坐穩了皇位,迎回英宗,有利於消除邊境戰亂,不會威脅到您的皇位。英宗明白弟弟的心思,也讓前來瓦剌的明朝使臣轉告代宗說,自己回去後願意看守皇陵,絕不覬覦皇位,代宗這才放心。
1456年8月,做了一年囚徒的英宗終於回到北京,之後就被送往南宮幽禁起來,成了囚徒。
英宗在南宮一待就是7年,從未踏出半步。代宗對他也很苛刻。代宗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而英宗的長子朱見深被貶為沂王。不料,朱見濟也是命短福薄,才做了一年太子就夭折了。代宗並沒有其他的子嗣,立太子的事就暫時擱淺。
三、“南宮復辟”,朱祁鎮第二次做皇帝,1457年到1464年在位,年號天順。
1457年正月,20多歲的代宗還沒等來兒子就病倒了。每年正月,都要舉行祭祀天地的活動,而皇帝要出席這個十分隆重的盛事大典。
可代宗已經病入膏肓,就命武清侯石亨代行禮儀。不料石亨與其他重臣以及太監曹吉祥等密謀,不如趁此機會,讓之前的英宗再次登上皇位,這樣大家擁立有功,英宗自然也不會虧待大家。於是他們就請太上皇英宗復位登基。
這樣,一夜之間皇上就換人了,31歲的英宗在失位8年後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病重的代宗又變回了王爺,幾天後就病死了。這件事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英宗復位後,就將這年改為天順元年。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但大臣們也沒有過多的恐慌,很快就各司其職。英宗的皇位就這樣出乎意料地坐穩了。
英宗兩次登臨帝位,在位22年,中間做了8年囚徒,這種波折在歷代帝王中都是少見的。
也許是自己一生經歷坎坷,感悟太多,所以英宗在臨終前做了幾件好事:廢除了明朝實行很久的后妃殉葬制度,並恢復了宣宗時期胡皇后的封號;第二是釋放了自永樂以來就被囚禁的惠帝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圭。
1464年正月,年僅38歲的英宗病逝。他死後,長子朱見深繼位,即明憲宗。
可見,上天本來發給了英宗一把好牌,讓他毫無爭議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他因為寵信宦官而致使國力衰退,當外族入侵時,他偏聽偏信,又為自己的行為買了單,成為階下囚。
他的弟弟成為代理皇上,而他輾轉回朝後,已時過境遷,他不得已忍辱負重,終於守得雲開月自明。等到弟弟病逝,他才得以二次登基。
人生,兜兜轉轉,誰也料不到會發生什麼事情。只是在春風得意時,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格局;在處於低谷時,也要相信否極泰來!
或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回覆列表
明英宗,分別兩次在位,是明史上的傳奇皇帝之一。
明英宗,名朱祁鎮,於公元1435年,其父宣宗皇帝去世後,年僅9歲,便登基稱帝。
此時,國政全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明太宗朱棣的兒媳婦把握,由四朝老臣——“三楊”輔政,“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這三楊都是經歷過英宗曾祖父朱棣時期的老臣子,並一手輔助了英宗的祖父仁宗、父親宣宗,打造了明朝前期的仁宣盛世,官譽極好。
因此,英宗前期,國家局面一度良好。
但是,英宗正統7年10月,太皇太后去世,一切隨之改變。
三楊中,楊榮於正統5年已經病逝。
楊士奇之子楊稷,驕橫殺人,因此,政敵不斷地攻擊告發楊稷,楊士奇憂慮加上年邁,於正統9年也去世。
楊溥繼楊士奇之後為首輔,但孤立無援,已不是大宦官王振的對手,且又生性謹小慎微,連上朝時,都低頭循牆而行,眼見王振勢大,就不斷以年老為由請辭,英宗一直未准許,直到英宗正統11年,病死在任上。
再來說一說,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
這就繞不開大宦官王振了。
王振,起初是一個讀書人,雖然連秀才也沒考上,但也謀到了老家的私塾老師的職位。
但,不知為何,他卻在永樂末年自閹入宮,說起來,也和三楊一樣,是四朝元老了。
直到宣宗年間,才受到皇帝信賴,讓他做東宮局郎,來服侍太子,宣宗在位10年去世了,太子英宗即位,當即提拔王振做司禮監掌印。
這,就是王振成為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大宦官的開始。
因為英宗年幼,無法理政,因此,由內閣諸輔先用墨筆,將對大臣們章奏的意見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本上,呈給皇帝御覽,再由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以紅筆將皇帝的意見寫在紙片上,輔臣們照著辦理,因此,司禮監掌印太監實際上成了代皇帝。
王振就成為了第一位代皇帝。
正統14年,蒙古的瓦剌部分四路大舉進犯大明,東路攻遼東,西路攻甘肅張掖,中路分為2支,一路攻宣府,一路攻大同。瓦剌首領也先親自攻擊大同。
經歷了仁宣盛世的王振,也幻想著成就武功,於是慫恿年輕氣盛的英宗御駕親征,王振和英宗在2天內拼湊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不與大臣們商量,直奔大同,到了大同,卻沒見瓦剌一兵一卒。
大同守將密告王振,前線已經慘敗,再走,就中了瓦剌的誘敵深入之計,王振這才害怕了,第二天就撤出了大同。
此時,逃命要緊,王振卻想回家炫耀,他的家鄉在河北蔚縣,於是,他率軍往蔚縣去,到了半路上,卻想到軍隊太多,會踩壞家鄉的莊稼,惹鄉親們咒罵,又往前線宣府繞路行軍,於是當年9月,被瓦剌大軍追上,20萬大軍全軍覆沒,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俘。
瓦剌一戰俘虜了英宗,殺了100多位高階文官武將,於是乘勝進逼北京城。京師告急!大明告急!
此時,明朝第一大英雄于謙挺身而出,毅然擔下了拯救天下的任務!
于謙首先力主立新帝,於是立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鈺為監國,後來立為皇帝,是為景泰帝。
當年10月,也先包圍北京,于謙集合少量地方進京勤王的部隊,加上京師剩下的老弱殘兵,大破了也先,僵持了5天,也先被迫退走,于謙派兵一直追到居庸關。
到了第二年8月,過了將近一年,也先要送回英宗,景泰皇帝拒絕,于謙卻說:“帝位已經定了,只是從情理上應該接回你的哥哥,他若萬一有陰謀,我來解決。”才迎回英宗。
誰知,過了7年,景泰皇帝病重,英宗卻和太監石亨等人,搞陰謀政變,奪回了帝位,廢黜了景泰皇帝,將其葬入太監墓中,拒不承認他的帝位合法性,直到英宗的兒子即位,才追認皇叔為代宗皇帝。
英宗復辟後,另建年號為天順,所以,英宗有兩個年號。
令人齒冷的是,英宗為了復辟師出有名,竟殘忍殺害了于謙!
明朝那些事兒出版之後,很多讀者都認同了作者的那句評價:“明英宗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人。”
其實,我也有話要說,英宗應該比的是哪位皇帝呢?是宋徽宗。于謙應該比的大臣呢?是岳飛!
300年後,于謙終於完成了岳飛的遺願——“迎回二帝,還我河山!”可是,殊不料,于謙還是死在了自己一生忠誠的皇帝手中!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卑劣無恥的一幕!
于謙和岳飛死後都被追認為太子少保,都葬在西湖邊,這是千古忠臣的宿命!
假如宋徽宗被迎回來,害死了岳飛,我不知道人們會有何感想?
朱祁鎮,雖然靠著兒子繼續當了皇帝,享著什麼好人的稱讚,難道心中不愧疚嗎?
恩將仇報,連人都不算,何況什麼好人呢?你配嗎?
作為皇帝,丟了江山;作為人,殺了救命恩人,僅僅廢黜了活人殉葬,居然顛倒黑白成了好人,這好人,未免太好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