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易國學
-
2 # 卿說
磕頭
舊時禮節,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
一、舊時禮節,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
二、農村地區過年的一種儀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並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係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
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後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相關記載
宋洪邁《夷堅支志·任道元》:“ 任 深悼前非,磕頭謝罪。”
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二折:“諕的我磕頭也那禮拜。”《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鄭舍人 一見了 王部郎 ,連忙磕頭下去。”
《官場現形記》第二回:“趙溫便向他爺爺、爸爸磕頭辭行。”
老舍《黑白李》:“講戀愛的時候要多吻,少磕頭,要死追,別死跪著。”
磕頭的形式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俗話稱為“磕頭”,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秘的會道門,拜壇時也會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且口中“唸唸有詞”,多由司儀或敲擊法器來控制節奏等等。
磕頭拜師
某日舉行的趙本山收徒儀式上,35個徒弟行大禮磕頭拜師引發了一場爭議,有網友稱,“本山教主”的收徒儀式讓人感到肉麻甚至噁心,也有人稱其“很醜陋,很封建”。上海戲曲、曲藝界的一些圈內人士卻有不同看法。
上海逸夫舞臺經理錢莉莉說,在戲曲、曲藝界的傳統拜師禮中,“磕頭”是個標誌性的儀式,有沒有磕
過頭往往成為有沒有正式拜過某位老師的一個標誌。戲曲、曲藝都是傳統藝術門類,保持一點傳統的禮節也沒什麼可以厚非的,只要不是強迫的就好。
上海著名笑星王汝剛等人認為,“拜師”是戲曲、曲藝藝術本身的特點造成的。戲曲、曲藝講究的是“口傳心授”,拜師是一件雙贏的事,比如戲曲流派,都是依靠流派的傳人來傳承的,因為沒有傳人而導致流派失傳的事時有發生。而對學生來講,拜名師既可以在藝術上有所長進,也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一些演員在跟老師學藝多年後依然要補上拜師儀式,這裡面有“功利性”,但更多的是出於對老師的尊重、出於一種希望讓老師的藝術有“傳人”的想法。
-
3 # museguo
古人說對人佩服尊重到極點,就用五體投地。
雙手,雙膝和頭,觸地表示尊重和佩服的意思。
這個是古人對長者,智者,尊者表達敬意的行為方式。
和現代人用握手,擁抱等方式表達的一個意思。
僅僅是古人對於情感的表達更加豪放,熱烈,不拘一格而已。
現在農村依舊有對於死者磕頭,表示最大的敬意。
有些地方依舊有對於長者磕頭,表示尊重。
這些都是表示尊敬的行為,和握手和擁抱表達一個意思。沒有其他的侮辱性含義。
但是如果你用侮辱性的方式要求他人做,那就是一種侮辱行為。
-
4 # 無話不寫
磕頭究竟是什麼時候起源的?為什麼我們古人有磕頭這樣的風俗?
一篇來自2005年07月 04日 香港商報《跪拜禮的由來》的文中介紹,磕頭(亦即文中所說古時的跪拜禮)相傳漢代以前就有了。因為漢以前,沒有登子椅子,只有席子,大家席地而坐。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原來磕頭是這樣來的。大約在當時亦算是很文明很禮貌的舉止了。)
接下來文中又介紹:到漢代以後。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漸漸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
5 # 徐國華
在兩三千年以前,華人就以磕頭跪拜來表示禮貌的尊敬。現在雖然用得少了,但在祭祀,拜神,或是婚喪大禮的時候,仍經常看到磕頭的禮節。
在東漢之前,是沒有椅登的,人們都是席地而坐,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達官貴人,甚至萬人之上的皇帝,一律坐在地上。區別在於,有沒有坐墊,何類坐墊而已。當時人們坐於地時,為了虧便站立趕來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溼和寒氣,人們習慣兩膝著地,屁股坐在自己的兩腿和腳跟上,相當於現在曰本人的坐姿。
這樣坐時,當客人或長輩到來,或談話中要表示感謝時,很自然地就會從跪坐變成引身而起,即上半身直立起來,變成只小腿著地的跪姿,接著俯身曲背雙手撐地表示恭敬,跪拜禮由此形成。再後發展成多次俯身,即磕頭禮了。
漢代後,有了凳子,椅子,出現了雙手抱拳的作揖禮,以及在後的點頭鞠躬禮。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時,人們仍沿用下跪磕頭的習俗直到現在。
-
6 # 狼煙4202
臣子需要向皇帝下跪是從元代開始。
九拜之禮是周代就有的,其中“稽首禮”就是臣見君磕頭。
自從元代耶律楚材改革後,要求臣子上朝時下跪磕頭。
-
7 # 歷史漫話
現代社會理念的變化,人們已經很少有磕頭禮節。但在一些重要傳統場景還是能夠看到磕頭禮,比如祭祀、拜神佛、婚嫁喪葬等,會經常看到有人跪拜磕頭等動作禮節。
現代的“磕頭”禮節與古代“磕頭”已經大相徑庭,古代“磕頭”禮節,嚴格來說,應該是“跪拜禮”,後世只是簡單保留磕頭動作的“磕頭禮”罷了!
“跪拜禮”傳承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至今保留部分禮節在流傳。那麼,古人究竟沒什麼要行“跪拜禮”呢?
很早之前,古人生活習慣與現代是大為不同的。
東漢以前,古代社會沒有椅子或者凳子的,人們通常跪坐地上接待客人或者吃飯、看書等,也是我們常說的“席地而坐”。
古人跪坐時膝著地,臀坐於後腳跟上,腳掌朝後向外。向客人致謝時,半身伸直,而後俯身向下,以示向對方致敬。由此成為生活中跪拜的雛形,後來演變成多次俯身,即是“磕頭禮”。
周禮記,磕頭跪拜動作與物件都有嚴格規範,分稽首、頓首、空首共稱“正拜”。
稽首禮行稽首禮,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撐於地上,緩叩首於地,稽稍頓,手放膝前,頭置於手後。
稽首禮為“九拜”中最重禮節,通常用於臣子跪拜君王及祭祀先祖的禮儀。
頓首禮頓首禮與其他稽首類似,拜時須急叩首,額觸地而拜。主要用於以下對上敬禮。
空首禮行空首禮,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於手,首與心齊且不著地,此謂“空首”,亦稱“拜手”,此為中男子跪拜禮的“九拜”之一。
古人“磕頭”歷史源遠流長,形式多樣,是封建社會繁文縟節的體現,蘊含著古人尊卑階級觀念。
-
8 # 舊時樓臺月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還珠格格》,溫故而知新,我發現了很多古裝劇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下級對上級總是行叩拜之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磕頭。
那麼問題就來了,古代的人為什麼要磕頭呢?磕頭的由來是什麼呢?往前追溯三千年,古代人對人表示尊敬時就會行叩拜之禮,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時代的變遷,這個流行千年的禮儀也就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不過,在一些傳統文化氣息比較濃厚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這項古代禮儀的影子。比如在山東的一些地方,我們還可以看到過年領壓歲錢的時候,晚輩要向長輩磕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當今社會看到下屬對上級磕頭,那麼第二天肯定會上新聞,但是這種行為在古代確實很常見的。
西漢開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同周圍地區的聯絡,到了東漢的時候,更加完善。而在東漢之前,是沒有桌椅的。所以,我們看到有關於東漢前期的人物畫時,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
古代的人坐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雙膝併攏,跪坐在席子上,臀部挨著腳後跟,上身保持端正。在迎接客人的時候,為了行地主之誼,他們往往會將上半身挺直向前探,遇到德高望重的人,他們還會微微伏低自己的身體,以表自己的尊敬。專門名詞稱之為是“引身而起”,後來隨著中央集權制的發展,皇帝的權利開始鞏固起來,人們由一開始的席地而坐演化成了後來的叩拜之力,在大型的祭祀活動上,還要進行三拜九叩之禮,以示對祖先的尊重,祈求祖宗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東漢之前的人們沒有桌椅,無論達官顯貴,還是黎民百姓,都以坐姿議事,只不過,王公貴族有坐墊。南方多雨,天氣潮溼,為避免受涼,所以人們的坐姿都是以膝蓋著地,然後臀部坐於其上。
到了東漢以後有了桌椅,見面禮便由從前的“引身而起”變成了以後的作揖禮,但是在表示對長輩和上級的尊敬之情時,人們還是習慣於行跪拜之禮。以後這個禮儀一直延續了下去,足有千年之久。
雖然有了桌椅的出現,人們便不再受潮氣入體的侵擾,但是坐在椅子上然後外起身磕頭未免有點繁瑣了些,且接受跪拜的人也樂在其中。因為這樣可以體現自己的王者風範,另外,在行跪拜之禮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把最脆弱的頸部暴露在了受禮人的面前,攻擊性較小。
所以,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古代人磕頭的這一禮儀也就延續了很長時間。雖然它目睹了很多個朝代的更迭,但是自己卻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還有很多的禮儀等著我們去慢慢推敲,慢慢回味。
回覆列表
漢代以前就有了。因為漢以前,沒有登子椅子,只有席子,大家席地而坐。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到漢代以後。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漸漸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子孫見父母祖輩大人等。
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現如今,規矩已經沒有那麼講究了,磕頭大多是走個過場。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頭,說人到了就是頭,但年畢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東西還是要繼續傳承下去,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種流淌的文化。
我們家自從我瞭解傳統文化以來,都是教導孩子過年給爺爺奶奶行叩拜禮拜年,我自己也是,記得我第一次叩拜,跪下的那一刻我流淚了,父母也流淚了,知道他們這是高興的!
希望大家過年給父母磕頭拜年,清朝那會包括現代的大家族拜年都是小輩人帶老婆孩子一起給長輩磕頭拜年!是儀式也是孝心更是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