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80後音樂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④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歷史貢獻及晚年得失:

    唐太宗曾說過:「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翦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頗有自矜之意。此吾之過也。」可見太宗對自己的武功治績,曾經有過驕傲自滿的心態。

    歷史貢獻

    其實,太宗所說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偉大功績,但是這只是一個統帥的業績,其他的將帥也是可以完成這個任務的。而安定國內形勢,恢復發展生產,鞏固並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繁榮學術和文化,這才是唐太宗作為一個皇帝的主要功業。

    而在太宗與大臣論治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體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貞觀之治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標。

    晚年得失

    到貞觀中晚年,唐太宗自認為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古人,驕傲自滿的情緒因而大大地滋長,不再鼓勵臣下對自己提出意見,臣下提出意見後,接受時多少也有些勉強,而在個人享受的貪慾方面也與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認,「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但是總的說來,在貪慾和享樂方面,太宗還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

  • 2 # 光谷123

    唐太宗在歷史上屬於文治武功都比較均衡的一個君主,沒有隋煬帝那麼極端暴政,也沒有漢武大帝窮兵黷武,他對後世影響主要在對外族

    包容,對外政治聯合制衡,其他都是延續隋朝制度的改革,在前朝基礎上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為開元盛世打下了豐厚的基礎,但被唐玄宗李隆基玩崩了,造成安史之亂,大唐榮耀急轉直下。

  • 3 # 婚禮攝像師-郭靖

    功績: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④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係,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

    過失:

    但是到了貞觀後期,太宗又大興土木,而且窮兵黷武,學隋煬帝遠征高句麗,隋煬帝百萬大軍進攻高麗,最後失敗,是隋煬帝自己的原因。 但是唐太宗進攻高麗說不上失敗。

    因為唐太宗進攻高麗的軍隊總共只有區區幾萬人,第一次沒有成功,但也沒有潰敗,第二次成功了,最終的結果是高麗臣服於大唐,在戰爭中,唐太宗提拔了一批年輕將領,最著名的就是名將薛仁貴。唐太宗對他說:“我不喜得高麗,喜得薛仁貴!”(大意是這麼說的)。

  • 4 # 參史鏡

    一.梟雄。李世民為了取得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有野心,亦有才華。

    二.擅用能人。李世民能發現他人長處且不嫉妒,懂得欣賞他人優點。

    三. 有強烈的責任心。他勤於政務,有時一連工作幾個小時也未停下來休息。

    四. 胸懷寬廣。魏徵與李世民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了,這裡便不多加贅述。

  • 5 # 快樂小張哥

    他在位期間,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的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他還下令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的過失之處:如殺兄奪位,看《起居記》,崇尚迷信,出征高麗,貞觀後期,“漸惡直言”,奢侈現象增多了。錯誤一是征伐高麗,前後兩次,不聽大臣們的勸告,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為要大量造船,結果引起農民起義,激化了國內矛盾。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看史官所寫的起居注,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大的歷史錯誤,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破壞了這個制度。

  • 6 # 歷史小榮

    想起一句話,自古最無情是帝王家。只要坐上最高的位置,首先要修煉的必定是無情,只有無情才能成就一代明君。確實如此,古往今來,我們回看歷史,哪一位帝王登上王位,身後不是白骨堆積,帝王之位是用更多的屍骨去堆砌起來。

    明君李世民

    小時候,傻傻的受電視劇的影響,當年看的時候,看得內心的那個激動澎湃,恨不得化身裡面的一個小兵,跟隨他們去打仗。那時候真的很相信李世民是一個好人好君王,而李建成李元吉這些人都是陰險狡詐的小人,如果不是他們一直迫害李世民,他也不會造反,身邊的人都是英雄豪傑。然而後來,我真正接觸了歷史,接觸了李世民,才發現其實原來很多東西都不是那麼單純的,想要登上帝王之位,那麼他身後必是屍骨遍野,而後世之書其實可以隨著帝王的意思去改變的,並不會按照歷史真實的事件去進行描述,因為史書內容的撰寫和發表都會經過帝王看過,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名聲被後世所唾罵,所以都會把不好的內容刪掉,只留下讚美的言語。而李世民則很明顯的修改了歷史。

    當了皇帝的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估計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李世民登基最重要的一步棋,正是這步棋下對了,才成就了李世民成為唐朝的一代君王。後書中是李世民的哥哥弟弟計劃的,李世民才被逼反的,那我很想知道,既然是無奈,那為何哥哥和弟弟都沒有能留下性命,如果真的是無可奈何,那為何不把他們捆綁起來送到自己的父王,請求治罪呢,這樣的言語太假,按照常理來推斷,這樣是事件根本不可能成立,很明顯就是改寫過的歷史。而真實事情的發生就是李世民策劃的,他有感自己的父親李淵不是特別願意把皇位傳給自己,而且還動手削弱自己的實力,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如果一昧的順從自己的父親,任由父親削弱自己的實力,那麼最後自己沒有能力去和哥哥李建成有對抗的實力,那最後被殺害的也就是自己,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揭竿而起,先下手為強,所以策劃這一場事變,而歷史當然是由勝利者去書寫。

    玄武門事變

    這一點在史書上描述得很對,這可能也就是帝王的心機吧,在任何人面前都要維持最好的形象。畢竟只有勝者才有說話的權利。而後來的李淵也是默許了他的這種行為,畢竟三個兒子,已經死了兩個,再處死一個的話,那自己真的就無後了,也或許是看透了李世民的狠毒,而自己目前的實力也沒有辦法和李世民抗衡,兩者相對比下,也就只能退位,而自己遠離這是是非非,安享晚年會更好,反正這大唐遲早也是傳給他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區別,還不如早點傳位呢,這樣李世民對他也不會做出太過分的事情,只是很心疼兩個兒子就這麼死了,自己也無力改變什麼東西。

    如果單從這件事上面來看的話,李世民確實是狠毒,但是他對於其他人卻是很寬容的,對於李建成留下的人才來說,其實有句話叫斬草除根,像古今的帝王對於功臣很多都是狡兔死,走狗烹,但是李世民卻不是這樣的,對於那些幫助他贏得天下的將臣們,他對於他們都是很寬厚的,都給予他們非常好的待遇和官職,在這一點上面來說,李世民做得確實不錯,貞觀之治的出現也是由於李世民的知人善用,讓整個唐朝的發展空前的繁榮,而最讓人記憶尤深的一個點就是,他居然收復了李建成生前的得力干將—魏徵,而且這魏徵脾氣火爆,動不動就對李世民進行狂懟,李世民稍有做錯的地方,魏徵就不看場合,不管地點對著李世民就一頓說教,這樣的人,稍微有點理智的帝王都會下令將他處斬,更甚者,還有吵架滅族,可是李世民並沒有,還對他加以封賞。

    還有一個故事這麼講過,有一次李世民被魏徵氣得暴跳如雷,直言要殺了魏徵,跑到長孫皇后宮裡一直講魏徵這人大逆不道,長孫皇后不慌不忙的勸說李世民,如此正直,直言不諱之人就象徵著他輔佐的君王也是如此,證明此君王必是明君,李世民一聽長孫皇后如此說話,心中的怒火也就平息下來了,對於魏徵也放下心胸,繼續重要他,只可惜長孫皇后身體不是特別好,沒多久長孫皇后便因生病無法醫治去世了,李世民真的非常的喜歡自己的這位妻子,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非常的傷心,為了可以讓自己隨時想念自己的髮妻,特地修建了一座行宮,裡面復原了長孫皇后生前的擺設,還讓專門的宮人在裡面打掃,自己還會經常到行宮裡面懷念長孫皇后。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

    這歷史上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也就是必須兩者相概論。就像毛澤東,我們會說他是錯的嗎?不會,因為他本身的功勞就大於他所犯的錯,所以很多事情我們需要從全域性去進行考慮,從本身影響去考慮事情的對錯,李世民對於整個唐朝或者中國歷史發展的長途中都有著不可磨滅,非常強大的推動力。

  • 7 # 刺客銜花

    唐太宗是什麼樣的人,歷史上給的評價是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成就貞觀之治的明君。其實,我覺得李世民最大的特點就是認清現實,認清自己。因為歷史上做到這一點的君王很少。

    他清楚明白隋朝滅亡的原因,所以在大唐建立的時候規避了隋朝問題,以子民為重。

    他清楚明白個人有缺點,所以他跟魏徵開創出了君臣之間的典範模板。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但是,也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親退位,以及有傳他篡改史書這些負面。

    總得來說人無完人,千古一帝!

  • 8 # 歷史營地

    唐太宗,中國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就位期間,實施了一系列開明政策,經濟文化繁榮,政治清明,人民安居落業。

    太宗皇帝堪稱歷代皇帝之楷模,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位後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生產,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使百姓安居落業。政治上,繼承和完善了科舉制度,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太宗吸取前隋滅亡教訓,深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他從善如流,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讓朝野湧現了一大諸如“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清明幹吏。

    軍事上,他平突厥,伐高昌,徵高麗,穩固了中華民族的領土完整和安定。對少數名族,他採取平和柔化手段,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在這種政策的實施下,中外關係也出現繁榮盛況,一度出現萬國來朝的場面。

    關於太宗皇帝,他的一生文治武功,安邦定國,開創盛世大唐局面。雖然晚年因過度用兵,大造宮殿,使賦稅加重,增強了人民負擔,引起了民怨,但始終功大於過,也不影響後人對他的輝煌評價,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④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係,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

    過失:

    但是到了貞觀後期,太宗又大興土木,而且窮兵黷武,學隋煬帝遠征高句麗,隋煬帝百萬大軍進攻高麗,最後失敗,是隋煬帝自己的原因。 但是唐太宗進攻高麗說不上失敗。

    因為唐太宗進攻高麗的軍隊總共只有區區幾萬人,第一次沒有成功,但也沒有潰敗,第二次成功了,最終的結果是高麗臣服於大唐,在戰爭中,唐太宗提拔了一批年輕將領,最著名的就是名將薛仁貴。唐太宗對他說:“我不喜得高麗,喜得薛仁貴!”(大意是這麼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內亂頻生,為何蜀漢的政局要平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