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儒家思想是不是限制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如果繼續百家爭鳴,中國古代能否有歐洲的文藝復興。
6
回覆列表
  • 1 # 小魚兒的歌聲

    反應的根本問題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貢獻1、春秋戰國出現“百家爭鳴”根本原因:社會大變革2、列舉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並作扼要評價。儒家:孔子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政治思想——① 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張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習要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當仁不讓於師”評價:① 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哲學思想——“性善說”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評價:① 《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為“四書”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荀子:哲學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② “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評價: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儒家重視。②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道家:老子 哲學思想——①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② 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① 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 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華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莊子 哲學思想——“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逍遙”(對事物變化要採取旁觀、超然的態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文學成就——寓言、散文蘊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法家:韓非:思想主張——① 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② 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評價:①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後1000多年中,法儒結合,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儉” 評價: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②曾被廣泛吸收,戰國後不再受重視。 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有什麼重要意義?①對後世文化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②儒家思想孕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是傳統文化的核心。③道家思想是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論武器。⑤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② 促進了文化思想的繁榮;③ 推動了社會變革的程序。)4. 簡述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① 春秋末產生,其創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禮”的學說,但未被統治階級所重用。② 戰國時初步發展,孟子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罷黜百家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1、漢代儒學:(1)思想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及法家思想;(2)理論基礎:“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3)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①天人感應②君權神授③三綱五常④大一統(4)思想核心:大一統(“新”所在)2、評價(歷史意義):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神化皇權;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確立了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權利,使君主實行“仁政”;3、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②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③漢武帝透過起用儒士參政、興辦太學和地方郡學、將儒家經典確定為教科書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夢情山水

    我們大家都知道,從春秋的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實際上就是反映了從春秋時期的諸侯列強互相爭霸到漢武帝時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樣一個過程,也伴隨著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漸進演化過程。如此這樣一個演化的過程,反映出了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春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諸派百家所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對於當時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意義:首先對當時以及後世文化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儒家思想蘊育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其次道家思想是構成了2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再者法家思想中的其中變革精神也成為著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論武器。綜上他們諸子百家所論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一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其二促進了中華文化思想的繁榮,其三推動了社會變革的程序。

    時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同年漢武帝採納了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後雖遭到後宮一些反對,但至建元五年漢武帝設定五經博士,儒學在官府中反而更加齊備。建元六年,漢武帝起用好儒術的田蚡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刑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並且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這就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由此形成了漢代儒學,成為此後兩千年間統治人民的封建正統思想。它的歷史意義就在於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神化皇權;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有利於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文化的地位的確立;限制君主的權利,使君主實行“仁政”。

    而這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對於學術文化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數千年封建社會制度的演變條件下,這種選擇也是必然的。

  • 3 # 顏小二述哲文

    百家爭鳴的好處比較明顯,推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思考,並且最終促成了體系相對完善的社會制度。缺點就在於,百家爭鳴固然有助於激發新思想,但是也容易出現因思想不統一而激化戰爭的情況。

    至於後面的獨尊儒術,缺點也比較明顯,儒家獨大,繼而一定程度上對其他文化發展有阻礙作用;優點也比較突出,獨尊儒術適合君主教化百姓,對封建社會之穩定有一定幫助。

    1、為何出現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

    為何會出現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我們來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春秋屬諸侯國大亂戰時期,天下諸侯王為了稱霸,必定需要改革,但是前人周王朝的衰敗無法給改革提供太多參考資料,於是,各個諸侯王都在摸索中。

    一個強大的國家,必定需要一套先進的意識形態進行指導,要建一套能夠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意識形態,就需要人才。各個諸侯國為了自己國家之強大,自然會廣納賢才,以期摸索出一套先進的意識形態,統一天下。時逢戰亂時期,而指導國家之發展的意識形態尚在摸索中,諸侯王又求賢若渴,百家爭鳴自然是大勢所趨。

    而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秦朝不過二世而亡,可見,法家之嚴刑峻法雖然適合統一天下,但是卻不適合治理天下,以至於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便選擇了與法家相比,相對擅長調和的儒家思想。透過將儒家定為主流思想,來教化天下百姓,維繫國家之長治久安。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亦屬大勢所趨。王朝之穩定,有時候確實需要一個主流思想,而這個主流思想不能太霸道、太冰冷,如法家,也不能太溫和、太隨性,如道家,儒家剛好調和法家的冰冷與道家的隨性,一方面緩和階級矛盾,一方面又以教化維繫社會安定。

    所以,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百家爭鳴也好,獨尊儒術也罷,只不過是當時社會環境下大勢所趨的產物罷了。

    2、為何說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有好處,也有壞處

    百家爭鳴的好處很明顯,那就是推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思考,並最終促成了體系相對完善的社會制度之形成;缺點就在於,百家爭鳴的盛況意味著觀點對立,觀點對立容易激化矛盾,激化戰爭。

    獨尊儒術的好處自然就屬方便國家統一思想,對維繫社會之長治久安有巨大幫助;壞處也不難分析,大抵就在於儒家獨大確實對其它學派思想之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為何說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都有好有壞呢?因為事物必然具有兩面性,當一端達到巔峰的時候,必定會向其對立面發展。就比如春秋百家爭鳴,百家之盛況達到了極端,就要長驅直下,許多學派便會漸漸銷聲匿跡。不是說百家爭鳴這一點不好,但根據事物轉化規律,必定會出現一種文化採百家之所長成為社會主流。這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了。

    這時,有朋友可能會疑問,獨尊儒術不算極端嗎?為何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作為主流思想幾千年不衰,為何獨尊儒術的情況沒有轉化到其對立面?這個問題要回答也不難。

    原因不難推測,因為漢朝時期的“獨尊儒術”雖然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但是並沒有打壓,或者說完全消滅其他思想的意思,例如,道家思想和佛學文化一樣以各自形式燦爛罷了。所以,雖然明面上聽著是“獨尊儒術”,其實還沒到舉國上下只講“儒家思想”的地步。對於文化,古代歷屆君王還是有一定開放性的。

    只是隨著封建王朝制度漸漸深入,人類社會漸漸發展,而儒家在封建王朝晚期確實被僵化運用。這種僵化,將“儒家之主流文化”推向了極端,繼而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封建王朝的覆滅,“儒家之主流文化”一說也就此拉下帷幕。

    3、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乃大勢所趨,二者之好壞源於事物都有兩面性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百家爭鳴也好,獨尊儒術也罷,實則都是歷史環境下的產物,事態發生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孵化”出適合該程度的“小雞”。百家爭鳴產於亂世之時,獨尊儒術定於安定之期,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皆乃大勢所趨。

    至於百家爭鳴和獨尊儒術有好有壞,很正常,萬事萬物都有好有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百家爭鳴時期相比獨尊儒術來說,程度更加極端了些,這也註定了百家爭鳴維繫時間不會太長,最後會轉變為一家獨大的局面。至於儒家能夠“獨大”這麼多年,也是有技巧性的,因為“儒家”雖然獨大,但是卻沒有完全熄滅別的學派之意,所以“獨尊儒術”之“獨”,也僅僅是看起來“獨”罷了,並未達到一國僅有“儒學”的極端態勢,這也是儒家能夠成為主流學說這麼多年的主要原因所在。

  • 4 # 萬壑山

    “百家爭鳴”產生於動亂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之所以諸侯混戰、動盪不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現有的資源無法滿足貴族們的要求,從而促使諸侯之間不斷征伐,實現資源的再分配。社會也透過這種粗暴的方式實現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大變革。

    老子,道家代表人物,代表作《道德經》

    社會要進步,就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思想文化作指導。在諸侯林立並互相敵對的大環境下,各諸侯國統治者各有需求,於是便需要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的需求,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小說家、雜家等諸多思想因此應運而生。

    韓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代表作《韓非子》

    各種不同的治國思想理念就擺在那,諸侯國統治者想要什麼,便有擅長者趨身逢迎。於是,各種思想文化借政治的東風不斷髮揚。各諸侯國憑思想文化的指導,互相不斷的摩擦。這不僅是血與火的較量,更是思想的碰撞,最終碰撞出燦爛的火花。“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此產生,戰火紛亂的大地上也綻放出燦爛的文明之花。

    孔子,儒家代表人物,代表作《論語》等。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春秋戰國歷經幾百年的割據混戰而不得一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文化的相互牴觸,沒有一個絕對的主流,影響政治的長期分裂。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打破這樣的局面。最終,在嬴政領導下的秦國做到了,建立了大一統的秦帝國。而秦國在統一前,呂不韋作《呂氏春秋》,這部作品融合各家思想而成雜家的代表作,百家思想的融合,宣告“百家爭鳴”的結束。

    歷史走到漢朝。統一的帝國急需要一種思想武器,來強化皇權,穩固帝國的統治。

    於是大儒董仲舒獻上“獨尊儒術”的思想利器。獨尊儒家思想,發揮儒家“仁、孝”主張,在全國各階層種下“仁者愛人”,“孝為先”的思想種子,規範為人之道,為官之道,施政之法。為當時乃至後世帝國的統一,人心的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長期的推崇一種思想,必然導致後人對前人思想的曲解,更造成人們思想的僵化,國家慢慢變的缺乏活力和創造性、進取心,漸漸的腐朽。

    綜合來說吧,無論是“百家爭鳴”還是“獨尊儒術”,都有其積極的一面。沒有“百家爭鳴”就不會有中國幾千年的寶貴的文化源泉,沒有“獨尊儒術”就很難形成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也有其不足之處。如果放任各種文化思想的發展,而沒有一種思想作主導,或許東亞大地就是另一個歐洲,小國林立,中華民族也只能是其中之一而已。

  • 5 # 石匠秦人

    好處禮制建立,有利天下太平。壞處保守缺乏法家改革進取思想。延續清未。腐敗誤國。遭遇列強。,生靈塗炭,民國志士尋求救國之策,夢想改良。幾經變遷。,,,,

  • 6 # 我的底線是誠信

    既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必定也會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啦 !

    自私自利的儒生們,為了他們的利益,利用統治者給於他們的權力,利用他們手中的工具及話語權,蠱惑慫恿統治者,想方設法的奴役勞苦大眾。他們任意編寫篡改歷史,愚弄華人 。

    他們嚴重阻礙中華民族的發展程序。

    他們奴性十足,使得中華民族不斷的倍受外夷入侵凌辱。

    等等等等不勝列舉的弊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今年四年級了,不會寫作文,看見作文頭疼,咋辦,讓他寫日記,整天記流水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