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羽o軒

    意思是做一件事情,要考慮周全,一個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並且要給自己留條後路,還有事情遇到轉折或者轉機時如何應對!

  • 2 # 冷眸m

    思危,這個好理解,就是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保持一份警覺,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危險就來了,沒有辦法預知,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一份警覺的心。

    思變。思變則是要跟據事物的變化,自己也要學著變化,永遠不要死腦筋。

    思退,這個也好了解,所謂急流勇退,在任何的時候都要想好退路,沒有退路的話就比如1566裡面嚴世藩自己就把退路搞沒,如果是自己找好的退路,經過深思熟慮的,就算有意外,也要防備你的報復。

  • 3 # 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

    人生充滿變數,人生的命運際遇無常。所以,才有了居安思危的說法,在平靜快樂的生活中,要做好萬一發生什麼不測的事情的準備,比如現在的商品房,要求要抗八級地震,但事實上發生地震的機率是很小的,防的是萬一

    至於思退,就是要有退路,凡事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但要把最壞的情況都考慮到,比如你投資做生意,你當然要盡全力去做,但你在做的時候,你要考慮到,萬一失敗,你會怎麼樣?會不會給你帶來滅頂之災!你必須考慮你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至於思變,社會一直都在變!科技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你不跟著變,你就會被時代拋棄!不管你現在生意多好,不管你現在多麼飛黃騰達!你如果安於現狀,不求新求變,你最終的命運可能也會有較大的變數,比如當大家都用打火機了,生產火柴的廠家還能好過嗎?當智慧手機人手一部的時候,你還看得見有人寫信嗎?沒人寫信了,那些生產信封的廠家日子好過嗎……

    所以,做人要三思,思危思退思變,這是很經典的說法。

  • 4 # 尋找那棵菩提

    連續劇的開頭就是馮保犯了錯,他知道錯了,但是還是不知道錯在哪裡,直到了乾爹呂芳叫他的那句話:“做官要三思!什麼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思變’!”

    最後是呂芳教馮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直接到裕王府去當差,去接近裕王,所以說呂芳在宮裡這麼多年,還是看得很清楚局勢,大明是嘉靖的大明,以後也是裕王的大明,更是世子的大明,所以跟對人,真的很重要,所以最後馮保就跟上了裕王,做了世子的大伴。呂芳一輩子身處於皇宮,見過多少官場勾心鬥角,你方唱罷我登場,深諳人心,懂得做人臣如何保全自身,如何在利益場間遊刃有餘。所以呂芳才是整部劇最後的贏家。

    這三點對我們也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思危,即居安思危,意識到潛在的威脅,不可沉溺於安穩的假象中。思退,當你盛極一時,身處風口浪尖,便要想到物極必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思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不思變,如何適應這個日新月異,風雲變幻的世界。

    這三思,不僅是做官要三思,做人更要三思。

  • 5 # 傾聽世界滴聲音

    其實在職場當中的道理,古今同理。德不配位,必會遭殃。不要羨慕首富,不要羨慕瘋狗,不要羨慕高官,有的時候上去容易下來難。就是老百姓說的,上山容易下山難。平安著陸就是幸福。有的時候,到了一定位置會身不由己,被外力推著,越來越快,很容易翻車,傾覆。現代社會至少不會株連九族。所以說興衰榮辱自己把握,箇中滋味,自己琢磨,生活首先是給自己看的。如果自己一團糟,無論外界看來多麼光鮮,都是很難受的,不是嗎?

  • 6 # 痞喵讀歷史

    馮保他跟了呂芳那麼多年,還沒點眉高眼低的本事?我想他平時待人處事肯定也是小心翼翼的,不然也不會受到呂芳的青睞,但處於當時那個情景,萬眾等雪的時刻下起了雪,他太激動了,一心想著給皇上報祥瑞,結果忘了這個祥瑞該不該由他來報,於是得罪了一大批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有了天大的喜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奔走相告,就連那些打掃庭院小太監也知道這樣,但馮保不一樣,他冷靜下來,讓所有人閉嘴,跑去第一個跟皇帝彙報,不過他又沒有足夠冷靜,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那個叫陳洪的首席秉筆太監,應該是早就看他不順眼了,借這個機會擺了他一道,害他差點被凍死,呂芳事後對他講:“跟了我這麼多年,天天教著,牛教三遍也會撇繩了。要找死,也不是你這個找法。”

    每個人都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應該要三思而後行,所謂思危,就是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一份警覺,一份對於未知危險的警覺。我們永遠不知道危險在哪,所以保持該有的警惕心是我們要具備的,等知道有危險了,能及時躲開,用能夠保護好自己的方法去保護自己。

    思退則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不顧一切的向前追逐,很少會承認失敗、妥協和退讓,有時候接受失敗,退一步才能更好的向前邁進。

    思變,要去思考,要去改變,尤其在這個大環境下,只有你每天不斷的去學習新的事物,去改變,走出舒適圈,才能夠改變你一成不變的狀態,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 7 # 不一樣的歷史趣事

    當呂公公領著眾太監回到司禮監的時候,發現馮保跪在園中,已經凍僵了。這時候呂公公善心大發,先支走眾人,然後打算從輕發落馮保。

    馮保是嘉靖點名要處罰的人,按照慣例已經不是革職查辦就能了事的。但呂公公念在馮保實在是自己調教出來的兒子,對自己也算忠心耿耿,不忍重罰。而且馮保這次打死周雲逸,實在是闖下了大禍,萬一將來裕王登基,指不定會把帳一併算到呂芳頭上。為了消除隱患,並且保住馮保,所以呂芳打算走出一步一石二鳥的好計策——讓馮保去裕王府當差。

    馮保卻絕對不願意幹。

    首先去裕王府當差,對馮保而言,絕不是什麼好差事。呂芳讓馮保去,說白了就是讓馮保去裕王府當眼線。這一點馮保清楚,裕王更清楚。所以從馮保進府的第一天起,裕王就不會給馮保什麼好臉色。雖說馮保是呂芳派過去的人,裕王多多少少都得給點面子,可再怎麼算,馮保畢竟是個奴才,裕王藉故整治,讓馮保吃苦受累,是肯定免不了的。這是馮保不願意乾的。

    其次,馮保一上來就把周雲逸打死了,裕王必定記恨在心,就算馮保再怎麼是呂芳的人,萬一哪天裕王借個什麼機會,把馮保整死了,呂芳也斷然不敢跟裕王翻臉。所以馮保死了也只是白死。這點馮保非常擔憂。

    第三,在朝堂裡裕王此刻明顯處於下風,畢竟明面上呂芳暫時還是跟嚴黨站在一起的,可此刻呂芳派馮保去,明顯是要討裕王的好,嚴黨看在眼裡自然心生疑竇。嚴黨自然是不敢跟呂芳翻臉,可萬一哪天收拾一下馮保,呂芳也不可能說什麼。

    第四,也最關鍵的,司禮監裡除了呂芳以外的人會怎麼看馮保。明明嘉靖都下命令要處罰馮保了,可呂芳居然扭曲聖意,藉故把馮保送到裕王府了。雖說把馮保從提督之職貶成萬曆的大伴,也算是一種處罰,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是讓馮保去找靠山了。將來裕王登基,指不定馮保就東山再起了,甚至將來成為掌印太監也未可知。黃錦無所謂,畢竟也是呂芳的人。但陳洪就絕不會容忍的,如果有機會了,一定會把馮保往死裡整。

    所以,雖然呂芳派馮保去裕王府當差,也是一番好意,但實際上就已經把馮保置於死地了。

    那呂芳為什麼要派馮保去?

    因為呂芳也是被逼的沒有辦法。

    裕王妃一誕子,嘉靖立刻大喜,這就說明,未來天下必定是裕王的。可這麼多年,嘉靖總刻意打壓裕王,其中司禮監估計也幹過不少,難免裕王會記恨。就拿打死周雲逸事件來說,要說那就是馮保一個人乾的,呂芳完全不知情,裕王是不會太相信的。

    此外,這麼多年,呂芳明顯是和嚴嵩走的更近,遠離徐高張等人。而且嚴黨乾的爛事,司禮監大部分都有份。雖說裕王派系的人不至於有多少記恨,但肯定不會把他當自己人。照這麼下去,萬一裕王登基,呂芳的下場估計不會太好看。

    但此刻如果呂芳立刻轉移風向,開始討好裕王,嘉靖是不會同意的。因為自己貼身大太監,在自己還沒死的情況下,就趕緊聯絡接班人選,這會有逼宮謀反的嫌疑。

    這是呂芳的進退兩難。也是呂芳的“思危”。

    對馮保而言,先是打死周雲逸,得罪了裕王系,後搶著報祥瑞,又得罪其他司禮監的人,嘉靖也因為周雲逸事件傷及聖名,而記恨於他,所以馮保實際上已經身在死地,只是不自知罷了。

    此刻要想同時解決馮保和呂芳的大患,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馮保送到裕王府,這就是所謂的“思退”。

    呂芳之所以選擇馮保,主要是基於兩點,第一,馮保對呂芳忠心耿耿。第二,馮保確實才能出眾。畢竟去裕王府當眼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萬一馮保沒夾起尾巴做人、讓裕王引為心腹,那將來不僅是馮保死無葬身之地,裕王恨屋恨烏,呂芳也得一起完蛋。所以“置之死地而後生”,固然是起死回生的一招,但這招實在是太難了,沒有兩把刷子,千萬別幹,否則只會死,不會生。

    特別注意一點,從馮保被送進裕王府的那一刻起,呂芳已經在事實上開始跟嚴黨劃清界限了,剩下的只不過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一點點的顯露出來罷了。等哪一天嘉靖也準備收拾嚴黨了,呂芳和馮保自然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聯合發出致命一擊,向裕王獻禮。這就是“思變”。

    位高權重者,上去固然很難,因為青雲直上的運氣,不是每個人都能碰見。但要想晚年平安落地,那就更難了,因為這就不僅僅是運氣了,更是提前佈局的能力,還要在整個推進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分寸拿捏精準。稍有差池,便是登高者跌重。

    高處不勝寒,實在不是一句空話。

  • 8 # 沒用的貓

    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得看看這思危思退思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需多言,自然是後者。既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每一個人看待自然不同,甚至每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看待的也大不相同,所以這個題目沒有標準答案。

    大明王朝1566裡那麼多人物對於三思的定位自然各不相同,可以嘗試著分成五類人分析:

    第一類,嘉靖,這一類裡只有他自己。他的危是掌控權的旁落,所以嚴嵩再混蛋也要用;他的退是要抽身於矛盾漩渦之外,不在矛盾之中;他的變是隨時調整各方勢力,達到為己所用。

    第二類,太監。太監無後,自然眼睛看的是現實,誰能滿足他們現實利益誰就是主子,誰就是靠山,而在嘉靖朝,他們只能選擇嘉靖。太監的危是主子不滿意,得罪朝臣不怕,就怕主子不開心,逆了龍鱗。他們的退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責任不在他們身上,因為責任一旦到了他們身上,也就是到了主子身上,到了主子身上,主子不開心,那麼一定會要了他們的命,所以他們一定會盡力撇清責任。他們的變是要透過一切手段遊走於皇權和官僚之間,既要調和矛盾,又要代天施以雷霆雨露,這其中的分寸變化異常難以把握。

    第三類,嚴嵩。還是隻有一個人。嚴嵩是不一樣的朝臣,嚴嵩作為首輔要撐起朝堂,使朝廷正常運轉起來。嚴嵩作為寵臣,要貫徹皇帝意圖的同時,自己當好白手套,不讓矛盾點集於皇帝一身。嚴格老的危是自己於嘉靖皇帝的利用價值,嘉靖帝權術近妖,想換掉他這個首輔是分分鐘的事情,嚴格老時刻都要體現出價值。嚴嵩的退是在朝堂上做一位隱相,與那批正人君子們爭鬥有嚴世藩他們就好了,自己不再與他們正面交鋒。在內宮裡做一位用臣,自己能成為不上朝的嘉靖帝唯一與朝廷的資訊溝通渠道就好。嚴嵩的變是好人要做,壞人也要做。做好人時不能讓人看出自己是出與公心,否則皇帝就會認為自己是沽名釣譽,無法再做白手套。做壞人時不能讓人看出自己是替皇帝辦事,否則那些正人君子就會把矛頭直指嘉靖,那樣自己更是難保烏紗。

    第四類,朝臣。他們看似分成了兩撥勢力,有好有壞有忠有奸,實際是一丘之貉。他們的危並不是什麼大明王朝江山社稷,什麼解民之倒懸,而是對朝堂權力的把控。他們的退是全身而退,沽名釣譽者能落得個明哲保身,貪汙受賄者能落得箇中飽私囊,皆是一盤私利。他們的變是,因時因事因人可以不斷變幻面孔,做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第五類,海瑞。又是隻有一個人!他是個苦命人,自身耿直也就算了,還被一群宵小之輩運用君子欺之以方的手段推到前沿陣地擋子彈,放在爐子上烤,弄一個高潔的虛名架的高高的,放的遠遠地。等到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棄之敝履,落得個薄棺入藏。可憐海剛峰不思危不思退不思變只是一根筋——因國民之事雖萬丈深淵一往無前。

  • 9 # 帝國烽火

    做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變——知道有危險就躲開危險,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裡錯了,往後該怎麼改,叫思變

    當呂芳對馮保將這些的時候才發現呂芳的用心良苦,也可以體會到呂芳對馮保的保護。馮保一開始就做了兩件蠢事,一件事是打死周雲逸,這件事與嘉靖帝的想法不一致,嘉靖帝沒有打死周雲逸的想法,而馮保卻自以為可以邀功,就將周雲逸打死了。第二件事是提前像皇帝報告天降瑞雪,這是一件讓嘉靖帝高興的事,但是報告給嘉靖帝后並沒有得到嘉靖帝特殊的迴應。

    這兩件事的發生,馮保沒有辦法生存在宮內,此所謂思危。打死周雲逸得罪了裕王一黨,裕王上臺又是遲早的事,等到裕王上臺後,馮保必定會很慘。提前報喜,等於邀功,這下就得罪了所有的宮內的掌權太監;這兩位危險已經向馮保逼來,隨時可以至馮保於死地。

    所謂思退,在馮保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呂芳已經意識到危險,而退到何處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呂芳為馮保謀劃了去裕王府的注意,因為裕王將來是大明的皇上,只有依靠裕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呂芳讓馮保退到裕王身邊。而這對呂芳而言也是對自己的處境的思危,因為呂芳是跟隨了嘉靖帝幾十年的人,也得罪了不少人,一旦失去信任或者嘉靖帝去世,那麼呂芳的處境就極為危險,所以呂芳預先讓馮保到裕王身邊,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保障。

    所謂事變,就是不能一直不做改變,馮保到了裕王府上,就需要明白自己的主子就裕王,要逐漸變成裕王的人,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信任,自己的處境才能得以改變。所以馮保到裕王府上後夾著尾巴做人,處處小心,只求能得到裕王的信任。

    思危、思退、思變。為做官三思,也是做人做事三思,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有所領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唯有凌雲多壯志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