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兇猛青史
-
2 # 葉飄刀
主要原因恐怕有這幾個:
1. 李自成缺乏足夠穩定的大後方,李自成確實是攻下北京覆滅大明,但他長期以來以流動作戰為主,缺乏穩固的大後方,而且他控制的區域主要是北方,此時北方歷經戰亂,民不聊生,而南方富饒之地又是在南明控制之下,是以李自成缺乏持久戰的能力。
2. 敵人變強了,李自成得以覆滅大明,其實是有多方因素造成的,其中一個就是各方的觀望,然而當吳三桂反了之後,李自成的局勢一下變得極為惡劣。首先吳三桂率領的原大明最後的精銳關寧鐵騎,這支在李自成覆滅大明時坐觀的軍隊,成為了李自成的敵人,再有清兵入關,李自成在多一個勁敵,而南明政權為了宣示自己的合法性,必然要打出給崇禎報仇的旗號,一時之間,李自成可以說是處處皆敵,受到南北夾擊。
3.失去了士大夫階層的支援,明朝實際是士大夫階層把持統治的,而當李自成兵逼北京的時候,士大夫階層選擇了坐觀風色並沒有選擇和明共存亡這就是魯肅所謂的,他們都可以投降,只有孫權不能投降的道理。想想當時崇禎為了籌集軍餉,下令捐款,結果得到了多少錢,而李自成拷餉拷出了多少,士大夫階層當時根本沒有出力。但也正因為李自成全方位的拷餉,將士大夫階層全面得罪了,而這些人又代表著各地的一個個大家族,他們本來是在兩可之間,並且從並沒有給崇禎捐款,他們是可能倒向李自成的牆頭草。然而正因為李自成對於士大夫階層的手段,激起了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強力反彈,從而使得李自成失去了當時讀書人也就是所謂的地主階級的支援。
-
3 # 歷史即故事
1、自身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後,就開始縱情享樂,包括李自成在內的領導力量都貪圖享受,缺少治理的概念,也鬆懈了一定的戰鬥和警惕心理。
2、軍隊的戰鬥力:李自成的軍隊大部分都是起義的農民軍和受降的軍隊,而多爾袞領導的是訓練有素的滿洲八旗軍隊,本身的戰鬥力存在差距。
3、統治者用人不當:在進入北京城後,李自成用錯了牛金星,乃至誤殺李巖,造成了李自成統治力量的削弱和領導能力的下降。
4、吳三桂的誘導因素:吳三桂最後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加速了李自成的失敗
-
4 # 歷史的軲轆
李自成為何一年時間就被清軍滅亡?原因有很多,主要為以下三點:
1.李自成提出口號“不納糧,均田產”,軍餉完全依靠掠奪士族階級以及地主的錢糧來維持,造成士族階級的抵制,因此李自成手下沒有多少文人,在其佔領區難以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2.在沒有攻破北京之前,李自成的闖軍因時刻都處於被消滅的危險之中,巨大的軍事壓力造成士兵的戰鬥意志都極其頑強。在攻破北京以後,這些原處於社會最底層計程車兵在享受過富貴後,很難再保持原先的戰鬥意志戰鬥力也大幅度下滑。
3.攻破北京後,驕傲自滿的思想導致對清軍實力錯誤的估計以及明朝殘餘勢力的不重視造成一片石的慘敗。
-
5 # 小陳有感
李自成的大順軍可以說成是曇花一現。為什麼會拜的這麼快,多數因為他的驕傲與經濟問題,李自成的部下在拿下京城是都忙於享樂,輕視了清軍的實力,以為吳三桂會投降於他。過分的自大,他的政策以免徵三年的稅收,在追髒助餉,要求投降的官員於將領們拿錢出來供養大順軍,在追髒過程中甚至還會連累親屬。這就導致許多人對大順軍的心生怨恨,以致在大順軍決戰山海關中敗北的時候,許多歸順的明朝將領們都去投清了。
-
6 # 笑談歷史zz
前言:自崇禎皇帝登基以來,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殘破不堪,各地災荒不斷,流民四散逃亡,正是趁大明王朝最動盪的時機,李自成揭竿而起,發動了農民起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起義如同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蔓延,雖然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戰時初期與明軍的較量並沒有佔得上風,但是到了後期,農民軍越戰越勇最終佔領北京城逼死崇禎皇帝,按理說,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擁兵數十萬,為什麼在佔領北京城不到一年時間就被清軍消滅呢?
一,李自成雖然佔領北京城,但是他沒有趁熱打鐵趁勝追擊擴大地盤,而是在佔領北京之後,腐化墮落,貪圖享樂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套用在李自成身上最切合實際,李自成雖然攻佔了北京城,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沒做,關內各地仍舊處於割據狀態,還有多支農民起義軍在各地交戰,此時的李自成更應該做的是快速的收攏招納各地義軍,平定各地,至少要打下一塊堅實的後方根據地,才能有和大清軍對抗的資本,可惜的是,李自成並沒有選擇這樣做,反而,選擇的是貪圖享樂,在北京城中肆意搶掠,軍紀渙散,將領們只知道花天酒地,不思進取,腐化墮落。
二,李自成的農民軍戰鬥力與大清鐵騎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李自成的失敗歸咎於沒有及時平定中原,而是貪圖享樂固守北京,那麼,李自成還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流民災民組建的農民軍沒有戰鬥力,也就是長期和大明軍互相交戰,而且被明軍打敗過多次,要知道,大明朝末期的明軍戰鬥力也是很脆弱的,而清軍則不同,大清八旗騎兵,驍勇善戰,戰鬥力極強。試問一支農民軍又怎麼能和驍勇的八旗騎兵對抗呢,再加上,吳三桂的降清,這股軍事力量倒向了大清,兩股力量合併,李自成的大順軍更加不是對手。
三,李自成軍隊策略選擇上的錯誤導致滿盤皆輸
李自成的農民軍,機動作戰性強,和大明軍作戰時就是這一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打得了打,打不了跑,跑不了降,降完了再跑,週而復始。大明軍隊跟在後面疲於奔命。李自成的大順軍這一招對付大明軍還可以,對付大清鐵騎就不行了,大清騎兵也是以機動性強著稱。
當八旗軍入關後,李自成部隊與清軍在山海關交過手,此役,李自成精銳的左營和中營基本損失殆盡。之後清軍兩路大軍,包括八旗軍,關寧軍和大同宣府山西降軍一共8萬人與李自成進行了9次大戰。李自成的50萬大軍也連續9次被擊敗,李自成大軍撤退陝西匯合當地大順軍與清軍決戰,最後雙方在潼關爆發了最後的大決戰,最終,李自成的軍隊還是戰敗。
綜上所述,李自成軍隊一年內被大清軍消滅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裡面有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農民軍的戰鬥力薄弱,沒有穩固的後方支援,沒有及時的攻城掠地搶佔資源,種種原因導致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的失敗。
-
7 # 使用者4357250780783李
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沒事有效嚴明軍紀,阻止手下官並燒殺搶掠,反而縱容他們為非作歹,那些九死一生的將士進城後整天花天酒地,以經沒有戰鬥力了,象大將:劉宗敏、高一攻、李過和郝瑤旗等都在城中強搶民女、收刮錢財,整個北京亂成一團,要說李自成是草莽英雄一點都不為過,要成為一個新朝代的開山鼻祖,必須有雄才大略和心懷天下的長遠政治眼光,以及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第一件事:穩定軍心和民心,安撫舊朝皇親國戚和大小官員,選賢任能,儘快委以重任恢復汪日正常秩序,制定嚴歷的軍事紀律,殺人放火搶劫者一律斬首示眾,第二最重要:派欽差大臣到邊關招安戍邊關將士,並委以重任以慰軍心,特別是三海關守將吳三桂住軍是戰略要地,清軍虎視眈眈緊盯三海關不鬆懈。第三李自成用人不當宰相牛金星是一個落迫秀才出身,他心胸狹窄、為人奸詐刻薄,吳三桂昔日有個紅顏知己叫陳園園,長得天香國色楚楚動人,被大將劉宗敏搶走,儒將李巖力勸不聽,李巖對李自成說明其中歷害,牛金星從中作梗,倒至陳園園被劉宗敏活活逼死,吳三桂聞聽後怒髮衝冠開啟城門引清軍一路打進北京,李自成皇位沒坐兩月就被清軍打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讓給滿清王朝,歷史風雲變色莫測成王敗寇瞬間傾覆。
-
8 # 品書悟人生
只能說李自成有帝王之運,卻無帝王之才。這是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李自成只是一個接盤俠,他接手的本來就是一個爛攤子。他接手的主要是北方,而北方剛好經過天災人禍,滿目瘡痍。無法得到有效的補給,前期還可以因為有搶劫物件,但是後期就不行了,因為都是大順子民了,還怎麼搶。
可想而知再這樣的環境下,這樣的一群人。怎麼能跟清朝的鐵騎相抗衡,所以說一年而亡是必然的。
-
9 # 小院之觀
李自成的敗亡,是由於他自身能力的上限所致,他進入北京後,在內政和軍事上都犯了不少錯誤。
內政上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自縊後,他已事實上控制了從陝西到北直隸的大片土地,明朝官員和將領紛紛投降,大順已經具備了立國的基礎。
問題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將領們絲毫不具備理政的能力。
按理說,這時候要做的,是統戰工作,安撫明朝的投降的官員,挑選合適的人才為己所用,因為官紳階級,是封建統治賴以維持的關鍵。
可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絲毫沒有戰略眼光和理政能力,北京都已經佔領了,卻還把自己當農民軍,他所採取的政策,是“追贓助餉”,不加區別地把明朝的官員統統認定為贓官,嚴刑拷打明朝官紳,按照官職和富裕程度,設定了助餉的數目,價格相當透明:
內閣大學士白銀十萬兩,尚書、各部門堂官白銀七萬兩,科道、員外郎白銀5萬兩,翰林1到3萬兩,其餘小官幾千兩不等。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則沒有定數,追贓務盡。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明朝官紳們,原來還以為大明氣數已盡,改朝換代後,侍奉新主,自己還是能撈個官噹噹,現在一看,李自成還不如崇禎,這是來要人命的,哪能這樣玩呢。於是,原本已歸附的官員地主們改變了對李自成的態度,從服從變成了對立。
內政上,李自成已經把自己玩死了,那麼軍事上呢。
軍事上李自成與清軍作戰,一共有四次較大的戰役,分別是山海關之戰、真定之戰、潼關之戰,這三場戰役,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
山海關之戰,李自成親征吳三桂,已佔據優勢,在八旗軍的夾擊之下,最終敗下陣來,撤回北京。大順軍損失雖大,卻還遠遠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李自成手下還是有數十萬兵馬,人數遠遠多於清軍。
真定之戰是場追擊戰,李自成撤出北京後,吳三桂和八旗軍緊追不捨,李自成無法擺脫,於是在真定兩軍又大戰一場,李自成再次被擊敗。
山海關戰敗後,李自成一路西撤,放棄了北直隸到山西的大片土地,直接撤入了老家陝西。
這操作就有點讓人看不懂了,放棄北京可以理解,不過他完全可以調集兵馬,固守太原,尋機反擊。但李自成只留下降將劉永福和不多的兵力防守太原,就是這樣的防禦,太原還是堅持到了在紅衣大炮轟擊之後才陷落,如果是李自成大隊人馬親自坐鎮,局面如何還不好說。
山海關之戰、真定之戰、太原之戰都失敗了,還不至於導致李自成的滅亡,大順軍和清軍的關鍵一戰,是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李自成又犯了錯誤,他沒有在多鐸的紅衣大炮運到之前,靠人數上的優勢搶先擊退清軍,在出城野戰遭遇兩次失敗後,就閉門不出,想要用城高牆厚的潼關抵擋清軍的進攻,白白浪費了好幾天時間。殊不知,等大炮運到後,城牆已失去了作用,這時候也失去了野戰的機會,最終,李自成選擇了撤退,潼關隨後失守。
潼關戰役失敗後,大順軍在戰場上徹底喪失了與清軍決勝的希望,李自成隨後放棄西安,一路東逃,最終自己殞命九宮山,短短一年,大順朝就宣告滅亡。
盤點一下李自成的巔峰軌跡。他在二月初二在西安誓師進軍北京,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達到人生巔峰,四月十二日出徵山海關,四月二十二日戰敗,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登基,四月三十日撤離北京,五月初八大順軍在慶都慘敗,五月初十又遭遇真定之敗,退入山西,隨後又連遭失敗,直到丟失陝西。
在一年多時間裡,李自成劃出了一條高高的拋物線,將自己拋到了頂點。但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決定他上限的,是他自己本人的能力。
回覆列表
明末的政局,非常複雜,既有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軍,又有關外虎視眈眈的八旗鐵騎,還有南方奉明朝為正統的南明保守勢力。
李自成的失敗,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李自成入京後,起義軍團體迅速腐化墮落。
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攻入北京城,這支部隊,魚龍混雜,既有堅定反明的起義軍,更有許多明朝投降過來的軍隊,期間還夾雜了不少心懷異志、動機不明的部隊。這支部隊進駐北京城後,軍紀迅速腐敗,被北京城內的花花世界迷惑,李自成與一眾將領也帶頭腐敗,於是劫掠民間,搶奪明朝官員的行為,幾乎是公開化的。這種行為,不禁讓原本期盼新政權的明朝官員寒心,也得不到廣大老百姓的支援,李自成集團在政治上的短視,使其陷入孤立。
其二、李自成集團,缺乏知識分子團體支援。
打天下靠馬上功夫,治天下靠知識分子。李自成集團旗下,猛將如雲,但是出謀劃策的知識分子則寥寥無幾,只有幾個牛金星、宋獻策之類的三流文人,這些文人充其量稱得上是軍師、智囊,但是對於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權體系,毫無思路。而李自成軍隊表現出來的流寇習氣,也讓原本對這支部隊充滿期待計程車人們,紛紛避而遠之。自始至終,李自成團體入主紫禁城後,沒能建立像樣的政權體系,這導致了其政權,先天性的不穩定。
其三、吳三桂反水,勾結八旗部隊入關。
吳三桂是在遼東一代,手握重兵的明朝將領,見到明朝滅亡,原本也打算歸順新朝。但是在率軍回城的路上,關於李自成集團殺戮明朝臣子的訊息,接二連三的傳來,吳三桂這位官場老狐狸,立刻嗅到了危險的氣息,權衡利弊之後,他立刻率軍返回山海關與清廷達成協議,共同攻擊李自成集團。士氣如虹的八旗鐵騎與吳三桂的精銳遼東軍,裹挾著殺氣,與腐化墮落的李自成部隊激戰之後,李自成精銳盡失,原本就沒有多少向心力的百萬烏合之眾,立刻潰散。
綜上所述,李自成集團的失敗,既有軍事上的失策、更有政治上的腐敗墮落,值得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