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ars談設計
-
2 # 神吹牛
簡單的,關注政府支援哪個行業,新興行業,某個培訓行業正在火熱的時候,基本下一年,這一行的人會特別多,還沒做就別做了,換成產業鏈的下一環或者其他相關但人手少的。
-
3 # da輝煌
參加各式沙龍、論壇或行業大會,已成為培訓人學習與成長的一種習慣。在聆聽、分享和交流中汲取智慧成果的同時,培訓人也發現了此類線下活動的不少問題和瑕疵。
是宣傳契機,還是口碑危機?
相較於其他更便捷、高效的學習方式,什麼才是線下活動真正核心的競爭力?
被“剖開”了的行業活動,接下來將要在哪些方面“動刀”?
當一種模式,已經上升為一個產業,無論是對於產業中的“甲乙丙丁”任何角色而言,都是樂見其成的。產業發展越成熟,所涉主體謀求變化和升級的需求也會越高。
因此,針對培訓圈大大小小的活動,培訓人樂在其中的同時,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問題。抽絲剝繭,梳理出這些問題背後的動機和需求,方能讓此後的行業活動更加合口味、合心意。
01
學習,在“知識大爆炸”時代
“乾貨不幹”“廣告裡面植入內容”“甲乙雙方嘉賓比重失衡”“形式、內容甚至嘉賓陣容,跟之前的活動沒差太多”“竟然不分享PPT,差評”……每場活動,無論規模大小,或多或少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
盤點下來,參會者反饋最多有“兩式八項”症狀:
關於內容——內容太“飄”,不落地;觀點/方法老舊,不值得學習/借鑑;太偏理論,缺乏實踐;廣告太多,好似一場企業/機構產品推介會;
關於體驗——人多位少,訊號不好;場地老舊,溫度不/太高;裝置故障,應急不了;會務分工,慌亂糟糕。
對於培訓圈內的活動主辦方而言,能接收到這些反饋,是一種幸運。在各種培訓場景中身經百戰的培訓從業人士,看待一場專業活動,其實會比他人更多一些代入感和包容感。暴露出這些問題,更多是對知識成果“求而不得”的惋惜和失望,以及對更好的使用者體驗的追求。
開眼、開腦和開門
“不因為幾株枯木,放棄整片森林。”與其說培訓人參加行業活動的頻次越來越低,不如說他們挑選活動的維度愈來愈精。畢竟,如今的學習形式有太多種,海量資源也是唾手可得。
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人們都希望做出最科學合理的選擇。這個選擇,通常是基於需求和對收穫的預判。若非是出於剛需且能保證後續的高效吸收,參會者不免會惋惜線下活動需要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成本。
W老師自很多年前剛進入培訓行業時,就一直活躍於各類行業活動的前線。他將自己的參會需求描述為“開眼”“開腦”和“開門”——
剛開始,W老師作為參與者,觀摩林林總總的“他山之石”,為自己開好局,找尋進入這個行業的門道,試圖摸清“業有多專”“水有多深”;
後來,面對工作中或大或小的實戰問題及痛點,從他人的分享和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是將行業資訊迅速對稱化,從而精準把控主攻方向;
現在,作為培訓老兵,他也常站上講臺,分享培訓路上的所思和所得,開啟自家培訓的大門,接受眾多專業人士的檢視,更在各類對話與爭鋒中發現潛藏的契機。
W老師的參會史,多少能為“是否還有必要參加行業活動”這個問題提供些思路參考——無論你是培訓新人、高手還是老兵,“向與你同行的人學習”也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吃飯,還是聚會?
如今的培訓圈,早已完成了從培訓到學習的過渡,社會化學習的認知更是深入人心。培訓通常指練習技能、開拓眼界、學習知識;上升到學習的層面,其外延邊界就更是開闊。每一種學習形式,都具備其獨特的優劣勢。
就線下行業活動這一學習形式而言,具備內容、社交兩大屬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哪怕是線下活動的同款線上直播,也只是具備了內容的傳遞功能,而不能滿足個體社交和社會化學習的需求。
社交是線下活動關鍵價值點之一,也有不少培訓人將其看得比內容更重,所以會將行業活動定義為“一個圈子裡的夥伴的聚會活動”。
既然是聚會,你的目標就不能僅僅定位為“吃飽”,否則就不需要約時間、選環境、訂餐廳一番折騰了。無論是大、中、小型的論壇、沙龍或是年會,一個圈子聚在一起發聲、共勉、抱團、交流,是活動的更高階價值。多在圈子裡“泡”著,總會受益良多。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是否參加行業活動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些什麼?或許,更多是一種焦慮和反思——“知識大爆炸”已然發生,理應作為所有行業中最會學習的培訓人,是否能站穩陣腳,開啟學習的新局面?行業活動只是一隅縮影,具備在各種學習場景中應對自如的能力才是王道。
02
體驗或有欠缺,從他處補足超越
商家、產品都在強呼叫戶體驗,“體驗”也確實成了現下各領域的熱門詞彙,它決定了產品的生命力。對於培訓行業的各式活動來說,主辦方也在想盡心思,促成更優的使用者體驗。畢竟,誰也不想在花費大量成本和人力後,做出一個“人人吐槽、滿場抱怨”的活動。
然而,再精細的準備,也敵不過各種突發狀況。話筒失聲、投影故障甚至嘉賓航班臨時取消無法到場……“準備不到位,不專業”的質疑紛至沓來,只能掛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做出迴應——“下次我們會改進的”。
“體驗感”,原本是一種結果,是活動帶給參與者的直觀感受。它是一個整體,在部分體驗有缺失的情況下,可以依靠其他方面補足甚至超越。
S老師曾參加過一次萬人規模的全球培訓盛會,該活動無論在主題內容、嘉賓量級和組織運營等方面,都可堪稱標杆。即便是規格如此的活動,現場也不乏螢幕閃屏這樣的問題出現。
當時的演講嘉賓,硬是憑藉其個人專業功底,放棄了準備了幾個月的PPT展示,用“演講+互動”式的臨場發揮,為參會者帶來一場“脫口秀”。
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糟糕的會務體驗,而是嘉賓臨場的處理方式和那場“脫口秀”中硬核的內容。
當然,並非所有嘉賓都具備這樣處變不驚的特質和臨場發揮的能力。只不過,相較於或貼心、或花哨、或糟糕的會務體驗而言,參會者真正關心的、唯一不變的只有內容。
03
瞄準靶心,需“三看”
那麼,對於各式各樣的主題內容,又該如何辨別?每年,全球各地的培訓活動花樣繁多。
Q老師將選擇活動的過程,形象地比作挑選餐廳:你可以選擇價格實惠、品類豐富、琳琅滿目的自助餐廳,也可以選擇高階精細的米其林餐廳……找到適合自己的餐廳,考驗判斷力和對自我的瞭解。
想要更高效、精準地參加一場行業活動,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前期充裕的準備必不可少。參加活動並非走走、看看,再加上做做判斷,給嘉賓和活動打個分即可。換位思考,如此這般做法,像不像你曾經遇到過的那些“不走心”的學員?
何謂“充裕的準備”?個體的學習習慣不同,當然也就沒有套路和標準可言。不過確實有一些小技巧可供參考,比如參會前的“三看”原則——看自己、看主題和看嘉賓。
每一場活動,主辦方在設計議程時,都會預判參會人群——不同的主題、不同級別的演講嘉賓,所適配的參會人群是不一樣的,其功能和議程設定也是各有乾坤。
所以,參會者首先得學會先“看自己”,因為“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決定了“你將要往哪裡去”。這並不是複雜的哲學問題,角色定位和目標需求往往是一體的。比如,網際網路企業的培訓專員與大型製造型企業的培訓總監,除了共性、前瞻的行業趨勢之外,其所關注的話題焦點也一定有所區別。
而無論針對哪個屬性的參會者而言,釐清課程採購、痛點交流、開拓視野、專項探討、對標學習等細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定向選擇對應型別的活動。如若抱著“收納實踐乾貨”的心態參與產品展示類的會展,或是帶著“採購課程產品”的需求去參加知識分享類的沙龍論壇,此行或許就鮮有收穫了。
“看主題”和“看嘉賓”,即辨別活動/分享主題是否為熱點、痛點或你的關注點,嘉賓與主題是否為“最佳拍檔”。
假設你參會前的預設目標是“學習別人家的領導力培養專案是如何設計的”,即使挑選了“領導力”專場,但演講嘉賓並非做專案設計的培訓經理,而是某知名的領導力教練,那麼你或許就難以找到問題的答案了,甚至覺得分享內容不落地,抱憾離場。
04
“乾貨”“存貨”和“易耗品”
最後來談談收穫。好的行業活動,能帶給參會者什麼?拿來即用的工具、可以借鑑的實戰方法,還是值得追隨的前沿趨勢?不論是哪一種,能給自身工作帶來切實幫助最重要。
對於“乾貨”的追求,或許已經成了培訓人評估活動質量高低的關鍵標準。然而,對“乾貨”的定義,不同參會者的界定標準並不同。
L老師將參會學習“乾貨”的過程,形容為“逛超市的心態”:
如果你帶著只買壽司、醬油和芥末的目標去逛超市,卻沒有買到芥末,對你來說,的確是一種遺憾;
如果沒買到芥末,卻意外地發現這家超市的牛排很新鮮,臨時調整選單,晚餐改吃牛排,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買到了芥末,同時因為壽司打折而買了很多,雖然也符合你對於晚餐的期待,但保質期和新鮮度畢竟有限,最終也無法全部消化。
換言之,學習目標得有,但是不能給自己畫圈,丟失尋覓其他價值點的機會;或是成了貪多的“收集狂”,卻沒有時間消化、吸收、應用,大量“存貨”給你帶來“學有所獲”的錯覺,實則毫無價值。
或許,真正有價值的“乾貨”,是轉身即可學以致用的“易耗品”。你可以很快在工作中實踐、佐證其有效性,讓它為你排憂解難,甚至透過你獨特的實踐和情境,對其進行改造和進化,內化為自有智慧。畢竟,“消費”也是“獲取”的目的之一。
尋求合口味、合心意的行業活動,越來越難,卻並非不可期待。培訓人對學習場景的嚴苛要求,不正是在逐步塑造出美好的行業前景嗎?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由星仔為您解答。
轉眼間,2019年已經過去了一半,世界紛紛擾擾,似乎距離我們十分遙遠,沒有多大關係。我們身處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中,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奮鬥,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支撐起一個時代的,是年輕人,每一個年輕人都沒有自甘墮落的理由。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活的十分焦慮,各方面的壓力,使得年輕人每一天都十分浮躁,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賺錢而工作,陷入一個死迴圈裡,無法自拔,特別是在選擇心儀行業方面,很多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顯得出奇的稚嫩。
正因如此,很多面試官才會經常問出這樣一個問題: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如果你自己回答不出來,不妨按照小星的方法,在選擇行業走一遍。如果成功,則選擇行業為心儀的行業。
行業的五個工作環節:
1、工作覆盤總結
2、簡單直接的工作方案
3、工作資料的合理儲存和備案
4、有效的安排工作時間
5、養成工作習慣
環節一:工作覆盤總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做一件事後,深度的思考和總結自己,是不斷提升自我的一步重要環節,透過覆盤,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把事情分析琢磨透徹,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有節奏、有規律的工作下,提升自我。
以設計師為例:
拿出一張白紙一支筆,問自己幾個問題,今天的設計是針對那些人群?他們對設計的要求有哪些?哪些是我完成的要求,哪些是我沒有完成的要求?我在設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作為一名設計師,我想要自己將來是個什麼樣子?
找準自己身在何方,將去何方,這樣才能走出困頓,活出真我。
二、簡單直接的工作方案最簡單直接的工作方案,往往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案。任何公司都離不開有效的工作模式,而作為一名設計師,是從不斷的積累中找尋最直接的工作方案。例如設計的學習,從最基礎的拿筆開始學習,隨著自己對行業的瞭解,而逐步加深學習。
三、工作資料的合理儲存和備案
要經常整理自己的工作筆記,最好3-4周整理一次。如果你沒有做筆記的習慣,那麼最好從現在開始學著做筆記。養成記錄自己工作心得和工作重點的習慣,讓自己更有效的呼叫自己曾經擁有的資源。
整理筆記的習慣不僅能有效掌握各種記憶點,而且會重新加深大腦對知識點的印象,讓有效只是更容易被呼叫。
目前常用的工作筆記有Onenote、印象筆記、為知筆記、有道雲筆記等,都是很好用的工具。
以有道雲筆記為例,首先構建分類再使用,檔案分類大致如下:暫存檔案、索引頁、個人草稿庫、素材庫,標題庫、靈感清單庫、掃描文件庫等等,只要養成了工具的使用習慣,相信每個人的工作效率都會大大提高。
四、有效的安排工作時間
我們可以嘗試著拿一張白紙一支筆,劃出一個時間分類表格(娛樂、社交、工作、休息等),將自己一週的時間走向進行一次具體的記錄,就能輕鬆找到自己時間的浪費點。
五、養成工作習慣
工作習慣的養成其實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說將大計劃拆為小計劃、制定漸進計劃表、每日優先完成重要三件事、每日打√記錄、建立習慣養成學習群共同監督、建立儀式感並沉浸其中等等。
此外,還有一種激勵方法,效果也很棒。累計工作50個小時,獎勵自己一場電影;累計工作200個小時,獎勵自己一頓大餐;累計工作500個小時,獎勵自己一份禮物;累計工作1000個小時,獎勵自己一次旅行。這種自我激勵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會採用,效果棒棒噠。
路是人走的,只要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每個人都能收穫一個美好的自己。一旦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還是要堅定的走下去,這樣才能無愧於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