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複習機

    提出這個問題基本都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抵禦外來入侵更有利”。但如果我說這是一個謬論呢!

    本來想要列舉“秦滅楚地方勢力的頑強”和

    “宋面對北方民族政府軍戰敗後地方的潰敗”兩個論點來驗證,後來發發現要寫的太多的,就仔細寫了。

    有很多人的形象對待外來入侵的是中央軍隊的事,既中央的抵抗。但是當遭遇到外來入侵時還需要考慮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地方的有效抵抗程度,既地方的抵抗。

    例如,吐蕃曾經在安史之亂初期打敗了唐朝軍隊,然而不久後又在各方勢力的圍剿下退敗回吐蕃。這就是當中央被打敗後地方做出了有效。

    中央集權都是透過削弱地方權利來實現的,而當地方權利小到一定程度面對再來入侵會怎麼樣呢?看看宋朝,當宋朝政府軍隊北北方的遼夏金元打敗後那些當地的地方官,地主甚至老百姓都一蜂窩的向南逃,沒有進行一點的有效抵抗。

    那是因為宋吸取了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對地方實行閹割式的打壓。

    楚國一直想要取代周朝,所以第一個越制封王的是楚國,而楚國內部也效仿周朝,周朝分封了很多的諸侯,而楚也分封了很多的貴族, 而春秋戰國時楚國就是一個縮小版周朝,這些貴族盤跟於地方上形成一股重要力量。這股力量在對外的時候還不是很明顯,但是遭到外來入侵的時候卻有著巨大阻力。

    就像秦始王問李信要多少人才可滅楚,李信說二十萬,李信認為二十萬足以打敗楚國的政府軍,所以二十萬夠了。

    而當問道王翦要多少人才能滅掉楚國,王翦說六十萬,因為王翦已經看到那些盤根於地方的貴族會對秦國軍隊帶來多大困擾。

    當然在春秋戰國時期鐵犁農耕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加上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中華文明已經開始領先於北方的遊牧文明

    有點打不所問,但是前面的人已經有所解釋,我不想在重複。所以我想提供一個思路,供大家去看清事情本質。

  • 2 # 香茗史館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還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遠不是西漢時期那個吞併周邊遊牧部落的強大遊牧政權,此時的匈奴還很弱小,他們根本無力入侵中原。此時,不論是早年的秦、晉、燕等國,還是之後的秦、趙、燕三國,即使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的燕國,也曾取得大破北方遊牧民族、拓地千里的輝煌戰績。

    △戰國形勢圖

    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仍相對弱小,並不是漢朝時期那個強大的遊牧政權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原各個諸侯的西北和北方存在著諸多遊牧部落聯盟,而匈奴只不過是這些部落聯盟的其中一個罷了,此時的實力仍然極為弱小。對於這些部落聯盟來說,此時的中原諸侯國簡直如同龐然大物,他們能夠經常發動襲擾,但很難在大規模戰爭中獲勝,自然無法入侵中原。

    △春秋戰國時期周邊曾存在諸多遊牧民族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原的西北和北部曾先後存在過赤翟、白翟、綿諸、緄戎、翟、豲、義渠、大荔、烏氏、朐衍、林胡、樓煩、東胡、山戎、匈奴等遊牧部落聯盟,此時的這些部落聯盟“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實力相對分散的他們,根本無法對中原各個諸侯國形成威脅。

    這一時期,不論是春秋時期的秦、晉、燕、中山等國,還是戰國時期的秦、趙、燕三國,憑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以及強大的國力,對這些相對鬆散的部落聯盟都擁有著絕對的優勢。偶爾襲擾邊境他們或許還能做到,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些遊牧部落根本不是對手。

    △這一時期的遊牧民族有心無力

    不過,就在中原地區各個諸侯國相互兼併的同時,這些遊牧部落也在不斷髮展和兼併。尤其是匈奴部落,至公元前3世紀時,便已經成長為了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的強大部落政權。然而生不逢時,秦國也在這一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匈奴仍然不是這個初生帝國的對手。

    直到冒頓單于成為匈奴首領之後,開始以匈奴部落為主,大規模的對外作戰和吞併,匈奴這才開始崛起,其先後擊敗、吞併東胡、樓煩等遊牧部落聯盟,並迫使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落臣服,匈奴才開始對中原政權形成巨大威脅。

    北方諸侯國均曾先後取得對遊牧民族的大勝

    正如前文所說,不論是春秋時期的秦、晉、燕、中山等國,還是戰國時期的秦、趙、燕三國,他們均對周邊遊牧部落保持著絕對優勢,並多次在對其作戰中取勝。

    晉國便曾在“箕之戰”中戰勝白狄(白翟),晉國大將先軫在箕谷中設伏,大敗狄軍,欲缺俘獲狄人首領。而趙國為了獲取發展空間,在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更是大力驅逐林胡、樓煩,於北地設立雲中等郡。即使到了戰國末期,經歷了長平之戰之後的趙國,在大將李牧的率領下,趙軍仍然一度大敗匈奴。

    即使作為國力相對較弱的燕國,在燕昭王時,燕將秦開便曾率兵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而燕國則向北拓地千餘里,至此燕國疆域達到歷史最大化。

    △蒙恬

    而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的匈奴已經一躍而起,國力已經十分強大,然而前215年,面對蒙恬率領的30萬秦軍的進攻,匈奴再度大敗,丟失河套地區。此戰之後,秦國“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在春秋戰國時期,胡狄面對中原政權,唯一的一次大勝,則是周幽王時期犬戎部落攻陷鎬京,直接造成了西周的滅亡,不過這是在申國的配合下完成的。除此之外,諸多胡狄部落面對中原政權,根本無力入侵。

    △西漢初期的匈奴已經極度強大

    而隨著秦國的滅亡,歷經秦末戰亂和楚漢爭霸,中原地區民生凋零、實力大損,而此時的匈奴則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仍然在持續發展。到了西漢之初,此時的中原政權已經無法有效抵禦匈奴的入侵,在遭遇白登之圍後,劉邦只能選擇與其和親,在基本維持外部穩定的情況下,率先恢復國力。

  • 3 # 讀書野人郝明瑋

    春秋者,共和統一,天子可調全國之力;戰國者,諸候足夠強大,比如秦。再則蠻族文明程度和軍事規模並不能東侵或南犯!

  • 4 # 歷史麻辣鍋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從兩個方面來敘述。這兩個方面都是我們平時看歷史的時候不夠注意的地方。

    一個是春秋時期匈奴的組織機構問題;第二個是,當時有民族和農耕族群的一個居住狀態的問題。

    匈奴的組織機構問題

    在春秋戰國時候的匈奴其實是一個鬆散的組織,並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政權。他們頂頂多也只是各個遊牧民族的一個統稱而已。由於我們對這些遊牧民族缺少文字的記錄,所以我們對他們的認識並不完全準確。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在當時還是一盤散沙。

    後來的匈奴,在當時,可能只是他們其中的一個部落而已。其他還有許多不同族群的部落。

    匈奴真正的強大,要到後來的冒頓單于。他,在形式上統一了匈奴的各個部落,並且建立了類似中央集權的一套制度。是他才讓匈奴開始強大起來。

    這個歷史節點也很有意思,當時,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當中,出現了,冒頓單于這樣一個,強有力的鐵腕人物,建立了匈奴的中央集權式的制度。還在中原農耕民族地區,出現了秦始皇這樣一個強有力的鐵腕人物,統一了農耕地區,統一了整個天下。

    匈奴的統一,是他後來擊敗漢朝的最大的原因。因為,劉邦的漢朝,其實還不如秦始皇時代秦帝國的一半那麼大。其具體的情況和戰國的末年,差別並不是很大,還是一個分封制的政權。當時的匈奴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式的政權。所以他們交戰,漢朝被擊敗是理所當然的。

    這一點從後世唐朝和突厥的關係並不一樣。張春年,唐朝能夠,輕易的擊敗突厥,是因為當時的突厥並沒有像漢朝的匈奴那樣,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式的政權。隋唐年間的突厥更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這樣的狀態,所以整體戰鬥力並不是很強。

    遊牧和農耕族群的居住狀態問題。

    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具體的來說一下,春秋時期和戰國早期的時候,遊牧的族群和農耕的族群並不像後世那樣涇渭分明,一個住在北方,一個住在南方的中原地帶。其實,在當時,他們是一個,混和居住的狀態。

    因為在春秋和戰國的早期,中國,土地幅員遼闊,但是居民卻很少。農耕民族建立的,一個又一個的城池,他們在城池裡面發展了屬於自己的獨有的文明。而城池外面一定距離的區域,也是他們的勢力範圍。但是一個城市和另一個城池之間的,勢力範圍並不是接壤的。也就是說,城池和城池之間,城池的勢力範圍和城池的勢力範圍之間還有大片的,空餘出來的,公共的土地,這些土地是沒有主人的。土地雖然沒有主人,但是並不表示在這片土地上面沒有人來生活,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就是遊牧方式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從一座城池到達另外一座城池,他不僅要透過兩個城市的勢力範圍,還有透過一大片,無主的,具有遊牧族群生存的地帶。

    所以說,當時,遊牧族群和具有城池的農耕族群,是互相交錯在一起混合區住的。

    而且遊牧族群后來強大起來了,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城池,建了一些半農耕,半遊牧的政權,比如說戰國時期的中山國。

    但是,更大多數的,這些遊牧的族群,戰鬥力並不強。特別是個具有層次的農耕族群作戰,他們並不具備優勢。

    也無所謂,他們打不打進中原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本身就生活在中原。只有他們能不能攻進城池這樣的說法。

    所以我總結一下,在春秋戰國時期,匈奴為什麼沒有打進中原?是因為匈奴當時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是一大批分散的部落的統稱。同樣,他們當時和生活在中原的農耕民族是交錯的混居在一起。所以也無所謂,有打進中原這樣的說法。

  • 5 # 開涮歷史

    呵呵,春秋戰國,匈奴打不進中原,想必是題主不瞭解中國先秦歷史。

    洗劫鎬京

    中原民族一直都受遊牧民族的侵擾,春秋一些諸侯國甚至遭受滅頂之災,怎麼是沒有打進中原。不過那時北方遊牧民族不叫“匈奴”,稱為戎狄,有北戎、山戎、代戎、無終等名稱,統稱為北狄。分佈於今山西太原至河北玉田西北無終山一帶,種族較多,流動範圍較大。

    周朝強盛時,他們按時向周進貢,屬於五服的“荒服”。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周幽王荒淫,廢嫡立幼;烽火戲諸侯,戎狄入侵,諸侯不救。戎狄洗劫了鎬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幸虧是秦國的祖先率眾抗擊,保全了周王室。——這是中原民族遭受的第一次犬戎大規模入侵。

    尊王攘夷

    先秦的歷史離現在太遙遠了,很多鮮活的歷史都已經風乾在時空裡,僅留下史書中的隻言片語。可是大家對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一定不陌生。這裡的“夷”,主要是北狄。

    山戎侵燕

    齊桓公二十二(前644),山戎侵燕,燕莊公向齊桓公告急,齊國想聯合魯國救燕,魯國遲遲不出兵。齊桓公便與管仲、隰朋率軍北伐山戎以救燕,救出陷落的孤竹國孤竹君,中途迷路,還是仰賴老馬帶路,得以走出困境。"老馬識途"的成語就出自這段歷史。

    齊桓公北征山戎還到令支(今河北遷安),行軍千里,終於戰勝山戎。在歸齊時,燕莊公感謝齊桓公的存亡之德,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我不可以無禮於燕。遂把燕君所到達之地割給燕國,真是“仁至義盡”!

    赤狄侵邢

    齊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前662),分佈今山西和河北的赤狄侵擾邢國,齊國兩次派軍救邢,大敗赤狄。為使邢國免遭赤狄侵擾,齊桓公派人將邢華人遷往儀狄,在儀狄築新城使居住。

    北狄侵衛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如入無人之境。衛懿公死於亂軍之中,國民遭到屠戮,都城被洗劫一空,衛國滅亡。

    周公旦伐定三監之亂,以弟弟康叔封為衛國諸侯,分殷商之民,護衛周王室。許國是周王室分封的男爵小國,定都在河南許昌。

    許穆夫人是衛國宗室之女,自幼性聰敏,有才華,後嫁給許穆公,故稱為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聞知衛國被亡的訊息異常悲痛,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遭到許國大臣的攔阻和指責,遂寫下了千古愛國名篇《載馳》,表明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

    許穆夫人是《詩經.載馳》的作者,是《詩經》為數不多的有記載的幾個作者之一。

    齊國感念許穆夫人的忠義,遣公子無虧率兵救衛,幫助衛國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又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

    "尊王攘夷"使齊國成為諸侯之長,那可不是輕飄飄的一句話,憑空得來的,是齊國代行天子職責多次出兵征戰流血犧牲,抗擊外族入侵換來的。

    管仲“尊王攘夷”的口號在那個時代,為維繫中原文明做出巨大貢獻,它就好比近代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了不做四夷的奴隸,把大家的血肉鑄成抗擊的外族入侵的長城。

    後來孔子語曾感慨:“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真的,如果那時,沒有管仲聯合諸侯“攘夷”,中原民族,當真都成了外族的奴隸。

    秦趙燕築長城

    戰國時期,中原紛爭不止。秦、趙、燕的北部邊防亦時刻面臨狄族的侵襲,三個國家紛紛建立起了長城以防衛。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吸引大批的遊牧民族的騎兵加入,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末期軍事強國。

    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和中原農耕民族存在共生關係,此消彼長。中原民族強大時,他們安分守己,許多青壯年還會成為北部邊防的生力軍;中原王朝一旦衰弱,他們就會大舉入侵,逐鹿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型冠狀病毒期間,你們是怎麼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