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一探

    首先來看洋務運動的定義: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也就是說,學習的方面有三個。

    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方面:

    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軍用工廠,武裝了三支海軍。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列強的入侵。

    機器生產方面:

    除了上面的軍用工廠,洋務運動還創辦瞭如機器織布局等民用的工廠,提高了晚清的機械化程度,同時也促使工人階級誕生。

    科學技術方面:

    洋務派創辦了一大批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北大前身)、上海機械學堂等等。還派了一大批留學生去美國學習最新的科技。這批留學生後來成為新中國的棟樑之才(如詹天佑),可以說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後的結局:歷史教科書上的觀點是洋務運動失敗了,但是我不這麼認為。

    洋務運動的目的——“自強”和“求富”都已經達到,清朝的滅亡實在是氣數已盡,與洋務運動本身就沒有太大關係。況且,當時的洋務運動只是一部分先進的官員在做,並沒有竭盡全國的力量。能用這麼少的資源起這麼大的效果,我認為洋務運動是成功的。

    以上。

  • 2 # 醉裡看風雪

    1、洋務運動主要學習了西方的科技軍事,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開設了一批近代化的工廠,如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械局等等。

    2、洋務運動最後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為時間點,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3、清政府由上而下開始的洋務運動,究其根本,沒有改變清政府內部腐敗的政治制度,雖然學習了先進的技術,但其制度的腐敗,為了維護封建皇權的本質沒有改變,其失敗具有必然性。

  • 3 # 首創新視界

    引進技術為富國強兵手段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結局

    任何戰爭的失敗,都被視為落後,35年的洋務運動也因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慘敗而宣告了破產。

    原因

    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之所以被稱為運動,其實是後人給加的。就當時頂多是個華人圖自強而已。沒有人發起,也沒有名正言順的領袖,更沒有群眾呼應,

    滿清政府那僅有的一些支援,也只是因為這些發起者是為了挽救清王朝。

    制度層面上,沒有觸動政治制度,沒有進行制度變革,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社會層面上,洋務運動與民眾的直接關係很微小,始終侷限在執政者的內部抗爭上,大家都知道洋人要來了,而且洋人很厲害,這個國家的社會的精英,卻基本上無動於衷;

    技術層面上,人們沉湎在科舉的高頭講章之中,一隻腳踏在近代的門檻上,卻過著過去的日子。其中有些人,可能會對輪船和鐵路有興趣,但也不過是當成西方的奇技淫巧來欣賞;

    改革不都徹底,僅在軍事和經濟的某些方面採用西方的科學技術,毫不觸及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本身,最終導致了整個運動的失敗。

    反觀明治維新,兩者雖然都是把西方的科學技術文明移植到本國,以求得軍事上的“強”和經濟上的“富”,但兩者卻存在根本性質上的、歷史階段上的差異。

  • 4 # 穆青談歷史

    洋務運動,又稱為自救運動或自強運動,是晚清時期洋務派進行的一場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此次運動引進了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

    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是想學習西方的技能來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這場運動也有響亮的口號,前期的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學習到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造就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積極作用有:

    開辦新式企業開創印刷報刊開辦新式學堂開始選派留學生開始引進翻譯西方書籍架設電報修建鐵路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促進了國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的結局是以失敗宣告破產,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是清朝海軍實力完全喪失的標誌,也是洋務運動宣告破產的標誌。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

    封建傳統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計劃主事者見識不足守舊人士反對敗壞的官僚主義作風

    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愚見,若有正解,盡請探討!

  • 5 # 溪風332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其實想知道洋務運動的自救自強學習過程中都學了些什麼,看看口號就知道了洋務運動的口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其實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在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呈現了暫時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統治集團內的一些開明人士為了保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保護封建統治,但這一運動是契合歷史潮流的。並且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開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開展,在必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至於結果嘛,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洋務運動破產。中學為體被徹底拋棄,中國開始尋求政治方面的改編,資產階級改革派和革命派開始走向歷史舞臺

  • 6 # 夏有涼風61

    大清朝的“洋務運動”是,大清朝經歷了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的恥辱後的一次新政革新,也是對外政策的一部分,主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

    倡導革新的有恭親王和文祥、李鴻章、左宗棠等,他們的觀點是: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以制器為先。在見識了上海英法軍用火力輕易打敗太平軍,和曾國蕃鎮壓太平軍用的洋炮的作用後,就試圖製造西方的槍炮和汽輪船。

    洋務運動不僅是軍事方面的,也包括對外交易,外貿收入以及與貿易商人和傳教士有關的事務,如,外語學堂、軍隊訓練、兵工廠、造船廠、開礦、商船和海軍等事宜。

    清政府的自強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技巧之術,清政府的腐朽思想在根本上沒有改變,從1894年到1895年的一次中日海戰中表明,洋務運動以專門稱作是為防禦外國列強而制定的政策是失敗的。

  • 7 # 江東汪郎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由一批有識之士(以漢臣為主導的洋務派)在面對列強侵略時,國家被迫割土賠款的痛定思痛後,引進西方軍事裝備、利器製造、科學技術等以挽救清朝統治,以圖自強、以實現近代化的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的前期口號是“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由此可見“國強民富”是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但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中,洋務派還是脫離不了儒學的約束。故而,洋務的主要指導思想為八個字,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這也就決定了洋務運動根本不可能改變當時的中國政體。在保留封建皇權的前提下,“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謀國之道能夠成功是微乎其微的。

    而代表這場自救運動失敗的事件就是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洋務運動的鼎峰)的全軍覆沒,以清王朝簽署《馬關條約》求和而告終。

    那麼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否能說明其沒有任何的歷史功績呢?恰恰相反,洋務運動也有它積極的一面!

    洋務運動離不開器和人,所以拋開其他光看這兩點,洋務運動的積極意義是巨大的。1.洋務運動改變了人們對“器”的認識!

    先秦時期,格物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學科,是研究“物之理”的理論基礎,它是儒家“三綱八目”中“八目”基石,也是儒家認識論、方法論的研究方向。

    但因為文化斷層,自漢以降,士大夫們對“格物”的認知產生偏差。尤其是宋元以來“理學”成為社會主流後,“格物”在士大夫們的心中位置一落千丈。

    朝廷雖然設有工部,社會也有“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但總體上“工”還是上不了檯面,“商”往往還能超越“農、工”,隱隱位居社會層次的第二位。

    尤其到了乾隆後期,士大夫們大都視科技或發明創造為“奇淫技巧”,並被圍追堵截,視“格物”為異類!

    但是西方列強的炮聲告訴大清朝計程車大夫,“格物”在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有多重要,“格物”和“理學”都對穩固皇權統治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一味排斥“格物”,等待大清國的就只有滅亡!

    正因為如此,洋務運動的本質就是糾正了儒家在發展過程中的偏移,恢復了“格物學”應有的地位,提高了“器”的作用,在客觀上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2.洋務運動改變了社會對“人”的認識!

    自科舉取士成為定製後,讀書、做官是當時社會上最高尚的情操,所謂“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當然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雖然是皇權時代,但社會分工已經細化,不可能人人都去走科舉道路,這就使得社會必須對人群進行分流。

    洋務運動的意義就在於,為那些無法在科舉道路上取得成績的人們找到了另一條出路,繼而成為自己所在行業的佼佼者,同時也為近代中國培養了自己的產業工人。

    如: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不但培養了近代海軍人才,還培養了近代造船專家以及熟練的造船工人。

    李鴻章的江南機器製造局,不但可以自己製造槍炮彈藥滿足需求,還存在翻譯外文的文化機構。而更為重要的是,洋務運動開拓了人們的眼界,開啟了人們的思維,讓有識之士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敗和無能,沒落的皇權制度已經完全阻礙了中國的發展,那麼推翻它、效仿西方建立一個真正的強國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所以洋務運動也可以看成是埋下了清王朝覆滅的根源!

  • 8 # 秋季紅楊

    洋務運動為清政府支援的實業改進,業績可觀,但部分高層頭腦不清,貿然過度興武而敗!戊戌變法敗的離奇?!大清失越南,北韓兩側翼!後遺症影響至今!成語有,覆巢之下,沒有完卵。痛徹之悟!讀史讓人反思。

  • 9 # 笑看東籬

    洋務運動是從19世紀60至90年代,洋務派們掀起的“師夷長技”的自救運動。是地主階級的一次改革。

    運動前期,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後期創辦的民用工業有: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三支海軍:南洋艦隊、福建艦隊、北洋艦隊。

    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

    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洋務運動首次將西方先進技術(先進生產力)引入中國,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只學習先進的技術,不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洋務運動留給後人的啟示:在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前提下,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不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此路是行不通的!

  • 10 # BV瘋言瘋語

    晚清的歷史是屈辱的,伴隨著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政府“閉關鎖國”的統治政策一次次被撕開,國門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敲開,從1840年至1900年,華人的愛國熱情顯然沒有得到清政府的響應,戰爭甚至對清政府的體制和政策完全沒有影響,清政府對西方先進科技的“抗拒”還在堅持,少數人掀起的“洋務運動”也不能促使封建階層接受現實,原因可能是因為“洋人”沒有動了大清的根本,開幾個口岸還是能接受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依舊不能正視自己在科技上的落後,依然以老大自居,根本看不起小小的日本和洋人。甚至始終認為華夏文明是優秀的,蠻夷沒有文化,學習蠻夷的知識是“自降身份”的丟臉行為。可見,喪權辱國同優越文化相比較,文化更能讓清朝的統治階級聊以自慰。

    “洋務運動”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次“自強運動”,其根本是求強、求富和培養人才三個核心目標,用以增強國力,抵禦外敵,保家衛國,振興民族。但事與願違,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卻在剛剛興起時就在“甲午戰爭”後落花流水般的失敗了。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官員是“洋務運動”的興起者和推動者,他們是科舉出身,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被清廷“以漢治漢”的政策得以大展拳腳。但清朝是滿族人的,作為漢臣,他們時刻都要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洋務運動的每一項措施和舉動都要向朝廷彙報,朝廷裡的“保守派”實力強大,但“洋務派”也得到了如恭親王奕訢這樣位高權重之人的大力支援,奕訢在給咸豐皇帝的奏摺《善後六條》中就明確了,要學習西方的語言、文化、科技等等,也得到了咸豐的首肯。

    “洋務運動”打開了國門,電報、鐵路、輪船出現,更多的西方面孔進入中國,也使更多的華人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自1862年起,外交人才培養、外語、船舶建造、軍事人才等等新式教育體制也在洋務運動中逐漸開展,1872年,清政府決定由清朝第一位留學生,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容閎帶領,分三年,每年30人的規模向美國派遣留學生,比如詹天佑就是此時被派出國學習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慘敗,這給了洋務運動沉重的打擊,使得洋務運動猶如鏡中花水中月一樣不堪一擊。洋務運動就這樣失敗了,到底這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讓清政府學到了什麼?究其原因,就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如果政府不改革,體制不改革,政治不改革,文化不改革那所有為了自強的努力都是紙上談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怎麼解決油性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