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中華文明,人類文明永續傳承的火炬

    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曾經有過的五大文明,即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摩亨佐達羅-哈巴拉文明)、古代中華文明、古代克里特文明,它們被公認為是具有獨立起源的五大古典文明。但唯一能夠延續至今的,卻只有中華文明。

    其中四大文明都漸漸消失或泯滅了,而唯獨剩下東方的中國文明,不僅沒有在歷史程序當中泯滅消亡,而且幾千年一直延續下來,並在當代社會重新發揚光大,並很有希望在21世紀成為人類新文明的開拓者。

    中華文明延續不斷傳承下來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影響中華文明延續性的因素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在這裡邊擇其要義而簡述之。行文之前就有一個擔心,恐怕掛一漏萬,因為這是一個需要煌煌百千冊書,也未必能說清楚的問題。

    下面我只好不揣冒昧,勉力為之了。

    本文將以這樣的邏輯順序方式,展開簡要的論述:一方面先對影響中華文明延續性的各個主要因素進行簡要陳述,然後在綜合起來對各個要素間的相互影響進行簡要闡述,另一方面把影響中東、南亞地區古文明程序的因素,與影響中華文明延續性的因素,進行簡要的對比分析,最後對影響中華文明延續性的根本原因進行綜合闡述。

    一、自然條件對中華文明延續性的影響

    在各大文明產生的初期,由於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人類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比較明顯。當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自然條件的影響有所減弱,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類文明的程序。

    首先,來分析一下地理位置的作用。古代中國處於與外面世界隔離的地理區域中。南部高山、高原,西面沙漠,東面臨著大海,北部草原地帶人跡罕至,一系列山脈成為阻擋遊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地理屏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文明在起源上的本土性和獨立性。

    其次,來看氣候因素的作用。中國是雨熱同期的氣候,跨經緯度幅度大,造成熱量水分南北東西分佈狀況的顯著差異,和多種多樣的氣候型別,這為中華民族的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使中華民族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這為養活大量的人口,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最後,我們看國土面積的作用。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產生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並且以放射狀向周邊擴充套件,逐步擴大。核心區域的擴大給中華文明的發展,創造了日益豐富的資源條件和廣闊的戰略空間,這對於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抵禦外族入侵起到了很大作用,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

    對比中華文明和其他地區文明的發展程序,我們不難發現,中華文明的各項自然條件產生的效能,遠遠高於其它文明,它們從客觀上影響了各自的發展程序,造成了中華文明和其它地區文明延續性不同的局面。

    二、 社會條件對中華文明延續性的影響

    社會條件對於一個文明的發展,也發揮著重大作用,並且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條件對於一個文明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越來越重要。

    政治條件方面:自秦朝以來,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長期實行,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和宋高祖都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即使在大分裂時代,各國君主也注重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為再次統一做好準備,到了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達到了頂峰。

    統一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建立,造成了權力高度的集中,使政治決策的效率明顯提高:比如國家有了強大的動員能力,可以動員全國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抵禦外敵入侵和擴充套件地緣政治空間。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統一發展。比如修建萬里長城和大運河。

    經濟條件方面:各種因素造就了中國古代發達的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發達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同時也養活了維持文明發展的大量人口,從根本上提高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抗打擊力和吸引力。

    文化因素方面:一個文明要維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文化的先進性是不可缺少的。先進的文化與落後的文化相比,有著更加強大的存活能力和發展空間。中華文明的文化先進性,主要表現在思想、語言文字和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等方面。

    思想方面:古老哲學的倫理思想,使中國曆代政府在處理與鄰國的關係中一貫堅守中庸之道,以誠待人,建立起了穩定的中華朝貢體系。

    中國在大一統後,居於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但實際上歷代統治者實行的是內儒外法的思想政策。儒家思想強調入世、宗族和封建倫理等觀念,這對於統治者維持國家的統一穩定作用,是顯著的。

    中華民族有自己特有的人文傳統。長期運作於農業自然經濟、重農抑商和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形成尊群傳統和以民為邦本的思想,華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和思想理念,並始終奉行中庸之道。在多民族文化相處時,中華民族善於融合、不偏頗、不怨尤、尚和平、主平衡。

    語言文字方面:語言文字的延續性,是最能夠體現中華文明特徵的:源遠流長,長久不衰。在古代文明期,每個有代表性的文明單元,都有自己的文字,當時世界史有代表性的文字,主要有西亞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北非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的腓尼基字母和中國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國漢字,漢字對於維持中華文明的意義,已經得到了中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漢字有以下幾個特點:

    1.漢字源於圖畫符號和記事符號,作為方塊字型,文字的識別是從記住每個字的字形開始的。

    2.同類寓意的詞,一般都是從相同的母詞中,透過表意的形式衍生仿造出來的。漢字是表義文字。漢字的音、意和形大致是一致的。單字難認,但合體字並不難辨識。我們不得不承認秦始皇嬴政和丞相李斯“書同文”,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中國雖然幅員遼闊,方言眾多,隔山隔水雖有不同語音,但寫法都一樣。各地發音不一樣,而只要用筆寫出,大家都能看懂。中國文字的統一,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漢字相對而言的穩定性,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最能保持文化連續性、最能夠保護文化傳統的民族。漢字的表意特徵,也為人們消除一切語音隔閡,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為大範圍內人們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從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方面來講,由皇帝、炎帝、東夷吸收苗蠻、百閱、戎狄等部落的部分成分,融合而成的主體民族——華夏族,在與周邊各族的長期交往不斷融合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和有益文化。華夏族善於吸收異族的優秀文化,並改革圖新,尋求新的發展。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開放的民族,中華民族的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它能夠做到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中國歷史上,從沒有單純發生單獨排斥異教的運動。

    以定居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基礎的社會秩序,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大一統的政治模式,以科舉制為代表的人才選拔機制,先進的技術發展,文化藝術的高度繁榮,並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曆史程序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先進性,這一切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周邊區域和海外各族。

    當然,以上各個因素,都不會單獨推動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序,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與社會條件相比,自然條件,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序,只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社會條件發揮的作用,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仍然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和限制。

    上述多個要素是相互起作用的:例如地理屏障獨具特色,保證了中華古文明可以在相對廣闊而穩定優越的土地上發展;雨熱同期的氣候,為在廣闊的土地上,發展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養活了大量的人口,進而促進了近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科技的進步,這些反過來又反哺了農業社會的繁榮發展。

    三、對比中東南亞地區、看古文明發展與中華文明延續性的獨特性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 曾有獨立起源的五大古典文明並存,但唯一能夠延續至今的,卻只有中華文明。關於古代其他早期文明發生斷裂的原因,目前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自然災害。古代印度河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消失,在很多學者眼中是源於自然災害的影響。比如,對於古代印度河文明消失之謎,就有不少學者認為是地震、泥石流和旋風等災變的結果。而關於邁錫尼文明的消失也有學者認為是強烈地震的結果。

    總而言之,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由於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還很難像今天這樣駕馭自然,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便極為有限,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颱風、海嘯、河道變遷等大自然的衝擊,一個弱小的文明是很容易死亡的。

    而古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與中華古文明相比,它們的核心區域都比較小,中華古文明區域相對較大,抵禦這些自然災害的能力,遠遠強於消亡了的古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文明。

    (二)外族入侵。這是人類早期文明遭到滅亡最普遍的原因。古印度文明的消亡,有不少學者認為是由於雅利安人的入侵造成的。而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的消失,也被很多人看做是多利亞人入侵的結果。而埃及文明則先後受到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 埃及文明也在外來文明輪番的衝擊和統治之下, 耗盡了所有的元氣,只能留下蒼老的金字塔的痕跡,古埃及文明象徵的文字逐漸消亡了。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文明的力量還不足以抗衡野蠻的生存競爭,而生存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勝利一方,透過殘酷的種族屠殺,來顯示其力量的強大, 這使得很多優秀的古文明,消逝在野蠻的強權之下。

    中華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多次遭受匈奴、突厥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但是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走向前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中華文明區域廣大,有廣闊的戰略迂迴空間。(2)實行中央政治集權,有高效的戰爭動員能力。(3)中華文明是開放性和相容性很強的文明,可以實現各種文明的良好融合,對外族的同化能力強。

    (三)文明融合導致文明形態的嬗變。文明形態的嬗變,並不會直接導致該文明的消失,該文明發展的基本元素依然會得以延續,但是在文明之間衝突和融合的過程中,極有可能被轉化成了新的文明形態。

    比如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在美索不達米亞這塊平原上,先後經歷了阿卡德帝國—阿加德帝國—烏爾王朝—前、後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波斯帝國等政權的更替, 雖然作為一個文明的政治實體,他們最終被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所取代,但阿拉伯文明並不是消滅了兩河流域文明,相反卻是大量繼承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優秀成果。

    今日的阿拉伯文明,應該是一個融合了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古希臘文明等多種文明元素的綜合文明。

    雖然我們可以在今日的阿拉伯文明中,看見古希臘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的影子,但他們卻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實體,而為我們所認識了。這也被看做是文明發生斷裂的一個原因。

    而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對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作用仍然很大。

    總之,中華文明自發源起,到漫長的發展過程,再到當代,一直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實體而存在,在很高程度上保持了文明的傳承和延續,這主要是由於中華文明所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具備的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這些造就了中華文明不斷前進的結果。

    而有共同的文明認知,則是中國歷史與文化、文明傳承不斷的極重要原因。其中文化的力量,則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可能是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吧。

    闡述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根本原因,遠遠不是這樣一篇小文所能夠承載的,限於篇幅就到這裡為止吧。

    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永續傳承的火炬,不僅照亮過人類文明的過去,而且將為照亮人類新文明的未來道路,提供巨大能量。

    最後讓我們祝願中華文明,永續發展,萬古長青!

  • 2 # 青松51990801

    毛澤東《心之力 》節選:

    心力變新、強健者首應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懲治賣國、漢奸、洋買辦之洋奴愚眾,明戒不義浮財絕善終。以國家民族之新生心力志向締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之新學,新學為思想理論之基石、棟樑,新學不興,禦敵難成。

    中華古國之敵皆為西方邪惡之魔盜與漢奸,萬勿混淆。力主洋務借鑑"師夷之長以制夷"之道,盡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我族者其性必惡"之祖訓。留學列強之同胞須警惕邪魔強盜對我正義靈魂之誤導、侵擾,則各類洋奴、漢奸將無處安身,中華棟樑亦生自主自強之睿智。

    今愚者忘本墮淵,竟爭先自掘其墳,卻不思危亡之計。苟活於當下,遺失神聖之使命,忘卻民族之重任;背離於真理,違逆人本之慧根,蔑毀先民之道德;醉心於享樂,不知當世之驚變,甘當媚外之洋奴;沉迷於自我,罔顧危機之四伏,輕信魔盜之讒言!故西方強盜可肆意侵殺、奴役中華。戒海內貪腐之國賊,懲海外漢奸之子嗣;養萬民農林之福祉,興大國工業之格局;開仁武世界之先河,滅魔盜國際之基石;創中華新紀之強國,造國民千秋之福祉;興神州萬代之盛世,開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為不可。

  • 3 # 草民879

    傳統的中華文化就是漢族以儒釋道和朝貢體系為根基的農耕文化。過去,中華文化不曾中斷與文化是否優秀,文化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沒有關係。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唯一原因是: 在人口眾多和分佈地域遼闊的漢民族聚居區無處不在的宗祠文化與鄉紳文化。無論是戰亂頻仍,還是異族統治,漢人的宗祠文化與鄉紳文化的開蒙教育和成人教育還是始終不變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修齊治平……

    在那個不長的時代,儒釋道連同延續幾千年的宗祠文化、鄉紳文化被連根拔起,掃地出門,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政黨的意識形態體系,漢族以朝貢體系和儒釋道為根基的農耕文化一度中斷了幾十年。然而,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並沒有因此而沒落,漢族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中醫文化、節氣文化、兵法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等等一直是中國無處不在的文化符號,這意味著中華傳統文化已經融入華人的血液之中……

    當代中華文化是意識形態文化,是否可以延續下去,我不敢妄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上有沒有外星人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