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廙

    這個問題到這,可以說已經是定論了,必須要學楷書而後再學草書。草書是很簡單的一種書體,而楷書在眾多書體中最難。由楷入草是為上策!!

    道理如下:

    (一)看看古人怎麼說

    唐代張敬玄《論書》曾說“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後,卻學真體則難矣。”

    所謂不失節也就是能把字的節點毫無遺漏的對應起來,否則草書的節點就無的放矢。

    用啟功的話說楷書和草書最大的共通處就是要過相同的“車站”,也就是節點,不知道楷書就不知道車站。

    (二)從書體演變來看

    如果從書體演變來說(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來草書和各種書體的關係,在幾百年間,章草產生今草,楷書也對今草產生有很大影響。所以說學草書離不開楷書和章草。

    結論不可以直接學草書,要有章草和楷書的功底。

  • 2 # 呂永亮

    現代人如果直接寫草書而不學楷書,我個人完全能理解。

    這是因為現代人都是從一筆一劃開始學寫字,並且已經消滅了文盲,滿足了從認識字到寫字的最底要求。

    (古人的書寫工具只有毛筆,楷書作為基礎是為了識字、認字、寫字的最底要求而已。)

    而草書的用筆運筆方式古人有過總結,那就是跟篆隸字型相關,用毛筆作為日常書寫工具的古人經驗總不可不信吧。

    問題也就簡單了,喜歡寫草書的人平時適當加強一點篆隸的練習,用來增強筆畫的變化質感囉。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篆隸行草楷‘’五體中,不但隱藏著各字型之間書寫的‘’同與異‘’,而且還有人的天生適合(善長)書寫問題,我們必須面對這個客觀現象。

    如繪畫界的各流派中,塗鴉與線條構成就不是任何畫家都善長的,也從來沒有發生過各派別之間有人提出畫的“像不像”觀點與要求出現過……對了,針對“寫實派”就會有“像不像”的要求產生,並且還是一個迴避不了的要求!

    如果認為書法是一個藝術的話,那就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像不像‘’只是一個小學生要求,藝術可不是‘’像不像‘’這麼簡單啊!

    最後,請看著名的抽象畫家朱德群先生作品,畫面中各種線條果斷的運動交叉推動著,這種線條正是朱德群先生日常練習草書的功效,他已經把草書應用並溶化在了“西洋畫”中……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此一問題,有兩個認識疑點,一、可以直接先學草書。二、草書比楷書出現的早。

    本人不遑揣測題主之主觀設問意圖。直從字面提取此兩點,破解疑誤之理念認識,考慮有其普遍意義。

    法無定法,理本於實際。目的鎖定方法,主觀多好臆測。

    學習書法,有所成就,是為目的。從何體先入手,是為手段之方便,若從主觀出發,首選快捷之途,人同此心。但是,如從客觀實際著眼,必須遵循真實原理,而不可違背之,否則欲速不達,事與願違。

    若從草書先入手,不管何種理由,並非絕不可以,這叫法無定法可依。但實際上並非通常之途,只應適合於少數人,不是適合大多數人的理想快捷之方便。一是特殊天分之人,二是隨心所欲之人,是不能以常規約束丶要求的。

    為何以楷書學習為先期基礎訓練為合理?這是迄今為止,大多數人的經驗理論。符合實踐的檢驗,是為合理者,故此應採用。

    究竟書體產生的過程,草書丶楷書孰為先後之理論之爭,與學書之實效方法,不可攪擾,不可誤導,罔顧事實,以虛代實,殊非科學思維。

    不難理解某些偏頗理論之誤導產生的實際影響。

    譬如,很多人堅持草書先於楷書而產生的觀點。實際是脫離客觀實際的結論,其原因是隱於史丶論丶名詞之纏夾混擾之弊。實際上,章草生於隸書而決非今草之概念,今之楷書之名稱雖後於草書出現,而字型之芻形,決非由草書延續而來。草書字型構成皆是楷書結構部件的簡縮符號化。化繁為簡是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由簡育繁是出於什麼社會功用目的?有此倒行逆施之文字發展規律乎?

    草書發展進而產生了楷書,不知是什麼權威創造的理論。不管怎麼不值一駁,仍為多人津津樂道,且為學書不走正途者出具有力之理據。誤導後學,擾亂視聽,莫須之有!

  • 4 # 金相堂主李長文

    千千馬好!剛在創鉅幅,顧不上及時回覆問答……書者、擇體而習之,性格使然也。洋洋大千,萬相競技,人生苦短,實不可不慎而決生矣!習書者,了群體以益其專攻。吟之曰:楷學二王顏柳歐,草追二張釋懷素,行書米芾東坡叟。黃魯直、王覺之,書出自家別開奇。青藤傅山皆狂客,無古無今自創體。從來書體道心性,不盡江河流派呈。

    各書體中,唯草書最難,難在能一氣貫之。學草書要“領讀臨背”古人流傳下來的法貼法歌,且要了然於胸。再就是深入研究探索古人行筆綱要、字型結構間的美學修養。草書的創作並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樣一揮而就,一遍而成之快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幅優秀草書作品,要做到每筆每劃皆無懈可擊,難之又難,豈不知一筆疏漏整幅皆廢。就拿最高深的書家也要三遍書寫方可定格。第一遍:決定文中每個字的表達形式。二遍:每一個字距間的大小節奏變化,通篇的起伏關係。三遍:意象在胸一揮而就……為完成一幅滿意的作品,有的書家十遍二十遍的書寫是常有的事。

  • 5 # 如石書藝

    書法,先學什麼,後學什麼,沒有定式。大多數觀點認為先學楷書。主要是因為楷書的法度非常完備;二是楷書的實用性一直還在延續。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無處不見楷體、仿宋體、黑體字,即使一些美術字,也大多出自規整的楷體。而其它書體,如草書、篆書、隸書等已很少有實用性了。三是學書法也有一個從眾心理,一直以來,習慣於學唐楷,大家就跟著學,流行學魏體,大家又會轉向學魏碑。

    至於說先學草書,是因為草書出現早於楷書的緣故,這其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仔細分析,有一定道理。

    最早的草書,不是主流書體,古時候,字型形狀是根據大自然的現象,或取形或合其意而成為記錄事件的文字元號,在社會實踐中,經過高人不斷的提煉、加工、完善,逐步形成了規範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以及篆隸等,這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字。

    而草書的出現,是人們為了書寫簡便,快寫所致,史稱為“俗草”。這是一種隨性而缺少發則規範的字型,我們從出土文物中發現的簡牘帛書中可以見到,敦煌的一些墨跡也可見。

    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規律可循,就有人工造化的痕跡了。“俗草”

    演變發展為章草,就是這個道理。章草的出現,是草書史上第一次偉大革命。從此,草書入主流文字範疇。因為,當時的皇帝都允許用章草寫奏本了。

    所以,章草是一種非常規範而又法度皆備的書體,如同篆書、隸書、楷書一樣,完全可以作為書法學習的範本書體。而且,草書流暢的點畫線條、豐富的結體變化之特點,比較適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

    可見,時間上的遲早,不是決定先學或後學的關鍵,而主要看是否具備法度,是否成熟的書體。因為學書法,是學法則,並不以學形似為目的。

  • 6 # 抱庸詩書

    謝千里馬兄之邀。

    對於天才來說,先學什麼都是可以的,為什麼要去分析研究先學何種書體最合理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凡人不是天才。誰是天才?二王、鍾瑤、顏柳歐趙、張芝張旭懷素、趙佶米蔡蘇黃他們都是天才,天生對書法有靈性有感覺,所以他們不僅能夠乘勢而起,而且能夠造勢而雄、自立門戶。

    歷史上,草書初成於秦末漢初,衛恆言“漢興,始有草書”。漢章帝時,允許以草書寫奏章,被官方認可。而楷書盟芽於兩漢,經魏晉南北朝大發展,繁榮於隋唐五代。歷史擺在那裡,因此學書法必須先楷而後草的說法在理論上站不住腳。

    歷史是歷史,方法是方法。雖然學書未必先以楷始,但先楷而後他,是古人在長期書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其合理性也是被後人在書法習學實踐中證明了的。

    古人學書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說論,句句都是精華:“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千古才子蘇東坡也認為要先學楷書:“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抱庸個見,先學草書不是不可以,但一般人從楷書學起可能更有效率。

    抱庸妄談。

  • 7 # 弄萬七

    什麼草書揩書❓都要讓人容易識別❗

    一般小學一二年級的都會知道的字⭕

    不然的話:就成為了一門方言句子了❗

  • 8 # 翰墨今香

    學習書法楷書或者草書,先學誰其實都沒關係,兩種書體雖然看起來不同,相差很大,但其實裡面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

    草書與楷書的產生

    現代我們常說的草書其實就是“今草”,在“今草”之前還有一種草書叫“章草”,“章草”來源於漢隸,是隸書的草寫之法。而今草是前人在章草的基礎之上,演化產生的,據說是張芝的功勞,因此張芝也被稱為“草聖”。

    而楷書也是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演化出來的,現在出土的三國吳簡已經證實,那時已經有非常接近楷書的書體出現,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就是鍾繇,傳說是他創造了楷書,今天我們知道他只是當時一個集大成者。

    鍾繇與張芝幾乎就是同時代的人,由此可見楷書與“今草”的出現時間也相差不多。

    楷書與草書的異同點

    孫過庭《書譜》中說過:“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同草,殊非翰札。”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寫草書如果不能兼具楷意,就會顯得單調拘謹;而寫楷書如果不摻入草意,那就會缺少“尺牘書”的流暢性。

    孫過庭接著還說了:“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以使轉為形質。”這句話告訴我們,楷書的基本要求是點畫,點畫的結構嚴謹方構成楷書,而書家的性情是由使轉來體現的。而草書恰好相反,草書的形體是使轉呼應之勢體現出來的,而靠著點畫來體現它的精神。

    楷書與草書可以同時連起來

    歷史上的很多書家都是草書和楷書兼備的,例如狂草大師張旭,據記載他的楷法森嚴,從現存他的楷書作品中可以看到,張旭的楷書寫得是非常好的。

    明代的文徵明曾經說過:“真書血脈貫通,放之便是行草;行書動必有法,正文便是正楷,能書者要一以貫之。”

    宋代歐陽修則是這樣練字的:“單日寫草書,雙日寫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

    因為草書與楷書可以說是互補的,因此如果同時學習草書和楷書,對於筆法的領悟是會很有幫助的。在學習楷書的時候不妨再學習一種行書或者草書,而在學習草書或者行書的時候,再學習一下楷書,這樣就能很快悟到楷書與行草書筆法的共同點。

    啟功先生說過“楷書行寫,行書楷寫”便是此意。

  • 9 # 千千千里馬

    一個是理論有問題,一個是普及有問題

    理論上例如草書先於楷書,實際上是誤解。

    最早的草書章草和今草不是一個母體。章草是隸書的草書,今草就已經脫離隸書了。

    但是,歷史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

    張芝的章草書法《秋涼帖》隸書母體筆法明顯。

    漢代人只能寫章草,唐代人就章草今草都可以寫了。

    唐代以前沒有“楷書”,但是,也不是從章草學書法,必須從隸書學書法,而且還有篆書的基礎。

    我們今天,既不學楷書,也不學篆書。書法是一種純粹的書法了。

    從哪種書體開始書法學習,沒有一個必然的可能性。

    王羲之的今草書法,已經沒有明顯的楷書母體筆法了。王羲之是章草今草兼之的書法家。

    可能楷書容易入門一些。但是,如果理論上實踐上草書也可以作為楷書學,對知難而進者,未必沒有可能。

    但是這與草書先於楷書是沒有邏輯聯絡的。

    歷史是歷史,現在是現在

    唐代以前的書法比較多樣。唐代以後,逐步穩定在楷書、行書、草書三大書法以內。

    唐代以後,隸書不是必學的書法,屬於自修。

    但是篆書要學,屬於基礎課,不過,學篆書屬於應知,沒有規定必須應會。

    王羲之的章草書法《豹奴帖》。明顯以隸書為母體。

    所以,正常情況下,楷書、行書、草書是常態書法。尤其楷書、行書最為常態。

    我們可以推測,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會先學草書。

    因為草書是輔助書法

    只有進入唐代以後,草書才成為書法藝術的範疇。

    所以,草書也有獨立的書法價值了。學習草書應該比楷書的學習成本要高一些。

    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書法第一認識是“楷書”而不是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已經完全沒有隸書母胎的遺蹟了。

    所以,學習草書,起碼在潛意識中,是以“翻譯”楷書為基礎的。那麼,學習草書,已經具有楷書支援了。

    現在,我們僅僅是從筆法結構論書法。在筆法結構之上,還有常規範式的限度。

    例如,張芝寫草書,他的常規範式不會是“楷書”而是隸書。

    而張旭寫草書,他的常規範式怎麼可能是隸書呢?今天,學習草書,我們更像張旭而不是張芝。

  • 10 # binge80

    來科普一下吧,草書之前是隸書,而草書的形成與楷書相差不大,也就那麼幾年時間。草書的形成是因為當時的戰亂異常,而戰爭時期最重要的是資訊的速度傳達,為節省時間,草書就應運而生,草書其實就是隸書的加速連筆寫字。草書剛出不久就出現了楷書,而楷書是把隸書更加的規範正式化,書寫的法度更加的嚴謹,如果按照你的理論,那麼你應該先學隸書,隸書之前是小篆,想學隸書是不是也應該先學小篆呢,更早期的的甲骨文也表示不服,它出現的更早。可以這麼理解草書和正楷其實是隸書的兩個分支。

    書法由來已久,各種字型百花齊放,各有不同,篆隸楷行草五體,都由前人總結出來,而楷書相比隸書更加的嚴謹與規範,所以它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書法的基石體系,你的概念上本身就是個錯誤,不論書法也好生活工作也好,基礎都要打好,不要去找任何的藉口理由,當你練過楷書再練行草書你就會發現,草書其實並不簡單,最難學的不是楷書而是草書,更何況你想跨越基礎去練習,這是行不通的。

    不要好高鶩遠,先從楷書練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網上有人抱怨翡翠原石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