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盛美食

    思辨能力,顧名思義就是思考能力,家長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活潑可愛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都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辨別能力,要說要如何培養孩子優秀的思辨能力,還真沒有一個一呼百應的辦法

    父母和家庭教育可以說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是不可替代的

    三等父母是端著手機,看著孩子寫作業

    二等父母是陪著孩子寫作業

    一等父母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寫作業

    想要把孩子教育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父母就要改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正所謂育人先育己 教育是一個持久戰,孩子不是一倆天能教育出來,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想培養一個既有修養又有道德的人,從這一刻改變自己開始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2 # 愚翁良知

    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因材施教。教育一定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拔苗助長必定會失敗。

    中國傳統教育叫教化,將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將聖人的意志強加給民眾。教育不是為受教育者服務,而是為教育者服務,顛倒教育的本質。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不是用老師和家長為模板來雕塑孩子,這樣做如何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至於什麼是思辨能力更值得商榷。現在一些人的思辨能力,只不過是詭辯論,陰謀論,實用主義的代名詞,混合體。根本沒有理解思辨的本質。西方哲學是二元論,主觀和客觀,物質和精神是對立的。為了克服這種天然不足,避免走向極端,才提出了辯證法。思辨主要是指辯證思維。辯證思維只是一種方法論,服從於價值觀。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法論只能幫倒忙。

    釐清了一些基本概念,也就知道具體該如何做了。

    小學主要是養成教育,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避免人生走錯路。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要求孩子,要給孩子自由思維的寬鬆環境,因為孩子的思維和大人根本不是一碼事兒。

    初中要廣泛接觸古今中外的一些優秀作品,增加知識面和人生閱歷,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初中還在萌動期,是養成獨立人格,獨立思維和習慣的關鍵時刻。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反叛思維和行為,既要引導,也不要管得太死。

    高中以後,可以適當學習東西方的哲學著作。現在思想界以西方為主導。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青少年一定要學一點傳統文化,瞭解一些東方哲學原理。東方哲學是一元論,主張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的統一。瞭解了東方文化和哲學可以很好的避免走極端。

    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人們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也是在不斷前進,東西方文化和哲學,各有長短,不要絕對化。不能用現成的思維習慣和方法,限制人們的思維能力。教育不僅是傳承,更重要的是培養改造現社會,創造新社會的能力。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北京積極人生

    (1)從小帶孩子出門走走,走進大自然,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海邊,去河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讓孩子逐步認識大千世界。讓孩子主動去接觸大自然。

    (3)讓孩子多看書,拓展知識面,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5)灌輸一些積極的,有意義的思想,引導孩子正確思考問題的方法。

    (6)從小交孩子學習象棋,圍棋等,多參加比賽和活動,鍛鍊思考問題的角度,家長們藉機會告訴孩子學習這些,辯證的看待輸贏,學會從大局出發。同時培養孩子一個特長。培養孩子的一個興趣,也是做事的大局觀。

  • 4 # 若水無憂518

    1、什麼是思辨能力

    思辨一詞,最早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慎思”與“明辨”強調的就是周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 是以對資訊的分析為基礎的,但不等於資訊的簡單疊加。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

    2、三步法鍛鍊思辨能力

    第一步:思考明白訓練內容究竟是什麼?(是什麼)

    第二步:思考追問訓練內容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

    第三步:深入思考,比較分析印證訓練內容。(怎麼樣)

    3、三步法訓練意義

    第一步——“是什麼”,即是訓練孩子看明白事物外在表現形式究竟是什麼樣子。即是知其然。

    第二步——“為什麼”,即是訓練孩子進一步探究原因,透過表面現象追根尋底,看到事物本質。即是知其所以然。

    第三步——“怎麼樣”,即是訓練孩子將“是什麼”和“為什麼”加以融會貫通,有不斷覆盤中學以致用,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

    4、思辨的對人生的影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這其實是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其實思辨就是“學思並重”,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思辨傳遞的是一種尋根問底和不斷反省的態度,傳遞的是積極主動深入的學習方式,傳遞的是做中學,學中做,在不斷練習中補齊短板,將優勢發揮到極致。

  • 5 # 小迷糊的美

    思辨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一種尋根問底和不斷反省的態度。美國當代哲學家、被譽為“兒童哲學之父”的馬修·李普曼曾如是說,思辨的核心在於對話。這不是口頭上的運動,而是頭腦運動,能讓孩子時刻思考自己的觀點,併為自己找到理據,也要學會對別人的觀點進行判斷。虛心接受對方的思想。

    學前階段的經典議題:“什麼是人類?人類和動物有分別嗎?”學前階段:讓孩子學會鑑別和比較簡單的物件,啟發他們準確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判斷。法國幼兒園裡有個經典議題。導師丟擲問題後,有個男孩說:“人類是兩腿站著走路的,動物是四腳爬的。”馬上就有一個女孩舉手:“我不同意,雞也兩腿走路!”另一個孩子說:“動物會吃我們!”然後一個聲音很小的女孩說:“但人類吃動物更多。”等所有孩子都發表了一輪意見後,導師又提出問題:“人類會做什麼?或者不會做什麼?動物又會做什麼?”每次都是那個聲音很大的男孩子搶著舉手發言:“人類不會隨處大小便!”另一個男孩子說:“我上星期才見到一個男人在地鐵尿尿!”其他的意見有:“動物在籠子裡睡覺,人類在床上睡覺。”也有孩子持相反意見:“如果沒有人類,動物就不會在籠子裡。” 有孩子提出:“人類有同學、朋友、家人。”這時導師歸納孩子的思路,導師說:“你是不是想說人類有社會?人類會不會依賴社會生存?動物有沒有社會?”有孩子又提出:“動物也有父母和社會的。”突然那個聲音很大的男孩提出一個觀點:“人類的身體大小都差不多,但動物的形體有很大也有很小的,例如世上最大的恐龍就很大!”

    小學階段的經典案例:腓特烈大帝的故事。

    小學階段:上了小學後,孩子就要開始探究“意義”問題,不再是簡單粗暴地給人事物貼標籤,而是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思考各種情感的合理性。運用邏輯推理,學會從不同維度看問題。 腓特烈大帝出生在一個崇尚軍服、操練、風紀的國度,父親以嚴厲聞名於世,14個孩子中,腓特烈排名老大,自然成為儲君,可腓特烈生來柔弱,只愛文藝,老國王只得展開了一系列苛刻訓練:必須在7分鐘內吃完早餐,必須熟悉各種規章制度,熟讀軍政寶典……可腓特烈一有機會就找“禁書”——小說、藝術、音樂等書籍來看,還練習吹笛子,最後換回父親無情的體罰。受不了這一切,腓特烈終於出走,他的好友卻因為沒有向老國王告發而被判處死刑,最後死在了腓特烈的面前……

    繼位後,腓特烈決心停止暴政,禁止肉刑、宗教自由、新建學校、種植土豆,可這些政策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帶兵征戰,不斷保全乃至擴大自己的疆土,比他的父親更嚴厲……他為自己興建了一座“莫愁宮”,希望在此無憂無慮地享受藝術人生,可最終,他卻變成了一個孤獨、固執的人,臉上再也看不到笑容。腓特烈大帝幸福嗎?或者說什麼才是幸福呢?……有一些問題值得討論。

    老師說“你覺得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因為他看到了太多殘酷的事情。”老師:“他的憂慮不是進行戰爭才有的,你可以想想他的青年時代——他的父親經常體罰他,他過得非常鬱悶……”學生:“真的很可怕,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老師:“我也是這樣想的,誰經歷了太多的可怕事件,永遠都會放不下。你覺得,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呢?你自己呢,你也有過憂慮嗎?”學生:“在學校,有時候會有,但我更願意把憂慮都排除掉。”老師:“那你認識總是幸福的人嗎?”學生:“不,人人都會有點憂慮的,沒有憂慮,也許就不會感到幸福。”

    中學階段:“要不要切換車廂的軌道?”的問題。

    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可以開始討論倫理、道德等社會議題,比如公平、自然、規則、性別歧視、兒童權利、動物權利等等,甚至法律的作用、個人的自由,犯罪和公平的不同維度等。“要不要切換車廂的軌道?”適合在這個階段討論。設想一個畫面:鐵軌上,有五名工人正在維修,停在同一軌道上的一個車廂,制動突然失靈,車廂開始移動,並徑直飛速衝向五名鐵路工人。他們聽不到你的喊叫,但在你的面前,有一個按鈕,按下去,就可以把車廂切換到另一個軌道上,那裡只有一個工人。你會怎麼辦? 孩子可能會說,“我會切換軌道,但肯定是實在沒有任何辦法,我才會這樣做,因為五個人比一個人更有價值。”這時,可以追問,“好的,現在重新設想,一樣的鐵軌,一樣有五個工人,一樣是飛馳而來的車廂,但你的面前沒有按鈕,可是你旁邊,有一個很胖的男人,如果你把他推下去,擋在車廂前,五個工人就得救了,你會這樣做嗎?”

    孩子可能會說,“這是謀殺!當然不可以。”這是辯論場上著名的爭論,像改變軌道那樣接受一個人死,還是像對待胖子那樣直接把一個人殺死,對人們來說有很大的區別。但無論怎麼做,我們都會有一種“做壞事”的感覺。雖然辯論家們為了讓道德更規範,更講邏輯和道理,建立了不少理論。可是,這個兩難問題恰恰說明,我們做道德判斷時,常常沒有按邏輯行事,做這件事的“感覺”反而是決定因素——我們總是根據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感覺來決定正確還是錯誤。所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問題無疑會增加我們和孩子的理性思辨能力

  • 6 # 川寶的懶媽媽

    個人感覺,要想鍛鍊孩子優秀的思辨能力,家長一方面要去引導孩子“思”,另一方面要鍛鍊孩子“辨”的能力。

    如何引導孩子“思”的能力呢?家長多采用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多給孩子留問題,少給孩子說答案,讓孩子自己學著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思路,透過不斷的試錯,最終得出自己想要的、正確的答案,這種不斷試錯、不斷思考的鍛鍊,對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思辨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後天的鍛鍊形成的。

    對於孩子“辨”的能力的鍛鍊,一方面要鍛鍊孩子的口才,思辨能力再優秀,如果說不出口,那就無法體現;孩子的口才鍛鍊,無非就是多說多練,家長多與孩子溝通,多給孩子創造開口講話的機會,孩子說的多了,口才自然不會差。

    “辨”不光只能有一個好口才,還要有一個邏輯思維縝密的大腦來指揮,這樣說出來的語言才具有邏輯性,而不是雜亂無章。大腦邏輯思維的鍛鍊,可以透過“辯論”的方式來鍛鍊孩子。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多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提倡孩子堅持己見,敢於向父母挑戰,只要孩子說的有道理,能讓家長信服,家長就要遵從孩子的意見,讓孩子體會到“辯論”的樂趣和實惠,給孩子製造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動力。

    父母要想鍛鍊孩子優秀的思辨能力,還要從自身做起,要做一個“明理”的父母,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父母不能以勢壓人、不能蠻橫不講道理,理智的父母才能鍛煉出具有優秀思辨能力的孩子。

  • 7 # 角色英語

    在家庭教育中,對於小孩子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宜太過於複雜,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從最簡單的開始,中國古代的《笠翁對韻》可以給小孩做最早的思辨啟蒙,裡面的內容大家都耳熟能詳,“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家長再對小孩進行解釋與對比。

    其次,可以讓小朋友參與到家庭小事的決策中來,父母雙方持各自觀點,啟發小盆友思維,最後由父母進行辯證雙方的歸納性總結,這也是家庭的小小辯論賽。

    最後,上升到學術類,對於小孩有爭議性的、或者具有延伸性的家庭作業,家長與小孩子一同探討對立面,以及延伸空間。這需要家長自身具備優秀的知識面,你準備好了嗎?

  • 8 # 芳草碧連天小單

    要想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平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孩子成長的狀態,他是善於主動思考去解決一些問題,還是習慣性的想要依賴別人來給他提供一些想法和主意。如果是前者,說明他比較愛動腦,相對來說也比較好引導,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讓他去發揮自己的思辨力,他見識的問題多了,自然對各種問題有自己的見解。當然,如果小孩很多地方比較習慣性的依賴別人出謀劃策,應該說他思想上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意識,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多去試圖引導他獨立面對問題,不管能不能把問題處理得很好,先要有一種個體意識,沒有任何人能隨時幫他處理任何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逼著自己學會獨立,大膽去處理解決問題,哪怕犯錯也不要緊,敢於試錯,不斷改正,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能力。然後在不斷獨立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由量變走向質變。

    當然,家長在這整個過程中也可以時不時給出一點指引,讓他把握住大的正確的方向,細節很多就需要他自己去摸索了。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多讀書,總不會有錯,人從書裡乖,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書中很多都是別人經歷過後的反思與總結,總能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具體看什麼書,可以根據他自身興趣而定,當然大體方向應該是一些對成長有益正能量的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醬汁香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