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說胡語

    可能是因為老師有一種威嚴,而家長是自己最親的人,所以知道家長不會怎麼樣對自己,而老師是陌生的,再加上其他人也聽老師的話,所以都會學著去聽老師的話。

  • 2 # 九五後看世界

    小孩在家裡無法無天在學校卻是老老實實,這是為啥呢?好多家長都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孩子在家裡大人會寵愛放縱一些,在學校老師可不會,老師管理一個班級的學生,一視同仁,犯錯誤可是會有懲罰的。

    我的小表弟,是他家裡的獨苗,長輩們格外看重,他父母也是百般寵愛,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家裡的小霸王,搗蛋調皮,蠻不講理,打不得,罵不得,他父母頭疼又沒法,後來家裡人說送他去幼兒園,開始打死也不去,好說歹說,連哄帶騙給送去了,第一天回來說再也不去了,家長狠下心,又給送去了,堅持了幾天,表弟也慢慢開始接受了。一學期下來,他家裡人發現,表弟比原來聽話了不少,也會懂得講道理了,孩子聽話了,懂事了,大人自然開心。但不明白老師是怎麼讓他變了這麼多的,有一次專門問了老師,老師說,我們就是正常管理,沒什麼特別技巧,可能是你們這些大人太溺愛孩子了。

    我知道這件事後,自己覺得不是孩子太壞了,是家裡的大人太寵愛孩子了,讓孩子失去了分辨對錯的基本能力,以為什麼事情都是要以自己為中心,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

    老師能讓孩子聽話是因為老師嚴格執行對錯的標準,不會給孩子留餘地。父母則不會,有時候還怕嚇著孩子。這樣孩子當然不怕父母了,反正不會懲罰他,哭鬧一番,父母還要哄自己。最後孩子當然不用去聽大人的話了。

  • 3 # 紅梅生薑

    第一,老師通常都會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更懂得教育的規律,更明白孩子的心理。

    第二,老師面對眾多的孩子,小孩總會有爭寵的心理,表現好一些自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在父母面前 ,通常不需要這樣。

    第三,距離感產生的權威感。孩子與父母關係太近,知道父母的脾氣,如果父母對孩子管教不嚴,孩子自然會選擇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而老師則不然,孩子心裡其實有分寸。

    第四,對孩子來說,老師就意味著知識,而人對知識有一種天然的尊重。

    第五,如果家長能夠關注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其實孩子一樣願意聽父母的話。

  • 4 # 琳媽簡筆畫

    哈嘍,我是巧微來噠!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曾經就職過幼兒園。

    根據我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小孩願意聽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呢?

    首先,在幼兒園,基本上可以老師對學生原則,就是說一不二的。

    規定什麼能做,就是能做;什麼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其次,就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孩子都已經摸索出來家長什麼脾氣秉性,有時候想幹什麼事兒或者是不願意做什麼事情,鬧一鬧,然後家長就束手無策舉手投降了。你老大,聽你的!

    再其次,就是現在的孩子的心思不能小瞧了,他是懂的看菜下飯的,他心裡是有一把尺子的。明白在家怎麼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學校怎麼做才得到老師的青睞。

    再次就是,孩子都有一個想要被表揚的心理,老師在教室裡,都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來表揚表現好的小朋友。然後就知道表現的好得話,就會被老師表揚,那是很值得驕傲的,回家又有可以給家長炫耀的資本了。

    然後就是,為人師者,傳道,守業,解惑。在老師那學到不同於家長那裡的知識,有一種敬畏在裡面。

    最後,就是父母多留意孩子的行為,明確規定那些是可以做的,那些是不可以做的。做的好,可以適當的獎勵一下。做錯事情了就要受到適當的懲罰,比如說不讓看他喜歡看的動畫。

    我們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孩子來到這個家庭。我們教育孩子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甚至是現學現賣。有時候有什麼問題可以和寶寶的老師相互溝通,相信寶寶會越來越優秀的。

  • 5 # 文軒閣

    1、集體生活中有競爭,導致孩子在集體中會比較聽話。每個小孩都喜歡被表揚,都希望成為大家矚目的物件。小孩在群體中生活會有競爭,所以表現更積極。比如,小孩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可能挑食需要時間長,兩三個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很多孩子幾大口就迅速吃完了。因為有競爭,圖表現,表現就比較好。

    2、團體能影響人,集體能感染人。一些孩子在家裡表現任性不聽話,到了集體中大家都聽話,他也會自然而然的變乖,每個人都有從眾心理,就是成人也是一樣。在學校老師要求做什麼,大多數孩子都能服從,少數孩子看到大家都那樣做,很容易模仿,跟隨一起做。

    3、學校老師畢竟都是學習了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人員,有很多很有經驗,他們相互學習,彼此交流,遇到特殊的情況,他們更有辦法,科學應對,這是家長所不能具備的。

    4、學校生活比較規律,制度比較嚴格,讓孩子失去了自由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在家時,時間比較隨意,玩什麼比較自主,到哪去也有自由度,因而感覺在家非常難纏,而在學校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都有明確規定,孩子自主性減少,只能服從老師的教導了。

    5、人的兩面性決定。每個人都有兩面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在學校有人嚴格管教時,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當環境變成可以隨意了,變成小公主小皇帝了,不良的一面就表現出來。

    基於以上五方面原因,所以孩子在學校表現會比在家裡好,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可能就不聽話了。

  • 6 # 火星寶貝與地球媽咪

    很簡單啊,因為父母是可以講條件的,而老師是不庸置疑的。

    對於老師來說,為了管理好班級,從一開始就是給全部孩子立下的規矩,不管是什麼個性的孩子,都必須遵守規則。一旦犯錯,必定會得到懲罰。孩子試過幾次之後就不敢輕易違反了。

    對於父母來說,雖然也會給孩子立規矩,但是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再嚴厲的父母也會寵著孩子。所以,很多時候只是嘴上說說,並不捨得真的懲罰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也就學會講條件了。

    別看孩子小,其實他們心裡都特別清楚,誰說一不二,誰可以講條件。但是,如果作為父母說一不二,言出必行,那麼孩子也是一樣會聽你的的。所以,你會發現,有的事情孩子從來不會反抗你,而在有的事情上則總是一犯再犯。

  • 7 # 育人育己漫漫行

    1評價客觀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都含有一定的主觀性,而老師在學校面對的是數十個孩子,所以老師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評價更為客觀。

    比如說,當孩子畫了一幅畫時,家長會盡可能的鼓勵孩子,給孩子一些鼓勵性的評語,儘量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在學校當老師,面對幾十幅繪畫作品時,一般會比較客觀的給出評價。所以孩子們為了得到更好的評價,一般都會更聽老師的話。

    2階段性

    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進入到學校這個新環境,自然而然地會學著去適應這個新環境。而在這個新環境中,老師充當著管理者的角色,孩子會服從老師的管理。尤其是越小的孩子越聽老師的話,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學校受到一些不公正對待的時候,因為害怕老師甚至都不敢告訴家人。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高中大學,孩子就沒那麼聽老師的話了。

    3新鮮感

    很多人提到父母,第一感覺就是嘮叨。孩子和父母相處時間最長,所以對家長的一些話都有些習以為常了,不那麼當回事了。而孩子接觸老師的時間比較短,牴觸情緒還沒那麼大,所以比較聽老師的話。

  • 8 # 土豆媽媽育兒

    首先,父母的提前告知,讓孩子對於老師,有種天生的敬畏。在孩子上學之前,家長苦口婆心地要求孩子聽老師的話,已經提前給孩子留下了一個印象:老師的話是必須要聽的,否則後果很嚴重。帶著對老師的敬畏去學校,孩子也就當老師的話是“聖旨”,那是必須要聽的。

    其次,老師對於規矩,是張馳有度,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說到做到,不會輕易因為某種原因破壞規矩的平衡。得益於規矩的執行情況,孩子也就不敢輕易去挑戰老師的權威。這是規矩的作用,是每個同學都要遵守的。

    最後,出於對老師知識度的崇拜,以及無微不至的關懷。亦師亦友,課堂上是老師下課後又能說笑玩鬧。老師的知識面寬,上課內容精彩,總是能不斷地給孩子們驚喜。學到知識的同時,更是崇拜老師的博學。而對於崇拜的物件,就會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也是孩子們願意聽老師話的原因。老師對孩子們的關心,也是孩子願意聽話的原因。身體不舒服,學習上遇到困難,心情不愉快的時候,老師都會對孩子噓寒問暖,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慈愛的同時,心裡更喜歡老師。

    當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時,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了。平時要做到鬆弛有度,尊重孩子的同時,更要言行一致,立下的規矩也要執行。多陪陪孩子,多點理解與包容,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與關心。

  • 9 # folwerUnaanciana

    家長照顧吃穿住用行,從出生開始養育,這一年齡段,恰恰是孩子不懂事的時候,需要慈母形象,必然會有許多忍讓,習慣成自然,孩子不怕父母。而孩子上學後這一年齡段是立規矩學道理的年齡,需要威嚴的老師教育,恩威並施,更多的是嚴格管理,學生對老師大多又愛又怕。

  • 10 # 艾樂教育

    對家裡的熊孩子來說,現在誰說話最好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不,都不是,答案只有一個:學校/幼兒園裡的老師。

    誇張一點說,老師的話簡直就是“聖旨”,孩子不僅會聽,而且還會不折不扣地執行。而父母說的話就像空氣,孩子很少聽。搞得很多父母都要這樣嚇唬孩子: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們王老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鮮明的對比?老師們靠什麼獲得了孩子們的敬畏?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老師給孩子樹了明確的規矩,而父母沒有

    按時到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不能動手打架······類似的規矩有不少。有了這麼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

    再反觀絕大部分家庭,哪有這麼明確的規矩?現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確地說出家裡的3條規矩嗎?家裡有成文的規矩嗎?估計很多人一條都說不出來。

    老師給孩子兌現了明確的獎懲,而父母沒有

    光有規矩遠遠是不夠的,因為僅僅寫在紙上的規矩都是空話,只有真正付諸實施的才叫規矩。在學校裡,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

    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小紅花。表現得更好,除了累積更多小紅花,還能升級變成大紅花,最後還能拿到那飄著香氣的真紅花。這些紅花不僅獎勵給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讓你那小小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其他一切獎勵也都是這朵小紅花的升級:表現好可以拿到獎狀,可以領到獎品,還可以站在全校學生面前講自己的光榮事蹟。只要表現好,學校裡的規矩一定會兌現。老師不會輕易許諾,只要許諾後一定會兌現。

    可反觀很多父母呢?很多時候都是輕易許諾、從不兌現。

    最小的事:你快點吃飯,吃完這一口就讓你看電視。結果,沒有。

    大點的事:你快點寫作業,寫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結果,沒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學習,如果考試進步了就給你買IPAD。結果,沒有。

    這至少帶來了兩個問題:

    其一,很多許諾是不應該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須的,不應該許諾給獎勵。

    其二,隨便許諾後卻不兌現,一點點蠶食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積月累後,你再說什麼話,孩子都不會相信了。這一點都不奇怪。

    兌現獎勵只是一個方面,而兌現懲罰則更為重要。

    在學校/幼兒園裡,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錯,老師會及時對照規矩給出“懲罰”。同樣來反觀父母對孩子,很多規矩下的懲罰措施都是擺設。

    孩子沒按照求做,哭鬧耍賴,只要鬧騰得厲害一點,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軟屈服。別說懲罰了,反倒變成孩子要挾父母了。

    長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謂的規矩,哪還有半毛錢作用?逢人還抱怨: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這樣嗎?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父母沒有

    這話怎麼說呢?就是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要求孩子不能遲到,老師就會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師和校長/園長,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學校/幼兒園門口等著孩子。

    要求孩子不帶零食,老師也能做到,不僅如此幼師還不能當著孩子們面吃東西。

    再看看很多家長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遊戲不玩手機。結果呢?自己成天拿著手機不放。就連吃飯時,都忍不住要摸幾下。這樣怎麼能阻止孩子玩手機?

    要求孩子不看電視。結果呢?孩子寫作業時,自己在客廳裡看電視。還開懷大笑。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

    要求孩子認真寫作業、求進步。結果呢?自己對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數。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正能量?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至少是以身作則的示範。所以老師在指出孩子錯誤的時候,孩子願意聽,就因為孩子知道老師做得好。

    家長沒有給孩子樹榜樣,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夠的心理優勢反駁你:你自己都做不到,還來要求我?

    有人可能要說了:你不是說老師牛嗎?為什麼有的老師卻管不了自家孩子呢?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為什麼呀?當然是因為:老師在學校、幼兒園裡是老師,嚴格按照規矩來辦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幾十個孩子。

    可回到家裡呢,老師的身份就變成了父母,TA的行為也變成了普通父母的行為。沒有堅持自己作為老師時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個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結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久的老師。同時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父母也應該為了孩子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和孩子一起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光、歐陽修和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恩恩怨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