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獅
-
2 # 冷兵器研究所
我們先說一下朱棣北伐的大背景:
公元1402年,北元正式分裂成韃靼部和瓦剌部,兩者互相攻殺。一時間,明帝國的北疆邊防壓力大為減輕。於是剛剛登基不久的永樂帝朱棣,積極加強與漠北蒙古諸部的和平關係,屢遣中官海童出使漠北蒙古,並透過在明蒙邊境設立互市、馬市。雙方建立了較為穩固的商貿聯絡,由此將蒙古諸部納入明帝國的朝貢體系,促成了塞北內外出現了難得的平靜。
然而,好景不長,永樂六年(1408年),北元嫡裔坤帖木兒的親弟本雅失裡繼承蒙古可汗之位後,明蒙之間短暫的和平迅速被打破。新汗本雅失裡自恃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嫡親血脈,妄圖恢復大元帝國的無上榮光,一再拒絕明廷的和平招諭。
永樂七年(1409年),本雅失裡擅殺明朝使臣郭驥。這一充滿蔑視和敵意舉動,使朱棣一改對韃靼的溫和招撫,一個月後即派大將丘福統軍十萬北伐韃靼。不料,因丘福輕敵冒進,中了本雅失裡的誘敵之計,丘福等將領及一千餘明軍在今克魯倫河南岸全軍覆沒。敗績傳來,朱棣於是決計親征蒙古,從此開啟了朱棣在14年的跨度裡,對蒙古發動五次旨在廓清漠北的遠征討伐戰役。
第一次北伐,朱棣針對的剛剛擊敗了丘福的韃靼人。復仇是一方面,朱棣也是為了防止韃靼勢力的抬頭破壞其精心策劃的漠北草原均勢政策 ,“逆命者,必殲之!”。此次北伐,朱棣總共調兵124000步騎,並大獲全勝。
第二次北伐,朱棣針對的是瓦剌人。“瓦剌殘虜,既弒其主,又拘殺朝使,侵掠邊境,違天虐人,義所當伐”。此次北征,明軍號稱50萬大軍,實際人數應該在10萬人上下。
朱棣第二次遠征蒙古之役後,韃靼、瓦剌再次臣服明帝國。明帝國作為東亞宗主國的地位再次加強。漠北草原勢力又恢復均勢。永樂中期,暫時解除北顧之憂的明帝國,達到了極盛期。帝國的版圖面積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東達庫頁島及外興安嶺;西至西域哈密,統治觸角深入青藏高原;北方邊界推進至漠南;南極今越南中部,西南諸土司幾乎囊括整個中南半島;“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第三次北伐,朱棣針對的是本作為明帝國藩屬,但與韃靼聯合侵掠遼東的兀良哈三衛。此次,朱棣徵調遼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及甘肅六都司78800步騎,加上從岷州、洮州抽調的西藏土兵,奴兒干都司挑選的精銳女真騎兵,總數大概在9萬人左右。
此次北伐,僅在屈裂兒河之戰中,明軍就殲敵達數萬,在後續的掃蕩中又斃敵超過一萬。這對本身人口就不多的兀良哈蒙古來說,無疑是一場浩劫;整個種群部落人口損失大半,牛羊喪失十有八九。
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朱棣則想徹底摧毀韃靼的野心,讓其臣服於明帝國。但兩次北伐,韃靼人都選擇了遠遁逼戰,讓朱棣壯志未酬。
總之,朱棣不辭勞苦先後五次遠征漠北,是繼承洪武時期對蒙古的積極經略,對蒙古諸部保持高強度的武力壓力,保證其不敢再大規模襲擾邊境。
-
3 # 阿慶還是阿慶
明朝開國兩位強大的皇帝,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朱棣。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勤政。兩個人也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想法,那就是幫子孫後代穩固江山。多少有點大家長的想法,就是說老子我現在能幹,那我就多幹一點,你們兒子孫子們就可以放心坐天下了。
而朱棣為此也發動了五次對蒙古的戰爭,最終病死在最後一次的歸途上。
其實朱棣當上皇帝之後,蒙古殘餘勢力並沒有消停。他們撤到現在的外蒙地區後,歷史上稱為北元,北元政府被朱棣他老爹朱元璋幹掉了,剩下的蒙古人又分裂為瓦刺和韃靼兩部,兩部不但互相攻伐,想要侵吞對方,而且對明朝北面邊疆持續不斷的騷擾,還稱是對方乾的。
沒辦法,朱棣為了一個穩定的國家政權,為了後代子孫的持續發展,勇於奉獻,主動承擔責任,親冒矢石,帶領幾十萬大軍五次攻打外蒙地區的蒙古部落,讓這些蒙古部落實力損傷很大,讓明朝邊疆得到了一個安穩發展的幾十年。
大凡中國古代比較有眼界的君主,都特別關注來自北方地區遊牧民族的實力,當對方實力有所發展時,就會派出大軍對其進行消耗,防止其忽然之間崛起,對中原造成毀滅性破壞。只有一個宋朝太過柔弱,連黃河以北都保不住,致使成吉思汗能統一蒙古各部,一下子打的亞非歐三大洲都見識到了蒙古騎兵的可怕。
-
4 # 高宗1986
個人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北元是明朝的死敵,北元雖然被明朝趕出中原,但是北元自認為他們才是中原的合法統治者,所以他們恢復故土的願望一直沒忘記。所以北元時時刻刻想滅亡明朝,他們當時是實力不夠,但是他們蓄勢待發。所以明政府建立初期一定要先滅亡北元或者狠狠打壓北元,讓他們無力對抗明朝。所以朱元璋和朱棣任上才多次征討北元,朱棣在任時期就五次出兵蒙古,但是說實話僅有一兩次是成功的,其他的都是徒勞,因為蒙古人是流動的,你想打他們還未必打的著。
第二就是朱棣的天下畢竟不是採用合法手段,他的政權時篡奪侄子建文帝的。所以他當了皇帝必須要向華人展示一下自己的文韜武略,他的想法是我要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比建文帝更適合當皇帝,所以在文的當面他篡改歷史,派鄭和下西洋聯絡萬國來朝,說白了就是朱棣心虛。在武的方面那只有拿北元開刀了,假如北元被朱棣所滅,那朱棣的豐功偉績一定會掩蓋他篡位的歷史。所以我覺得這也是朱棣多次北伐的原因之一
-
5 # 南門裡老鵰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梁啟超對其評價為:“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可見朱棣的雄才武略與父親也不相上下。
朱棣五次北征大漠的原因主要是蒙古族部落輪番騷擾中國北方邊境,對明朝一直是個威脅,所以朱棣決定親自北征,以求國家邊境穩定,百姓能安居樂業。當時蒙古主要分為了瓦剌,韃靼兩部。永樂八年春,明成祖親率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一次對漠北的進攻。破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於斡難河畔,本雅失裡僅以七騎向西逃竄。永樂十二年瓦剌可汗答裡巴,馬哈木挑起事端,朱棣親自帶軍大敗瓦剌軍隊,馬哈木向北逃去,明軍損失也較大。永樂十九年,進貢多年的阿魯臺反叛明朝,明成祖又於永樂二十年親征討伐阿魯臺,阿魯臺在母親,妻子的責備下,放棄所有物資帶妻子兒女向北遷移。第四次朱棣北征,也是為了阿魯臺這廝。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親征,阿魯臺攻打大同,後知朱棣親自又帶兵親征,受到恐嚇嚇走了。朱棣五次北征的原因,主要是消除邊境隱患,絕沒有將蒙古族置之死地的想法,所以只有當蒙古族鬧騰時才殺殺他們的銳氣。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三點。
第一,蒙古人總是南下打秋風。得益於元朝常思德草原空心化政策,蒙古草原經濟開始沒有產出或者是少量產出,完全依賴商路吸血以及中央財政補貼,在元朝滅亡後,草原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收入,無法供養北元朝廷,最終北元分裂。而遊牧經濟這種脆弱的經濟生產方式又無法供養蒙古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明朝當提款機,從明朝劫掠物資或者是逼迫明朝開放互市。
第二,朱棣得位不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以藩王叛亂才登上皇位的,所以得位不正。朱棣也怕人們拿他得位不正說事,畢竟在古典社會不忠即是不孝,說一個人不孝等同於今天罵人婊子養的,所以他必須採取手段轉移人們的視線,沖淡他得位不正造成得負面影響。所以建立武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因為一旦建立武功就等於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足夠沖淡甚至洗掉他的黑點,柿子挑軟的捏,四分五裂的蒙古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雖然沒什麼卵用。
第三,明朝宣佈繼承元朝的正統,卻沒有得到元朝的傳國玉璽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奪取傳國玉璽才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北征蒙古的重要原因。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元惠宗放棄大都跑路之後把元朝的傳國玉璽也順走了,沒有傳國玉璽就等於失去了正統的重要論據。
至於為什麼明朝會繼承元朝的正統,其實也非常簡單,因為元朝的正統相比於前朝的幾個僭主王朝更為有效。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前後,他敏銳的意識到蒙元法統比早就湮滅的僭主南宋,更加值錢和有效。於是,他一腳踹開了紅巾軍早期追認的趙宋正統繼承,將自己宣傳為元朝皇帝的法理繼承者。因為只有如此,他才可能更順利的招募元朝遺民,尤其是那些已經認可蒙古宗主的文人士大夫團體。在對外交涉方面,又可以壓過周邊眾多認可蒙元宗主權的地方政權。甚至是反過來,要求蒙古殘餘勢力向自己效忠。如此誘人的一箭三雕,豈是前朝的幾個僭主能夠相比。這反倒說明朱元璋這個泥腿子在政治上更有眼光。
所以,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想要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以宣佈明朝的正統不容置疑,只不過沒拿到,整個明朝都沒有透過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
只不過,現在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認為朱棣五次北征武功蓋世,但是實際上是朱棣五次北征不僅勞民傷財,還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可謂是得不償失。羅胖在羅輯思維當中曾經毫不留情的嘲諷,說朱棣五次北征是出去喝幾口西北風吃幾泡狗屎。而且明朝軍事力量衰退,和朱棣也離不開關係,所以整個明朝兩百多年也沒有徹底解決四分五裂的蒙古。
全文完
-
7 # 有鑠有情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五徵漠北?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四叔
朱棣,擅軍事,通帶兵打仗
太祖在世時,封朱棣為燕王,鎮守北京
朱棣生性殘暴兇狠,此處似太祖皇帝
朱元璋說過:這孩子像我
成祖透過“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
在南京呆了一段時間(有知道的可以說一下),有點想念北京了,就有把京城遷往北京的想法,一來思念故土,二來可以更好的防禦蒙元侵擾
成祖生性愛拿刀砍人,愛拼刺刀,五徵漠北也可能是為了消憂解悶練練刀法
回覆列表
話說大明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西元1410~1424年),成祖爺朱棣五次率明朝大軍親征漠北蒙元王朝被推翻之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於洪武三年繼皇帝位。傳代至明建文四年之時,蒙古貴族鬼力赤謀君篡位。自此,蒙元帝國分裂為韃靼、瓦剌與兀良哈三部。
此三部之中,以韃靼部最為強大,兵壯馬肥,時刻準備於大明廝殺一番。永樂七年,成祖朱棣派遣使臣郭驥前往韃靼送交和平書信,沒想到反被韃靼人所殺。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韃靼人分明不把大明放在眼中。成祖爺忍無可忍,遂攜大明官兵征討韃靼。
七月,淇國公丘福領皇帝旨意,率軍10萬攻打韃靼,因輕敵冒進,結果全軍覆滅。朱棣大為惱怒,遂決意親征。此次征討韃靼,特備武剛車(一種有圍有蓋的戰車)3萬,運糧約20萬石隨大軍出發。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50萬大軍親征。三月出塞抵淩霄峰,四月抵闊灤海(今內蒙古呼倫湖)。五月進至臚河(今克魯倫河)流域。
韃靼部首領本雅失裡遣韃靼騎兵與之交戰,但不是明軍對手,眼看形勢危急,本雅失裡不敢戀戰,盡棄輜重,率親信西逃至瓦剌部。太師阿魯臺則東逃。朱棣打敗本雅失裡後,揮師攻擊阿魯臺。朱棣親率精騎衝鋒陷陣,阿魯臺被嚇的墜馬,而後逃遁。朱棣焉能放過他,於是乘勝追擊,斬殺無數。本欲繼續追擊,將其一舉殲滅,但此時明軍軍糧已盡,朱棣下令停止進攻,勝利還師。
韃靼部經過這次強擊,不敢再戰,於是派使者表示願意降服大明。雖韃靼降伏,但阿魯臺卻不甘心,他調撥瓦剌部繼續與大明為敵作對,此時的瓦剌已經逐漸強盛起來。瓦剌首領仗恃勢強不斷嚮明朝管轄的寧夏、甘肅地區頻頻進行騷擾,並有進逼漠南的意圖。
見瓦剌如此欺人太甚,成祖爺於永樂十二年三月,再次親率大軍50萬親征瓦剌。四月出發,六月初到達忽蘭忽失溫(今外蒙古烏蘭巴托東以南)。瓦剌軍以兵力3萬迎戰明軍,雙方一經見面,便是一場廝殺。
朱棣知曉瓦剌部眾驍勇,於是分兵三路,以甯陽侯陳懋率部攻其右;豐城侯李彬率部攻其左;安遠侯柳升率“神機營”攻其中軍。雙方展開激烈廝殺,明都指揮滿都被瓦剌大炮轟死。朱棣為鼓舞士氣,再次親率騎兵殺入瓦剌軍中,殲瓦剌王子及其數千人馬。瓦剌首領馬哈木乘夜北逃。朱棣下令不予追擊,以防有詐,明軍勝利還師。
朱棣二次親征漠北以後,瓦剌、韃靼相繼遣使入貢,歸附明朝。經過幾年休養生息之後,韃靼部勢力再次壯大起來,於是撕毀盟約,再次南下侵擾大明領地。
見其賊心不死,出爾反爾,朱棣決心第三次親征,遂調集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等地軍隊匯聚一處,運軍糧37萬石,分貯沿途各地。永樂二十年三月二十一日,朱棣率軍長驅直入,直搗韃靼巢穴。韃靼首領阿魯臺為牽制明軍,分軍攻萬全(今河北宣化)。朱棣不為所動,奮師北進。七月初四日,抵達殺胡原(今內蒙古呼倫湖北)。阿魯臺不敢戀戰,盡棄馬駝牛羊,攜家眷逃至兀良哈。朱棣遂揮師東南進攻兀良哈部。一場大戰下來,兀良哈被打的狼狽不堪,此次明軍俘獲其數千人,九月初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臺賊心又起,再次率眾襲明朝邊境。朱棣聞悉阿魯臺又來侵犯,十分惱火,決定再次親征。九月上旬朱棣率軍至沙城。阿魯臺部眾阿失帖木兒未曾開戰便率部眾歸降。十月初明軍繼續北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也率部眾來降。朱棣為安撫其情緒,立即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餘者皆有賞。十一月,朱棣攜大軍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阿魯臺再次擾襲大同等地。朱棣見其一次次的挑釁,決定將其徹底除之,於是第五次親征開始。此次,朱棣帶上了歸降大韃靼王子等人,一來讓他們衝鋒陷陣,以表示其確有臣服之心,二來可以以此為人質。
二十五日大軍進至沽源南,獲悉阿魯臺往答蘭納木兒河逃遁,明成祖令全軍急速追擊。六月十七日進至答蘭納木兒,但依舊沒有消滅阿魯臺。
或許阿魯臺是隻不死鳥,明朝對他已經無解,這是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征討他。直到明宣德九年(明宣宗朱瞻基做皇帝時期),阿魯臺才算走完了人生最後的道路。阿魯臺沒有死在明軍的手中,卻死在了瓦剌人的手中,如果不是因為年老,而失去了往日的逃跑速度,或許這一次阿魯臺會再一次跑掉,不知道下一次他又要去挑釁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