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華少年654

    明朝滅亡不是因為武器落後。封建社會,土地是根本問題。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到少數大地主丶大官僚手中,廣大農民失去了土地,淪為佃農甚至淪為流民。

    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災害,民不聊生丶餓殍遍地,廣大農民揭竿而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這是任何先進武器都制止不了的。

  • 2 # 文史墨客

    一個朝代的興起和終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完全取決於武器裝備的效能和多少。只能說武器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明王朝的滅亡主要有以下原因:1、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戰亂紛爭,王朝更替,必然遵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客觀規律。2、明朝末期,政治腐敗,官吏橫行,奸臣當道,統治者昏暈,對朝政的控制力逐漸弱化,導致民不聊生,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聲勢浩大,為了鎮壓起義運動,耗費了明王朝全部的精力和財力。3、長年戰和巨大的軍費開支,使得明王朝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4、關外少數民族的的崛起和個別首領對外侵略的野心,導致了邊關動亂,人心浮動,面對內憂外患,明王朝統治者不僅沒有一點辦法,反而屢屢發生殘害忠良迫害主要將領的內鬥,更加劇了衰敗速度。以上4點為明王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雖然軍隊擁有不錯的火力優勢,但是失去有力的指揮和軍心、民心,必然走向失敗。

  • 3 # 告鳥之

    中國古代有技術無科學。我們的古代文化和制度,偏向於人文領域,對科學技術不重視。其實這也不是中國的特例,絕大多數古代文明都如此。大多數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陷入停滯不前。比如說中國古代,我們透過偶然的發現,發明了火藥。但是古代華人對火藥的爆炸原理其實一無所知。由於對原理的無知,我們的古人只能是在配方的比例上下下功夫,最後達到一個相對完美的配方後,從此火藥的技術停滯。製造火炮也是如此,技術的發展限制在我們的冶金技術之內。在當時人眼裡,火炮的威力和樣式已經到達頂峰了。例如:清朝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華人堅船利炮,而我們的火炮還和明朝時期沒有什麼區別。我們還在用幾百年前的炮。我們現在人覺得,一支軍隊的炮用幾百年前的技術是多麼落後啊!可反過來想,士兵手中的弓箭、長矛,這還是幾千年前的技術呢!如此一比,用幾百年前火炮的式樣,又算得了什麼?由於火炮對於明清來說已經發展到了技術的極限,但是當時火炮的威力卻不足以成為改變戰場格局的根本性力量。因此,火炮成不了主戰裝備,在當時人的認知裡,戰爭的決定性力量還是騎兵。火炮的發展也就無能為力了。

  • 4 # 碼頭一號

    明朝後期,其實有很強的防備能力。統治階級的腐敗,地方割據,以及滿人的崛起,讓這個農奴起家的帝國,轟然倒塌。

  • 5 # 飛梯教育

    明代火器非常發達,不但重視自身研發,而且積極向外學習引進,比如西方的佛郎機,可以連續開火,威力強大,當時是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的,明朝發現此物後,積極投入研究改造,對佛郎機進行進一步改良,後納入神機營常規裝備之一。

    明朝的火器有兩大類,第一種是手持的火銃,就是現在步槍的前身,一般需要從槍口用專用器具送入鐵彈或鉛丸等物,扣動扳機從火銃尾部擊發,其射程一般為數十步至二百步。

    第二類是配備專用架座上發射的大型火炮,一般會裝填大塊石頭、鉛、鐵塊等重物,以增加殺傷面積,也有裝填大量零碎鐵丸、鉛丸以增加殺傷面積,射程一般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佈局於城頭用於守城,後期明朝在關錦防線對付後金部隊即用此方法。也可用於攻城拔寨,轟擊部隊和大門,後期也逐漸用於海戰,裝備在船舶上。

    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曾用火箭作戰。

    但是一個朝代的經營好壞,不是火器能左右的,可能是清朝時期,總是覺得列強船堅炮利,就覺得是科技落後所導致,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政體是領導階級和人民組成的,有了人口有了土地,加上合理的政治制度和管理辦法,還要時運通達可以搞定外部威脅才能經營的下去,舉個例子明朝後期有一陣子連年大旱,加上土地不斷被豪強兼併,失去土地的人民要吃飯,當時陷入戰爭對抗後金的明朝財政緊缺要加賦稅,還要裁冗餘的政府機關,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失去土地和收入的流民,逼的崇禎皇帝煤山上吊的李自成便由此而來。

    再加上明朝的政治體制不夠絕對的集權化,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每次的撫民、賑災、軍餉、籌集物資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崇禎皇帝曾厚著臉皮向皇親國戚和大臣借錢,但收益很少,最後都被李自成和後金部隊笑納。

    說到火器,後期的後金部隊也配備了大量先進火器和明朝不相上下,但明朝明顯還有沉重的管理負擔和大量內憂要處理,再加上財政赤字,明王朝瀕臨破產。火器可以消滅敵人,但不能產生錢糧安撫人民和消除政治弊端,而這些便要了明朝的命,再加上貪汙受賄,魏忠賢禍國殃民,東林黨人空談誤國,內耗不斷,崇禎皇帝也大局難握,所以有了明滅清出的歷史局面。

  • 6 # 許願的泥菩

    明朝靠武器完成自我救贖,這個不現實,因為明朝雖然有先進的武器,但是能列裝到軍隊上,還是很困難的,所以,軍隊雖有火器,但是大部分還是屬於冷兵器的,最後的勝利還是靠的是冷兵器的輸贏決定的。

    明朝後期的軍隊武器的領先也不是特別大,因為雖然那些東西存在了,但是沒有裝備軍隊,所以,更多時候軍隊靠的還是銃、炮和冷兵器。更別說後期清朝透過俘虜和接受投清的人,在火力這塊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孔有德的投奔。

    明朝緊靠軍隊是沒辦法自救的,我們說說明末的三支勁旅及其結果:

    第一個,關寧鐵騎,數次打敗滿清的進攻,是當時唯一一個可以和滿清正面較量的部隊,最後結果呢,袁崇煥被殺了,然後就分解了,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這兩個人投清之後,這支部隊成了滿清入主中原的主力部隊;

    第二個應該是秦兵,生俘了高迎祥,可是最後呢,在崇禎的不斷催促下,出兵對李自成,然後中了李自成的圈套,孫傳庭戰死,這支部隊也就散了;

    第三個是天雄兵,這是盧象升指揮的部隊,讓高迎祥和李自成都怕的部隊,就因為團結,結果呢,清軍進關,崇禎升盧象升為全國勤王兵馬總指揮。結果呢,七萬人馬被他的罪的楊嗣昌調走兩萬多,又被太監監軍高其潛帶走四萬,全國勤王兵馬總指揮手裡就剩下5000多天雄軍,最後被三萬清軍鐵騎包圍,殺了一天一夜,天雄軍沒有一人逃亡,沒有一人投降,集體陣亡,盧象升戰死。

    所以,明朝後期不是沒有利害的軍隊,只是因為各種原因,一點點都被消耗光了。更別說什麼先進武器的裝備了,那隻會加速明朝的滅亡速度。

    當時,明朝面臨的情況是天災不斷,朝政糜爛,災民如潮,起義頻發,邊患不斷,被忽悠瘸的崇禎皇帝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裡,該怎麼去解決;但是還是一通瞎指揮,亂插手,把前期的東西都消耗一空,也把大明的國運消耗一空。面對這種情況,指望先進的武器達到自救的目的,還是洗洗睡吧,說不定武器到了最後還是便宜了清朝了。當然,除非一種情況:他無償的獲得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應該還有救。

  • 7 # lengxf

    先說下明朝的火器火炮發展歷程,古代的所謂炮類似拋石機,攻城時用來砸毀敵方城牆.明成祖平叛交阯(今越南)時,得到神機槍炮的製作方法,用生、熟銅來鍛造,特置神機營來練習.只在緊要關口,邊鎮使用已壯軍威,史載:宣德五年,敕宣府總兵官譚廣:“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正統六年,邊將黃真、楊洪立神銃局於宣府獨石。帝以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洩,敕止之!由此可見火器已是明朝的國之重器!

    下面就是明朝火器的大跨越時代,正統年間,外有蒙古不時騷擾,邊備日緊,御史楊善請鑄兩頭銅銃。到了景泰元年,已經有了三頭銃,一次三發,射至三百步外,一銃就可以把敵方戰馬打死。天順八年造出九龍筒,發射一次然則九箭齊發.明末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狀態,一些西方技術經過航海傳至明朝,大名鼎鼎的佛朗機在嘉靖八年造出用於邊鎮防衛,母子火炮、地雷炮已用來防止敵方劫營,御史張鐸亦進十眼銅炮,大彈發出射七百步遠,小彈射百步遠;四眼鐵槍,彈發出四百步遠。

     萬曆中,有大西洋船到來,從其得到巨炮,所謂紅夷大炮,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把石城炸燬,響聲數十里. 武器是好武器,但中國幾千年的冷兵器作戰邊鎮將帥習以為常,崇禎時,大學士徐光啟請朝廷下令西洋人制造,發往各邊鎮,但邊鎮將帥任用非人,城一守不住就跑,有叛亂流寇犯闕,三大營兵不戰而潰,槍炮反而為賊所有,反被用以來攻城。

    明末武器不可謂不先進,可還是滅亡,什麼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邊鎮將帥緊要關口所用非人,僅一袁崇煥夠強悍還被反間計所殺,二,太監監軍,崇禎時邊鎮隘口必有太監監軍,不知兵者來插手兵務,處處掣肘必然與將帥不合,失敗不言而喻,三,明末多年的太監擅勸(王振,魏忠賢等小人)致使明朝的底子已經爛了,各階層人民矛盾到達了頂點,流寇頻發,朝廷沒有像土木堡之變時有于謙那樣的中流砥柱居中調和.以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起事,外有後金虎視眈眈不是侵擾,內憂未靖外患又起,明朝滅亡不在武器在人,人心已失,大勢已去!

  • 8 # 使用者174629721

    華人玩槍的就沒有幾個,更不要說火繩槍了,的確熱兵器代替了冷兵器,但早期的火繩槍並不比弓箭好用,大炮也是攻城用。火繩槍一分鐘可以打兩發彈,這還是熟手,生手兩發鍾一發。所謂的弗朗機大炮,因為洩氣嚴重只能打200米左右。誇大明朝的火器威力完全是意淫。

    而且明朝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滅亡的,滿清不過是撿了便宜,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沒錢沒糧救災,財政破產。

  • 9 # 火器工坊

    確實,在明清戰爭初期,明軍對清軍有一定的火器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並沒有轉化成明軍對清軍的軍事優勢,接下來我就較為詳細的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明末的火器雖然在世界上算不上多先進,加農炮也只是有12磅、18磅兩種型號,火繩槍只是殖民者帶來的輕型火繩槍,和歐洲西亞正規軍裝備的重型火繩槍相比為了差了一大截,本土的火器也是質量參差不齊,軍隊中主要裝備的還是落後的火門槍。不過即使如此,明軍的火器水平總體來說在東亞依然是一等一的強大。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後金八旗軍來說,明軍從裝備到經濟都要比這個制度落後的汗國強大的多。(八旗軍奉行旗人三人養一兵,原本只有建州女真的時候這個制度還維持的下去,但是合併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之後,因為後者是遊牧部落,生產力更加低下,因此三丁供一兵的政策就變得非常奢侈,所以後金必須要不停的劫掠才能讓政權維持下去)

    然而,為什麼明朝沒有很好的發揮這個優勢呢?下面分條來說:

    瀕臨崩潰的經濟導致軍制的崩壞

    可以說,就一個國家而言,經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經濟,別的啥也談不了。明末的經濟形勢非常嚴峻,可以說是吃飽了皇家和世勳貴族,填滿了貪官汙吏的荷包,就是沒有多少進了國庫。之所以會這樣,以前也多次說過,主要是明朝的經濟政策太坑,比如藩王制對國家財富的佔取、官員和大地主藉著藩王封地和軍屯的名義偷稅漏稅、國家採取定額收稅故而對於新開發的土地沒有存案、商稅由於各地私設鈔關而導致商業稅進入國庫的份額少之又少、皇室的奢靡(萬曆朝),最後導致國庫進少出多,一個萬曆三大徵,就耗盡了張居正時代積累的財富,還增加了一堆讓百姓哭天喊地的苛捐雜稅。

    由於拿不出錢,邊軍的裝備就會出現製造和保養經費不足的情況。同時軍餉也沒得發。明軍的主要軍制是募兵制,士兵打仗就是為了拿工資,不給發餉,自然是不好好訓練,也不好好打仗。邊境駐守的總兵沒得辦法,也是為了打勝仗,也是為了填滿自己的荷包,各地總兵開始私吞軍餉,同時組建家丁部隊,並將募兵們的軍餉大量的投資到了家丁身上,導致募兵的軍餉變得更少,也就更沒有戰鬥意志。

    除了兵不行,因為經濟形勢緊張,明朝對西歐的先進軍火的仿製也大大受到了限制。比如在寧錦大捷中重創金軍的魯密銃,只能少量仿製,還要優先裝備於京軍。紅夷大炮的仿製工作在登州好不容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數量可觀的大炮,卻因為一場吳橋兵變毀於一旦。而之後明帝國也無力再繼續仿製大規模的紅夷大炮,反而再後來的戰鬥中,清軍的火力竟然遠遠的蓋過了明軍,也算是諷刺了。

    混亂腐敗的朝政導致邊境的大好形勢每每遭到破壞

    明末的朝廷用一個詞來總結,可以說就是黨爭了。朝中和朝外的官員互相抱團,去攻擊其他政見不同的政治團體。他們有的以地域為紐帶,比如浙、楚、齊、西江、秦、晉、昆、宣黨。有的以政治主張和道德為紐帶,比如東林黨。這些黨派互相紛爭,尤其是浙黨,從萬曆朝到崇禎朝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浙黨以及浙黨為主的閹黨控制朝政,他們真正代表了貴族世勳和大地主的利益,而且不斷的打擊政治清流。

    比如在東林聯合楚、秦兩黨同浙黨昆黨黨爭期間,已經把遼東局勢基本穩定的楚黨成員熊廷弼就被浙黨給彈劾下臺,最後直接導致熊廷弼苦心經營的廣寧防線崩潰。東林黨的孫承宗也是因為被閹黨彈劾,不堪受辱而離職,最後關錦防線被險些攻克。盧象升被楚黨的楊嗣昌間接害死。包括崇禎皇帝自己也是不懂瞎指揮,坑盡了洪承疇13萬明軍最後精銳,也坑盡了孫傳庭10萬明軍最後的生力軍,最後只能眼看著李自成打進北京,而自己卻下不了狠心逃往南京。

    地緣政治缺陷導致的軍事制度和戰術落後

    明軍的戰術相對西歐地區可以說是比較落後的。被明吹們稱讚的三段擊戰術早就是一種爛大街的戰術,而明軍因為畏懼近戰而無法很好的保護自己的陣營的火槍手。同時戚繼光將軍苦心創編的薊州車陣也只是被後世的明軍將領學了個皮毛,未得其真傳。缺少騎兵保護的戰車在遼東的曠野上簡直就是向八旗軍標明瞭進攻的位置,像薩爾滸之戰和渾河血戰中,明軍的浙兵部隊因為喪失了近戰能力,一旦當八旗軍突破了戰車的阻擋,那麼接下來就是隊步兵的一場屠殺。

    排除掉車陣,明軍的大部分軍陣還是笨重的中世紀方陣,而且因為缺乏勇氣,也是一觸即潰,根本沒有機會發揮出火器的威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