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夜電影
-
2 # 小心說電影
美軍對日軍的兵力劣勢,沒有體現翻盤大勝的艱難,所以不符合“史實”。但我要說,在日軍密電被破譯後,就已經奠定了失敗的基礎。
在那個沒有人造衛星的年代,獲取海上敵情就靠無線電截獲和飛行員肉眼觀察。情報的洩露致使日美空軍力量由日329架飛機對美120架飛機(均為路基,而且很大一部分會在起飛前被擊毀在機場),變成了日329架飛機對美120架飛機(接到情報全部提前升空)+230架飛機(航母編隊)。且日航母編隊位置提前暴露對美中期才被發現航母編隊準確位置和數量(日軍獲得情報美航母編隊要晚約一天才會到,此時日軍已經登陸佔領中途島,而航母編隊也可以整備完畢後再迎擊美軍,就算來了也只有兩艘,日軍斷定“約克城”號修不好)。
雖然在非航母其他戰艦上,日軍總噸位佔優,但基本只是作為防空反潛護衛用,交戰距離遠致使主艦炮毫無作為,雙方基本都當作添頭,無關大局。
還有南雲忠一“緊急臨時換彈”指揮錯誤,但導致他犯錯誤的原因也是美航母編隊的意外出現,依然是情報戰的優勢。
所以日軍敗的理所當然,“兵力相當,提前被暴露己方主基地位置和第一波主力進攻目標,敵方主基地兵力撤離,分基地未知”不是美軍“翻盤”,這種情報劣勢讓誰來指揮都很難打贏。該片的還原度很高,毫無問題
-
3 # 胖胖說電影
二戰題材戰爭電影《決戰中途島》正在熱映。
執導過《後天》、《2012》、《獨立日》系列,以拍攝大場面災難片著稱的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將這個太平洋戰爭具有轉折意義的關鍵戰役,用一種全景式寫實手法幾乎事無鉅細的再現了出來。
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美軍轟炸東京的報復行動,中途島戰役前的美日雙方的準備部署和情報戰,到最後的中途島海空對決,《決戰中途島》更像是一部戰爭紀錄片,幾乎完全依據史實呈現了整個戰役前後的過程。
電影中的人物,也基本都是歷史中的真實人物。
無論是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這些指揮將領,還是貝斯特、麥克拉斯基、林賽這些美軍轟炸機飛行員,電影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細節展現出來,更能讓人感覺到歷史的真實生動和殘酷震撼。
美軍:
1、迪克·貝斯特(艾德·斯克林飾演)
真名叫“Richard Halsey Best ”,戰時他的暱稱為"Dick" Best。
電影中,迪克·貝斯特是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中隊長。在他的帶領下,他的中隊向日軍航母發起俯衝式轟炸攻擊。
貝斯特駕駛飛機投下3枚炸彈,擊中兩艘航母。其中1枚炸彈炸穿“赤城”號的甲板,在機庫裡爆炸,一枚炸彈擊垮一艘航母,創造了歷史。
但由於在作戰過程中肺部吸入了鹼性氣體(電影中有展示),他於1942年6月24日在珍珠港進入醫院。在經歷了32個月的治療後,1944年不得不退役。
貝斯特2001年逝世,享年91歲,被安葬在白宮旁。
2、韋德·麥克拉斯基(盧克·伊萬斯飾演)
美軍“企業”號航母航空大隊長,就是他在沒有找到日軍艦隊時沒有馬上返航,而是繼續堅持向北飛了7分鐘。
正是由於麥克拉斯基的堅持,他突然發現那艘對付美國潛艇“鸚鵡螺”號日本驅逐艦“嵐”號留下的航行痕跡。於是跟蹤這個痕跡,終於發現了南雲忠一的航母編隊。
他也駕駛俯衝轟炸機,向日軍航母發起攻擊。
後來,美國海軍每年頒發的優秀攻擊機中隊獎,就叫“麥克拉斯基獎”。
3、尤金·林賽(達倫·克里斯飾演)
美軍航母除了無畏式俯衝轟炸機,還有蹂躪者魚雷轟炸機。而林賽就是帶領魚雷機的中隊長。
由於被護航的戰鬥機跟丟,林賽的魚雷機中隊在沒有護航的狀態下,自殺式的向“加賀”號航母衝去。結果僅有6架脫險返回美國航母,林賽本人犧牲。魚雷卻一發也沒有命中敵軍。
但卻吸引了日本零式戰鬥機的火力,為麥克拉斯基和貝斯特的俯衝轟炸機提供了掩護。
為了表彰其英勇,1944年美國一艘驅逐艦被命名為“林賽號”以示紀念。
4、布魯諾·蓋多(尼克·喬納斯飾演)
企業號二等機械兵。一架日軍轟炸機受傷後撞向航母,關鍵時刻布魯諾登上一架俯衝轟炸機,用後座機槍朝轟炸機射擊,迫使日機墜海。
中途島戰役中,他作為轟炸機機槍手奮勇作戰。可座機還是被擊中墜海,布魯諾和前艙飛行員被日艦俘獲。
美軍在戰後的一項調查發現,日本人在對他進行審問後,憤怒之下把他綁在裝滿水的油桶裡(電影改為了鐵錨)溺入海中。
5、吉米·杜立特(艾倫·艾克哈特飾演)
珍珠港事件後,美軍一直在策劃報復行動。最後決定,讓海軍航母載著陸軍的轟炸機,航行至距離東京合適的位置,轟炸東京。
美國知名飛行軍官吉米·杜立特上校指揮200名志願兵參與了轟炸行動。2001年電影《珍珠港》中也有這部分劇情。
執行完轟炸任務後,杜立特轟炸機隊中的1個機組迫降在海參崴,被蘇聯官方扣押,後經伊朗回國。其餘15架飛機均飛抵中國。
杜立特轟炸機隊的成員絕大多數都被中國軍民營救。但是,無辜的中國平民卻因此慘遭日軍屠殺,《決戰中途島》中所展現的僅僅是冰山一角。侵華日軍為了報復浙江地區的中國軍民解救美國飛行員,大量使用細菌武器,據資料記載造成25萬平民死亡。
劉亦菲主演的中外合拍片《戰火芳菲》,就描寫了中國軍民解救美國飛行員的故事。
杜立特本人的經歷和電影中基本一致,他和機組人員棄機跳傘,被中國平民解救,後輾轉來到重慶。回國後,杜立德立刻被羅斯福總統晉升為准將,並被視為民族英雄。1985年,里根總統授予他上將軍銜。
6、威廉·哈爾西(丹尼斯·奎德飾演)
美國太平洋艦隊第16特混編隊總指揮。綽號“蠻牛”。
正是他指揮艦隊幫助杜立特的轟炸機隊轟炸了東京。本來,中途島海戰也應由他指揮。但患上嚴重面板病的他,在尼米茲的命令下,留在了珍珠港的醫院住院治療。
同時,他推薦了自己的部下斯普魯恩斯接替他指揮艦隊,斯普魯恩斯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後來,病癒歸隊的他又指揮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多數戰役,還組織擊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機。
哈爾西是二戰中美軍人氣最高的將領之一,深受部下愛戴。被美國封為五星上將,1959年去世。
7、埃德溫·萊頓(帕特里克·威爾森)
美軍情報官。珍珠港遇襲,萊頓的情報工作失誤難辭其咎。
中途島戰役之前,萊頓以及他領導下的羅徹福特情報小組知恥後勇,成功破譯出AF代表中途島,對戰役的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羅徹福特在堆積如山的情報中發現線索,判斷AF代表中途島,否認了華盛頓的情報。後來,他還建議釋放誘餌給日軍,發明碼電報說中途島淡水裝置故障。日軍果然上鉤,從而確定了AF就是中途島。
8、切斯特·尼米茲(伍迪·哈里森飾演)
珍珠港事件後,尼米茲被美國總統任命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及太平洋戰區總司令。
尼米茲一上任,並沒有開除前任金梅爾和派伊手下的官兵和參謀,反而將他們繼續留用。這也讓包括萊頓在內的官兵有了知恥而後勇的動力。
在珍珠港遇襲僅僅6個月後,尼米茲指揮整體實力遠不如日本的太平洋艦隊,充分利用情報上的優勢,贏取了中途島這關鍵一役。從此,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天平開始傾向美國。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1945年9月2日,尼米茲代表美國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尼米茲是美國海軍名將、十大五星上將之一。1966年,尼米茲逝世,享年80歲。
另外,電影中還有個執著拍電影的老頭,這也是真實人物。他就是約翰·福特,憑藉在戰場實拍的紀錄片還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日軍:
1、山口多聞(淺野忠信飾演)
日本海軍少將。電影中他的鏡頭比較多,被變現為山本五十六的左膀右臂。在海戰作戰思想上,意識比較超前。
中途島戰役時,被編入南雲忠一的航母艦隊,負責指揮“飛龍號”航母。
“赤城”、“加賀”、“蒼龍”三艘航母都被美軍擊沉,只有山口少將的“飛龍號”得以倖免。山口還指揮“飛龍”號上殘存的戰機出動反擊美軍航母,並給“約克城”號造成了毀滅性重創,致使其次日沉沒。但“飛龍號”自己的戰機也幾乎損失殫盡。
失去保護的“飛龍號”不久也被美軍俯衝轟炸機擊重創。山口少將下達官兵撤離命令之後,與艦長決定留在艦上,與艦共存亡。隨後驅逐艦向飛龍號發射魚雷。
第二天,日軍偵察機發現飛龍號仍未下沉,甲板上還多了很多人。原來當時甲板下困住了許多人,被魚雷打通缺口後,反倒逃生到甲板上。這些日軍最後被美華人所救,飛龍號最終仍然沉沒。
2、南雲忠一(國村隼飾演)
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率領艦隊參與偷襲珍珠港。
在中途島戰役中,他的指揮受到了很多詬病。尤其是所謂“命運5分鐘”。
在不知道美軍已設伏的情況下,命令發動對中途島的第二波轟炸,這就需要把已經裝備了魚雷以防美軍艦隊的戰鬥機,重新裝備上炸彈。這時,第一波轟炸機油耗光需要降落,他又命令給這些飛機騰地並裝上魚雷。該起飛的飛機差5分鐘就可以起飛,美軍轟炸機出現。
這換來換去,耽誤時間不說,還讓甲板上的戰機亂作一團,炸彈魚雷放的到處都是,結果被美軍俯衝轟炸的炸彈擊中,瞬間爆炸,導致沉船。
南雲忠一在1944年在塞班島戰役敗局已定後自殺。
3、山本五十六(豐川悅司飾演)
日本帝國海軍大將,二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
他曾於1919年到192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當過駐美武官。對美國相當瞭解。
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他說了一句名言:偷襲珍珠港只是喚醒了一個昏睡的巨人。這句話在電影中也有展現。
奪取中途島本是山本意圖徹底摧毀太平洋艦隊的關鍵一步,但由於輕敵、情報戰上的失誤等原因,最終慘敗。主力航母盡失,太平洋戰局被扭轉。
1943年4月18日,59歲的山本五十六在視察部隊途中座機被美軍飛機擊落而斃命。
回覆列表
美國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勝利,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在情報戰場的貢獻——約瑟夫·羅徹福特。
約瑟夫·羅徹福特(Joseph Rochefort,約1895-1976)人稱“魔術大師”,曾留學日本,是美軍中的日本通,同時又是通訊和情報分析的專家,憑藉著豐富經驗和嫻熟業務,在太平洋戰爭中領導對日軍通訊密碼的破譯工作。
羅徹福特的工作一開始並不順利。
日軍的密碼體系不斷地升級,在當時複雜的“JN-25b”面前,羅徹福特一籌莫展。
好運在1942年1月降臨了。1月20日黃昏,日本海軍的“伊號124”潛艇奉命在澳洲海軍基地達爾文港外海面鋪設水雷,遭到美驅逐艦以及三艘澳洲快艇的圍攻,沉沒在50米深的海底。
美軍在日本潛艇的殘骸裡發現了一隻保險櫃。開啟後發現一個本子,表面有鉛,遇水後沒有溶化。由於“伊號124”是日本海軍中的大型潛艇,美華人很快判斷這是密碼本,而且,還是使用密級相當高的密碼本。
很快密碼本就交到了羅徹福特手上,他發現這就是讓自己頭痛不已的日本“JN-25b”艦隊密碼體制。而此時日本海軍並不知道“伊號124”潛艇是被美軍擊沉的,還以為潛艇沉沒是意外事故,所以此後還一直照舊使用“JN-25b”。
1942年5月初,“JN-25b”密碼本已被還原了三分之一,由於這是最常用的一部分文字,所以日本人往來的密電有百分之九十的內容都能正確譯出。
5月20日,羅徹福特就截獲並基本破譯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下發給各部隊的長篇電文,掌握了他們的作戰計劃。只是在計劃中,關於進攻的目標日軍始終用一個代號“AF”。
正當美軍高層在傷腦筋的同時,羅徹福特與他的情報小組成員們翻查以前堆積如山的電文。記憶力過人的羅徹福特從浩如煙海的電文中找到1942年初的一份日軍電報,電報是要求水上飛機從馬紹爾群島起飛,飛往珍珠港,電文還提到要注意避開來自AF的空中偵察……從地圖上分析,AF只能是中途島。
而且夏威夷情報站的分析員賈斯柏·赫爾姆斯想到了一個能夠確認‘AF方位’是不是中途島的妙計。他要求中途島海軍基地的司令官以無線電向珍珠港發報,說中途島上的海水淡化裝置出現了問題,導致整個中途島面臨缺水的危機。
結果羅徹福特和他的小組成員們截獲並破譯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大將從海上發往日本大本營海軍部的一份密電:“據報‘AF’缺乏淡水,攻擊部隊帶足淡水。”這樣‘AF方位’便證實為中途島,也就是日本海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根據羅徹福特小組提供的情報制定了以三艘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為主力,再加上約五十艘支援艦艇,埋伏在中途島東北方向,攻擊前往中途島的日本艦隊的作戰計劃。
美軍以逸待勞,出其不意,最終取得了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擊沉了日本的四艘主力航母,中途島戰役由此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