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著的放牛娃

    我是放牛娃。來,我們坐下來,一邊喝茶,一邊聊聊"康熙參加科舉中探花"這件事情。

    題目中提到,康熙曾偷偷參加科舉,高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

    我的回答是:

    1.這事應該是虛構的。除了電視劇《康熙王朝》,沒有任何資料證明過康熙曾化名龍兒,參加過科考並中探花。

    2.雖然是虛構的,卻是虛構有理的。因為康熙自幼仰慕漢族文化,飽讀詩書,其真實水平和學術造詣比很多進士乃至翰林都要高得多,卻苦於自己是皇帝,不能和天下讀書人比高低。所以,電視劇這樣安排,真實反應了康熙的心聲。

    3.題目表述還不夠準確。對康熙來說,中個探花,不是比中狀元還開心,而是比當皇上還開心。皇帝這個東西,是看血統和命運的,不是每個皇帝,文化水平都高。而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公平競爭,才能顯示誰水平高、誰水平低。

    下面具體分析。

    一、康熙尊重並欣賞漢族文化

    清朝統治者,歷來有重視漢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因為他們承認漢文化的先進,並認為,馬上可以得天下,但治理國家還得靠文化,特別是被時代檢驗證明的優秀漢文化。

    努爾哈赤時,《三國演義》曾作為內部軍事培訓手冊,發給各位將領,其中的謀略,以及漢族知識分子如諸葛亮的忠、孝,深深影響了滿人。

    皇太極時,又設立文館,選拔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進入,並重用漢族官員范文程做總參謀長。後又千方百計,甚至不惜派自己的妃子大玉兒(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勸說洪承疇投降。

    到了順治,又精選漢人為諸位皇子傳授四書五經等漢族文化經典,順治本人也經常與漢族大儒交流學問。

    在這種氛圍薰陶下,小玄燁在年幼時便如飢似渴的學習漢族文化,加上漢族大儒的親自指導,水平一日千里,遠超同齡的很多漢族學子。

    二、康熙的雄厚造詣,使得他願意、敢於和其他考生公平競爭

    俗話說,沒有那金剛鑽,就別攬那瓷器活。透過堅持不斷的學習,康熙的文化素養日益提高,可以說"金剛鑽"已經有了。按理來講,現在,該去"攬瓷器活",也就是該去參加科舉來證明自己了。

    可事實上不行。

    因為康熙是天子,而天子是不用、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不用,是因為所有考生,最後都要經過殿試,試卷由皇帝評判後,圈閱後選出狀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名次。既然狀元都是皇帝選出來的,皇帝何必還要參加科舉?

    不能,是因為怕丟人、怕引起不良後果。萬一皇帝參加科舉,成績太差,名次太低,連殿試名單都進不去,那多丟人啊!堂堂天子,臉面何在?萬一一怒之下取消了科舉,那要斷了多少人的晉升之路啊。

    所以,歷代帝王,從未有歷史記載化名參加科舉的。

    總結語:根據歷史推定,康熙是肯定不可能化名參加科舉的。但我想,作為一個自認為學問不輸任何一位大儒的滿族皇帝,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極大遺憾。如果上天能再給他一次重生的機會,他應該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做一個讀書人,憑藉滿腹文韜武略,與天下各路文豪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用小小一支筆,各展所長、淋漓盡致、堂堂正正、痛痛快快地的比一比,看這蒼茫大地,到底誰是英雄,誰是敗者……

  • 2 # 畫素說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華人,都是“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家裡面能有誰高中了,不管你中了狀元還是探花,那可是全家人喜大普奔的大喜事,就算是平時吝嗇的不行的鐵公雞,在這個時侯都會大請特請,和街坊鄰居們分享喜悅。

    題主所說的康熙偷偷參加科舉這事也只是一個故事而已,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不過既然題主問到了,那我們就權當有這麼一回事。眾所周知科舉有它嚴格的等級制度,我們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考試的全國前三甲,那康熙帝僅僅只是得了個探花就高興得不行?

    在古代,如果一個人要想為官,首先他得依次參加縣、府、院三次考試,通過了這三次考試後才能被稱為秀才,接著以秀才的身份參加鄉試,過了鄉試就是舉人。當你成功成為舉人以後就意味著你可以做官了,當然舉人只能做一般的地方官。接著就是會試、殿試,過了以後就是進士了。而狀元則是殿試的全國第一名,榜眼則是第二名,榜眼是因為金榜題名時分列於狀元兩側,就如同狀元的眼睛一般,故得名“榜眼”。

    但是呢,探花才是當時風頭最大的,為什麼呢?這裡就涉及一個民俗了,且聽我下面一一道來,這也是為什麼康熙帝中了個探花,卻比狀元還要開心的原因。

    朝廷每年都會為入選的進士辦一場宴會,這場宴會開的時節正是杏花盛開的時候,因此這場為進士們舉辦的宴會也叫做“杏花宴”。在這場宴會中有一個環節,就是從在場的進士中挑選兩個長得最為英俊的,為狀元奉上鮮花,這兩個人也因為這個的緣故被叫做“探花郎”。這些探花郎們長得英俊,又是殿試的第三名,所以探花比起那些狀元來就更被那些千金小姐們看上,更有甚者直接就被皇帝招做駙馬了。

    因此,雖然探花只是全國第三名,但因為這層緣故也常常能謀個比狀元郎更加好的前程。

    不過這個現象也只是在初唐時期出現過,在往後就沒了這個風俗了,但其意義還是被留存了下來。傳說康熙自己偷偷去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說,要不是康熙帝的卷子上灑了一點墨跡,他的文章能得榜眼,不過因為這灑在卷子上的一點墨跡,只能得個探花郎。雖然如此,但康熙帝很是高興,畢竟作為皇帝和學霸的康熙貪圖“探花”之名的美譽。

    最後畫素想打擊大家的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康熙並沒參加過科舉科舉考試,但不可否認的是康熙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學霸級別的皇帝,康熙尤其精通數學。

  • 3 # 讓女人微笑的男人是男神

    做為一個帝王,平時也給讀書人一樣在宮廷內內從小受教。讀書是個很幸苦的事情。康熙帝偷偷去參加科考高中,這是對他學問得一種考驗,也是對自己學識的一種肯定,,他高中也是他幸苦讀書而來,他得努力換來的,其實每個人高中了,都會很高興,讀書就是要出仕。。

  • 4 # 段亦明

    對於古代的男子來說,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並進入仕途是人生中的首要追求,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實現人生理想,也可以光耀門楣。科舉制度其實是在隋朝時才建立的,後來進入唐代之後很多制度相繼完善,透過科舉考試不僅可以讓普通寒門子弟也有發跡的機會,同時也可以為國家挑選優秀的人才,所以因為科舉制度的這一優越性,讓它可以持續一千多年。自從採用了科舉制度,過去由貴族階級掌握大權的局面就被徹底扭轉了。

    科舉考試雖然是很多人走向成功的敲門磚,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想要順利透過科舉考試走入仕途也是十分艱難的,否則就不會有范進中舉這樣的故事發生。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康熙皇帝曾經好奇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然後還中了探花,雖然不是狀元,但是康熙也因為一個特殊的原因而非常高興。

    其實康熙皇帝可以中探花就表示他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因為一個普通的秀才還要透過縣府院這些級別的考試,接下來透過鄉試才是舉人,再順利透過會試殿試才能成為進士,所以經過這些層層選拔,能進入到殿試的都是數一數二的人才。

    而探花的由來其實有特殊的意義在其中,在科舉考試開始盛行時,考試結束後,朝廷會為這些考生舉辦遊園宴,在宴會中需要找兩個長相好看的進士來給狀元獻花,這兩個人就被叫做探花。所以能夠被選為探花的男子一般都有俊美的外形,當時很多大臣也會趁此機會給自己挑女婿,很多探花因此而入贅到高門。雖然後來這個規矩不復存在了,但是人們對於探花的理解還和從前一樣,所以被選中探花的進士也被認為是容貌過人的。

    康熙皇帝偷偷參加了科舉考試之後,一不小心中了一個探花,當時可給皇帝樂壞了,因為他得知主考官看過文章之後連連讚歎,但是唯一的瑕疵就是紙張上不小心滴了幾滴墨水,否則康熙是可以當榜眼的。康熙皇帝開心自然是因為自己的文采得到了認可,其次就是因為探花的含義,康熙被選為探花,就證明他不僅僅是有才華的人,也是個英俊的人,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內外兼備,所以即便是皇帝,也會因為中了探花而偷笑。

  • 5 # 蔚來計劃

    很遺憾的告訴你,康熙帝並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你瞭解到的可能只是電視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虛構出來的。但是,康熙帝確實是一位歷史上少見的學霸皇帝,尤其是在數學方面更為突出。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創舉,它在隋朝正式創立,唐朝漸漸完善,之後的歷朝歷代在其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科舉制度在封建史上存續1300年,它的出現打破了士大夫,也就是貴族階層壟斷官場的局面,其進步意義巨大。

    在古代,想光祖耀祖,在為官之道發展的,只能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跟現在的高考又不一樣。

    在古代,要想為官,首先得依次參加縣、府、院級別的考試,這些考試通過了才能被稱為秀才,秀才參加鄉試,過了就是舉人。當了舉人就可以做官了,當然一般是地方官。然後是會試、殿試,這時就是進士了。狀元是全國第一名,榜眼因為金榜題名時分列於狀元兩側,就像眼睛一樣,由此得名。

    范進中舉時都五十多歲了,得知自己金榜題名,當時就瘋了。可想而知,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多麼的嚴明,多麼的繁瑣。

  • 6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以史為鑑,回顧前朝舊事,我是公元1662

    康熙帝參加科舉是出自二月河康熙王朝改編的電視劇裡面的情節,暫且不論在歷史上面是否確有其事,我們就這件事本身去探討一下。

    當時的實際統治者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觀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仕子之心,天下守成更得籠絡仕子心。而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贏取天下士子之心最主要的途經是什麼?科舉考試,也是寒門出仕途的主要門路,天下無數仕子希冀透過考取功名,以求仕途晉升。

    康熙一朝入關以來積極學習漢人文化,頗有師夷之長以制夷的味道,在這個前提下,貴為天子的康熙自以為漢文化的學習程度不比天下仕子低,欲與天下仕子一比高低,在這個前提下,康熙參加科舉考試也就不足為奇。

    那麼康熙為什麼開心也就出來了,他在意的不是這個探花的身份,畢竟貴為天子,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他開心的是在和天下仕子的比試中力壓天下仕子,而清朝科舉狀元又是經過殿試才能選定,所以康熙也不會拿這個狀元頭銜。而在電視劇裡,康熙作文被選為探花以後,帝師以無能再教導康熙含羞請辭告老還鄉。

  • 7 # 有事直說

    很明顯題主是看了《康熙王朝》裡的情節,電視劇裡面少年康熙勤奮學習,為了向自己的老師濟世證明自己的學問,偷偷偽造身份參加殿試,最後高中進士一甲探花。

    不得不承認歷史上康熙是個勤奮學習的皇帝,他在多個科學領域都有研究,特別是數學領域還著書立說,著有《數理精蘊》,他是中國較早研究學習西方代數學和歐式幾何學的人,並且他還在皇宮裡開設講堂,親自傳授自己的研究結果。不過他對西方科學研究僅限於個人興趣愛好,並沒有對國家科學事業推廣有多大幫助。

    回到剛才的話題,康熙自己考取探花,從程式上和實力上都是不可能的。

    先說程式上,首先你先得是秀才,然後舉人,再考取貢生,來京都參加殿試,就算前面三級都免試,直接參加最後的殿試,殿試是皇帝親自組織出題,難道自己給自己出題?當時不就露餡了嗎?

    就算殿試不是皇上親自出題,主持考試的考官也沒認出來皇上的相貌和筆跡,秉公判卷,康熙的水平也很難高中探花。

    因為殿試裡參加考試的都是全國科舉篩選的各路精英,康熙作為一個直接外卡進入比賽的選手,不排倒數就算他很厲害了。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難?簡單說說清朝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大約也有16萬到18萬,而最後取得進士三百年加起來才有大約24000多人,遠比現在的考上清華北大要難,清朝科舉考試命題範圍為四書五經八股文,基本上題目都出爛了,什麼題目沒考過?能獲得高分的人不止學的好,智力還得非常高。這都是少年康熙不具備的。

  • 8 # 歷史微點

    康熙皇帝是大清國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賢能君主,他八歲登基,勵精圖治,開疆擴土,開創了興旺發達的“康乾盛世”的局面,其功德修為被稱為“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偷偷參加科舉考試,或許能夠做到,但高中探花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與現在高考一樣,古代要經過童子試、院試、鄉試、會試層層考核,最終才能獲得殿試的資格,才能有機會成為狀元、榜眼、探花。

    要成為探花就必須經過會試的考核,這對於康熙應該不成問題,但絕不可能是偷偷的考。會試如同現在的高考,進入考場是需要證明的,否則你連考場都進不去。這應該難不倒皇帝,打個招呼了就可以了,那麼一定有人知道皇帝進去考試了。

    在考試成績上,任你康熙聰明過人,也一定考不過應試的秀才們,因為秀才們學的是應試學問,而康熙皇帝雖然也接觸過這些,但他主要是以學習治國的知識為主,就如同現在,你一個學企業管理的和高三學生同時參加高考,你能考得過人家?相比之下,假如他要是真的能高中探花,那可不是得開心嗎!

    再說,主考會試的一般都是朝廷大員,你皇帝坐在那裡考試,考官會認不出來?如何給你評定名次?就算你通過了會考,那就要進行終極一考~殿試了,殿試是皇帝主考。一邊當主考,一邊當考生,那必須得有替身了,但自古以,沒聽說哪位皇帝有替身,萬一替身把真身給滅了,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殿試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那是皇帝親自評定的,你能給自己評為探花?除非你想給天下百姓留下笑柄,所以這樣的事,現實中不可能發生,再無知的皇帝也不會這麼做,何況是“千古一帝”康熙。

    據傳說,永樂皇帝朱棣,也偷偷參加過一次會考,結果被評為第五名,後來被主考大臣知道是皇帝后,又改了個“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也就是現在喝酒划拳中的“五魁首”的由來。

    都是傳說,我們當故事聽聽,挺好的。

  • 9 # 迷路滴陌生人

    謝謝邀請,問題本身沒有歷史依據,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皇帝。科舉考試古代卷子都是需要皇帝審批過目後才能使用!就算康熙沒有提前知道試卷,難道身邊的人不知道他要考試嗎!我認為康熙參加科舉得探花的可能不大,就算高中探花,其中應該也是涵有一部分水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迪Q5和路虎極光,哪個開出去更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