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好萌啊

    首先元朝起源於蒙古,蒙古是一個內陸國家,很少有水軍作戰,所以海上作戰並不是元朝的強項。

    其次元朝的戰線拉的太長,地盤太大,蒙古打到最後已經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帝國,蒙古的精銳部隊總共就五六十要,還要駐守各個要地。

    最後不尊重名族政策,南宋的航海技術已經十分先進了,只是元朝沒有利用這點,把南宋人列為下等人,所以沒有航海方面的專家並沒有為元朝效力。

  • 2 # 葉飄刀

    可以這麼說吧。

    兩次都遭遇了颱風,所以後來日本二戰中有所謂的神風特工隊,以圖挽回局勢。

    這可以說是日本運氣好。

    但兩次都遭遇颱風,對蒙古人來說,對於海上的氣候天氣把握不準,確實也有一定的因素。

  • 3 # 快樂每一天7294984257877

    小小日本可不是好對付的主、若大的中國它都能橫行8年、不是美國的滴兩顆小彈彈、恐怕也不止8年,所以我們要提高綜合國力.在新的時代、迎戰新的戰爭!

  • 4 # 螻蟻知天命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徵服性質,而兩次對日本的戰爭就是為了征服日本,使之臣服。

    13世紀蒙古騎兵橫行歐亞大陸,唯獨孤懸海外的日本不向元朝臣服,並且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高此時向元稱臣),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

    1274年忽必烈發動第一次徵日戰爭,他任命徵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

    從軍隊的組成上來分析,元朝所依靠的蒙古騎兵並沒有出場,忽必烈所用的皆是投靠的漢人水軍以及高麗的軍隊,這充分說明了元朝軍隊的多樣性。所以說這次征服日本的戰爭,忽必烈所用的軍隊都是善於水戰的,那麼最終卻為何會敗於日本?

    元軍兵船駛進日本博多灣,翌日登陸。日軍守護藤原經資指揮英勇戰鬥,但在元軍步兵集閉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 日軍處於不利地位。

    元軍雖然在戰場上壓制了日軍,卻不擅長山地作戰,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且日軍戰鬥意志頑強,堅決抵抗,給元軍也造成了不小損失,劉復亨受箭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颱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

    一場颱風保住了日本,因此日本人都稱之為“神風”。

    日本為了進一步防禦元朝,在很多可能登陸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設施,這些登陸點中包括博多港。與此同時,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入侵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 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軍征服南宋之後,於1281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軍的這次入侵規模大於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江南軍就有十餘萬人。發兵兩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領四萬作戰部隊,戰船九百艘,從北韓出發;一路由范文虎率領十萬江南屯田部隊,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總計蒙古人4.5萬,高麗人5萬,漢人約10萬。

    日本面對元朝的龐大軍事攻勢,舉國震驚,這是一次亡國危機。日本開始在全國動員。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人奪取了壹岐島,而後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也就是所謂的弘安之戰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戰"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又是一場颱風幫助了日本,颱風發生後,元軍溺死不少,物資損失嚴重,士氣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貳資能之子少貳景資率領數萬九州軍,水陸結合,對剩餘的援軍發起迅猛打擊,運用主場優勢各個擊破,元軍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領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殲滅或俘虜。

    元朝的兩次對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原因並不是元軍不善水戰,而是天助日本。元世祖忽必烈授命組成的徵日元軍,是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蒙軍不但在戰鬥力,還有戰術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不過兩次颱風使元朝的軍隊死傷大半,這或許是天意?

  • 5 # 七追風

    很多人認為元軍攻打日本,是因為兩場“神風”而失敗的,這就有些片面了。

    元軍第一次攻打日本是在1274年,也就是著名的文永之役。這一次忽必烈的目的並非佔領日本,而僅僅是讓日本臣服。於是,出征日本的元軍只有4萬人。

    不過,對於日本來說,這4萬人的戰鬥力也非常恐怖。對馬島、壹岐島的日本守軍都被全殲;肥前沿海島嶼的守軍松浦一族英勇抵抗,也被元軍打的大傷元氣;之後在博多灣登陸後,元軍也是擊潰了日軍前線守軍……

    此時的元軍,對日軍有著壓倒性優勢,而且已經成功登陸,逼得日軍後撤。但是,因為元軍副將劉復亨中箭受傷,將領們又因為沒有後援,擔心繼續前進會遭遇埋伏,於是決定軍隊退守船上……結果,當晚就遭遇了颱風,損失巨大,只能撤退。

    所以,看起來是“神風”打敗了元軍,實際上忽必烈本來就沒打算認真打,僅僅是想讓日本臣服而已,所以連後援都沒有;元軍將領自然也知道忽必烈的意思,所以在明顯佔優勢的時候,仍然選擇儲存實力,打完就撤到船上——為什麼要撤呢?因為元軍主帥是來嚇唬人的,不是來佔領日本的。這要是夜晚紮營被日軍偷襲了,那豈不是很丟人?他的目的是第二天再登陸接著打,打到日軍認輸……

    所以,第一次元軍的失敗,和陸戰水戰沒有關係,是戰略問題加上運氣不好……

    第二次弘安之戰,日本人早已做好了準備。

    為了應對元軍的進攻,日本人在沿海的大量地區搭建石牆,並且加強了弓箭的射程。這讓元軍非常鬱悶,因為他們到達日本後,在海上晃盪了一個月,竟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登陸地點。

    當然,元軍還是試圖強攻了的,只不過日軍依靠高大石牆的堅守,讓元軍死傷慘重。簡單的說就是:元軍找一個地方打一陣子,發現不好打,又換了一個地方,發現還不好打,再換地方……

    就這麼,越打越憋屈,無法在陸地紮營休息,只能每天在船上過日子。更巧合的是,主帥病死了……新任命的主帥沒有及時到達,所以元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群龍無首,不知道該往哪打。

    很快,元軍又遭遇了颱風,損失慘重,又失敗了。

    這一次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日本人已經有了充足的準備,防禦措施做的很好,讓元軍連個登陸地點都找不到。

    當然,元軍的問題也很大,除了不熟悉海戰之外,倉促準備導致艦船粗製濫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船是高麗人建造的,技術落後而且怨言很大,質量極差)。

    另外,元軍也少了“拼命精神”。雖然日本人的石牆防守很難打,但是元軍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個地方,一定可以強行登陸,站穩腳跟的。但是,他們沒這麼幹,反而遲疑不決,最終等來了颱風……

  • 6 # 使用者群體需要

    蒙古帝國的騎兵,不管是對亞洲人還是歐洲人,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亞洲這邊,成吉思汗先是統一了草原上的各部落,然後就是滅了金、西夏、南宋、大理,歐洲那邊,蒙古的勢力範圍幾乎包括了整個黑海。但奇怪的是元朝對日本、安南的幾次討伐均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呢? 我們先列一下忽必烈的四個軍事行動及結果。 資料圖 1266年,忽必烈就派使者出使日本,但因為風大,使都沒能到達日本,後來又派了幾次,日本對元朝的使者很不友好,其中一次還扣壓了高麗嚮導,忽必烈很生氣,1274年,忽必烈命拔都魯領蒙漢軍隊一萬五千人出征日本。戰爭一開始很勝利,但是因為異地作戰,元軍不熟悉環境,日本軍隊又採用游擊戰術,元軍不得已準備退兵,在返航的過程中又遇到暴風,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遠征日本,這次出兵的有兩路,分別由漢將率領十萬新附軍,由元將率領蒙漢等人組成的四萬人,開始也是很順序,但是元軍犯了二個錯誤,一是濫殺,元軍直接把日本某個島上的居民幾百人全部殺死,導致元軍在日本民心盡失;二是將領之間不和,在進攻的時間上討論來討論去也沒個結果,延誤了戰機。主將范文虎又拋下十幾萬軍隊,領著幾個親兵逃跑了,剩下的軍隊大部分被日軍殺害,少部分成為奴隸,只有三個人逃了回來。 後來忽必烈還有過兩次想出兵日本,一次因為國內反抗沒有實行,另一次則因為要征討安南而放棄。 元時日本地圖 1284年,忽必烈要遠征占城(越南中南部),需要借道安南,還要求安南上貢糧食作為軍需,但是安南拒絕,元軍統帥脫歡大怒,分六路進攻安南,安南十萬軍隊一觸即崩,安南國王被打得逃到山裡藏了起來。但是因為安南天氣熱,雨水多,蒙古兵很不適應,再加上對地形不熟,隨著時間的推移,元軍逐步失利,最終敗北。 1287年,忽必烈第二次徵安南,皇子脫歡領近十萬各族聯軍,一路高歌,安南國王再次出逃,不過這次沒進山是下的海,但是安南老百姓卻沒有投降,他們一方面採用堅壁清野的政策,不給元軍留下一粒糧食,另一方面襲擊元軍的糧草,最終元軍因糧草供應不足,士氣低落,最終慘敗,脫歡都差點死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精銳的蒙古騎兵在兩次大汗之爭中喪失殆盡 阿里不哥(劇照)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為了大汗之位發生過兩次大的戰爭,一次是汗位由窩闊臺系轉到拖雷系,拖雷系幾乎把窩闊臺系大宗王的軍隊全部滅掉,僅留下二個千戶,還是因為這二個千戶本來屬於拖雷系,被窩闊臺強制轉給了闊端(也有說是因為闊端跟蒙哥關係好)。另一次則是忽必烈跟弟弟阿里不哥之間的汗位之爭,打了四年,汗位本來是屬於阿里不哥,因為他得到了上林大部分貴族的支援,而且阿里不哥因為是拖雷的幼子,按規矩繼承了拖雷的十幾萬部隊,這十幾萬部隊可以說是蒙古軍隊裡精銳中的精銳,只是因為忽必烈得到了南宋等新附地民族的支援,糧草軍需,錢財等比阿里不哥多太多,忽必烈才取得最終的勝利,其直接的後果還導致蒙古帝國的分裂。 阿里不哥失敗以後,北方又發生窩闊臺系的叛亂以及成吉轉汗諸弟的叛亂,蒙古族本身人就不多,經過這幾次大的戰爭,中下層能打的將領基本上都耗得差不多了。忽必烈之所以能夠兼併南宋,一個重要原因是南宋這邊有太多賈似道這樣的人物,而非元朝軍隊戰力超群。 二、蒙古軍隊擅長進攻,不擅長防守 忽必烈(劇照) 蒙古人屬於遊牧民族,擅長騎射,他們的戰法跟戰國時期的戰神白起差不多,以突襲、殲滅戰為主,不擅長防守。翻開蒙古帝國(元朝)的歷史,找不到幾場勝利的防守戰。 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和越南,前期都是勝利的,說明蒙古軍隊的戰力並沒有減弱,但是後期就不行了,因為他們對於日本的地形不熟悉,沒辦法深入作戰,只得防守。當地人對於地形熟悉,可以利用地形不停的騷擾元軍,這也是元軍從日本撤軍的原因。 進攻無路,防守又不行,自然就容易敗。 三、軍需不足 資料圖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需是軍隊能夠勝利的重要保障。蒙古軍隊以前的戰爭都是邊打邊搶,軍需問題基本不用考慮,否則蒙古軍隊也不可能遠征到歐洲。打日本和越南就不一樣了,日本是海島國家,元朝軍隊對這裡不熟悉,又多山,元朝的軍隊一上岸,語言不通(靠高麗人翻譯),地形不熟悉,完全模不到北,別說搶東西,不迷路就算厲害了。 越南在當時就在大理隔壁,以前也是中國的領土,雖說諫言不存在大問題,但看越南的地形圖就知道,他一面臨山,一面臨海,易守難攻,逃跑還容易,安南軍隊在這兩次遠征中,都是失敗的,但是國王一次逃到了山上,一次逃到了海上,元軍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要國王沒有被抓住,政權就還存在。安南軍民戰敗以後,又採用堅壁清野的政策,蒙古軍隊在當地搶不到一點糧食,所以蒙古軍隊進攻的縱深不能太大,兩側又沒地方可去,只要安南軍隊不蠢到自己送東西給元軍,失敗是必然的。 後來忽必烈想到了這一點,派人押送糧草跟隨,卻又被安南軍隊偷襲,糧草被燒。 四、統帥不行 資料圖 蒙古軍隊(元軍)的四次遠征,第二次討伐日本時完全是因為主將范文虎無能。范文虎是南宋的降將,在南宋就官居殿前副都指揮使,但他能當此官僅僅是因為他是宰相賈似道的親戚,他在南宋就是常敗將軍。 降元以後,這傢伙居然得到忽必烈的寵幸,依然居高官(行省左丞,行省開始最高長官為丞相,後來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下來就是左、右丞,元朝以右為尊,左丞為四把手或者三把手,正二品),第二次攻打日本時,一方面他毫無戰術可言,另一方面一見形勢不對,就拋下數萬將士,自己帶人先跑了,導致整個元軍群龍無首,很容易就被日本軍人打敗,不過這傢伙命大,落海後居然沒被淹死。 五、戰法不行 忽必烈(劇照) 對於安南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元軍還是採取原來打草原國家的戰法,速戰速決,這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一方面這兩個國家的地形不允許,另一方面人生地不熟。元軍如果採用穩打穩紮的戰法,打一城固一地,憑國力跟他們耗,不出十年,小日本跟安南就是囊中之物。不過依忽必烈的個性,他可能沒有這耐心,他太驕傲了。 六、天氣因素 元軍兩次進攻日本,兩次都受到颱風的影響,在當時颱風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災難(現在也一樣),元軍兩次撤退都因颱風而損兵折將,但此時元軍其實已經戰敗,颱風只是影響損失多少的問題,對戰爭的結果並無影響。安南這邊,天氣對元軍的影響挺大,蒙古人主要生活在北方,對於安南溼熱的天氣並不適應,嚴重影響戰鬥力。蒙哥出征南宋的時候,也是因為天氣的原因久攻不下,最終蒙哥自己都掛了。 忽必烈(劇照) 基於以上六個原因,所以蒙古出征日本的安南都失敗了,總的來說,元軍的戰鬥力肯定下降不少,但戰力下降並不是主因。有人會問,為什麼元朝進攻金、西夏、南宋又很容易呢?這裡面也要分開來說,西夏和金分別是由党項和女真建立的少數民族,這兩個民族也是遊牧民族,他們最厲害的軍隊也是騎兵,也不擅長防守,但是封建化以後,漢人的戰術和南宋的高科技沒學到多少,原來鬥勇好戰的本性倒丟了不少,跟南宋這種只會防守的政權相比,戰力是要強點,但碰到蒙古騎兵這種戰力超強的軍隊就只能一敗再敗。 另外金、西夏內部的漢人,都認為女真和党項是侵略者,把蒙古軍隊當成朋友,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是南宋聯元抗金,所以地方上的漢人土豪紛紛練兵投元,金、西夏不亡才怪呢。對於南宋,主要是後期皇帝太昏庸,大臣們又只想著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油菜開花後,噴施農藥,是不是會傷害到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