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動畫蘊含了怎樣的深意?
2
回覆列表
  • 1 # 青漫閣

    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分鐘,但陰暗的畫風和無臺詞的劇情還是讓我產生了壓抑感。

    本片是由阿根廷導演Santiago Grasso導拍的一部劇情類短片,至於到底拿了多少獎,這個恐怕數也數不過來,總之就是很多很多。

    短片的開頭是一個禿頭中年男子,他十分疲憊的關掉了嗡嗡作響的鬧鐘,然後準備起床上班,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他身邊的所有傢俱和裝置都是由人來充當的。

    檯燈是人頂著燈罩

    鏡子是人在牆前舉著

    凳子和桌子也是人組成的

    隨著鏡頭跟隨中年男子步伐的延伸,我們可以看到,衣架是人組成的,計程車是人馱著,紅綠燈是人用顏色不同的衣服顯示,電梯是人為的拉昇,櫥櫃裡有人給你裝衣服……

    總之,社會上的一切裝置和服務都是人來完成的,禿頭中年男只是僱傭了這些人來為自己服務。隨時隨地都有人可以冒出來,這種原本在恐怖片裡才有的詭異設定,在這裡就如同日常一樣,所有人的表情都是一致的,冷漠,空洞

    所有的人只為了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種單調又毫無感情的方式讓整個動畫蒙上了一層壓抑的陰影。

    還沒來得及感慨完,禿頭中年男突然趴到了地上,過了一會,一個身穿西服外套的男人踩到了禿頭中年男的背上,在擦乾淨自己的鞋底之後,他進去了辦公室。

    原來,這個有大量傭人的禿頭中年男,也是被別人僱傭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不要給別人打工,自己做自己的老闆。但當你當上老闆後,你會發現,你既要為更大的老闆服務,又要竭盡心思的討好消費者。

    短片很現實的告訴我們:無論你在社會上處於何種地位,做著怎樣的職能,你都只不過是社會僱傭與被僱傭關係鏈中的一員。

    在社會這個巨大的機器工廠,人人都是其中的一員,無論你是零件、中間產品、成品、工人亦或是機器人、管理者,你都無法逃離社會而獨立生存,你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僱傭與被僱傭的基礎上。

    而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感嘆自己命運的渺小,我們在社會上有自己的職能,但在生活中,我們同樣也是自己的僱傭者,你完全可以選擇你以什麼樣的姿態和麵貌活下去。

    短片的最後,扮演檯燈的男子忍受不住這種生活,他勇敢的打碎了一直束縛著自己的檯燈,大步向前跨去這讓我想起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安迪從下水道里艱難的爬了出來,監獄外邊正下著瓢潑大雨,安迪面向天空,張開雙臂盡情的享受,他終於獲得了自由。

  • 2 # 動漫金乘五

    《僱傭人生》是一部微電影。他曾經獲得全世界102個獎項。

    故事從清晨開始。

    清晨7:15,鬧鐘大作,這是每個人進入一天生活的開始。禿頭的中年男人極不情願的按掉鬧鈴,睡眼朦朧的緩緩起身,拉開落地燈,然後他頗顯疲憊的起身洗漱。他的房間頗為奇怪,無論是地燈,梳妝檯,餐桌,椅子還是衣架,都由人來擔任,這些人面無表情,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人為人的服務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男子穿好衣服出門,他的交通工具不是地鐵或公交車,而是隨手招來的人力計程車。趕赴單位後,一直面無表情的主人公,終於停下腳步在一扇門前面,以為要開始工作了,沒想到他躬身前趴。我終於瞭解到,一路上光鮮亮麗,有很多人為之服務的禿頭男,原來也是一個被僱傭者,他的工作崗位是一個地墊。

    電影沒有一句臺詞,他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界。,在這個神奇的世界所有的工具都由人來完成,他們毫無怨言組成了這個世界的冷酷世界的重要一部分。

    在整個社會的關係中,每個人真的就是一種工具化的存在,即人就是物,物就是人。

    望採納~

  • 3 # 李巨多

    標題的僱傭所包含的物件有兩個。一個是僱傭方,一個是被僱傭方。僱傭方是指資本,被僱傭方指的就是普羅大眾。而《僱傭人生》中其實並沒有提到資本運作以及僱傭方式,但動畫中的隱喻卻是將資本主宰的世界說道的很明白(我認為這個問題你可以從經濟學角度看也可以從社會學角度看,我個人傾向從社會學角度來看。)

    動畫中方方面面所表述的都是“人為萬物的尺度”,所有的物件職能都能用人來替代,隱喻了資本的”異化“,可以將人從外到內的進行”異化“,而動畫只是將這樣的”異化“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緩和我們的不適感,畢竟誰看到人踩在一個人背上,地毯的職能轉換到人身上,多多少少心裡都會有不適。動畫沒有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只是將人的職能合理化,並適當弱化了自尊在動畫中的呈現方式。人透過被僱傭選擇成為一個物件的職能,成就了他們的僱傭人生。

    單向度社會與單向度的人

    首先需要弄明白單向度社會以及單向度人的具體含義。單向度社會指的是當一個社會按照它自己的組織方式,似乎越來越能滿足個人的需要時,獨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對權的基本批判功能就遭到了剝奪。

    這樣的一個社會可以正當的要求人們接受它的原則和制度,並把政治上的反對降低為在維持現狀的範圍內商討和促進替代性決策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這樣的社會下,會盡力讓一切合理化,讓你努力適應這樣的社會而非反抗,縱然動畫中呈現的人的種種職能都與人權的基本相悖,

    但看上去每一個人都接受了社會所給予他們的一切,的確,至少在生活面前,我們似乎沒有理由一定要透過個人自由的競爭來實現個人價值。人在這樣的社會中失去了他們的批判性。這就是單向度的社會。

    在解釋單向度的人這個問題前,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需求”和“需要”。需求是一個人生物性的需求,是必需的,比如基本的物質保障,飯食,水。而需求就是在保障了個體物質下所延伸的另一種非需求的需要。我們可以將真實的需要與虛假的需要加以區分。而在消費主義下的各種需要,就是虛假的。那麼和單向度的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人來說需要和需求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沒有一刀切的認為虛假的需要時不必要的東西,只是在闡述一個客觀事實。而在單向度社會下,社會大機率會將人們的需要與需求混淆在一起,讓人們誤以為自己的需求是虛假的需要。從而誕生了單向度的人。

    而動畫中所展現的無疑是社會賦予了人們各種社會職能,且將這些社會職能與人們的工作掛鉤,這不就是將人們的需要與真實的需求混淆在了一起嗎?那些每天充當傢俱與地毯與交通工具的“工具人”,他們需要的是錢,是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那些本來物件就能實現的職能一定需要和人的需求掛鉤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意義在那樣單向度的社會中被異化了。

    動畫中無疑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荒誕的社會,但我認為它一定隱藏了一些現實因素,當人被社會洗腦,並失去批判性時,與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中的一頭頭沉默的羔羊又有什麼區別?精緻的利己主義與食利階層這裡想要討論的是精英階層與實力階層,精英階層可以理解為利己主義的忠實擁護者,而食利階層則可以理解為資本方。對應動畫中的就是以主角為代表的那些看似衣冠楚楚,擁有“人”傢俱,能夠使用”人“汽車的精英階層,但最後依舊是資本的墊腳步,動畫的最後進行了一個高能反轉,本來看似是人生贏家的主角最後其實也只是上司門前的一塊地墊而已。動畫中真的沒有資本的影子出現嗎?我認為不是的,因為資本通常不需要有出場的機會,只需要在背後操盤就好了,就如同動畫中最後一幕所出現的上司的一隻腳,他就是背後的資本方。他們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不需要勞動,僅僅靠資本增值(通俗點說就是吃利息)就能過上我們難以想象的生活。資本主義發展至今,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資方親力親為只需要僱傭精英勞動來來解決。而動畫中的主角無非就是資本的精英代理人,他和底層人民又有不同之處(那些充當傢俱的底層人民),通常”看不見的底層“有一種隱性特質那就是他們是被社會大生產同化的那一批人,說極端點就是被社會拋棄的那一部分人,他們安靜的如同傢俱一般,一般人會認為他們就是一個物件,而反而就忽略了他們生而為人本身,他們就成為了”看不見的底層“。而主角顯然是不同的,也許是因為他的能力有一部分和底層人民有差距,所以他不是那些在公眾視線中出現的”小蝦米“而是需要上班打卡,有一種荒謬形式感的大公司的地墊,看似好像身分相比於街道上的紅綠燈有不同之處。這裡也同樣隱喻了,作為資本的代理人,他們是處在中間的那一類人群,卻怎麼都無法觸碰到天花板。而食利階層同樣是隱性的,因為他們不用進入社會生產,他們是依隨他們的意願透過代理人實現資本增值,從而做到脫離大眾視野、主流經濟體系、媒體關注的階層。但同時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動畫中最後出現了主角一生嘆息,有人從他山上踩過去之後,他發出了一聲嘆息,這又是為什麼?我認為很簡單的一點就是,他其實並不快樂,也可以稱他精神壓力過大。在動畫中人如同流水線上的機器,在早期資本主義時代,在生產領域中的人們變成了機器,工人們在流水線上重複勞作,最經典的詮釋就是作別林的《摩登時代》,而晚期資本主義則是在再生產領域中將人們變成機器,動畫中所展現主角正是熱烈擁抱資本但本身並不快樂的精英階層。個性缺失的流水線產物

    《僱傭人生》向我們展示的無疑與主流動畫有著鮮明的反差,我認為可以用荒誕來形容。(雖然我個人並不瞭解荒誕派作品的表達方式。)當下的主流動畫,尤其是以美國迪士尼動畫為代表的主流動畫都著力刻畫人物的個性,擅長用鮮明的造型對人物形象進行區分,而《僱傭人生》呈現給我們的卻是個性的缺失,將人物形象工具化、統一化。

    在動畫開頭就會發現較為”恐怖“的一幕,男人家中的傢俱很多都是由人來充當,最讓我震驚的一幕是開啟儲物櫃的掛鉤竟然是懸掛的人來充當掛鉤的職能,電梯的升降是用肥胖的人的體重來執行,且這些社會分工都不同的人中,所有人的表情一致,看似兢兢業業,實際整個社會如一潭死水,個性無從談起。

    這裡要提一嘴,這部動畫短片的導演是一位阿根廷的導演,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拉丁美洲的文化了,我認為動畫中所呈現的荒誕感,有一部分承襲至拉丁美洲的文化。拉丁美洲的文化一直處於與主流文化相隔閡的角落,獨有的文化在這片孤立的土地上萌芽,甚至還沒來得及茁壯發展,就遭受了歐洲先進文明的滲透。這部作品正是非典型的拉美文化的反映。無論是歌曲、舞蹈還是繪畫,拉美人都更加擅長採用濃烈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來體現拉美式熱情。而這部動畫,更多的是冷靜的表達。動畫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而後慢慢轉型接觸社會題材,進而衍生出成人動畫。《僱傭人生》就是典型的成人動畫。無論從造型、著色及用意,這都不是一部為了取悅兒童而誕生的作品。這部作品最值得關注的是人物個性的缺失。這也隱喻了在商業社會中,人們在角利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作為人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成淪為了他人的工具,並不斷失去自身個性。《僱傭人生》打破了主角與配角之間的分界,主角與配角無論在造型與個性上都不具有突出的特徵。最後主角倒在辦公室門口,更是使其命運都無法與配角相區分,即使是日本動漫在近幾年開始描寫普通人的生活,也會注重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遭遇。主角在整部短篇中的作用,更像是線索,不過是用他的視角帶著我們看一遍世界,而不具有任何特殊性。

    整部作品沒有對白,主人公的所作所為顯得中規中矩,在他的表情與動作無法得出他具有什麼特殊的個性與遭遇,與動畫出現的其他人物呈現出驚人的一致性。所有人物如同被上好發條的機器,如果說《機器人總動員》中的機器人瓦力是因為給機器這個非生命體中加入人性使其可愛,那《僱傭人生》就是將人機器化從而給我們不適的心理體驗。

    人物身上並沒有符號化的標籤能夠讓其被加以辨認,導演以此讓人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英雄主義更像是用虛假偽造真實,而《僱傭人生》則是用虛假裝飾真實。英雄主義引領現實,《僱傭人生》發現另一種現實。

    《百年孤獨》作品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在《僱傭人生》中的體現如果看過《百年孤獨》這部小說的朋友們就一定知道這部作品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代表,而我認為這部動畫也承襲了小說中的感受。魔幻現實主義紮根於拉美傳統的歷史,並在現代不斷豐富發展,其中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是最高成就的代表。拉美地區自15世紀末開始淪為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法國的殖民地,直到19世紀初才獲得獨立。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使拉美地區與西葡文化、印第安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互相融合,形成特立獨行的文化混合體,在這裡人們既可以看到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也可以看到土著人原始的耕作方式,既可以看到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大都市,也可以看到山野林莽之中處在矇昧狀態下的原始部落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僱傭人生》所呈現出的魔幻主義色彩與反對現代文明的意味也就不難理解。《僱傭人生》把僱傭關係這種無處不在的社會現實放到一種魔幻的環境下(人作物的職能且認為是合理的社會環境)客觀、詳細而誇張地加以描寫,增之以預言、象徵、荒誕的色彩,給這樣一種為人稱道的生產關係披上一層魔幻外衣,卻又始終不損害現實的本質。在時長僅為7 分鐘的動畫短片中,作者似乎在不斷變換著使用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求諸於誇張、荒誕與魔幻化的表達,比如計程車與紅綠燈的鏡頭,(人充當紅綠燈的職能,分別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衣服)讓我們看到一幅“僱傭人生”的寫實畫。

  • 4 # 少年漂游記

    這是一部用人與人之間誇張的關係來表達社會上的僱傭關係的一部動畫短片。短片講述了一個人由準備出門到去工作的過程,這是一個再普遍不過的過程,但就從這個簡單的過程中,卻表現出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從燈罩、鏡子、衣架、人力車、電梯、衣櫃......一系列準備工作中,觀眾不禁愕然於這位主人公對於被僱傭的這群人的冷漠無情,僱傭者毫無感受和尊嚴,他們面無表情,毫無自尊,像極了一尊尊雕塑。這群僱傭與被僱傭的人之間沒有一絲情感,呈現出了一個機器化的世界。

    短片的結尾,揭示了主人公的職業,一位被上司僱傭的地毯,沒有任何特別的身分地位。這一瞬間,觀眾就像是在看一個笑話,諷刺了社會階層壓迫的殘酷性。

    人類文明的體系構成,從來都不是公平的,這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人們當然都深知這一點,但可悲的是很少有人敢站出來深刻地面對,揭開一些公認的謊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中英語說得很不流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