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帝國,幾乎是全民皆兵的——所有成年男子必須從軍出佂!而且那個時代的蒙古帝國由於已經佂服了許多異族部落或政權,所以也可以得到額外的兵力補充。畢竟,打仗主要打的就是兵力,拼的就是消耗。

    但是,要想憑藉成吉思汗時的崛起時的蒙古帝國,去和同樣處在盛世之下的大唐帝國對戰,卻仍是難以獲勝的!為什麼這樣講,有兩點理由。

    ①人口基數(兵力)對比,蒙不如唐。

    唐朝在極盛時,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兵源也因此而可以得到有力保障。況且歷史上早就有“雄漢盛唐,鐵血無敵”的盛譽——大唐時代的人們的戰鬥質素和血性勇敢的風格,絕對不是弱宋所可比擬的!

    而蒙古則由於處於苦寒之地,所以在人口數量同盛唐是沒法比的!所以在兵力對比上大唐勝!

    ②物質基礎(消耗)對比,蒙不如唐。

    打仗更多的是依靠充足的物資供應作為保障的。大唐由於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因而在後勤補給方面,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反觀蒙古帝國呢?由於草原環境造成的先天不足,使得許多物資都需要透過互市從中原獲取。如果不能則只能依賴武力強行獲取,然而一旦和盛唐這樣的對手交戰,則蒙古帝國肯定無法透過武力從大唐獲取到物資。這樣其原來積累下的物資也將在長期的對耗中被消耗光!因此從比拼消耗的持久力方面,仍是大唐勝。

    綜合上述淺析:蒙古帝國在事關戰爭勝負的最為重要的——人口(兵力)和物資保障能力都不如盛唐,更兼盛唐的國民性格亦多鐵血精神,從軍殺敵、戰場立功,也是人們的追求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帝國若與盛唐開戰,只怕也難以獲勝!

    如果成吉思汗的戰略、戰術正確,或許能夠給大唐造成一些長期的“困擾”,但是卻不可能會取得類似他們後來掃蕩金、夏、西遼那樣的戰果!

  • 2 # 五嶽獨尊—泰山

    首先,王朝的對比應該是兩個朝代最強時期的對比,否則拿南宋最強時對末代元朝,也是必勝。其次按照題目的理解是最強唐朝能否抗衡最強蒙古,還是對抗最強元朝?

    如果說對抗最強蒙古,毫無疑問我選擇唐朝勝。原因有三:

    ① 成吉思汗時代,其蒙古國騎兵頂多十萬,就算加上後期他西征收了些二鬼子漢奸,也不會超過三十萬。而且蒙古國是全民皆兵,說多少兵馬基本上八九不離十,而唐朝呢?雖然兵力最多不到70萬,但人口基數巨大,最多是達到6300萬,可用的後備軍比蒙古國多的多,所以比兵力,成吉思汗必敗!

    ②打仗不光靠人多,還要比後備。蒙古國是馬上民族,沒啥儲備,牛羊不像糧食耐儲存。所以一直在以戰養戰。唐朝卻是農耕社會,打持久戰完全沒問題。就算沒有太猛的將領,唐軍只要堅守不出,堅壁清野撐上一年,蒙古國必敗。打個偏居一隅的南宋都死了一位大汗,你還想打強盛時期的大唐?

    如果說對抗最強元朝,我還是選擇唐朝勝。無他。原因還是有三:

    ①前面說了,唐朝兵力70萬,後備軍少說可以600萬。元朝雖然統一了中國,但將人口最多的漢族卻劃分為第四等,打起仗來,會替元軍賣命?君不見紅巾軍一起勢,元朝很快就急速滅亡了。

    ②元朝建立以後,貴族們佔用耕地做馬場,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連土地都沒有,哪來的糧食產出?元朝最強盛時期也就是他剛建立的時候,靠掠奪積累的資源稱雄。然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這點就算他跟唐朝打平吧。

    ③還是論人,元朝最能打仗的都是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這幾代人之中。而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野戰行家,與大唐作戰,最多的是要幹什麼?攻城。唐朝的將軍就算再傻也不會拿騎兵對騎兵,以彼之短攻擊之長。這樣算來,元軍勝算有幾成?其實要不是宋朝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屏障,一直受北方侵擾發展不起來,元朝能不能打過宋朝都難說,更何談盛唐呢?你要是不打,那就耗著吧,風調雨順大家相安無事,哪年來個雨雪冰凍災害,凍死了牛羊,你又沒有儲備,看你們怎麼辦!

    還有選擇唐朝的原因,中原王朝只有自己人把自己人搞死,比如哪個可惡的安祿山。

    盛唐對決強蒙,盛唐完勝。理由有三:

    1.蒙古打個弱小的南宋,都打的那麼費勁。如果換成盛唐,基本打不下來。成吉思汗是猛,但你也看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哪個是好惹的主。唐朝的皇帝和成吉思汗一樣,是關隴軍事貴族,是馬背上搖出來的,是在南北朝遊牧民族拼殺中活下來的。他們本身就能徵貫戰。比統帥,蒙古未必有唐厲害。

    2.再比比人才。成吉思汗有四傑,四勇,四子,四弟。李世民有凌煙閣24功臣,就別提蘇定方,高仙芝了,一個安祿山就夠成吉思汗打的。

    3.再比比士氣,大唐時代的人,都是文武雙全,連李白都能十步殺一人,就別提那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的戰爭狂人了。晚唐時期一個張義潮就能把河西收復。

    4.比比制度,大唐承襲隋制,又是三省六部,又是科舉制,又是府兵制,又是租庸調製。可謂是經濟繁榮,全民皆兵。大唐陌刀更是讓別人聞風喪膽。佔據河西,大唐騎兵絕不會弱於蒙古,大唐軍隊裝備先進(時代不同,忽略火器),陣法高超。足可掉打蒙古。遠離本土,戰線太長,或許大唐不足,但要到內地來,就是找死。

    蒙古帝國的瞬間崩潰不難解釋,原因顯而易見是一群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草原牧民沒有足夠的智慧完全掌控地球上第一大帝國。但震驚全球的蒙古帝國究竟是如何出現的?我們一時語塞。細細想來,成吉思汗的勝利似乎也恰恰是因為他們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無知與天真。為啥?因為歷史無數次告訴人類,無知野蠻肆無忌憚無所顧忌,所以常常能戰勝文明。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野蠻戰勝文明的案例,不就是隻有口語沒有文字的滿族人騎馬入侵中原,滅明朝建清朝。

  • 3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與盛唐比,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會贏,沒有懸念。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但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強調一下蒙古軍隊彪悍的戰鬥力,至於唐朝還是以前的春秋戰國、漢代等,都一個樣,沒有贏的可能性:

    一、 武器的先進性

    盛唐時期,我們以貞觀為例,比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早五六百年,期間誕生了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自宋代開始,黑火藥已應用於戰爭,包括火箭、火槍、火炮等火器,熱兵器時代已經開啟。

    我們普遍以為蒙古是野蠻、愚昧、無知的代名詞,四發達一簡單。其實,蒙古儘管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但成吉思汗有超人的智慧,先進的思想和開闊的視野,註定了他永遠站在時代的前沿,他在世界範圍內招攬(主要手段是擄掠)技術人才,成立尖端武器研發機構,研製出了遠端火炮等熱兵器,無論是在野戰,還是在攻城戰中,都具有駭人的殺傷力。

    而李世民儘管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但正所謂“毛主席很偉大,卻沒用過大哥大”一個道理,時代發展了,那冒著黑煙能炸死人的傢伙,唐人連做夢都想不到吧。

    二、 兵種優勢

    蒙古軍隊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而大唐是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或騎兵為主、步兵為輔的步騎協同作戰,即便有一支全騎兵,也絕不會是蒙古軍隊的全軍皆騎。你可以說不見得全騎兵就一定優於步騎協同,我同意,優秀的排兵佈陣確實可以極大地提升後者的戰鬥力。但世界上有一種全騎兵叫做成吉思汗的全騎兵,它的迅速、靈活、多變的陣形,把騎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僅以下例說明。

    騎兵的優勢,在著名的“鴉兵撒星陣”裡發揮的淋漓盡致。有研究者這樣形容“鴉兵撒星陣”:“…敵分立分,敵合立合,故騎馳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來如天墜,去如電逝……其合而分,視馬鞭之所向;其分而合,聽姑詭(口哨聲)之聲以自為號”。這樣的速度和機動靈活性,用一個詞可以形容:鬼神莫測。

    三、 野戰戰術:不變的原則是“變”

    驅牲戰術:蒙軍軍隊裡不缺牲口,他們行軍打仗時,往往帶著大量牛羊,一來解決吃肉問題,二來嘛,當與敵軍形成僵持的時候,蒙古兵便驅趕牛群或馬群,使受驚的牲畜們在敵陣橫衝直撞,再乘亂實施攻擊,仗打贏了,牲畜還可以趕回來迴圈使用。

    與驅牲戰術異曲同工的戰術是,蒙古兵把由俘虜和加入蒙軍的異族人組成敢死隊,打先鋒跟敵人對陣,同時,蒙軍兵從敵軍看不見的較遠的兩翼悄悄包抄過去,像蠶食一樣慢慢縮小包圍圈,務求全殲敵兵。

    其他如疑兵之計、迂迴戰術、閃擊戰術、追窮寇戰術等,都有成功的經典戰例,數不勝數。

    四、攻城戰術

    大多數人認為,蒙古軍隊的騎兵優勢在於野戰,而缺乏攻城能力。但在《世界歷史地圖集.蒙古帝國》中有這樣的文字註解:“蒙古軍成為攻城戰的專家”。事實是,在成吉思汗的征服欲面前,無堅不摧,沒有哪個城池是蒙古軍隊攻克不下的。

    包圍戰。

    再堅固的城池,也會被蒙古軍圍得水洩不通,徹底失去與外部的聯絡,形成絕望的孤城,出降是唯一的活路。

    疲勞戰。

    蒙古軍輪番攻擊,交替休息,晝夜不停地用炮石、弩箭等攻擊,但城裡的軍民卻得不到片刻休息。這樣的精神緊張和肉體折磨,往往只有一個結果:開門投降。

    圍困戰。

    速不臺統率蒙軍圍攻金國南京即是經典戰例,蒙軍在城周圍駐紮下來,打持久戰,直圍到城中人吃人的絕境。

    其他如火攻屠城、撞倒城牆、驅迫擄來的或降服地區的百姓挖地道鑽入城內等,五花八門,無所不用其極。

    無論野戰還是攻城戰,都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戰術,一切以實現他的戰略意圖為目的,手段不守成規,變幻莫測,每一個戰例都具有不可複製性。

    以上僅從四個方面討論蒙古軍隊的優勢,至於人口基數小的問題,一方面是蒙古兵的兵力損耗比敵人少得多,另一方面蒙古兵的兵源補充除了來自蒙古人,還有金人、契丹人,最重要的是,兵在精不在多,就像羊和狼的關係,狼的取勝絕不在於數量;後勤保障問題,對成吉思汗來說不算個事兒,他們往往就地取“財”,打到哪兒,哪兒就是他們的家,女人是他們的,一切都是他們的,一句話,不拿自己當外人兒。

    以上與蒙古軍隊的對比,不僅適用於盛唐,還適用於其他冷兵器時代如春秋戰國、漢等,不包括元以後的朝代。

    敬請關注。

  • 4 # 春秋風雲

    成吉思汗家族,率領蒙古鐵騎以一敵十,橫掃歐亞,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版圖的國家。其軍力之強,效率之高,影響之廣,令史學愛好者嘖嘖稱奇!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從小騎馬射箭,身著盔甲,手持彎刀,衝剌劈殺是他們的強項,回頭放箭是他們的硬本領,迂迴包抄是他們的拿手戲,所到之外,勢如破竹,望風而潰。蒙古人的勝利,除了因為將士的驍勇善戰以外,主要歸功於成吉思汗的領導。成吉思汗賞罰分明、胸懷廣闊,部下都願意為他效命沙場。他的胸懷寬廣到什麼程度呢?這裡舉個例子:他的未婚妻孛兒帖,被蔑兒乞惕人搶走,等他大費周折,將心愛的人搶回來時,孛兒帖已有身孕。很顯然,這是敵人把她的肚子搞大了。換作其它英雄,既使因為愛情留下孛兒帖,也不會留下別人的孽種。成吉思汗對孛兒帖體帖入微,從不嫌棄。對待孛兒帖的兒子朮赤,沒有半點歧視,一樣當親兒子看待。成吉思汗培養他,信任他,給他自由,給他發展機會,朮赤能成為欽察汗國的大汗,就是最好的證明。人心都是肉長的,孛兒帖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她把對成吉思汗的感激,化作無限的忠誠。孛兒帖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讓成吉思汗了無牽掛,精神抖擻地征戰四方。成吉思汗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放權。將領們有了主權,就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奪取勝利創造條件。成吉思汗雖然大業未成,中道駕崩,而他的子孫繼承了他的遺志,建立了強大的蒙元帝國。

    蒙古對戰盛唐會如何?有必要先比較一下雙方領導人,前面己經說了成吉思汗,下面再談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身上混有突厥基因。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未有詩文留世,而李世民蟬聯“詩人”美譽,可見其在文化中棋高一著。

    李世民少年從軍,擅長騎射。又兼善待豪傑,手下猛將如雲。親自率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龜玆、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開創的大唐帝國,雖然不如成吉思汗家族拓展的疆域大,但兩者的目的不一樣,前者是主張民族融合,後者是主張兼併和掠奪。唐朝有很多忠於朝廷的武將,如秦叔寶、尉遲恭、李靖、蘇定方、薛仁貴等等,這些將領智勇雙全,在歷史上負有盛名。至於單兵素質,馬背上的民族--蒙古要佔優勢;騎兵數量,蒙古可動員15萬以上,唐朝要裝備15萬騎兵很難;至於後勤保障,雙方都有優勢。蒙古擅長劫掠,而唐朝有糧草供給;至於可動員力量,唐軍70萬,另可在6300萬人口中挑選預備役人員,蒙古人口雖少,但他善於裹挾人口,透過打降敵人,然後組建軍隊,為已所用。

    蒙古素以侵略聞名,首先發起戰爭的是蒙古。蒙古對大唐經過詳細地偵察後,率先發動攻擊,透過突襲和迂迴包抄的形式,迅速佔領大片土地,消滅倉促應戰的軍隊,屠殺無辜的百姓,搶奪戰略物質。等各地組織有效扺抗,大唐已是滿目瘡夷。

    勤王的軍隊迅速集結長安,皇帝向全國發布詔令:堅決、徹底、乾淨地消滅敵人!有功者獎,通敵者殺。於是,唐軍主力和地方武裝尋機殲敵,陷蒙古軍隊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蒙古軍隊僅僅為利益而戰,而大唐軍隊不僅為保衛家園而戰,還為民族大義而戰,其英勇程度將所向無敵。不管蒙古鐵騎如何驍勇善戰,最後的勝利必定屬於大唐王朝,只是戰爭的時間問題。如果唐政府決意全殲,則斷其後路,圍而遷之;如果只想驅逐,則可提前結束戰爭,將他們趕出中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世界盃僅剩最後4場比賽就將落幕,如何預測"金靴"、"金球"和"金盃"的最終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