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健586

    希特勒經過一系列手段上臺後,歐洲經濟一塌糊塗,美國也是經濟大蕭條結束。德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希特勒看好這個時間點,窮兵黷武,採用各個擊破的策略,遠交近攻,聯合蘇聯分割波蘭,英法各懷鬼胎也想透過希特勒牽制蘇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各國海軍採取噸位限制,同時也制約了自己,開戰後期多虧美國生產能力突出,才保證同盟國對德,日的勝利。其中英法暗中搗鬼對德採取綏靖政策最後引火燒身咎由自取。

  • 2 # Timezz

    說到為什麼不聯合抵抗,應該看當時的國際形勢!一戰結束後,協約國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對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合約》,限制了德國軍力發展,想瓦解德意志民族!希特勒成功利用民族仇恨情緒將德意志團結起來,首先佔領萊茵非軍事區,然後吞併奧地利,再與西方列強元首簽訂《慕尼黑協定》,佔領蘇臺德地區,將捷克斯洛伐克出來!德國一步步鋌而走險,走向強大!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末期,世界經濟剛經歷大蕭條,各國忙於經濟調整回覆,無暇顧及德國的暗度陳倉。英法兩國害怕再次陷入戰爭泥潭,因此禍水東引,把的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蘇聯當時作為國際社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一直處於帝國主義的圍堵之中。法國一戰後,國家的工業設施破壞殆盡,國庫空虛,人員傷亡巨大,因此法國不想再介入國家衝突,於是採取了觀火的態度。英國首相張伯倫也是僥倖心理,想採用無實力的外交政策來維護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將綏靖政策推向極致,加劇了德國的猖獗。再說蘇聯的態度,蘇聯在一戰後與德國關係非常密切,涉及到軍事,經濟各個方面。但對德國還有一定的防備,修築了"東方防線",來應對的德國強大的軍事威脅,但是二戰初期的閃電戰直接打蒙了蘇聯!美國與英法一道,積極推行綏靖政策。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怎麼沒抵抗?西歐重要的幾個國家如法國、荷蘭、比利時都對德國進行了抵抗,還組成了聯軍,只是實在打不過德國,打輸了而已。

    我們可以先看看西歐有哪些國家,狹義的西歐包括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摩納哥,但文化上一般還會將德國、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這些中、南歐國家划進去。

    按照這個西歐的地理劃分,自德國入侵波蘭以後,英國、法國、就已經結成了同盟,比利時、荷蘭也在同一時間開始了對德軍的抵抗。可以說除了愛爾蘭、盧森堡外,西歐國家都加入了戰爭,而奧地利被德國吞併、義大利是德國的盟友、西班牙與葡萄牙都表示了中立。

    下面還是一個一個來簡述這些國家在二戰中的情況吧:

    英國

    英國完全不必多說,他們是二戰時鐵桿的盟軍陣營,與德國一直戰鬥到了最後,期間經歷了法蘭西戰役的失敗,透過敦刻爾克撤退撤走了大批軍隊,隨後與德國展開了不列顛空戰和海上絞殺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法國

    二戰前的法國號稱是“第一陸軍”,牛氣哄哄,還耗費了相當多的財力建造了超級要塞“馬奇諾防線”,德軍入侵波蘭後,英法一同對德宣戰。結果德軍從阿登山區神兵天降,一下就把聯軍切為兩半,英軍逃跑,荷蘭、比利時自顧不暇,法國抵抗了一陣便投降了。一部分人搬到維希辦公,一部分則在剛果建立了“自由法國”,最後跟著盟軍一路殺回了巴黎。

    荷蘭

    荷蘭在二戰中比較無奈,他們在戰爭爆發時選擇了中立,但德國壓根不理這茬,還在荷蘭已經準備投降前對鹿特丹進行了大轟炸。荷蘭在1940年5月15日停止了抵抗,但他們的殘軍仍然與英法聯軍匯合,進行了最後的抵抗。此外不少荷蘭艦船也加入到了敦刻爾克撤退之中,運走了相當多的人員。在本土淪陷後,荷蘭在東方的艦隊也因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田與日本發生了戰爭,陷入到太平洋戰爭中。許多荷蘭的民眾以美軍協同軍的身份參加了瓜島等戰爭,而本土的荷蘭猶太人則遭受到二戰最殘酷的屠殺。

    比利時

    德軍攻擊法國路過的阿登山區就是比利時的,而比利時這個國家在歐洲以山地要塞聞名,早在一戰開始時德國就選擇了幹掉比利時,二戰時依然走的是這條路,正如希特勒親口說的:“如果我方佔領了荷蘭和比利時,那麼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就非常有利了”。德軍入侵時,比利時的軍隊幾乎沒有反應過來,所以很快就投降了。但依然有不少比利時殘軍也加入到了英法聯軍的隊伍中與德軍繼續鏖戰,敦刻爾克撤退時,因為離比利時較近,所以也有不少比利時船隻加入了運輸,約有3.3萬比利時軍人被運到了英國。

    順帶說一點,後來美軍101空降師苦戰的巴斯托涅就是比利時的阿登山區,而戰時有不少比利時人參加了黨衛軍,並且被俄羅斯爆出有些人戰後還在拿戰傷津貼。

    愛爾蘭

    愛爾蘭當時在與英國鬧獨立,儘管身為英聯邦國家,但它比起印度、海峽殖民地、澳洲、紐西蘭對英國本土的態度更差,骨子裡充滿了不信任感,反倒與德國套了不少近乎。在愛爾蘭眼裡,英華人卡了他們的運輸線,還阻了北愛爾蘭的“脫英”,是一等一的惡棍。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英國宣戰,英聯邦也跟著宣戰,愛爾蘭忙不迭的給希特勒拍電報,告訴他愛爾蘭是中立的。

    摩納哥

    摩納哥是個法國身邊的小國,這個國家到今天存在感都不強。正因為國小力微,摩納哥選擇了“法國幹啥就幹啥”的態度,所幸法國投降的快,摩納哥人還沒舉起槍戰爭就結束了。之後義大利人佔領了摩納哥,摩納哥被建起了法西斯政權,而他們的皇室則成了貝當的維希政府的難兄難弟,國王路易二世常年待在巴黎,不過路易二世的王孫蘭尼埃卻一直在支援盟軍的戰鬥。墨索尼裡崩盤後,希特勒命德軍接管了摩納哥,之後被盟軍解放。

    盧森堡

    盧森堡是個美麗的國家,但也是比摩納哥更憋屈的倒黴蛋,有句話叫“德國每次打法國,都要順帶打比利時,每次打完比利時,就順便佔領盧森堡”,所以,盧森堡是“德國一宣戰,馬上就投降”,以此保全了自己小小的大公國,也令盧森堡沒有怎麼經歷戰火的蹂躪。

    不過,實際上盧森堡也就一戰時跪過那麼一回,二戰時他們壓根就沒投降,而是德軍一入侵,女大公就帶人跑了,她們先跑到法國,看到法國不穩定,便馬上又跑到西班牙,西班牙是德國的盟友,覺得不保險的女大公幹脆取道葡萄牙跑到英國去了。總之,按照盧森堡人的邏輯,他們一直都沒有慫,盧森堡人在英國本土抵抗著德國呢。

    可別小瞧這位女大公,正是因為盧森堡的活躍,戰後他們還成了北約的締造國。

    奧地利

    奧地利在二戰前就與德國勾搭上了,畢竟他們都是日耳曼人為主體的國家,在一戰時代,奧地利王國與德國之間也是好得蜜裡調油。而且希特勒就是個奧地利人,兩個國家間如果不是一戰後的條約限制,恐怕早就合併成一家人了。因此二戰前德奧很快就推進了合併,奧地利融合成了德國的一部分。

    葡萄牙

    葡萄牙在二戰時代選擇了中立,而且硬是頂住了壓力,沒有投入到戰火中去。他們與英國的關係很好,卻又比較認同納粹的主張,但葡萄牙最大的矛盾並非軸心國和同盟國的陣營,而是西班牙人的威脅,他們一直在防範弗朗哥政權的攻擊。對於盟國和軸心國來說,葡萄牙沒啥兵員,也沒啥物產,更沒地理優勢,倒是航運上還可以讓這個“中間國”幫忙幹不少黑活,所以也就沒有過分的施加壓力,保持了葡萄牙的微妙平衡。葡萄牙也藉著這種搖搖晃晃的中立態度,遏制住了蠢蠢欲動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

    實際上西班牙的戰火已經燒過一回了,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內戰打得如火如荼,簡直成了後來二戰的新戰術、新武器的驗證地。德、蘇、美、英、法等列強都不同程度的干涉和支援了這場戰爭,所以也有人將西班牙內戰視為“小二戰”或“二戰前奏曲”。

    然而德國越打越慫,西班牙也就越看越慫,始終保持著中立,連德國想借道打直布羅陀都死活不肯。

    所以說,二戰時各家都有難唸的經,能參戰的都參戰了,能被德國拉攏的也都拉攏了,剩下的能抵抗的當然也抵抗了,他們並不是沒有聯合,而是連英法這兩尊高玩都倒臺了,剩下划水的還能擋的了發瘋的德國麼?

  • 4 # 南雷霆峰

    二戰西歐各國面對希特勒德國的入侵,為什麼不聯合抵抗入侵?

    應該說德國1939年入侵了波蘭之後,西歐主要國家英法就對德國宣戰了。而且英法聯軍也已經在荷蘭比利時一線組織了防線,其中向荷蘭派出的是團級部隊,在比利時派的是師級部隊,有好多萬人,與比利時軍隊駐守在比利時的阿登山區要塞群。可見當時西歐國家已經聯合起來準備抵抗德軍入侵了。

    尤其是要說到英國,德國從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到入侵波蘭開始,《慕尼黑協定》成為一紙空文,其首相張伯倫的“綏靖主義”政策遭到可恥失敗,議會無一不嘲諷他“我為英國帶來了光榮的和平”這句話。隨後張伯倫辭職,強硬派海軍大臣丘吉爾成為新首相,言辭激烈地譴責德軍的入侵行為,並派了二十多個師登陸法國,組成了英法聯軍。

    但是,英法在西歐國家的防線,除了馬其諾防線,在強大的德軍面前根本就是紙糊的一樣。

    先看荷蘭,根本就是準備不足,先宣佈中立,但是希特勒不理,對荷蘭狂轟濫炸,並發動進攻,一個最險要的要塞,吹牛說“十年也攻不破”,結果希特勒派個特種兵空降營,從天而降,就佔領了。荷蘭王室流亡英國,政府宣佈投降。英法聯軍幾個戰鬥團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下撤回法荷邊境,並加入駐軍加強防守。

    比利時阿登山區,有英法比三國十多萬部隊,但是德軍有幾十個師,有強大的火炮,轟炸機,怎麼打?再加上德軍坦克從山區森林壓倒樹木,穿插過來,讓聯軍目瞪口呆。

    在付出了慘重傷亡後,英法比聯軍只好往法比邊境撤,隨著首都布魯塞爾被佔領,比利時只有投降德軍了。

    只簡單講三條理由。

    1,德軍閃電戰威力太強,而且繞開了德法邊境的馬其諾要塞群。

    2,德軍坦克裝甲車集中使用,又有古德里安,隆麥爾二位戰車之神。而英法裝甲部隊是配合步兵的,戰術思想不對。

    3,到最後,法國已經崩潰了,巴黎幾乎是不設防投降了,德軍大搖大擺開進來,除了敦刻爾克,法國的戰鬥幾乎都是零星槍聲了。

    其他西歐國家,在德軍“閃電戰”威力之下,要麼是望風而降,如丹麥,盧森堡,摩納哥等國,要麼宣佈中立,因為沒有戰略價值,或沒有利用價值,德軍也是懶得動手了,象瑞士,葡萄牙等國。

  • 5 # 不正經的軍棍

    聯合了,抵抗了,但是晚了。

    如果單純從二戰這塊來講,希特勒入侵的西歐國家主要就是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再加上一個夠不到的英國。這些國家除了法國以外,歐洲本土上的都是小國,小到不能再小了的那種,盧森堡就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荷蘭比利時有三四萬平方公里,完完全全的小國。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幾個國家再聯合也聯合不到哪去,地盤就那麼大,而且這幾個國家其實就是德國入侵法國時的必經之路,滅法國就必須滅了荷蘭比利時等國,德國的主要目標就是法國。德華人的設想是,擊敗法國,然後同英國議和,但是就是這個算盤沒打成,英國就是不和他議和。

    西歐各國的如意算盤

    其實早在戰爭爆發前,法國就想和比利時聯合,結果比利時沒同意。提到法國戰役,就必須提一下法國這個好鄰居比利時,如果比利時能夠堅決一點,很可能德國入侵就不能成功了。

    比利時這個國家呢,開始的時候宣佈自己永久中立,而後來一戰德國戰敗,自己又跟著法國去制裁侵犯魏瑪共和國,這其實著實有點投機了。而後來1935年,希特勒重整軍備,全歐洲都看到了德國的野心和威脅了,比利時一看事情不妙,立馬又宣佈自己永久中立,避免自己在德國進攻法國的時候被波及,希望德國能夠尊重自己永久中立,算盤打得還是比較如意。

    而法國這邊呢,他修了個馬奇諾防線,就在和德國接壤的地方。這個馬奇諾防線其實也是法國內心不懷好意的結果,怎麼個不懷好意呢?德國根本就是很難攻破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就是逼著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繞路到比利時等低地國家進攻法國,然後英法比軍隊在比利時和德國決戰,打一場消耗戰。這樣的話,打消耗戰,自己佔優,而且戰爭還是在比利時打的,沒燒到自己家,算盤打的其實比比利時還如意。

    等到二戰爆發,法國想派兵進入比利時,加固要塞,其實就是想在比利時和德國打。結果呢,比利時搖搖頭,說我永久中立,你們別進來。雖然比利時拒絕了法軍入境,但是英法主力仍然陳兵於法國北部的法比邊境,隨時準備過去。比利時這樣做,對德國方面的意思就是,“我沒和法國合夥,你別打我”。但是希特勒嘿嘿一笑,我不從你這裡打,難不成我要讓古德里安硬剛馬奇諾防線麼?天真,別忘了你以前還收拾過我,你忘了,我可沒忘。

    就這樣,法國戰役開始,德國C集團軍群正面佯攻馬奇諾防線,這個其實是在英法計劃中,然後B集團軍群北上進攻荷蘭比利時,比利時立馬傻了,最關鍵的其實也就是這一步,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馬跨過法比邊境,增兵荷蘭比利時,這個其實也是按照法國所設想的劇本走的。但是他這個劇本里還有一塊就是,阿登山脈無法逾越,德軍主力過不來,結果就是這裡出問題。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進攻荷蘭比利時,這些在法華人的劇本里,但也在德國的劇本里,只不過德國的劇本里多了一條:A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盧森堡,從阿登山脈穿過,直插法國腹地。這點是誰都沒想到的,法華人曾經考察過,認為阿登山脈中,德軍過不來。

    其實德國進攻西歐的時候,西歐幾個國家聯合了,但是太晚了。如果德國進攻之前,法軍能夠陳兵比利時,這樣的話,留給德軍進攻的空間就會更小,即便A集團軍群穿過阿登山脈,英法軍隊也有足夠的力量去支援,但是很不巧,英法主力被帶跑了。

    西歐各國,各懷鬼胎,才讓德國的如意算盤打成了,成就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這個其實不用從軍事角度考慮了,這叫人心、人性,自私自利的心態去對待一個強大的敵人,最後,自食惡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辦理居住證需要哪些材料和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