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牙牙小語

    是不是“唯一”我不知道,但古彝文確實還活著,而且還在廣泛使用。

    目前古彝文使用最廣泛的地區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這也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共有彝族人口近三百萬!由於聚居區彝族群眾幾乎佔了100%,這裡龐大地區和人口的第一語言就是彝語。

    古彝文的載體主要是彝族各類經文,使用者主要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畢摩”。使用場合主要是進行祭祀和節慶、婚喪等。

    畢摩屬於世襲,在彝族聚居區有崇高地位。為什麼古彝文的普及難呢?原因很多,但一大主因是古彝文枝系太多。出於門戶之見,畢摩在傳承的時候,為避免被別人學去,往往會把關鍵地方進行改變,只有自己一系能夠知曉,也就是生造字。這就造成了各家畢摩傳承的文字不盡相同。

    但古彝文的古老傳承,已經成為一大奇蹟。往前倒推,能夠傳承和使用這麼久,也許也不乏“自珍”之功,這之間的功過,就很難說得清了。

    目前全國通用的規範彝文,是涼山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整理規範,並由國務院批准釋出的。

  • 2 # 文開石

    古彝文是活著的古文字,這個認識是錯誤的,至少是片面的。

    它不具備推廣普及的必要性。

    現在找到的古彝文,據說最早的是彭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一萬年。

    但是識別率並不高,所謂的活著的,量大的,都是後來的古彝文,識別難度和甲骨文、商、周銘文差不多。

    就因為一個早,開始近乎瘋狂的推崇,什麼破解外國刻文呀,破解國內刻文呀,是世界古文字的源頭呀。其實只不過古文字大多用的都是音表型別,古彝文也是。遠古時期,都是畫畫,自然會有相同的地方,我看見牛,畫個兩個犄角四條腿,你不可能畫上三條腿帶翅膀。

    出於各種原因,相當一段時間,四川貴州方面盲目的推崇誇大古彝文,實際上對古彝文的保護和研究,起了很不好的作用。

    古彝文受到推崇,更多因為它是原生文字,不是借用和摹仿漢字的產物。是獨立發展出來的。

    別說古彝文這麼冷僻小眾的研究,就算建國後的以它為基礎的“彝文規範方案”,都是一個合併妥協的產物,以為之前的古彝文,寫法用法極其不統一,畢節和涼山的彝族,如果用彝語,相互之間都很難溝通。

    貴州畢節、四川涼山,這是彝族主要居住地,我因為工作原因去過幾十次。當地連彝語都處於一種逐漸消退的狀態,歲數大的還好,小孩子很多會聽不太會說,會寫的就更少了。

    作為一種原生態的獨立的文字文化,需要保護,需要研究,但是要說推廣普及,不具備什麼社會意義。

  • 3 # 鹹傑紀實

    有關彝文我不久前曾經在攀枝花開往普雄綠皮火車上,問過一個正在讀高一的高中生。當時她正在車廂裡看彝文漢文字典。其實就是比較簡單裝訂印刷的小本本。我與這個女孩兒攀談很久有關彝文文化。女孩兒告訴我,現在她們高考要考彝文,但自己以前從來沒正經學過。因此現在學起來難度很大。但女孩兒跟我說,雖然自己彝文文字掌握的不多,但彝文文字發言我懂,剩下來就是自己死記硬背。我看彝文都是條條框框,說不好算不算象形文字。女孩兒告訴我,自己將來考大學最想學法律。女孩兒說她特別想成為一名彝族女律師。圖片中手裡拿著彝文字典的就是這個小女孩兒。祝福女孩兒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律師。

  • 4 # 達摩克利斯的爺爺之劍

    目前發現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萬年。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併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但由於多種原因,現在貴州能識別彝文的彝族老人越來越少,認識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為不認識漢文,對古老彝文典籍翻譯不出來,古彝文研究隊伍嚴重匱乏。有關專家呼籲國家和有關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隊伍建設的力度,儘快搶救古彝文這一民族文化瑰寶[1]。

    截至2008年12月底,考古工作者已在全國29個省、市、區考古發現或陸續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器、巖畫、服飾上的古夷(彝)文字,即“刻畫符號”[2]。

    據統計,目前,已經先後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北京、上海、重慶、香港、海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臺灣、江西、內蒙古、寧夏等29個省、市、自治區和地區陸續出土或發現了大量的古夷(彝)文字。這些文字早期被考古發現時,都一直被認為是“難以解釋的文字”,或被說成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國外考古專家稱其為“外星人留給地球人的資訊密碼”[2]。

    彝文文獻書寫格式為左起直行,多無標點。其文章風格,誠如楊成志先生在《雲南羅羅的巫師及其經書》一文中指出:“羅羅經的語句,多系五言,意義簡樸,音韻自然。且段落分明,毫無錯亂。雖其中有長短句,要之,朗誦起來,也極合著節奏,純是一種方詩詞的上品!……至其字畫的方勁和秀麗,更可做中國文字學家的參考品。擁有誠如上述文獻的彝文,屬音節表意方塊文字,在明、清以來的漢文史志中常被稱為“鑾字”、“韙書”、“羅羅文”、“貝瑪文”、“白馬文”、“畢摩文”等。彝文在彝族歷史上曾有過統一或約定俗成的通用時期,但隨著彝語方言、土語的產生及其與日俱增的差異,作為記錄彝語符號的彝文,亦形成了各具方言、地區特色的多流派,有如戰國時代的漢字六國文。不同的彝語六大方言相互通話有困難,掌握不同流派的彝文,相互閱讀文獻亦不易。不同方言、地區間彝文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使用的單字多少不一。常用字與異寫字區別不一;同意近音的彝文寫法不一;形同音異義不一等。但這些差異畢竟不是不同文字性質上的差異,所以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彝文字型書寫規律與漢字相同,但無謂偏旁和部首,唯將書寫的首先著筆的第一筆或第一部分筆劃稱為主筆。彝文造字是於不同主筆的不同部位分另加以不同筆畫而形成若干獨具形、音、義的單字,彝文主筆最常見的有二十六種;彝丈(文)有獨體與合體兩種,合體字較少,獨體字則佔百分九十以上,因而筆體較簡,二至五劃的字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八劃以上的字極少;彝文字型富於變化,但有一定的造字規律,首先,彝文亦如漢字“六書”,有少量的象形、指事、會意及大量的通假字。“通假”不是造字法,是音節表意文字發展到一定的成熟階段,為適應語言的需要出現的用字法。彝丈通假現象普遍,不但“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而且往往“本有其字”卻不辯字義地“依聲託事”。彝文的通假借用,改變了它的表意性,所以嚴格他說,彝文是表意為主而兼有表音的文字。

    為了加強人類古文字遺產的拯救、研究與保護,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邀請了兩岸有關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參與討論,連續三次召開“中國古彝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香港)研討會,最後於2009年8月22日在香港正式形成《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鑑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

    該評鑑與建議報告一個階段性的評鑑結論是:中國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併列,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課題組還透過以上這份《報告》,提出了中國古彝文依託主要歷史方言區整體申報世界記憶遺產(世界記憶工程名錄)的建議。

    該課題組組長、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秘書長吳淳說,《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鑑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是依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獨立研製的《世界古文字珍稀遺產價值體系――試行體系》中有關指標、方法、流程,依託和參考大量專業性、史料性、考古性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而完成的。

    《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鑑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課題組,依據保護人類珍稀文化遺產的主旨精神,遵循系統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形成了古彝文字專項評鑑指標系統,以六項核心評鑑單元構建了研究評鑑矩陣模型。

    課題組對古彝文研究評鑑系統主要從古彝文的生命力――“長度”、古彝文字的影響力――“寬度”、古彝文字的文化力――“厚度”、古彝文字的傳承力――“活度”、古彝文字的穩定力――“定度”、古彝文字的價值力――“值度”等六個維度對彝族文字進行了全面、科學的定量與定性評鑑。

    該課題組選取了全球公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進行比對參照,如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國甲骨文、古瑪雅文字、腓尼基文字、哈拉般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里亞字母等;選取了香港發現的貴州畢節地區《彝文字典》(1978年手抄油印版)作為彝族文字樣本,與選取的世界古文字、國內4個考古區的遠古文字文化符號進行對比;從上百篇專家學者論文中精選了14篇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資料作為參照佐證。

    從文字長度――生命力指標評鑑分析認為,支援中國彝族文字走過10000年以上時間“長度”的觀點在學界上比較認可。原始古彝文的創制和出現時間大致可推算為7000-10000年或以上。

    從文字的寬度――影響力指標評鑑分析認為,彝族文字曾在中國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根據最近國內相關考古研究成果的新聞報道,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發現了古彝文刻畫符號。截至2008年12底,中國考古工作者已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山西、青海、西藏、新疆、北京、上海、重慶、海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內蒙古、寧夏、臺灣、香港等29個省、市、區考古發現或陸續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器、巖畫、服飾上的古夷(彝)文字“刻畫符號”。課題組認為,古彝文的足跡在遠古時期與中古時代曾經覆蓋中國90%以上地區。透過對比研究,發現4000多個甲骨文中有600多字與彝文的形義相同。

    此外,該課題組認為,法國境內阿爾卑斯山脈中的10萬幅左右距今3500年以前的巖畫,許多牛耕圖案及描述表達的意思,與雲南九鄉崖刻的影象幾乎完全一樣。雲、貴、川、桂的許多彝族畢摩和古彝文字專家能夠用彝族文字解讀被稱為世界古文字蘇美爾文字、腓尼基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里亞字母、塞普勒斯字母中的一部分。貴州省畢節地區還有不少學者也能部分解讀出距今數千年的世界古文字。

    在國內,彝族許多畢摩和古文字學者能夠對中國甲骨文、西安半坡彩陶刻畫符號、三星堆巴蜀圖譜、印度考古出土的古印章、復活節島石像文字等等,都能夠進行一定的語法、語意、字義上的破譯解讀。這些,活生生地提供了彝族文字能夠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對話交流、可能是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或重要同源的現代例證。

    從文字厚度――文化力指標評鑑分析認為,歷史上中國少數民族曾創制並使用過的30幾種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與文獻數量最多、體量最大、底蘊深厚、內容豐富、體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彝文的典籍涉及社會各個層面且內容非常寬厚。從文字的厚度與文化力上看,彝族文字可謂在世界古文字中首屈一指。根據統計,彝族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字數最多、體量最大的古文字。目前,《彝文字集》共收錄彝文單字87046個,而世界古文字沒有一種文字能夠達到這樣的體量。因此,課題組認為,彝文真正體現了能完全承擔彝語言載體的功能,是發育比較成熟、穩定和具有厚實飽和度的文字。

    從文字活度――傳承力指標評鑑分析認為,古彝文與其它任何古文字相比的優勢在於“活”,儘管其它古文字都一一不復存在,其它世界上的古文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屬於消亡型別或整體形制過渡變化了的文字,而古彝文至今還鮮活在人間,被當代彝族人等活學活用。課題組認為,有萬年曆史的古彝文至今依舊保留古代固有型制在中國大西南比較廣泛的地區活態傳承,實屬人類文字發展歷史上的奇蹟。彝族語言文字的活態教育仍在現今彝族方言區普及,這是一項最重要的文字活度――傳承力體現,反映了政府對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導向。雙語教學是彝族文字得以保護傳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從文字定度――穩定力指標評鑑分析認為,圍繞古彝文歷史、特徵、體制、人類貢獻率等諸多方面所表現的文字定度――穩定力來看,中國目前有800多萬人口,國外彝族人口已有近100萬。長江、珠江上游流域是彝族的主要生息片區。彝族人口眾多,生息地域廣泛,歷史上曾經建立過自己的國家,文化底蘊十分悠久而豐厚。課題組認為,彝族文字發育很早,彝文古籍不僅收藏量大,而且富有特色,形制穩定。彝族文字與包括中國甲骨文在內排列前茅的世界文字具有同源性,發展源流均表現出“圖畫――符號――文字”的過程,具有世界古文字的形成基礎。目前,可證為世界古文字行列中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世界古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語言文字瑰寶之一,是世界古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字值度――價值力指標評鑑分析認為,全世界大約有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相比之下,中國彝族文字所表現的極強的生命力、影響力、文化力、傳承力,令人震撼。課題組認為,世界六大古文字,目前只有古彝文一項還在中國西南彝族地區存活、傳承、使用,是活化的文字遺產,其餘五種早已經“作古”。該課題組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彝族文字如不加強保護和合理研發利用,也可能面臨傳承困難。因此,課題組呼籲,將彝族文字申請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等級加以保護,刻不容緩。

    臺灣學者、世界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高明達博士說:“參加研究彝族文字,越深入越覺得彝族文字非常古老而有生命力,非常恢宏而有傳承力,當今活用的彝族文字,自古以來體制形式變化不大,不僅是彝族同胞的文化遺產,也是兩岸各民族共同文化遺產,是世界級別的記憶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該課題組總指導、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世界遺產研究院執行院長喬惠民說:“中國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靠了諸多過硬的歷史資料及其它專家既有研究成果作支撐。相信在繼續獲得大量充分資料、論據的支撐下,中國古彝文,包括彝族文字文獻整體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是可行的。”

  • 5 # 李定國大明

    涼山州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看不懂這篇彝族,所以它是死文字,有兩個冕寧縣的彝族女孩經常莊座火車,我讓他們寫出冕寧的彝文,她們寫了半天也寫不出來,其實筆畫很少,反而漢字冕寧她們能寫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更新後無法開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