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ydouz

    個人觀點:中外教育差別很大!中國目前的國情決定了國內的教育更多的是應試教育!絕大部分的學校,家長,孩子只關注成績的好與壞!這就導致教育出來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心和創造性!將來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國外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個性的發展!包括學校,家長和孩子本身,都會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特長來選擇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 2 # 劉濟物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包括教育在內。中外教育的不同,根本原因是近30年中國處於快速工業化發展階段,而發達國家從工業化過渡到後工業化時代了。

    快速工業化階段,需要的是懂得基本知識和思維能力的勞動力,這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由來。

    我們70-80後這一代,就是這種應試教育的產物:數理化非常好,線性思維的人非常多,典型思維習慣就是非對即錯。同時缺乏藝術細胞,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壓力巨大,不懂得生活的樂趣。

    而我們的孩子,正處於競爭性教育(應試教育)向後工業時代的共生教育(素質教育)階段。這是產生教育焦慮的根本原因:快速工業化,沒有給我們時間轉變思維方式。孩子變了,我們卻停滯不前,用自己的經驗指導孩子,弊端叢生。加之教育改革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教育產業化更是加重這一矛盾。

    推薦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文章節選附後。

    題目: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不同教育形式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用爭;只要一個社會的經濟趨於低速增長,應試就註定要走向衰亡;中國教育的改變,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我一直以為,應試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傳統和文化決定的。比如,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應試為主。

    但是,我最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秘密:

    原來,應試教育其實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更加緊密。隨著經濟的平緩,應試教育註定衰亡。

    01

    經濟快速發展

    會考試的人就得勢

    我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嚇了一大跳:為什麼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會考試的人就會得勢呢?

    我就馬上聯想到,我們父母的那一輩人,他們那個時候,別說會考試了,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那個時候,農民、工人、軍人最吃香;後來呢,到了80年代,經濟開始發展了,大學生也就成為了天之驕子了。這還挺有趣的。

    不過,我又想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不是有特殊的因素嗎?那麼,到底經濟發展和應試有沒有特別的關係呢?

    其實,我們細細研讀歷史,才發現,所謂的“應試教育”,並非是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傳統。

    近代的歐洲,隨著工業、商業的發展,應試教育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為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裡,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就會急需人才。任何一個能考高分數,擁有好成績的學生,就很容易被快速地僱傭。

    又由於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每個人的命運都更容易快速變化。很多人真的靠著考的高分數,上了好學校,然後從好學校畢業後找了好工作,透過好工作跨越了階層,過上了好日子。

    工業主義形成了金字塔型別的人才市場,就是少數精英分子加上多數單純勞動者所組成的。這就導致了當時的教育,就是以考試競爭為主,培養少數精英,維持多數普通學生,淘汰學習不好的差生。也就是所謂的學歷社會。

    後來,歐洲國家的經濟進入到了平穩、低速的發展時期。社會上不再大量地需要快速搶佔人才資源了,素質教育也就應運而生了。

    我們再來看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日本,還有“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南韓)騰飛的時期,也是如此。

    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在那個時期,人才不夠用。於是,有高學歷的人,就很容易脫穎而出,得到好工作。然後,捧上了金飯碗,享受了十幾二十年的紅利,獲得了高收入,跨越新階層,過上好生活。

    所以呢,在那個時期,就催生出以考試為手段,以成績為準繩,迅速篩選人才的教育機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每個人的學習慾望都很強烈,因為學習好的確可以改變命運!

    當時的調查顯示,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學生們對學習的熱情,排在全球第一。這並非是家長和老師威逼利誘的結果,而是每個孩子真的看到並深信不疑:只要學習好,就可以贏得人生!

    02

    經濟放緩了,人才也多了

    好成績還有用嗎?

    但是,現實也很殘酷,當經濟發展趨於平緩之後,教育不再成為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學習的熱潮也就隨之降低了。

    到了90年代之後,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國家經濟基本停留在2%以下的增長,而日本孩子的學習慾望,也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世界第一,變成了世界最低的之一。(根據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的報告)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GDP經過二三十年的連續高增長後,會出現經濟增速的回撥。隨著經濟日趨穩定,社會階層也基本固化。

    同時,社會上需要的人才,逐漸不再以學歷為核心要求,而是更加註重實際的能力。於是,得高分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就能夠得到好工作,也自然,也沒有了高收入、跨越階層的作用。

    我忽然想到,中國的留學生好像也印證了這個規律呢。

    從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到了今天有幾十年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從GDP上看,其增速也從兩位數的13左右,逐步降低到了8左右,這幾年,降到了7以下。也就是說,經濟的增速,十年以來,下降了一半!

    ▲2007年開始至今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請注意,這並不是說中國的經濟不景氣了,而是我們經濟總量越來越大了,任何在這個總量上的哪怕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二點增幅,就已經很了不起了。(2016年,美國1.49%,英國1.94%、法國1.19%、德國1.94%)。

    那麼,我們來看看留學生的境遇,是不是符合經濟放緩好成績不再吃香的規律呢?

    中國最早一批80、90年代的留學生,尤其是留學英美國家的學生,都被冠以海歸的名頭,只要是從海外回來的,都被各大公司追捧。接著,到了2005年左右的時候,海歸已經開始出現在中小型的民營企業裡了。到了2010年,隨著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外企在中國的勢微,影響了一大批海歸人才重新找工作。

    而到了這幾年,我已經很少聽到“海歸”這個很高大上的詞彙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在國外上過幾年學”這樣很樸素的說法了。

    海歸作為當時最優秀的人才的代表,隨著經濟的放緩,以及這樣的人才越來越多,已經不那麼吃香了。同樣的,過去“只要是大學生就會有好工作”的時代,也早已遠去了。現在很多大學生同樣面臨著工作越來越難找的情況,甚至很多大學生,一畢業也就失業了。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對東亞各國而言,教育的自由等於競爭的自由,教育的權利等於參加競爭的權利,教育的平等等於競爭機會的平等。

    實際上,只要是競爭的教育體系,這根本就不可能達到。

    03

    過上好日子的孩子

    不愛學習了怎麼辦?

    如果一個國家,一直都保持著高速的經濟發展,這樣的教育是可以持續下去的。但是,事實上,這種情況最多持續20到30年,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那麼,教育就要隨之重新調整,否則的話,整個社會都會受教育所累。

    在南韓經濟快速發展的70年代,應試教育就已經達到了影響國家發展的地步。首爾的八成中學生,因為應付考試競爭,學習壓力過大而造成身體出現了問題;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的收入都交給了補習班。於是,政府教育改革,推動“平等化”的教育,廢止了高中入學考試,並明文規定禁止補習。

    ▲佐藤學分析,二次大戰後,日、臺、韓、港、星,一直到近期的中國,經濟都曾快速發展,教育必須非常有效率,發展出以考試、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方式。但現在社會環境改變了,這種競爭激烈的教育思維,將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減少,學習慾望更嚴重降低。

    日本經濟放緩之後,孩子們都不愛上學了。上世紀90年代之後,根據調查,日本小學高年級和中學裡的孩子,厭學的達到七成以上。每年針對1萬名小學四年級以上,高中三年級以下的學生進行閱讀調查,幾乎每年都重新整理最低記錄。中學平均一月三本書,後來百分之六十點中學生,每月不到一本。到了高中三年級,百分之七十一個月讀書為零。

    正因為所有的國家都遇到過這樣的歷程,日本、南韓等迫切地在進行教育的改革。其核心目的,就是把考上好學校的競爭教育,改革為發掘每個人的價值的民主教育。

    這場席捲東亞地區的教育改革,並不是幾個教育家的臆想,而是形勢所迫,不得不改。

    透過應試教育,去改變命運,往上爬、跨越階層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以後,只會更加少。這並不是教育的錯,再公平的教育,也不能夠保證成績好的學生就能夠成功——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佐藤學認為,大學生變成「人形墓碑」,反映了內心對於學習是失望的、孤立的,因此,東亞國家的教育必須由「競爭教育」轉變為「共生教育」,並且從「有目的的教育」發展為「有意義的教育」。

    日本就開啟了一場教育的革命,主要去解決三個核心的問題:

    一、競爭教育要變成共生教育;

    二、量的教育要變為質的教育;

    三、有目的的教育要變成有意義的教育。

    也就是說,與其讓孩子為考高分找好工作去學習,不如讓他知道學習的本質不是為了進好學校賺更多的錢,而是學習對我的人生有何改變,對社會發展有何貢獻。

    在應試的教育中,我們勉強為了考試而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辛苦大於快樂,順從多於批評,重視重複多於創造。

    但是,如果真正讓孩子自己熱愛學習,他們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自我的價值。從而,任何的知識和能力,都將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剛剛開始的時候,這項改革在日本不被接受,在1000多所學校的推行遭遇到了失敗。但是,隨著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這項改革迅速得到了認同。

    20年前,日本的很多私立學校,主要的宣傳就是考上東京大學。但是,這些學校近年來幾乎都失敗了。現在最成功的私立學校,反而是迴歸到教育原點,不強調升學的學校,比如筑波大學的附屬小學、中學,反而進入東大的比例最高。他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改革了應試的教育體系了。

    ▲ 佐藤學提出「學習共同體」的願景及模式,20多年來他陸續造訪30國、約3000所學校,希望改變老師教學趕進度,以記憶背誦的傳統學習方式,進行「學」「教」翻轉的靜悄悄的革命。

    僅僅十年之後,日本就有近4000所學校在引入這種對應試教育的改革。並且,因為有同樣的社會環境,也得到了南韓、臺灣、新加坡等地高度認同,在東亞國家迅速推行和發展起來了。

    這項改革,不是減負,減少一些考試和作業;也不是快樂教育,讓孩子們單純的開心;也不是單純的素質教育,開發孩子全方位的能力……

    而是要去告訴孩子學習的價值、知識的意義,讓新的教育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質,而不是為了迅速培養合格的人才的工具。只有這樣,教育的變革才有價值,才能夠適應社會對人對需求,也才能更加持久。

    我們的學校,應該提升教育的品質,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利,這樣,每個孩子長大後都會成為這個社會的一部分,共同參與民主社會的建設,這本來就是全世界公立教育的最初目的。

    04

    中國應試的教育

    真的就無法改變嗎?

    但是,東亞國家教育的最大特徵,卻是學校教育為了國家利益服務,用考試競爭的手段迅速篩選適為國家服務、提升國家經濟增長的人才。日本、南韓、新加坡是這樣,中國也同樣是如此。

    我們來看看中國的情況,其實咱們國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

    第一,計劃生育的改革,就意味著中國不再是人多為患,而是急需更多的人才。我們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去PK掉其他人,而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第二、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而不是一味依賴應試教育。我們的孩子,上大學將越來越容易,大學的高學歷,將只是適合做學術研究的人才,而不是高薪和好工作的敲門磚。

    教育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新的時期的教育,必須改變“應試”的模式,否則,學生們的求學意願會越來越低,學習的慾望也同樣會越來越低。

    從最實際的角度來看,我們孩子的教育,必須要保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有生存的能力。而他們成年時在15年、20年之後,那個時候,中國的GDP不可能還在以百分之五以上增長了。

    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亞洲有過日本奇蹟、四小龍、五小虎等等,現在都趴下了。中國的增長率時間之長,世界罕見,但是這不等於它會持續。我們要知道2%的增長率,1%的增長率,甚至零增長率都是正常的、不錯的。

    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孩子大學畢業之後,高學歷、高分數這些選拔的標準,將更加的淡化。

    現在,到了今天,還有40%的中國家長,希望孩子取得海外大學的博士學位。如果你的孩子熱愛學術研究的話自然很好。但是,這絕不是孩子獲得好工作,改變命運、跨越階層的手段。絕對不是!

    我想說,這個世界,不需要那麼多人都要去從一個考場拼到另一個考場,都去拼了命讀博士。自然,也不需要每個孩子都以考上博士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考試越好—學歷越高—工作越好—收入越高,這項標準,註定會消失殆盡。

    這個趨勢,會比你想象的更快的速度,發生在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店客房以什麼方式留住長住客人、、、急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