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而知
-
2 # 沁芳520
我兒子就是一個不喜歡看文字,喜歡看圖片的小孩兒。圖片直觀,文字抽象,所以,幼兒喜歡看圖片。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文字性讀物越來越多,大腦發育早的孩子更喜歡文字多的讀物。
我兒子屬於發育晚的,所以至今喜歡看漫畫一類的書,給他買的文字書,基本擱置。但我發現聽書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我兒子喜歡聽成語故事、伊索寓言等,重複聽反覆聽,聽不厭!
但是他現在對學校課本中的閱讀有興趣了,經常要讀給我聽,並且讀的繪聲繪色,這跟他聽書有關係。
有的孩子天生喜歡閱讀,而我的孩子不屬於此類,那就慢慢培養吧!我是從聽書讓孩子過度的,你們是怎麼做的呢?
-
3 # 語文老師小涓
為什麼要讀書?
1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
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差別中,語言能力和文字的發明是最為顯著的。因為有書,我們不僅可以活在當下,而且也可以和異國的、過去的人們對話。而在與他們對話之後,也許我們還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看悠遠、遼闊的世界。
2.讀書,為了讀書
這個標題看似令人費解的,其實出自胡適先生的《為什麼讀書》——想要理解“書中橫臥著的靈魂”,沒有捷徑,就是要多讀書。經典的書,讀每一遍滋味不同,而唯有每次讀書都反覆思忖,一步步深入,才可以真的理解書中的奧義。而讀書者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也才能越來越深刻。
3讀書,為了解決問題
人生在世,除去最基本的需求,其餘的都需要做選擇:往左走還是往右走?買這個還是買那個?這每一種選擇,其實都是我們遇到的問題,但什麼能指導我們回答、解決這些問題呢?
我的答案是“讀書”。
讀書首先能讓你理解自己面對的“困難”是什麼;其次能讓你想到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能讓你衡量哪一個解決方案是最佳選項……而這就是我們在世界上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或者叫“生活方式”。
-
4 # 牛司令的春天
作為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應該在家庭教育中率先垂範,做孩子的榜樣!即使是做樣子,也要看書,讓孩子知道讀書的樂趣!第二,從小要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勤和孩子溝通交流,講故事講道理,讓孩子知道故事和道理的出處和來源,讓孩子產生探究心理。第三要挖掘孩子的興趣點,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讀物,並讓孩子對讀書內容自己理解,有自己的評價體系,然後加以引導,促使其廣泛的涉獵知識閱讀。第四要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根據讀書內容與孩子交流!
回覆列表
一、 以身示範,與生同讀,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教書,也要重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章雜誌,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給學生讀書的自由,再相機引導,逐漸轉化他們的興趣點
大家知道,學生並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常聽到一些家長嘮叨:“為什麼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奧特曼、武器!’”事實上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有著強烈的閱讀的慾望,只是興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相信學生,先給他們以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慾。
三、讓每個學生都與書交朋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髮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向各種傳媒、電子網路延伸,使之與社會發展、知識巨增相適應。
其次,兒童在進學校讀書之前幾乎“讀得懂”所有“說”出來的書,對書的“聽”的興趣往往會遷移到“讀”的興趣上來。因此,語文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錄音機、電視等視聽媒體多讓學生“聽”書。,從而誘導學生早讀書、多讀書。
第三,語文教師要儘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講《荷葉圓圓》時,我開啟幻燈,出示荷花的圖面,簡介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荷花,在美麗的荷花塘的風景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相應的情緒,情感。
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部動力
要真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能夠自覺地、發自內心地閱讀,還要解決學生的內部動力,那就是靠語文字身的魅力去打動和吸引學生,在有目的和物件的閱讀中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逐步品味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此,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用心去讀;抓精彩重點語段用情去琅琅地讀;抓意境描寫,發揮想像去讀。經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就使學生的文化底蘊不斷厚實,從而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增強。
五、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因此,開展“講故事”、“讀書彙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積累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透過講故事的情境吸引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還遠遠不夠。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
六、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願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低年級學生從開學就為他們設立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可以讓他們看一些圖文並茂的兒歌、童話故事。學完拼音後,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後學生學完課文後,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怎樣讀。
其次,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學生怎樣讀。教師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雜誌,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總之,教師要多引導學生的閱讀內容,鼓勵學生閱讀好的書籍、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並給學生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讀書氛圍,同時要給學生鬆綁、減負,讓學生與書為友。在小學六年學習中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感與趣味的薰陶,張揚自己的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熱愛閱讀可以改變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終身。
一、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好孩子“愛看”的第一批書,使孩子對書產生好感。孩子愛不愛看書,與父母的培養技巧很有關係。在孩子學習閱讀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對提供給孩子的書刊進行精心的挑選,儘量給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的圖畫書,如動物畫冊、彩圖科
二、不宜對孩子的閱讀過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點。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是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對此,家長不必過多的去管他。通常,在這一階段,只要是孩子願意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長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因為,這類表現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閱讀心理,是孩子在閱讀求知的道路上邁開重要一步的標誌。
三、把閱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儘可能為孩子提供輕鬆自由的閱讀環境。
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因此,在孩子的新聞記者過程中,家長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於孩子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型別和範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範圍越廣越好。一般說來,從上小學開始,大部分孩子在閱讀內容的選擇方面已逐漸形成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對此,家長應注意觀察、瞭解和引導,不宜過多地干涉。美國圖書館學教師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閱讀,那註定不會長久。”
四、親子共讀,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
專家們認為,在家裡,父母應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同時,還可經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
不重視長期、大量的閱讀積累是無法學好語文的。科學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總閱讀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一個人擁有的詞彙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閱讀是提高孩子能力,發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創設良好的家庭讀書條件
一個家庭有沒有書,孩子是不是經常能接觸到書,這與孩子是不是喜歡閱讀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條件允許,家長應不嫌“汗牛充棟”,只要是對孩子閱讀有益的書籍,先買好,放在孩子每日見到的地方。天長日久,孩子每天所見都是書,隨意翻翻,慢慢就會對書籍產生興趣。
2、家長要成為孩子讀書的夥伴
身教重於言教,只有熱愛讀書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喜愛閱讀,懂得閱讀的方法,瞭解書籍的內容,這樣才能指導孩子閱讀,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帶動孩子喜歡閱讀。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文章給孩子聽,這樣不僅可以延長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增加孩子的識字量,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覺自願地想去讀書。對於這一點,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認為;讀書給孩子聽的作用“僅次於擁抱”,在這樣的“擁抱”下,孩子的讀書興趣上來了,熱情高漲了,慢慢的,他們對讀書的態度就變成了“我要讀”。
3、調動孩子閱讀興趣
(1)懸念調動法。在讀書時,留下懸念給孩子。聽家長讀了精彩的文章,卻缺少結尾,懸而未決的情節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慢慢他會掙脫家長的扶持,自己自由地暢遊於書海,尋求他的精神家園。
(2)故事梗概法。家長先把故事的大意講給學生聽,引導孩子進行閱讀。例如引導孩子閱讀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事先,家長將故事的大致內容簡單地向孩子介紹,孩子聽了有趣,就會自己去閱讀此書了。
(3)電視輔助法。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孩子的閱讀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家長如能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趁機向孩子介紹相應的讀物,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比較大。例如中央電視臺播出《水滸傳》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對孩子們也產生了較大的衝擊,他們常常討論劇情的發展。針對這種現象,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水滸》.談談一百零八將,孩子們邊讀邊思,邊讀邊議,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苟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輕鬆面對語文學習,助益頗大。
如何指導孩子閱讀
1.充裕的閱讀時間
通常我們閱讀完一本書,會急著想跟別人分享的是:
(1)讀完此書的心情、感受。
(2)讀完此書的收穫。
(3)對此書不解的部分
(4)對此書的評價。
因此,在孩子自由閱讀期間(以一本200頁小說為例,約需兩星期),可以隨機和他聊一下此書。
如“你看到哪裡?我已經看到他們吵架那一段了。”
“你目前讀到的部分,還算有趣嗎?”
“到目前為止,你對男主角的評語是什麼?”
從這樣的閒聊中,偶爾加入自己的個人意見(必須讓孩子知道這是你的個人想法,不是“標準答案”),以便讓孩子閱讀的熱情維持一定溫度。
2.指導孩子做有效的理解
有專家指出,孩子的閱讀是否有效,有三個指標:
(1)是否瞭解自己正在閱讀什麼(正在閱讀的內容有無矛盾、有無意義)?
(2)自己是否對文章有正確解碼(我的理解和書的原意才相符嗎)?
(3)我能不能針對目標來調整閱讀方向(如果我是為了增進作文能力,重點就應放在書中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