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水佛紅河

    古時候,“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漢族民俗認為,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所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魏晉以後,三月三被定為上巳節,後歷代沿襲,逐漸成為漢族人曲水流觴、戶外“春遊”的節日,然而時光流轉,到今天已逐漸淡漠。壯族人在同一天舉行的“歌圩節”則流傳至今,且甚為隆重。

    壯族人喜歡唱歌,這裡的山歌被稱為“壯歌”,或稱“壯族民歌”,多是壯族人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歌謠。壯鄉每年都有幾次定期的對歌集會活動,一般包括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又以三月三這一天最為盛大。相傳壯族的三月三是為紀念壯鄉“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因此也叫“歌仙節”。“圩”意為集市,每逢民歌集會的日子,參加對歌的人往往很多,就好像是唱歌的圩市,故稱“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在巖洞外唱的歌。

    歌圩節一般要進行兩天到三天,地點多在離村寨不遠的空地上,壯鄉的人們用竹子和彩布搭成歌棚,圩場附近村莊的人們還要灑掃庭院,置辦酒席,用來接待外村來的歌手。對歌主體多是未婚的男女青年,老人或小孩則在一旁欣賞助興。每逢三月三,壯鄉里小的歌圩有一兩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歌圩日,家家戶戶都要做五色糯飯,染彩蛋,姑娘們還要趕製繡球,小夥子和姑娘們會穿上節日的盛裝,男的懷揣禮物,女的捧著繡球,成群結隊地去往對歌的地點,歡度歌圩節。

    據史料記載,壯鄉男女在三月三歌圩節上對歌、擇偶、拋繡球的習俗歷史悠久,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土巳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朱輔所著《溪蠻叢笑》也稱:“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這裡記載的“飛綸”,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繡球,五彩豆粟,即現在的五色糯飯,看來早在宋代的時候,壯鄉人的歌圩節就已經是蔚為壯觀了。

    歌圩節上,壯族人一般要抬著劉三姐的神像繞行歌圩場地一週,然後才開始對歌。不管是豪邁的小夥兒,還是美麗的少女,都會用婉轉悠揚的歌聲來抒情達意,歌者多是隨編隨唱,觸景抒懷。先唱“見面歌”、“迎客歌”,探尋對方的來意,“一路唱歌一路來,一路唱的百花開,妹是花開香千里,哥是蜜蜂萬里來”,若是小夥子發現了意中人,便唱“求歌”或是“請歌”,“唱就來,莫學螺螄口難開,莫學螺螄難開口,金口玉牙慢慢開”。女方答歌以後,雙方即開始“盤歌”,也叫“鬥歌”。

    “盤歌”可以說是歌圩節上最令人驚喜的節目,類似於歌唱比賽,男女雙方你來我往,一問一唱,歌唱內容五花八門,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乃至典故歷史、四方名物、花鳥蟲魚,無所不包。有時候女方人少,男方人多,就會把男方分成幾組,對歌者卻只能有一組,於是便會出現男隊幾組“搶歌”的局面。或是對歌過程中有第三組加入,也會和原來的一組相互“搶歌”,熱鬧非凡。男方在對歌中若找到了心中愛慕的物件,便邀請對方退出歌場,再商約會。若是姑娘看中了某個小夥,就把繡球拋給他,既作為節目中的娛樂,又作定情信物。

    看過經典電視劇1986年版《西遊記》的朋友,一定對劇中唐僧母親拋繡球給唐僧父親的畫面記憶深刻,小小的繡球,蘊含著少女無限的情愫,丟擲繡球,也是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在歌圩節上,拋繡球定情同樣別有風味。

    青山綠水映襯下的歌圩場上,單身的男女青年熱情對唱,他們機智問答,絲絲入扣,聲音嘹亮悠揚,山歌悅耳動聽。幾個回合下來,若是有小夥贏得了姑娘的芳心,她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緻的繡球,拋向意中人,小夥子則須眼疾手快,準確無誤地接住繡球,接到後自然還要細細地欣賞一番,再向姑娘拋回去。數次往返拋接之後,如果小夥子也看上哪一位姑娘,就會在繡球上繫上自己的小禮物拋回饋贈女方,贈送的禮品愈珍貴說明小夥子對姑娘情意愈深。姑娘在接住小夥子的禮物時,若是收下,就表示她接受了小夥子的追求。一歌一詠之間,情深誼厚,浪漫無比。

    在廣西的歷史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更是有“歌海”之譽。樂觀勤勞的壯民善於用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據專家考證,壯族山歌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壯民在狩獵時的吶喊,雖然沒有語言,但這正是壯族山歌發展變化的根源。後來,壯鄉兒女在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中逐漸使之豐富固定,成為具有濃郁壯族特色的節日並流傳至今。

    婉轉悠揚的山歌,如同綿延流淌的灕江之水,浸潤著壯家兒女的心田,豐富著廣西人民的生活。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已將每年的三月三日定為民族藝術節,傳統的歌圩正以它無窮的魅力,定格在壯族人民的生命裡,八桂風光,必定會因壯家兒女的歌聲而更有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大眾新款1.5TSI(EA211 Evo)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