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賊說歷史

    寧古塔並不是塔,相傳清朝的皇族有六個祖先在此安家,“六”在滿語中發音與“寧古”相同,“塔”是個的意思。

    發配寧古塔看似只是一句皇帝的一句“口頭禪”,但對於犯人來說簡直就是派自己下地獄。

    從北京到寧古塔,相距4000里路。囚犯每日用雙腳行走50裡,日日不歇,80天才能到,在這期間都是帶著沉重的枷鎖趕路,地形又複雜,

    犯人能活著到達寧古塔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地方是現在的東北,是廣袤的冰封之地,人煙荒蕪,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到處都是森林沼澤雪地等危險地形,還有許多兇猛的野獸,逃跑幾乎不可能。

    所以對於犯人來說,發配寧古塔還不如去死。

  • 2 # 老邪57

    古寧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屬下的一個鎮,長汀鎮,那裡氣候惡劣,人們到了那裡難以生存,主要清朝時,所有犯罪的人,都懼怕那裡。其次還有明朝。

  • 3 # 715457390177張建軍

    寧古塔不是塔,連個塔影兒都沒有,它是一個地名。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範圍,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清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後來寧古塔將軍駐地雖移走,但寧古塔位置仍至關重要,它是滿清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重要戰略要地,不但管轄和保衛著整個黑龍江流域,還負責向流域內的居民收取貢賦。

    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很多犯人,被髮配到這裡,如明朝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因這裡尚屬“苦寒之地”,地廣人稀,大多為駐軍,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再加上水土不服,吃不飽,穿不暖,日日飽受折磨,不堪其苦,加之肉體摧殘,精神絕望,很快死翹翹了,因此,很多罪員寧願去死,有的寧願自盡於獄中,也不願去那個鬼地方。

    在清宮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大臣犯法,或惹怒皇帝,皇帝下旨將罪臣及家眷發配流放,給披甲人為奴。而這個流放的地點,正是“死亡之地”寧古塔。

    罪臣們一旦聽說將被流放到這裡,無不魂飛魄散,頭皮發麻,光“寧古塔”這三個字,都足以令很多人膽裂。

    朝廷將那些犯官及其家屬流放到寧古塔,分配給披甲人為奴,服苦役。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每天都幹很多重苦力活,時常還有皮鞭加身,而且除了冬天,基本全年無休。

    然而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了,天氣嚴寒,缺衣少食,住宿簡陋,生病得不到醫治,那些養尊處優慣了的犯罪官員及家眷們,哪裡能受得了這份苦。

    勞累、飢餓、寒冷、住草棚.....這些都成為他們的催命符,沒有幾個能熬得住的。

    有權有勢、生活優渥的大臣,昨天還在翻雲覆雨,不料一夜之間,滿門鉅變,從天上掉到地上,官員及如花美眷,統統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

    男人給披甲人為奴,沒有尊嚴沒有地位,像牲口一樣,女人則充作官妓供披甲人淫樂。

    因寧古塔遠離中原,當時地廣人少,生存條件惡劣,集市貿易不發達,妓院更是鮮有。清朝為安撫軍心,振作邊關士氣,特地開設了官妓和軍妓,專供邊塞將官們解決生理需求。

    當時由於沒有人願意去那個地方,甚至連妓院都沒人願意去,清王朝只好將犯官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籍,發配寧古塔。

    其實發配到這裡的女人,比男人更慘。

    很多如花似玉的官眷夫人、官家千金、丫環,發配到這裡時,面對如狼似虎、粗魯野蠻的大兵,可想而知,簡直生不如死,很多女人不堪其辱,很快香消玉殞。

    有些正值花樣芳齡的官家小姐,剛到含苞待放的年紀,還不諳世事,遇到鬍子拉碴的老兵痞,嚇得花容失色,卻又無法掙脫命運。

    古代女人把“貞操、貞潔”看得重如性命,女人失貞不僅被家族唾棄,死後也不能葬入祖墳,成為孤魂野鬼,孩子也會因這樣的母親而一生蒙羞,甚至對後人官聲和仕途都有影響。

    因此,這就導致大部分女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受辱,或者受辱之後,選擇自盡。

    其實,當時犯人一旦來到寧古塔這個鬼地方,已經不能算是個“人”了,尊嚴喪盡,生不如死,一直耗到你油盡燈枯,精神和肉體上持久飽受雙重摺磨。想翻身幾無可能,那種心理上的落差,那種尊嚴感被唾棄造成的威懾,才是無數犯人畏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除了絞刑和五馬分屍這種變態的刑罰,也就是處死和流放最嚴重了,其中流放看上去不至於被殺死,其實在很多官員眼中,比處死還要可怕,而其他歷朝歷代流放之地一般是南方的一些不毛之地,而清朝的是流放於寧古塔。

  • 4 # 行走者believe

    “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這是影視劇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大臣犯人們噩夢的開始!而犯人是苦苦哀求,寧死也不願意接受寧古塔!就像國外把犯人送到關塔那摩監獄裡一樣。寧古塔就是人間地獄!寧古塔不是塔,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位於今牡丹江市。為了管轄東北地區而設立。

    關於寧古塔有很多傳說,是否屬實已不可考,但既然有這麼多的傳言,就足以證明寧古塔的可怕!清代人把流放寧古塔看作是走向人間地獄。

    那麼,流放寧古塔有多恐怖呢?

    首先寧古塔位於關外苦寒之地,就今天的東北地區,我們想想室外的環境。而當時被流放之人多是南方人。從北京到流放之地,一路上怎麼去呢!步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路上會直接死掉,因為抵禦不住溫度、環境變化和疾病。自然環境巨差,犯人給母親的回信中記載:“寧古寒苦天下所無”,春天是持續大風、五七月陰雨連綿,八月開始即下大雪。九月以後河水盡凍。冬季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流放的犯人多衣衫單薄,在極低溫度下,每年冬季都有大批的犯人在路上被活活凍死。

    即便到了寧古塔,也別妄想這是苦難的結束,這只是更大苦難的開始,

    開頭說與披甲人為奴,這個披甲人就是各族的降人,本身地位就很低。犯人來到流放地後,大多成為披甲人的奴隸,那就是活活的人間工具,連動物都不能比!當地的奴隸日夜耕耘,主人可以隨時處死奴隸。一年四季一日無休。

    當然,能適應外界環境,最終活下來的犯人也有,比如詩人吳兆騫,到達寧古塔後,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特長,開館授徒,後來竟然成了巴海將軍的幕僚!期間好友幫忙,將他贖歸,回家後的吳兆騫非常想念寧古塔的生活,以至於三年後就去世了。臨終前的願望就是能吃上一口寧古塔的飯。而他在寧古塔生活了足足二十二年。

    還有紹興犯人楊越,到寧古塔後開始經營家鄉美食。當地人一輩子天寒地凍,是沒有嘗過江南風味的,一時間生意興隆,後來楊越開拓了他的商業帝國,經營布匹、人參……

    更有厲害的因流放前是醫術高手,到寧古塔後自然是人才,就可以免受苦難。

    寧古塔,最遙遠的流放地,最漫長的流放之路,在去寧古塔的路上就是對生命的折磨,到了寧古塔後,更是地獄般生活。一句話:若到寧古塔,即有十個黃泉也不怕!

  • 5 # 趣史筆談

    如果對清代歷史有所涉獵的話,應該會對寧古塔這個地方有所瞭解。寧古塔絕對是清朝官員的噩夢,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清朝官員願意聽到“寧古塔”這個地名。因為清朝統治者經常流放官員到寧古塔去,流放寧古塔在許多清朝官員看來是比死刑還要嚴重的懲罰。這裡要說的是,寧古塔並不是一座塔,它是一個地名,現在屬於黑龍江省寧安市。這個地名是滿語的音譯,意思是“六個”(“寧古”為“六”,“塔”為“個”)。這是因為曾經有兄弟六人在這個地方住過,這六個人還是清室的遠親,所以這個地方被清朝統治者稱為寧古塔。 一、寧古塔路途遙遠且險惡

    清朝的寧古塔只能用地獄這個詞來形容,因為寧古塔距離京城路途遙遠,再加上當時惡劣的交通條件,很多流放者根本就到達不了目的地。那些流放者,要麼在流放的路上生病病死了,因為流放的人多數是得罪了皇帝,押解他們的官員多數不會去管他們的死活,如果生病病死了,那麼就地掩埋就好了,甚至根本就不會掩埋,任由他們的屍體被才狼虎豹分食;要麼就是因為掉隊被飢餓的當地人給吃了,是的你沒有看錯,人吃人在當時貧瘠的寧古塔是存在的,因為寧古塔環境惡劣,根本很難種得出糧食,導致了寧古塔當地人十分嚴重的饑荒,他們為了生存而吃人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有史料記載,曾經有170名犯人流放寧古塔,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死在了路上,最後到達目的地的只有50人。

    二、流放寧古塔的身心折磨非常痛苦

    與直接殺頭相比,流浪到寧古塔是一種更加嚴重的折磨。死了也就什麼都不會感受到了,要是人還活著的話,他們的心靈是一點點的受到摧殘,這可比死難受多了,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直接去自殺的勇氣的,他們或許幻想著終有一天皇帝會把他們召回去,但是悲哀的是他們直到死去也沒有等到這一天。對於流放寧古塔的人來說,他們往往一家人甚至是一個家族的人一起被流放,就連還在學走路的孩子也不會例外。好不容易經歷千辛萬苦活著到達了流放地,這些流放者往往會被當成奴隸分配給當地的望族。主人若是見到有美貌的女人便隨意糟蹋,如果女子已經有了配偶,就先把她的丈夫給殺了,免得女子的丈夫礙事。要是主人並不需要那麼多奴隸,多出來的女子就會被送去妓院換錢,男的則被送到奴隸市場去交易。

    綜上所述,寧古塔就是簡直就是人間煉獄,也有人在得知要被流放寧古塔之後當場自殺,不過有這樣勇氣的人到底還是少數,大多數人是在寧古塔被折磨致死。

  • 6 # 心恬澹

    寧古塔是滿語“六個”的意思,相傳有六個兄弟在此各佔一方,寧古塔由此得名。寧古塔歷史悠久,曾是金國國都,大清的龍興之地,清代是北方的重鎮、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寧古塔將軍駐地最初在黑龍江省海林市一帶,後遷到寧安市地區。康熙時期又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市),寧古塔將軍因此變成了吉林將軍。

    從京城走到寧古塔一共有兩千公里的路,路上要經過四個月的跋涉,還要帶著枷鎖一步步向前走。加上北方嚴寒的土地,乾燥的氣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大的考驗。

    在路上凍死,餓死,累死的人數不勝數,不光是身體上的折磨,精神上也十分匱乏,在荒蕪的東北平原,自己拼搏一生的家財散盡,還連累了妻子,子女。這對犯錯官員的懲罰可以說十分嚴格了,而且他們的命運註定是客死他鄉。很少有人會有幸獲得赦免,因此,寧古塔是人間苦難的代名詞,許多人在犯錯後寧願先自殺也不想遭受流放的極刑。

  • 7 # 怪蜀看史

    題主說的應該是寧古塔吧。

    清朝時期流放犯人,有個最可怕的地方,一旦犯人聽說要被流放到這個地方,一般都會提前自殺,因為這裡實在太苦,這就是傳說中的寧古塔,位於如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的長汀鎮,清朝使者環境惡劣,犯人來到這裡是九死一生。

    據說寧古塔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發源地,這裡又叫做寧古塔貝勒,由於這裡位於東北地區,每到冬天就十分寒冷,氣溫都是零下40多度,就算讓現代人到這邊過冬,恐怕也沒幾個人願意,何況古代根本沒有空調、沒有羽絨服等保暖裝置。

    古代也沒有電,在寧古塔這個地方都是深山老林,偶爾還會竄出幾隻老虎野獸,方圓數百里之內都沒有人,由此可見生存環境多麼惡劣,就算想跑都跑不掉,那些犯人被流放到這裡,並不是來遊玩的,而是來這裡開荒種田的。

    在寧古塔這種苦寒之地進行勞作,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大多數都是拿筆桿子的文人,如今讓他們扛起鋤頭幹活,一個個嬌滴滴的文人,想哭都沒地方哭,所以很多人死在這裡,完完全全是被惡劣的氣候熬死的。

    就在流放的途中,作為犯人是不能坐車的,就算有車也無法通行,因為寧古塔這裡荒無人煙,根本沒有路可以走,所以流放途中都會死掉很大一批人,而僥倖不死的人,來到寧古塔幾乎永無翻身之日了,一輩子在這裡勞作,直到死去。

    所以清朝時犯人一聽說要被流放到寧古塔,基本都會提前選擇自殺而死,因為來到這邊也是死,自殺死還體面一些,而且文人都是要面子的,這真是個悲涼的事實。

  • 8 # 伯德小姐

    寧古塔是個地名,在滿語中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六個”,清皇族有六個遠祖兄弟在此這裡發跡,是滿洲人的龍興之地。 清宮戲常常聽到這句話“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清朝流放犯人一般就發往寧古塔,由於寧古塔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極為原始,使流人聞之變色,發配寧古塔成為了懲罰犯人最極端的手段。

    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裡,日日無歇。交通發達的今天,50裡不過半小時車程,但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的中原流人來說,肉體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流放者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算是命大。

    寧古塔其所處位置偏遠周圍沒有什麼人煙與世隔絕,屬於未經開化的蠻荒之地,氣候惡劣極度苦寒,關押流人的牢房,在東北邊境人煙荒蕪的廣袤的冰封之地,使流人聞之變色,不習慣這種氣候的外地人發配到這裡簡直是生不如死,有些在路途中就會成為豺狼虎豹的食物,就是到了寧古塔也因為缺少糧食被餓死,哪怕是不關押任你逃跑,跑不得了多遠就會在森林沼澤裡迷路,最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或者餵了野獸。去到那裡的人能夠活著回來的寥寥無幾。

    餘秋雨的散文《流放者的土地》有這樣一段文字:“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裡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裡,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來。金鑾殿離這裡很遠又很近,因此這三個字常常悄悄地潛入高枕錦衾間的惡夢,把那麼多的人嚇出一身身冷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的毛坯房,現在房子需要裝修,準備簡單裝修,如何裝比較經濟實用又舒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