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對方正在輸入8859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反轉莫過於明朝建文朝由明成祖朱棣所發動的靖難之役。

    軍事上以一域對抗全國,在歷史上不是沒有,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也是以清君側為名,從而發動的諸侯叛亂,以吳國為首的八國聯軍(當然有膠東國沒有出動軍隊)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可是還是以失敗而告結束。所以自古,人們對於地方叛亂,更多在於不看好。但是靖難之役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反轉,單從雙方兵馬分析,以建文帝朝廷主力軍前後出兵不下百萬,當然我們可以刨除後勤的民工和業餘雜兵,精兵不下於30萬,再反過來看,朱棣所能指揮的不過北京城的燕王府三衛,在洪武末年史書記載燕王朱棣有節制邊關兵馬職權,史載節制十萬大軍,可是建文帝登基之後,所發動削藩政策,從根上南京政府也是正統,燕王朱棣能指揮的也就是三衛而已。所以從一開始燕王朱棣能走到最後,戰勝建文帝,不得不說是一個最大的反轉!

  • 2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成語“胯下之辱”來自於韓信,少時的韓信本是平民,性格放縱不拘,不事生產,又不會經商,整天遊手好閒,別人的施捨度日,左右鄰居都非常討厭他,母親過世後,更是閒遊浪蕩,無所事事,某亭長看他非凡夫俗子相,很欣賞他,他就天天跑去人家家裡蹭飯吃,接連幾月,哪家不討厭,被亭長妻子故意不做他的飯,讓他不要在來,後被淮陰一屠戶侮辱,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見對方身材高大,自己又瘦又小,故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可誰知道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事事,膽小怕事的韓信,卻在日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四聖”和“漢初三傑”之一,更是在日後成為了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這變化不是一般的大。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韓信也投靠過好幾個人,在初期也沒有展現出多大的天賦,先是投奔項梁,不受重用,項梁死後跟了項羽,做了個郎中的小官,多次向項羽獻計,項羽基本都不接受,也是悲催,等劉邦入蜀,又轉投劉邦,做了個官倉庫的小吏,初期經歷也是波折,直到遇到蕭何。

    韓信同蕭何的多次交談中,讓蕭何對韓信的才能頗為賞識,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照顧蕭何面子,給了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發現他有何過人之處,直到劉邦被項羽排擠,貶到漢中,路上跟隨劉邦的將領不斷逃跑,連韓信都跑了,蕭何知道後,立馬去追韓信,劉邦誤以為他的左右手都跑了,甚是悲憤,直到兩天後蕭何又回來了,劉邦問他,你為何要跑,蕭何回答我是去追韓信了,劉邦說,沒看出他有啥過人之處,追他回來幹嘛,蕭何對劉邦說:“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也開始重視起來,最終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就此開啟了他的Bug生涯。

    果不其然,在韓信為劉邦制定規劃了東征奪天下的方略後,以韓信為大將,和項羽展開了楚漢大戰,經過還定三秦和滅魏破代之後,又東進滅趙,東進滅齊,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最終垓下決戰大敗項羽,也成為了劉邦西漢的開國功臣,獲封“淮陰侯”,完成了他人生當中的一個華麗轉身,正應了那句話,“金陵豈非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縱觀整個過程,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 3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一個人追著幾千人猛砍,這個人戰鬥力得爆表到什麼程度?而且這件事情還是出自於《資治通鑑》,正史記載。

    事情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劉裕,也就是南朝宋朝的開國皇帝,當然,故事發生的時候他還是一名將領。

    有一次上司派劉裕去刺探敵情,劉裕就帶了幾個小兵跑到敵軍軍營刺探情報,但是他們很倒黴,被敵人發現了,於是就開始了打鬥。幾個人怎麼也打不過幾千人吧,好幾千敵人迅速就把他們包圍了,打鬥過程當中,劉裕身邊的幾個小兵也陸續掛了,最後就剩下了劉裕一人。

    後來看劉裕這麼久都沒回來,劉裕的上司劉牢之對劉裕不放心,就派了人去看看出了什麼情況。這個去看情況的人沒看還好,一看就不得了了。只見幾千人在前面猛跑,後面一個人在猛追這幾千人,定睛一看,原來是暴走了的劉裕揮舞著大刀砍向了幾千名敵軍,而這幾千名敵軍就跟喪了魂似的在前面猛跑,我真懷疑那會劉裕是不是變身成超級賽亞人了。

    如果情況屬實的話,那麼劉裕就是中國史上戰鬥力最強的皇帝了吧,不過順便說一句,劉裕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殺皇帝殺的最多的人,一生殺了南燕皇帝慕容超、後秦皇帝姚泓、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四位皇帝,創下了殺皇帝最多的世界紀錄。

  • 4 # 別酒流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勾踐能夠以滅國之身反殺吳國確實不可思議,同樣不可思議的還有上面提到的楚國。

    秦末天下大亂,坊間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最終也印證了這句讖語,不論從何角度解讀,楚人都是亡秦的中堅力量。

    但我今天要說的不是楚人滅秦之事,而是發生於秦朝滅亡前一百多年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禪讓事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雖然經常在春秋戰國的牌桌上露面,但存在感不高;雖然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卻極少南下爭霸;雖然是姬姓諸侯,卻與周王室不太親近。

    偏安一隅,肯定不是燕國追求的理想。時間來到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燕王噲成為了燕國掌舵人。

    燕王噲,姓姬名噲,燕易王之子,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

    燕王噲上任後,有勵精圖治之心,也有安邦定國之才。

    《韓非子·說疑》:

    “燕君子噲,邵公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揮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燕王噲是一位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提倡耕作勞動而“苦身以憂民”的君主,其“勤身而憂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古代的“聖王明君”。

    一國之君不好色貪財是對的,但是不近女色、不聽音樂,吃粗食穿粗衣,完全沒有必要。而且燕王噲施政過於仁慈,幾乎是放任不管,一切國家政事都交由丞相子之。恰好,子之正是權利慾特別重的人。

    《史記·燕召公世家》說子之“貴重,主斷”。不僅如此,子之還是權術高手。在子之一系列的運作下,燕王噲竟然架空太子,將燕國大權全部交由子之,甚至將王位禪讓出去。

    這一系列操作十分令人費解,當時各國權臣權相很多,但是沒有一位君主選擇禪讓。縱觀春秋戰國數百年,燕王噲也算得上蠍子拉屎——獨(毒)一份了。

    這裡面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嗎?子之能夠把控燕國政權,甚至得到王位,全在於燕王噲一人。

    首先,燕王噲不是懶政之人,之所以將權力交給子之,是二人某些觀念和主張是相同的。燕王噲相信在子之的領導下,燕國一定會強大起來。

    其次,燕王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直仰慕堯舜禹的德行,對於他們的禪讓之舉十分推崇。

    燕國是邊陲弱國,想要崛起必定需要一位有德有才的君主,正所謂“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在燕王噲眼裡子之就是這樣一位。子之和蘇秦是親家,和蘇秦族弟、在齊國為相的蘇代是莫逆之交,國內群臣也大多臣服子之。

    最後,燕王噲懂得只有改革才能崛起,只有變通才能強大。

    燕王噲之前,各國都經歷了變法改革。變法成功的諸侯國國力大增,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格。

    魏國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秦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楚國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南韓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

    戰國七雄有六國透過變法改革強盛起來,位於北部邊睡之地的燕國呢?這是燕王噲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燕王噲禪讓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當然,燕王噲也不是昏庸之人,父輩傳下來的王位也不會輕而易舉的禪讓出去。丞相子之為了得到王位,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為了讓燕王噲入套,子之勾結蘇代、鹿毛壽(《史記》記載此名,其他史料名字各不相同)前後進行了三步工作。

    第一步,蘇代向燕王噲大談其他國家情況以刺激燕王噲。

    《史記·燕召公世家》:

    蘇代為齊使於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

    燕王噲向蘇代詢問齊宣王情況,蘇代告訴燕王噲,齊宣王一定不會稱霸,因為他不信任臣子。蘇代的意思就是刺激燕王噲,如果你想成功就要信任臣子。燕王噲果然上鉤。

    對此,子之為了答謝蘇代,“因遺蘇代百金,而聽其所使”。

    第二步,鹿毛壽忽悠燕王噲“假禪讓”。

    《史記·燕召公世家》:

    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

    鹿毛壽告訴燕王噲:你可以學堯禪讓許由,許由不受,堯不失天下而得美名。大王禪讓子之,他也一定不敢答應,這樣大王也像堯一樣賢明瞭。

    這對於推崇堯舜禹的燕王噲來說,根本不是事,於是“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

    第三步,鹿毛壽又勸誡燕王噲將所有權力交給子之。

    《史記·燕召公世家》:

    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

    鹿毛壽又以禹禪讓伯益而令兒子啟奪天下的典故告訴燕王噲:大王你只是將名義上的國家交給子之了,而大臣任用還是由太子說了算,這不算是真禪讓,會被後世唾棄的。

    燕王噲也不知道是哪根弦出問題了,竟然將俸祿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員的官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處理。

    至此,燕國所有權力都掌控在子之一人之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 ”。

    三年後,太子平不堪忍受如此局面,聚眾圍攻子之,結果被子之反殺。

    這場內亂持續數月,死者數完,這對於本就弱小的燕國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此時齊國趁機入侵,燕王噲被殺,國相子之被擒。

    好在燕王噲有個兒子姬職在南韓為質。燕國內亂後,姬職在趙武靈王的護送下回到燕國主持大局,是為燕昭王。最終其透過招賢納士、改革內政,將燕國帶到鼎峰。

    雖然燕國涅磐重生,但是燕王噲的一系列操作實在令人不解,我眼裡他就類似被傳銷洗腦了,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 5 # 話情感

    完璧歸趙中趙國藺相如一人前往比自己母國強大多倍的秦國,不卑不亢略施小計從秦王手中完好拿回和氏璧,在虎視眈眈的秦國宮殿上,以一人之力勇鬥群狼,最終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成功把和氏璧帶回自已驛館,命隨從人員喬裝打扮,將和氏璧完璧歸趙。我覺得是歷史上的奇蹟,您覺得呢?

  • 6 # 文士野

    三國時期,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天下一直有傳言說:“風龍鳳雛,得一者可以得天下”。可是龐統沒能像諸葛亮那樣創造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功業,因為他早早地死去了,而他死的地方,就叫做“落鳳坡”。

    歷史上,死於地名忌諱的,不止鳳雛龐統一人。

    東漢初年,岑彭勸降朱鮪、平定荊襄、西討隴蜀,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六名。本來,他的排名還可以再往前靠一靠,可是他死得太早了些。岑彭奉劉秀的命令,討伐公孫述,隊伍已經達到了四川成都幾十裡外的地界了,眼看就要拿下勝果,結果岑彭把部隊給駐紮在一個叫做“彭亡”的地方,岑彭覺得這個地方很不吉利,想著趕緊換個地方,結果因為天黑沒有行動,當天晚上就被公孫述派來的刺客給殺了。

    還有像遼太宗耶律德光,他奪取幽雲十六州,使遼國實力大增。契丹當時被中原人稱之為忽然,遼太宗帶兵撤退的時候,經過河北欒城的“殺胡林”,結果就莫名其妙暴斃身亡。他死後,為了不讓他的屍身腐爛,下屬們還把他的內臟挖出來,用了好多鹽填到身子裡面,運回遼國,成了名副其實的“臘肉皇帝”。

    當然,還有像周世宗柴榮,作為五代十國第一英主,英年早逝,他染病的地方,叫做“病龍臺”;李密投降李淵後,有因為心中不安造反,最後被唐兵伏兵射殺,他被射殺的地方,叫做“斷密澗”;楊家將兵敗兩狼山,而兩狼山素有兩狼夾一羊(楊)的傳說,最後七子去六子回,連楊業自己都身撞李陵碑殉國。

    當然,也有一些運氣好,最後躲過一劫的。

    比如像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統一國家之後,就開始巡視天下,有一次他來到了一個叫做“柏人”,按照行程準備在這個地方留宿。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劉邦一到這裡,就感覺耳熱心跳,煩躁不安,心有忽然有種非常不好的預感。於是劉邦就問:“這裡是什麼地方?”下屬回答他說:“這裡名叫柏人縣”。

    劉邦說:"柏人,是破人迫人的意思!於是當夜就行軍,換了個地方住宿。

    一年後,因為趙王張敖的王相貫高造反之事,挖出了這天晚上,貫高派人在劉邦下榻的驛所廁所埋伏了殺手。

    劉邦因為他的“心動”,躲過一劫。

    比劉邦運氣還好的,是三家分晉之一的趙襄子。

    當初,豫讓想要報答智伯知遇之恩,便想要刺殺趙襄子。於是,豫讓就化裝為罪人,懷揣匕首,混到趙襄子的宮室中打掃廁所。趙襄子上廁所時,忽然心動不安,令人搜查,抓獲了豫讓。

    趙襄子讓人放了豫讓。豫讓於是漆身吞炭埋伏在趙襄子要經過的一座橋邊,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趙襄子又有所不讓,讓人搜捕,又把豫讓給抓了出來。

    這一次,趙襄子沒有放過豫讓,他把自己的衣服脫下,讓豫讓擊殺自己的衣服三次,算是象徵性地斬殺了自己,然後就處死了他。

    趙襄子就憑著自己動不動就“心動”不安,一次次幸運地救了自己的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拉松比賽前如何吃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