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悠然布衣
-
2 # 夢初dreamer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由《靈柩》和《素問》兩部分組成。
它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等。這些素材都取自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
可能,由《黃帝內經》的名字我們會說它是黃帝所著,並且很長時間也一直這麼認為。但後面據考察,《黃帝內經》是成書於西漢,並且作者並非一人。主要是西漢一段時期社會穩定,國力強大,才寫成這本書。
它真正的作者現在也並不確定。
-
3 # 夢歸自然2
《黃帝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形式寫成。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著,開始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原書十八卷,即《素問》和《針經》(唐以後的傳本改稱《靈樞》)各九卷。書中以醫學理論為主,兼及針灸,方藥的治療。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針灸等方面闡述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規律,病證等多方面內容,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書中論述了養生的規律及基本方法,有普遍性指導意義。如:今年戊戌年,五運為火運太過,可引起人體人體發熱,手足躁擾不寧。它在穀類對應麥,豆。五畜對應羊,豬,果類對應杏,慄……它引起病變是嬉笑無常,出血,發狂,目赤等。戌年為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溼土在泉,寒水過盛,寒冷氣候時常出現。五運火旺傷肺,會發生鼻塞,悲哀等病症。寒水司天傷心火,使心氣虛發生健忘,嚴重還會心痛。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溼土在泉在人體可以發生腹中脹滿,不能飲食,髮膚麻痺,肌肉不仁,筋不柔和,浮腫,背部生癰腫……
-
4 # 茉莉花開19
《黃帝內經》沒有作者,它不是某個人寫的,是戰國至東漢時期,一批懂醫學的人託黃帝的名一起編著的。內經名稱最早出自漢代的《文藝制》,這裡面提到一共有醫經七部,但是目前只剩下《黃帝內經》一部了。
記得上高中課本中提到《黃帝內經》第一句話就是,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一個“最”字足以說明其意義的深遠。
因為它內容裡蘊藏著豐富的科學成分,包含了中醫臨床的醫學理論,所以現代醫學中起著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許多學醫的入門書籍就是《黃帝內經》,歷代著名醫學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併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經絡學、髒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
-
5 # 康文草堂
先回答《黃帝內經》有何意義,再回答該書是誰寫的這個問題。
1 《黃帝內經》有何意義
《黃帝內經》居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該書不愧為中醫之聖經,或者稱為中醫之憲法。
⑴書名的由來
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號軒轅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全書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中醫基礎理論與防病治病原則,故冠名。
內經之內,與外相對。《漢書·藝文志》記載醫經七家中就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等,除了《黃帝內經》其它典籍都已經失傳。
內經之經,凡書名稱之為經者,非常不容易。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稱為論,而不敢稱為經。《莊子·齊物論》雲:“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大意是天地之外的事物,聖人知道其存在但不說它,天地之內的事物,聖人說了但不議論它。經者,常也,法也,徑也。經就是永恆不變的意識,醫書名“經”,就是醫學的規範,一門憲法、法律。中醫四大經典包括三經一論,即《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
⑵基本內容和意義
《黃帝內經》簡稱為《內經》,分《素問》與《靈樞》(《靈樞》在唐代以前稱為《針經》)兩部分,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中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
先秦諸子百家對《黃帝內經》都有影響,但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周易》裡面的“陰陽”哲學,《尚書》裡面的“五行”學說,還有《論語》裡講的“中和”、《孟子》、《中庸》的“陰陽五行”構成論、“中庸”方法論,對《黃帝內經》都有直接的影響。道家對《黃帝內經》的影響更大。《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中非常強調上古真人,這是道家的一種理想人格。《內經》重“道”,講“陰陽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醫之道”、“養生之道”、“養長之道”,這是受到《老子》萬物源於“道”思想的影響。此外老子、莊子的“無為”、“道法自然”等思想,更是直接影響了《黃帝內經》的養生、預防、醫療等博大體系的形成。
(3)《內經》對金元四大家的影響
從《內經》對中醫歷史上最有影響的金元四大家形成的提供的理論支援,就可以窺見《內經》的歷史意義。
劉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涼派的代表人物。學術上以倡言“火熱論”著稱,對後世影響較大。《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出了“病機十九條”,除了歸屬五臟病機的五條,屬上屬下的病機各一條,屬六氣的病機有十二條,其中屬火的病機五條,屬熱的病機四條,也就是說屬火熱共九條,佔六氣病機四分之三,據此提出了著名的“火熱論”,創立了寒涼派。
張子和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風,冬生咳嗽”。提出“伏邪”理論,應時感邪,當時未即發病,邪氣內伏,至下一季節遇有誘因,外感引動伏邪而發病。病由邪生,“邪去則正安” ,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三法為主攻邪,創立了攻下派。
李杲,根據《素問調經論》“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燻胸中,故內熱”論述,認為這種“內熱” 是以脾胃氣虛為基礎的,將這種內熱稱為“陰火”,制定了名方補中益氣湯。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理論,創立了補土派。
朱丹溪在師承了寒涼派劉完素火熱病機的基礎上,結合《內經》提出“相火論”"理論,又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論述,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病以滋陰瀉火為主,創立了養陰派。
2 《黃帝內經》是誰寫的的 該鴻篇鉅製究竟是誰寫作,目前無法考證。有一個比較公認的觀點是該書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各醫學家們經驗的總結匯編。書名冠以“黃帝”,僅是偽託之辭。
我個人認為《內經》是以黃帝為主,組織當時醫家編撰的一部醫書,由於黃帝的威德服人,就以其冠名,絕不是偽託之辭。張仲景《傷寒論》序言中就談到“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表明“黃帝”絕不是虛構,黃帝的醫術非常高明。
當然,今天我們不知道真正是誰寫作,並不重要,在此引用楊絳先生寫的《記錢鍾書與〈圍城〉》中一句話:“一次我聽他在電話裡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
6 # 國學新知堂
《黃帝內經》由誰來創作的,這個問題已經無法考證了。但他卻為中國中醫學建立了基本理論體系,秦漢以後,幾年的中醫學發展,都是在它的理論框架下實現的。東漢張仲景六經辨證源自《素問•熱論》。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稱,“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並稱,“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可見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內經》醫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金元時期,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從而創寒涼派,張子和善攻,認為治病首重驅幹邪,不可畏攻而養病,創攻下派,李東垣認為內傷脾胃,百病乃生,從而立脾胃論,世稱補土派。朱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臨證治療以滋陰為主,創滋陰派。但金元四家又無不將自已的理論觀點溯源自《內經》的相關論述。
明清溫病學派同樣也是以內經、傷寒的經文為指導,在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諸家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未來我們要想將中醫學基本理論轉變為科學學說,更需要更充分深刻的發掘《內經》的思想內涵。它是一個基本綱領,基本研究方向。發展中醫科學,《內經》思想極其重要,國家以及中醫學人一定要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它是關係中國中醫事業成敗的關鍵課題。而未來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也必然要在《內經》思想基礎上建立,仍舊是它的繼承與發展,沒有它中醫就可能會走上廢醫驗藥的死路。
-
7 # 一葉輕舟85
《黃帝內經》大約是戰國秦漢時期逐步彙集起來的作品。從體例之不相稱,語言之不統一,內容之重複,可以看出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總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高潮,帶來了醫學發展的高潮,出現了一批偉大的醫家,產生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一系列重要的醫學著作,標誌中醫理論體系基本已確立起來。 《內經》一書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防、養生等作了全面的闡述。它是中醫學之經典,是後世理論之源。其基本精華是整體觀、矛盾觀、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病機學說、養生學說、辨證施治、預防思想等都為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一直成為醫學理論與實踐的依據,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書從天地萬物到人體生命,再論述醫學理論,後世醫學各部分學說,都是從《黃帝內經》基礎上發展來的。意義無比重大,堪稱不朽的中醫之經典。傳承中醫藥學是我等之責,要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為幾千年的瑰寶發揚光大而努力。
-
8 # 戶外體育健身
《黃帝內經》基本上是以黃帝詢問,岐伯作答,來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高深的醫學造詣。中國傳統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由來於此。
岐伯,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後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帝王世紀》載:“(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鹹出焉”。宋代林億等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歧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北為歧水”。明確指出姜水為今寶雞渭河北岐山境內岐水的某一段。
《水經注.渭水》雲:“雍水又東南流,與橫水合。(橫)水出自杜陽山(杜陽山在今麟遊縣),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左會漆水。‘’徐廣曰:漆水出杜陽縣之岐山者,是也。
其二:伯在古代是對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種尊稱,因在岐地,故稱岐伯。
岐伯是中國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由於年代過於久遠,關於他的籍貫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岐伯是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人。 宋《路史》載:“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南宋《通志》載:“岐氏,周故都也,今鳳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遷於豐,其支庶留岐,故為岐氏。又古有岐伯,為黃帝師。”
《史記·孝武本紀》載:“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帝王世紀》載:“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從上述古文獻記載可見,遠古時確有岐伯其人,他著作了醫書《黃帝內經》。
從上述文獻記載得出,《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為與黃帝同時代的岐伯所創立,到了西周時期,又有一位岐伯,繼承了這一理論,又加以補充完善,發揚光大,成為西周官方的醫學方面的教材。這點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如岐伯曰:“上古有岐伯、伯高……”,說明岐伯曰與上古有岐伯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
到了西漢時期,又經過官方方面的補充修訂,作為醫學方面的教科書。即今天看到的《黃帝內經》。該書前半部分,語言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猶如詩經風格,可能為西周時期所著,後半部分,部分章節或段落晦澀難懂,意義不明,更有部分,用字用詞堆砌重複,讀來詰屈聱牙 ,可能為西漢時期所補充。所補遺兩篇有可能為東漢或以後之作。
在西周時期整理創作完成的部分,成書晚於《易經》,早於《道德經》。此部分是《黃帝內經》中的精華所在。它是一部關於天地宇宙、生命現象的偉大著作,是一部宏偉鉅著,非一人之力,一個時代所完成。它的核心內容是由兩個不同時代的岐伯所著,又經過了後世多次的修訂與補充。
《黃帝內經》這一鉅著的意義非常重大,主要討論哲學、醫學方面的問題, 它是中華傳統醫藥的聖經 , 是幾千年醫藥養生愈病的源頭活水。它奠定了中國醫學理論基礎,並從成書到日今,長時期指導著人們的醫療實踐活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以至強盛做出了偉大貢獻。它是在中國哲學的指導下創立的,又反過來反證和補充完善了中國哲學。
回覆列表
首先可以打包票的就是。
《黃帝內經》肯定不是黃帝寫的。
是後人假託黃帝的名義編輯的,
同時現在普遍認為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
也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
是從戰國到東漢時期一批人慢慢修整出來的。
內經名稱最早見於漢代《文藝制》——上古醫經七部。
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經。
這個內、外、旁其實是列數的意思,意思是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但是到現在也就只剩下《黃帝內經》這麼一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