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宮殿君
-
2 # 劉家五叔
“明十三陵”顧名思義——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的明朝的皇帝陵寢十三座。為了統一稱呼故“十三陵”
懂得明朝歷史的人們都知道:
由於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公元1351年,元廷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爆發,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正式開始起義,到了公元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到了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同年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的歷史結束。
大明王朝在位16位皇帝,那為什麼只有13個陵呢?剩下的3位皇帝的陵墓在哪?
1、明太祖朱元璋與那皇后的——孝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2、建文帝(下落不明)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棣的陵墓在北京,一個是在遷都前(南京)一個在遷都後(北京),而在這中間還有一位皇帝既沒葬在北京也沒在南京,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死,因此皇位落到朱允炆身上,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其在宮中自焚,也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甚至還有人說他逃到了海外,總之眾說紛紜,到現在還是一個未解開的歷史之謎。既然人都找不到了,陵墓自然也是沒有的。
3、明代宗朱祁鈺(景泰陵—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金山口)
明代宗朱祁鈺是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原本是不會當上皇帝的,卻由於正統十四年(1449)發生了“土木之變”明英宗成了俘虜,然而國不可一日無主,在大臣的商議下郕王立朱祁鈺為皇帝才僥倖坐上了皇位。不過沒過多久,明英宗就被放回去了,於是明朝出現了兩帝並存的局面,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重。明英宗擁護者發動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有重新奪取政權。
英宗即位後,廢景泰帝仍為郕王,並把這一年改為天順元年。病中的景泰帝被遷到西宮,不久死去,年僅30歲。景泰帝死後,以王爺的規格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其妃嬪也被賜死殉葬
故:大明王朝在位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位於北京昌平的天壽山上,所以稱為“十三陵”
-
3 # 小司馬說
題幹問的不嚴謹!
事實上明皇陵不僅包括十三陵,還有明孝陵。
明王朝真正大一統的皇帝一共有16位。這16位皇帝,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沒有皇陵外,一共建有14座皇陵。
它們主要分佈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南京,另一個是北京。
位於南京的明孝陵葬有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而位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則是葬有明王朝遷都北京後的13位皇帝。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明王朝。
朱元璋稱帝后不久,即效仿前朝開始為自己營建萬年吉地,即後來的明孝陵。
(位於今南京的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今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該陵自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開始營建,歷時約25年,至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才全部告竣。
明孝陵作為明王朝第一陵寢,其建築規制和工藝直接影響了明後世帝王陵墓的形制,並對清朝帝王陵寢的建造起到了很深的借鑑作用。
由於其特殊的地位,故明孝陵亦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愛孫——朱允玟。
可惜這位倍受朱元璋推崇的孫子卻沒帝王命,剛做皇帝不久即被自己的叔叔,也就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發動的“靖難之役”趕下臺,後下路不明。
朱允炆還沒來的及為自己修造陵寢便生死未卜,故朱允炆沒有屬於自己的帝王陵。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朱棣從其侄子手中奪取皇位後為防止蒙古人南下對明王朝統治產生威脅,遂決定由南京北上遷都於自己的老根據地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後,即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除了為自己修造豪華生活、辦公的紫禁城外,亦開始謀劃自己身後的長眠之地。
最終堪輿大家在今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為朱棣尋得一“風水”絕佳之地,後經朱棣恩准同意。
自此圍繞昌平區天壽山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陵運動。
十三陵自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造,到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葬入思陵截止,前後歷時長達230多年。
在這230多年的時間內,明王朝先後在這裡修造了規模宏大的13座帝王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
(今位於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
共計埋葬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位嬪妃、1位太監。
這十三位皇帝依次是:
——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
——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
——明英宗朱祁鎮的裕陵
——明憲宗朱見深的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明穆宗朱載垕的昭陵
——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
——明熹宗朱由檢的德陵
——明毅宗朱由檢的思陵。
需要說明的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故暫替哥哥做過一段時間的皇帝。後明英宗被瓦剌釋放重回京城,不久明英宗在其黨羽的簇擁策劃下重新奪取皇位,而朱祁鈺則不久後去世。
明英宗不承認他弟弟的這段皇位史。故將其在天壽山已開始修造的陵墓搗毀,而是以親王的級別將其另葬北京西郊玉泉山,即後來的景泰陵(之所以又叫“陵”,是因為明憲宗後來又追認了其皇帝位,故原來其親王級別的墓則更名為陵)。
這樣以來原本葬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14位皇帝就只剩下13位了,因此叫做“十三陵”。
(明十三陵各陵分佈)
設想若明英宗朱祁鎮沒有搗毀自己弟弟朱祁鈺在天壽山的陵寢,那麼現今的明十三陵就應該叫明“十四陵”了。
十三陵是中國(甚至世界)現存規模最為宏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古代皇家陵墓建築群。
明十三陵目前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明十三陵的二百多年建陵史,就是一部幾近完整的明朝史。在這二百多年的時間內,十三陵既親歷了明帝國的崛起、強盛又見證了晚明的夕陽西下以至覆滅。
-
4 # 井夫子
其實十三陵顧名思義,就是有十三位皇帝葬在了此處。所以稱呼為十三陵。
但是,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明朝的皇帝應該是十六位啊,那麼既然是明皇陵,又怎麼會只有十三位呢?
其實,是有三個人有了特別的原因,沒有葬在這裡!那麼這三個人是誰呢?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我們看一下。
其一、其實第一個沒有葬在這裡的是誰?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而他沒有葬在這裡的理由也很明確,那就是因為還沒有呢!其實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築的園陵,那時,朱元璋早已駕崩也已經下葬了,作為明朝皇帝總不能挖掘自家人祖墳吧?故而這陵墓力沒有朱元璋。
其二、第二個沒有葬在這裡的是一個失蹤人口。
這個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作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本來應該是當不上皇帝的,但是太子朱標病逝,他才被輪上,只可惜,他這樣當上皇帝自然想要鞏固本來不穩的帝位,做的事情就是削蕃,這一下可是動了太多人的乳酪了,群起反抗,最終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登上帝位。而
建文帝則下落不明,此處存疑,似乎更像是朱棣根本不想讓他進去帝陵。
其三、就是一個倒黴的人。
景泰帝朱祁鈺最初本是親王,當時的皇帝其兄朱祁鎮。後朱祁鎮御駕親征被俘,對方藉此要挾明朝投降,哪知朝廷不吃這一套,直接擁護朱祁鈺做了皇帝,後朱祁鎮被放,然而此時朝中大局已定,已然成為朱祁鈺的天下。無奈,朱祁鎮退位讓賢,成為太上皇。
到了這個時候,這朱祁鈺還算順風順水的,可哪知道,八年後,朱祁鎮發動宮廷政變,這時候朱祁鈺已經病了,臥於床榻根本不是對手,可以說是輕輕鬆鬆就被奪去了帝位。這一次,朱祁鎮長了心眼,直接把朱祁鈺削為了親王,而一個親王,當然不能葬於皇陵了。
以上就是為什麼十六位皇帝的明朝只有十三陵的原因。
-
5 # 老豬的碎碎念
準確的說,應該是在北京昌平的明皇陵為何選擇十三陵的稱呼,因為大明一朝的前期是在南京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此建立了政權,並修建了明皇宮,他死後便葬在了南京紫金山,朱元璋的陵寢叫做明孝陵,是大明皇帝的第一座帝陵。
後來的事兒,大家都清楚,同時也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老朱同志本來的如意算盤是讓兒子朱標接班,結果造物弄人,朱標竟然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頭,老朱只能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新一代皇位的繼承人,但朱允炆上臺後,開始在大臣的攛掇下“削藩”,這一削把他老叔朱棣給削反了,於是乎,朱棣直接從北京打到了南京,正史講朱允炆死於熊熊的大火中,支援朱棣成為了大明朝的明成祖。爾後他在南京沒幹幾年,就開始派人營建北京的故宮和皇陵,準備遷都。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同時他宏大的明長陵也已經建造完成,明長陵成為了遷都北京後眾位明代皇帝的祖陵,其後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被廢成王),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從這個列表中大家可以看到,之所以叫做十三陵,原因很簡單了,就是因為在陵區內正好有13座皇陵,故稱為十三陵,如果明代國祚更長一些,有16位皇帝,那麼這裡也可能叫做十六陵了~
(此為明十三陵全圖,清代繪製)
-
6 # 鄭國柱
明代十六帝,卻有十八陵
奇怪嗎,一點不奇怪,而且建文帝還沒有陵。多出的三個陵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顯陵。明祖陵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是明太祖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明皇陵在安徽省鳳陽縣,是明太祖的父母的合葬墓;明顯陵在湖北省鍾祥市的純德山,是明世宗父母的合葬墓。這三個陵墓主的廟號都是追尊的。明太祖的孝陵在南京,明代宗的景泰陵京西金山,其餘的十三個皇帝都葬在昌平天壽山。
長陵
明代時沒有十三陵的稱呼十三陵各陵的陵名是什麼時候定的呢?都是在墓主去世後入葬前這段時間定下來的,有的皇帝生前就為自己建造陵墓,但都叫壽宮,只有在死後葬前才定下陵名。各陵名都有褒揚吉祥的含義。
十三陵是陸續建成的,除具體的陵名外,以數字來稱陵數的,在明朝詩文中可見“三陵”、“四陵”、“五陵”、“六陵”、“七陵”、“八陵”、“九陵”、“十陵”、“十二陵”。如夏言《扈驆陵下恭述二首》,有“七陵瞻曉殿,萬乘駐春山”之句,沈一貫《聖駕秋祀山陵無擇壽宮恭紀》詩,有“千載河山黃舄在,十陵風雨翠華霏”之句,孫祖壽《陵木》詩,有“風雨三千樹,婆姿十二陵”之句。“十一陵”還沒有查到。
景陵
十三陵的稱呼是在清代時出現的《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載: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詔明十三陵潔禋祀,禁樵牧,設司香官及陵戶,給以香火地畝。” “十一月,定明神宗陵不設陵夫。先是,設看守明十三陵,每陵夫二十四名,田二十二頃。至是,除神宗陵不設外,其十二陵各設太監二名,夫八名,照役給田,仍令戶部給嵗時祭品。”從中也可以看出,清代一開始就是對十三陵進行保護的,設定司香官和陵戶、陵夫,給田地,禁止砍柴放牧。
獻陵
清乾隆皇帝《御製詩集二集》巻十八,有《經金山題句》詩,最後一句是:“十三陵尚輸華侈,何況相仇肇防牆”。
清代的文人學士的詩文集中,出現“十三陵”的次數很多。可見,十三陵的稱呼是清朝以後出現的,是明朝在昌平皇帝陵數的總稱,這個回答不知你是否滿意。
回覆列表
十三陵的“十三”這個命名不是“如何選擇”的問題,而是這裡就埋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故名“十三陵”。
有人說了,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嗎?怎麼這裡才埋著十三位呢?
這個。。。也不能成為問題吧!現在的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而明朝建國時是在南京,沒有全埋在北京這也是正常的事兒啊。
首先,小君給大家簡單梳理下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然後再看看他們各自都埋在哪裡?
“明朝皇帝,不好記”關於明朝皇帝,著實不如清朝皇帝那樣讓人“記憶猶新”,因為清宮劇太多,而明宮劇好像不溫不火。
那麼這16位大明皇帝都有誰呢:
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
、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其中,有三位皇帝沒有埋在現在的十三陵,他們分別是:
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明孝陵。
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因為叔叔朱棣的“靖難之役”被趕下了王座,後不知所蹤,所以他到底死在哪裡也是個迷。
而朱祁鈺是哥哥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後,臨危受命當的皇帝,後來哥哥回來,又透過“奪門之變”將其趕下了龍座,最後還將他貶回了原來的“郕王”,並在死後以“王”的身份葬於西郊金山(今玉泉山北處),是為景泰陵。
而朱祁鈺也成了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