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
2 # 傳統銀文化
首先,你要看我們想得到的用處是什麼?
1.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傳統文化是必考內容。如果你問我讀了四書五經,能多賺多少錢,或者提高多少成績,可能是不明確和不明顯的。但是有一點,我們現在的語文學習考試會考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裡四書五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尤其是像《論語》這樣的書,讀完對考試一定有幫助。
2.四書五經或者我們傳統文化的很多東西,對於我們今天的人完成自我成長和自我修養是有很大的一個促進作用的,還是可以去讀的。其實是像四書五經這樣的書,可能我們所學習到的裡面的很多具體的內容幫助已經不大了,但是這裡面有很多關於人生道理、關於自我成長的內容,還是對我們有很多啟發的。
比如說論語裡面講孔子,孔子開篇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依然有很多的啟發,再比如說《大學》裡面的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講的是人格的自我修養,這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價值。
3.讀書不能從過於功利的角度來看待。我們想一想今天學數學或者是學數學方程式sin、cos函式有什麼作用呢?可能生活中也用不上。但是第一,他考試考,另外是我們藉由學習這些知識來完善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自我管理的能力,來提高我們心智的成熟度,來讓我們每一個人更完善,更豐富自己,這大概才是學習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那我們這位朋友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你可能沒有真正的自己去了解,去研究,去看一看所謂的四書五經,看一看所謂傳統文化的這些東西。你如果真的自己去看,真的去了解,自然就會發現它有用的地方。
-
3 # 諸子詮釋
四書五經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經典,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
這些古代的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有很多需要研究的東西,不是說她有哪些東西是優點,我們就所有的優點拿出來就去學習,就去學習就行,深入的挖掘和了解。需要在時代的演變之中,不斷的發展。它們也是有生命的,他們不是中斷的,不是停止的。他們就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和中華文脈一塊生長。
-
4 # 有趣的易經
四書五經裡面我重點學習和研究易經,易經的思想可以說非常高明,用今天的話來說:
太極理論就是整體思維;
陰陽理論就是一分為二的辯證法;
三才理論相當於上中下,左中右,過去現在未來;
四象理論相當於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後左右;
五行理論相當於上下左右中,前後左右中;
六爻理論相當於把上中下,左中右,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再一分為二;
七星理論相當於今天的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周七(週日)以及音樂裡面的哆來咪發唆拉西還有顏色裡面的紅橙黃綠青藍紫;
八卦理論是四象理論一分為二,相當於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九宮理論是把八卦理論再次細分,空出中宮,於是八方變成了九方;
至於十天干理論那是對五行理論進行陰陽細分;十一理論主要用於十一進位制;
十二地支是六爻理論的陰陽劃分的結果;
至於四象的符號(少陽,少陰,老陽,老陰),八卦的符號(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還有64卦的符號相當於看圖說話,用圖說事,用圖講理,那是一種公認的非常高明的表達方式,這是易經最大的獨家特色,也是易經被公推為群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建議大家都去學易經!
-
5 # 牛仔故事
四書五經的哪些內容、思想、判斷還能為當下所用?還能推廣?
這個問題提得好。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最著名和重視的經典著作,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指《周易》《尚書》《禮記》《詩經》《春秋》。四書五經一共是九經,實際上,古代讀書人到宋以後,總共要讀的儒家經典有十三經(包括《孝經》《爾雅》《樂記》等書,《春秋》有《公羊》《穀梁》《左傳》三傳,《禮記》有《禮儀》《周禮》《禮記》三書)。
如果要回答四書五經的哪些內容、思想、判斷還能為當下所用?還能推廣?我覺得這問題提得太大,可以說,沒有一本很厚的書,是很難回答完整這一提問的。不過,筆者在此只能以最簡略的歸納法,淺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四書五經能在當下還有所用的內容、思想和判斷,我覺得可用以下一些字來概括。
德,即品德。這個字最早在《周易》中已出現多次。現在還可以運用推廣。如《周易》恆卦【經文】九三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象》曰:“不恆其德”,無所容也。這裡兩處都闡明瞭保持品德的極端重要性。德字的含義,後來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更有了超常的發揮。儒家的孔子孟子等學說中,也對德字含義有過傳承發揮。
孚,即誠實之意。在《周易》中出現過42次。如《周易》益卦九五,“有孚維心,亨,行有尚”(譯文:只要內心有誠,就凡事順利,所作所為都有很高成就)現今來說,孚字我們很少用了,但誠字從孚而來,當下就仍值得很好推廣運用。
道,即大道,在《周易》中最早出現。如《周易》隨卦九四:“有孚在,道以明”。這是明確說,有孚存在,道就彰明。由孚而生道,亦是哲學上的一種最早創新觀念。道的學說,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也更有過超常的發揮。而儒家的孔孟學說中,對道字含義都有過重要的傳承和運用。如《大學》《中庸》中強調中道、中庸等思想,就是很大的發揮。大道至簡、中道的不偏不倚和公正思想,中庸的處世法則等等,在當下也仍是可推廣運用的重要理論。
誠,即誠實、誠信。這個字在四書中多處出現過。《中庸》有“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的名句。孔子亦有“言而無信,莫知其可”的告誡,都是強調誠信的重要性。而誠信的理論思想,在當下的社會,由於道德的滑坡和缺失,在民眾中進行普及推廣教育,更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孝,即孝心、孝敬。四書五經中關於孝的論述不少,尤其《孝經》提倡,凡人都要有孝心。“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四書五經中關於孝的理論思想,當下來說,也應有選擇地推廣運用,除了十分愚忠愚孝的理論已不合現代時宜外,其餘合理的孝道理論我覺得都應大力提倡學習和運用。
仁,即仁愛。“仁者愛人”。這是孔子《論語》學說中的一個核心精髓。什麼是“仁”?孔子對“仁”的概念在《論語》中曾有過多次提及和解釋。比如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第十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又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那五者?“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第十七》)對於當下的社會來說,提倡仁愛的思想也很有必要。現代人也可以這樣理解:“仁”的最簡單的含義其實就是對人要友愛、尊重和富於同情心。就是要關懷互助並平等待人。如果把“仁者愛人”的思想提升到做高尚之人的境界,那就可以說,這推廣的古代理論,便會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關於四書五經的內容,其它還有很多,如有關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字義的理論學說、思想和判斷等等,現在都還有實用價值,而且大有推廣運用之必要。如果詳細寫來,我怕一本書也難說透徹。所以,限於篇幅,在此我就不一一展開回答了。期望讀者看了這篇問答,能在留言區再展開討論吧!
回覆列表
都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之名,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代表儒家4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是指彙集詩歌305篇的《詩經》、記載帝王言行的《尚書》、禮學文獻選編《禮記》、以陰陽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周易》和最早的編年史《春秋》。
而“四書五經”那看似平淡的開篇之言,實則藏有深意,是全書的主旨,正所謂“開宗明義”。
《四書》的開篇
一、《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人生最大樂趣,在於學習與教學,《論語》第一篇的第一章,就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後世有學者認為,《論語》一書的編纂者將篇列為諸篇之首,便是要強調“學習”是《論語》的根本,用心可謂深遠。
二、《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說,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唯利是圖,那些爭權奪利的人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
幾千年日月圓缺,依然脫不得一個“利”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百姓為利,蓋為生計;官員趨利,則為貪婪;而若一國之君言必曰利,則“國危矣”。清代焦循《孟子正義》雲:“《孟子》七篇,主明仁義,以此立首也。”以此開篇看似講人人皆知的仁義,實則大有深意。
三、《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卻因其重要的道德內涵,而被稱為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大學》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作為《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道德的至善境界。
四、《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
《中庸》高深,開篇三句說的更是大本大源。“天命之謂性”,人的根本特性乃受天所命,在古人看來天是萬物之本,是一切價值的源頭。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賦,此生的目的即在迴歸天命,實現內心向善的要求。
北宋的洛學大家楊時說,這是全篇的要領。南懷瑾說,這三句話是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
《五經》的開篇
一、《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孔子在《論語》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詩經》的第一首詩《關雎》,便是“思無邪”的最好證明。
在《論語》中有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大序》曰:“〈關雎〉,后妃之德也。”做為代表周文學的《詩經》首篇,〈關雎〉篇確實有其獨特意義,並非只是一首婚戀之歌而已。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才會有子女、父子的倫常、朋友之信和君臣之義。
二、《尚書·堯典》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唐孔穎達所撰《尚書正義》謂:“尚者,上也。言此為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故尚書即上古之書也。東漢鄭玄注曰:“孔子撰書,遵而命之曰:尚書,尚者上也,蓋言若天書然。”其意上古聖道王化之書,應尊尚視為至高至上之書。兩者意義相近,簡要言之,為值得尊崇之上古之書也。
作為上古歷史文獻,《尚書》開篇所說就是堯舜禪讓之事。這是一個偉大的寓言,隱喻著中國政治的最高理想--聖王政治。
三、《禮記·曲禮上》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禮記》是禮儀之書,古人對於禮,不僅是身體上的禮儀,同時心中還要有敬意。
《禮記》開篇的12個字,前9個字是總綱,後一個是講“禮”達成的效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有地位的人(君子),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若有所思樣子,說話要態度安祥,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啊!
四、《易經》
第一卦幹 幹為天 幹上幹下
幹:元,亨,利,貞。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中國最古老、最深刻的著作。《易經》開篇是乾卦,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對中國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貞”則同時包含大道至德。
《易經》以乾坤兩卦為基礎和終極,而乾卦居於開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份量,開篇四個字,已足以說明。
五、《春秋左傳·隱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自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開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簡單的編年紀事--“元年春王正月”,背後內涵卻大有玄機,歷來眾說紛紜。
解釋《春秋》的“三傳”,只有《公羊傳》對這句話有解釋:“元年春,王正月”裡邊的王並不是指魯隱公,是指周文王;為什麼先說“王”,再說“正月”?因為指的是周王確立的正月;為什麼要說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統,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
就是在這段解釋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對中國歷史極為重要的概念。“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