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明668
-
2 # 且行且歌996
三傑之首是蕭何。劉邦不疑蕭何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布衣之交感情深。二是蕭何真心輔佐無野心。三是蕭何自汙除戒心。
-
3 # 陳志明先生
劉邦對眾人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勝,吾不如韓信,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草,給饋餉,吾不如蕭何,此三人皆當世之人傑,吾能用之,而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為之用,此我之所取天下,而項羽之所失天下也”。
三傑各有所長,何來首尾之分耶。
-
4 # 知未是也
歷史上,劉邦作為帝王,不是對蕭何沒有一點堤防,曾有過三次懷疑蕭何的地方,一次是劉邦和項羽打仗過程中派人搞賞在關中的蕭何,被門客提醒大王不相信你,蕭何便將自家子侄送往前線,讓劉邦才放下心來。二是劉邦帶兵討伐陳豨,得知蕭何殺了韓信,劉邦從前線派人來封賞蕭何,並派500兵卒守護相府,保衛蕭何安全,正當蕭何高興準備請人喝酒慶賀時,知己東陵侯召平卻素衣前來給蕭何弔喪,蕭何很不高興,聽東陵侯解釋說高帝真意是在不相信自己時,蕭何嚇出一身冷汗,立即做出拒絕封賞,並拿出家中部分財產充入國庫了事。第三次是劉邦在外征討黥布時,不斷打聽蕭何在長安幹什麼,蕭何知道後用自毀名譽的辦法消除了劉邦的猜忌。
但總體上,蕭何跟隨劉邦幾十年,最後能得到善終,除了蕭何能機智化解外,還與劉邦對蕭何的放心和信任有關係,他們二人的關係非同一般,主要表現在:
一是同鄉和發小。蕭何和劉邦都是沛縣人氏,年齡和劉邦差不多,他們結交也比較早,可以說是一起長大的發小。劉邦和樊噲、盧綰、周勃等人平常如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都喜歡向蕭何討教,蕭何也和他們幾個人關係密切,樂於給這幾個人出謀劃策,解決棘手的問題。
二是同事和老師。兩個人一起在沛縣為官,蕭何曾是沛縣主吏掾,後任沛縣功曹,而劉邦任泗水亭長,相互關係不錯,並處處得到蕭何的庇護,尤其是劉邦押送勞役,私自解散大夥,並帶眾人到芒碭山避難,縣令得知後把劉邦一家老小抓進大牢,又是蕭何、曹參照顧並保釋放了一家老小。
三是知己和戰友。劉邦對蕭何信任有加,蕭何看重的是劉邦的非凡和領導才能,是蕭何把劉邦一手推上了領導崗位,輔佐劉邦成就了偉業,劉邦從頭至尾都對蕭何委以重任,主管兵員和糧響補給,蕭何也出色地完成了劉邦賦予的後勤保障任務,源源不斷為劉邦輸送去了打仗需要的兵員和糧響,確保了楚漢爭霸漢軍的後勤供應。要知道,打仗講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蕭何籌措軍響和糧草,並從關中徵召兵大量的兵馬補充前線,劉邦就很難打敗霸王項羽,最後奪取天下。
所以後來劉邦在封賞時,認為蕭何功勞最大,被封為首功,名列功臣第一位,封侯拜相,蕭何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後勤保障上,當年劉邦攻入咸陽,當大家都沉迷於咸陽城的繁花和美色時,蕭何卻迅Superb人控制了秦朝丞相和御史封,收藏了秦朝的各種文件,為劉邦後來打天下和坐天下提供了地形、戶口和法律依據,特別是蕭何根據秦法令,在劉邦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制定了漢朝法律《九章律》,為漢朝依法治國提供了法規制度。
-
5 # 跳進生活得餘
蕭何、張良、韓信。(排第一的是三傑之首)
對於蕭何的信任,不用說蕭何和劉邦同鄉加知己加戰友等等的情分。單一面就能看出劉邦對蕭何的信任,那就是所有的後勤補給權權由蕭何說了算,劉邦從未過問過。
再者,就蕭何本人而言,此人情商高到離譜,他能站在劉邦的立場考慮問題的同時,還能很明確的劃分主君和臣下的等級觀念,做到不僭越。
攻破咸陽蕭何首先去秦國的資料庫收集資料,夜下追韓信,劉邦什麼時候要糧草蕭何從未拖延過,這樣的人簡直就是極品。
輪運籌帷幄,蕭何不如張良,但論治世開太平,張良遠不及蕭何,這也是為什麼蕭何能做宰相的原因。
輪打仗,蕭何不如韓信,但在後勤補給上,韓信更是遠不及蕭何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能量守恆的,有的輸入才有的輸出,保障了輸入就是保障了輸出。這更是蕭何當宰相的原因。
而且蕭何的為人處事很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啥也能幹,還乾的賊好,完了還不搶功,還能把劉邦想不到的都想到,伺候的劉邦是“五佛出世,六佛昇天”啊。
乾隆為什麼喜歡和珅?
當然,和珅有才華,而且跟蕭何沒有可比性,但是劉邦和蕭何就好比乾隆和和珅,依然不可分割了!
輪誰身邊有這麼個高情商的牛人,都肯定信賴有嘉!
-
6 # 山中月2
漢初“三傑” 劉邦首推
高祖五年,劉邦率三十萬大軍與項羽的十萬士卒在垓下決一雌雄。結果:劉邦大獲全勝,項羽自刎於烏江。歷經五年的楚漢相爭落下帷幕。同年,劉邦在洛陽南宮盛宴招待各位諸侯和將領。酒過三巡,醉意三分。劉邦要諸位實話實說,評評他何以得天下,項羽何以失天下?
高起、王陵二位都說是“劉掌門”能論功封賞,利益共享而贏得天下。項羽是嫉賢妒能,該封賞者沒封賞無利可得,人心散天下失。
劉邦躊躇滿志地說: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說到那在帷帳中運籌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連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人中俊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任用,這是他所以被我擒殺的原因。
高祖六年正月,劉邦封賞有功之臣。有人說張良未曾立過戰功,哪像韓信一樣能領軍獨擋一面。劉邦再次強調:“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劉邦肯定了張良是有功之臣,還允許他自己在齊地選擇三萬戶作為封地。
又訊:有人說劉邦對蕭何從來不起疑心,此言差矣!劉邦對蕭何不僅起過疑心,而且有實錘敲打試探的就有三次。
第一次,高祖十一年,陳稀反叛,劉邦親自率軍到邯鄲。戰事沒結束,韓信在關中謀反,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誘殺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被殺,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領任相國的衛隊。時有眾人向蕭何道賀,唯有蕭何的好友“東陵瓜”召平表示悲哀。召平對相國說:您的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風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沒有冒著矢石去衝鋒陷陣,皇上卻給您加封食邑、設定衛隊,這是因為韓信在關中謀反,皇上對您也起了疑心。設衛隊來保護您實則是監視。蕭何細思極恐,召平出謀解憂。皇上封賞不能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財私產拿出來贊助軍需,皇上心裡就會高興。相國聽從召平的計策,高祖果然大為高興。
第二次,高祖十二年秋,黥布起兵反叛。劉邦又親自率軍討伐,在軍中多次派使者來打聽相國在幹什麼。有說客對相國說:不久將會遭受滅族慘禍。您想想,皇上屢次派人來問您的情況,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動搖關中。如今您快些多買些田地,低價賒購、借貨來玷汙自己,(如果這樣做的話)皇上對您就放心了。相國聽從召平的計策,高祖很是高興。
第三次,高祖平定了黥布叛亂返回長安。百姓攔路狀告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千萬之多。劉邦斥責相國,侵奪民財,為己謀利。相國乘機為百姓請求說: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多空地,白白地拋荒,希望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劉邦大發雷霆:相國你大收商人財物,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上林苑是皇家獵狩場地)劉邦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拘禁起來並戴上刑具。幾天後劉邦的一個王姓衛尉侍從為相國辨析道:陛下你兩次外出平叛,相國留守關中,若有異心函谷關以西的地方早就不屬您所有了。陛下以淺陋的眼光懷疑宰相是沒有道理的……最後君臣和好如初。以上史事舊聞恰好說明劉邦曾經有過對蕭何的疑心。
-
7 # 無跡201904
張良,蕭何,韓信!這是我心目中的排序!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個公司的運營~除了老闆~最根本的戰略策劃~戰略資源~戰略執行!故張良居首,蕭何次之,韓信居其末!當然~一個事業的成功缺了誰都會是空中樓閣~所以劉邦最牛逼!哈哈!
-
8 # ywjoan
漢初三傑之首自然是大後方的中流砥柱蕭何,劉邦在前線打仗幾乎是屢戰屢敗,為何能做到屢敗屢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駐守關中蕭何源源不斷的將兵源和糧草運輸到前線,給劉邦提供了堅定支撐的經濟基礎。
劉邦是豐生沛養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和樊噲等都是劉邦在沛縣起事時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班底,是劉邦最倚重的部下。雖歷史的劉邦對功臣進行的殺戮口碑不是很好,但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這些最初的跟劉邦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們都均高官厚祿,跟著劉邦共享富貴。因為劉邦心裡有桿秤,誰和自己一條心,誰日後有反對自己的可能性,都瞭然於胸。你看看,先投靠項羽後投奔劉邦,而後又逃走,被蕭何月下追回來的韓信雖有大才,但在劉邦眼裡只是個工具而已,所謂鳥盡弓藏的道理。當然,蕭何看到劉邦及後來的呂后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皇權,懂得藏拙,故意不惜敗壞自己的名聲以消除劉邦可能的猜忌。你貪點沒關係,色點也沒關係,但你一定要有弱點。一但讓劉邦感覺到你是完人,那你就有危險了,會認為是在收買人心。在這一點上。蕭何做的很到位。同時,蕭何為了自身的安全,不惜犧牲韓信,將其騙入皇宮被呂后殘害,令人唏噓不已!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就是說劉邦坐到帝王的位子,理論上對任何人有會有疑心的,特別是有能力挑戰他的,尤其會引起劉邦的疑心。這時最容易納入劉邦眼簾的應該是帶病打仗能獨當一面的,你看看劉邦封的異姓王,誰不是想噹噹的人物,大多是中途投靠或原本是項羽的部將,被殺戮的大多是這些人。
蕭何、曹參等剛開始就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其實是一路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劉邦需要能信任的得力助手。這些人肯定是最佳人選。加上蕭何的韜光養晦,不露鋒芒的明哲保身,這些都幫助自己最大程度避免被劉邦猜忌。~
-
9 # 鄧海春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一般認為,“漢初三傑”中蕭何功勞最大,張良最完美,韓信結局最慘。
蕭何,生於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亡於惠帝二年(前193)。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早年任秦沛縣縣吏,在沛縣結識了泗水亭長劉邦,兩者常常飲酒聚會,相交甚密。
在沛縣時,劉邦作為泗水亭長要去服徭役一年,親朋好友都來給劉邦送行。按照慣例,人們都要為去服徭役的劉邦,送上銅錢三百文,當劉邦打開了蕭何送的錢袋,裡面卻有五百文。這裡體現了蕭何對劉邦的看重。後來劉邦成為西漢開創者時,論功行賞,單獨給蕭何加了兩千戶的封邑,劉邦是為報二百文之恩,頗有滴水之恩,當湧泉之報。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苦秦久已,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天下豪傑響應,烽火遍地,不少地方官吏驚恐秦朝不能久已,紛紛倒戈,背叛秦朝,投靠叛軍,保全性命於亂世。此時沛縣在蕭何的組織下揭竿而起,並擁護劉邦為起義首領,因此劉邦心中甚是感激蕭何。
西楚初年(前206),秦王子嬰獻出傳國玉璽,向劉邦投降,劉邦大喜,沉迷於秦宮之奢靡繁華,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起義軍的將領們眼見秦咸陽的富麗繁華,便開始掠奪金銀珠寶。此時,蕭何急衝衝找到劉邦說道:“沛公想取天下,還是想當富家翁?這些奢華之物,正是秦亡的禍根,切勿迷戀於此!”劉邦恍然大悟,天下未定,這些奢華之物,確是禍害之源。於是,劉邦下令將查封秦朝寶庫,撤軍灞上。在進入咸陽後,蕭何命可靠之人,將秦朝律法,戶籍,地形相關的書籍統一收藏起來,以便逐鹿天下時派上用場。在楚漢爭霸中,這些書籍為劉邦平定天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從這裡不難看出,蕭何是一個深思熟慮,高瞻遠矚的謀士。
在劉邦被封分蜀地的時候,帳下的韓信因為漢王不重視,韓信決定逃離蜀地,另投他人,蕭何連夜追趕。終於,蕭何帶著韓信重回漢王麾下,自此留下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此後,韓信的指揮下,漢軍轉守勢為攻勢,楚漢爭霸開始了。蕭何在劉邦困於蜀地時依然不離不棄,為劉邦竭盡畢生所能,助劉邦爭霸天下,劉邦心中甚為感動。
在楚漢爭霸過程中,蕭何主持關中後方工作,劉邦和項羽在京縣和索亭之間戰況相持不下的時候,劉邦怕蕭何權力太大,在後方對自己做出不利的行為。劉邦時常派遣使者回關中慰問丞相蕭何,蕭何起初不以為意,認為劉邦在關心自己。蕭何的門客鮑生得知此事後,鮑生便對蕭何說道:“漢王裸露著衣袖、車蓋,卻屢次派遣使者慰勞您的原因,是因為對您有疑心啊。我替您著想,您不如派您的子孫兄弟中能夠作戰的人都到漢王室軍中作戰,漢王必定更加信任您。”蕭何採納了鮑生的建議,派遣自己的親族,送糧於劉邦,請求在前線作戰。蕭何此舉取消了劉邦的揣測,讓蕭何在後方繼續主持工作,自己專心作戰,最終劉邦打敗了項羽,創立了漢王朝。
劉邦在建國後,對身邊的人不斷猜忌,張良退隱,韓信被殺。如今的漢初三傑只剩自己還在朝堂上,蕭何也感覺到劉邦對自己的猜忌,為了讓劉邦對自己放心。在劉邦平定英布叛亂時,蕭何對百姓強買,賤買田地,百姓向凱旋而歸的劉邦告狀,劉邦表面批評了蕭何,心裡暗自高興,對蕭何的猜忌也慢慢減少了。蕭何為了消除劉邦的猜忌,不惜自毀聲譽,保全性命。
自古帝王最無情,劉邦殺了很多功臣,對於蕭何雖然一次次猜忌,但最終還是放過了他,也許是蕭何一次次表明自己忠於劉邦,絕無二心。也許是劉邦晚年依稀記得,沛縣起義,進入咸陽,困於蜀地,爭霸天下,統一天下,建立漢朝。一幕幕中都有蕭何的影子,在劉邦落魄時候的不離不棄,患難與共,讓劉邦最終放下了猜忌的種子。
回覆列表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勝,吾不如韓信,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草,給饋餉,吾不如蕭何,此三人皆當世之人傑,吾能用之,而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為之用,此我之所取天下,而項羽之所失天下也!西漢初的三傑分別是謀士張良,大將軍韓信,和丞相蕭何,至於劉邦最相信誰,我們看看結局也就一目瞭然了,韓信被殺,而張良功成身退,根本就沒有掌權,而蕭何呢?位高權重,相國大人執掌天下,你覺得誰是三傑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