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強小強往前衝

    如果史前文明存在,那麼就不是"史前"了。

    那麼,如果按照現在定義的歷史,有我們還沒有發現的文明嗎?

    不知道:)

  • 2 # 劍蘭修竹

    謝邀請!中國文明上下5000年,有文字可考的約為3000多年;返觀巴比倫文明約有8000年曆史;埃及文明在5500一6000年之間;印度文明在5000年左右,追溯中華上古三大經典及《河.洛》文化約在5000一8000年間。各個開化較早的先進文明國度,皆有豐富齊全的神話傳説;在2000年新舊世紀之交,學術研究領域熱俏多屆文明發生論,因為宇宙太浩瀚神異了!甚至有的認為此宇宙與彼宇宙之間存在個同心軸;現在也有學者認為人類正發生第二軸心時代。考慮到曾徑發生過的亞特蘭諦斯文明、瑪雅文明、極地文明、獵戶座文明,也許史前曾有過高維度文明君臨過地球星。

  • 3 # 節度使95

    單憑文字記錄都能找到史前文明的痕跡,思維是幹什麼用的?推理。思維本身就有演變可循。

    史,記事的意思。有記錄之前人類在幹嘛呢?文字的演變,從結繩到符號,再到通用符號,到因果思維架構漢字。伏羲到神農三十萬年,神農到黃帝五千年左右,黃帝到現在五千年。

    你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告訴你我怎麼判斷的。修和行是兩部分:修是學習,思考;行是實踐。修行是我們接近和了解真理的過程,這個真理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首先是判斷真相。一個人能心思言行合一就是修行,如果你還喜歡閱讀思考,你很容易判斷作者說話的真偽,就是能判斷作者的三觀。

    佛教修行只強調修身口意,重點在出世,所以會修得糊塗了。聖人之道強調仁心、守信,這是修管理的智慧,人生和社會都需要管理,那就是修人生的智慧。我把聖人要人們仁心守信後面的原理分析了一下,理由如下:

    “在聖人儒行中加上意:心、意、言、行四合,即心、思維與言行合一,這是人道總持的慧門。太初、氣之始,太始、形之始,太素、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混沌”。“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所以“精神者,天之分”屬天清而散,精神秉性為公道;“骨骸者,地之分”屬地濁而聚,人體是神氣與物質的聚合物,神散人亡。和氣者、不同為和,人類本有個體氣形質區別。“和而不同”是天性不同,“周而不比”是推理出來的本然區別,天然本性即君子。

        人的形體是物質,歸於五行的範疇。五臟又有五神髒之稱: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肝藏魂,五神在腦部運作。把內臟按氣形質排列是:(神)心火--生-->(意)脾土--生-->(魄)肺金--生-->(志)腎水--生-->(魂)肝木--生-->(神)心火,內臟五行相生是物質的迴圈。質迴圈是氣迴圈的基礎:“意發於心、主於脾,其用為思,以其土德而貫餘髒、調諸神。志發於心、主於腎”所以意志服從心願作用於行為。願力決定意志力,意志力決定執行力。精氣神如天迴圈居於腦部:神主魂、魂主志、志主魄、魄達意、意通神,思維連結心和行。人有心識的意義在於心定神自來居後“心神相合沖和氣者為人”,氣與質相合有完整的天地迴圈才能稱為人。”――這是因果決策篇之七世界觀部分節選來的。

    接下來繼續,“伏羲以來三十餘萬年”這話從《列子》來的。列子書裡說的不是神話,真話夾雜在故事裡要自己找,而且整本書思維連貫――如果你能讀懂的話。有些內容是隱語,有些內容說健康,說符完全是人道論治。當然列子肯定有其人,一般人寫不出。

    神農和黃帝不是一個人,我找了資料做的判斷。最簡單的,內經從春秋成書到清朝兩千多年只修改藥方從來沒更改過醫理。素經前七章,那是總則,總則形成需要的時間只能比兩千年更長!春秋往上推個兩千年大約是黃帝,內經的歷史更長只能是神農氏了,有傳神農本草。為什麼黃帝不是神農,推理如下:

    “ 神農氏不是黃帝,黃帝最少晚四千七百年。神農氏族相傳存約70--17個世代:世代兩字取世,“三十年為一代,父子相繼為一世”一世是六十年。比照距今四千年的商周金文(即鐘鼎文):字型與今天字形相仿;鐘鼎文仍能識別2420字,現常用繁體(有的簡化字無因果可言)漢字只有6763個;單字書寫習慣依舊為從右上到左下——按《列子》記“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推算,神農氏部族應存約70個世代四千二百年,才足夠文字從符號定型到文字構造因果思維演變定型的時間。

    因傳有《神農本草經》,說明當時已有文字記錄,中華文明從三十多萬年前伏羲氏演八卦為起源符號到神農氏時期已完善文字。從符號衍變為定型的文字,這不是短短的黃帝時期能做到的。神農氏時糧食種植業突飛猛進加上醫道確立保障了人口的穩定繁衍,黃帝時期已能進行大面積戰爭了,但人口的增長也不是短短的黃帝時期能做到的。“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神農在伏羲之後已經立曆法應用於農業,曆法也不是黃帝所立。保障生存的糧醫藥體系和社會綜合管理決策思維,是從神農氏確立後傳承至今的文明。醫道同源,神農氏是醫祖也是道祖。

    《內經》防病在《素問》,醫病在《靈樞》,是道醫典籍,據傳成書於春秋戰國。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論述人體合道之理。古代有巫,人本有神、巫通鬼。因果病用巫醫,但巫不是誰都能做的。巫字從工,人兩立於旁,平等心為恆持心。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恆持平等心,在於知而行的意志力,在義利之間永取義。“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知行顛倒,判斷力不足是自作自受;從道說知因果而干涉因果,有心之行罪加一等。人們對巫是敬怕,但巫不等於醫——醫者心全神在、人定合道,持仁心為德行,心行相應不必向鬼神求佔。中醫是臨床實證醫學,與道合而利民,站在時代的前端。

        科學是猜想後再實證,技術不能證明中醫理念只能說明現代科學手段不及中醫的層次,不等於中醫不繫統不完善。用科學的名義指責中醫,這行為本來就不科學。道為儒用、儒為道本,中醫合道:學好中醫既要仁心又需天賦,與決策者任用一樣,須知《陰符經》立意;中醫辨症考慮牽一髮而動全身、考慮人體個體特性與外界環境的交感,與決策思維一致,也說明了中醫的先進。不是誰都能達到戰略決策思維層次,沒有仁心又不夠思維層次的人不理解中醫很正常,但無知不是詆譭中醫的理由。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言。”

       《陰符經》為道門之源,文字精妙:天道立心,人心立道。應是神農氏作,炎皇完善。人們總把神農氏與炎皇弄混淆,只有可能炎皇是神農氏部族傳承延續中最後出現的出色領袖。“炎皇肇訓,稷正修官”:炎皇時期管理完備,人民的個性天賦得到全面重視和開發使用,精神文明發達、人民健康快樂,是公心大道之治。炎皇朱襄氏,擅用火,人皇為公、不重血緣血統,重血緣傳承就不會與黃帝合併部族。炎皇氏族約存八個世代四百八十年,神農傳承到炎皇總計七十八個世代共4740年,約五千年。

       社會整體資源均衡分配的制度會讓人民安定和樂,因此人民對物質資源私化的欲求減弱,故義利之間先取義而合道。炎皇順舒人性,教人民合道為治,所以炎皇是三皇之人皇。儒家敬祖是敬人皇人祖,既為人類傳承又為期待天下大同的到來——決策者為民立心,執天之道、公行天下是為大同。

        為什麼炎皇是人皇?因為黃帝不可能是人皇。《三皇玉訣》本是解釋人皇如何用《陰符經》道導於人民:此書中“去其欲,靜其心,定其意,守其神,抱一至靜而入新換舊,乃達於道”、抱一入靜就能合道,故《陰符經》並不需“賊”、“偷”入文,對照《三皇玉訣》的主旨把《陰符經》中“賊”、“盜”相關句子去掉、“邪”為語氣助詞改為耶,《陰符經》全文分四段如下:

         第一段是為治決策思維。修心,心定神明依泊;合一入道本心如此,不需要五賊、盜機;以本心取人、“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各盡職分。“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耶,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第二段,“動其機”,管理方法論、術用。“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三才安,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第三段,管理者守心為公。“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第四段與第一段呼應,象數為術為道用、為偏為借,根本在人。“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永珍,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全篇立意堂堂正正,這才是陰符經原文,符合人皇心境。神農氏是道祖,中華文明人文初祖。所以《陰符經》被篡改了:《三皇玉訣》述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陰符經》涵義,《陰符經》作者肯定不是黃帝,此其一;疑問二、黃帝為什麼要篡改《陰符經》?

       倉頡只是黃帝的下屬,若是倉頡造字,《陰符經》從哪來?《三皇玉訣》從哪來?黃帝之前幾千年的醫道知識系統是靠什麼傳承的?文字怎麼可能是倉頡造的?能誤導後人認為自己造字,一是倉頡做了類似字典的工作,二、把《陰符經》偽署黃帝名――畢竟這事只要揣測領導的心意,捧了領導、領導才能默許自己偷名。能默許倉頡做這樣的事,想想黃帝當時的公心如何,此事也旁證黃帝不是人皇。順便推一下,內經應為《神農內經》:把現內經中類黃帝請教廣成子的句子剔除,文章立意架構都完整,原本應為“神農氏曰”。

       《陰符經》從哪得來的?阪泉之戰的戰果。炎皇能與黃帝開戰說明兩人的年齡相差不多,炎皇愛惜部族生命所以兩部合併;但合併後的炎皇之死找不到任何記錄——最大的可能是被謀權害命。從這事也能看出戰爭是源於地域資源不同產生的交換即對資源配置認知不同的爭議,所謂的民族鬥爭一定次要於因為資源爭奪的階級鬥爭。去掉階級性論史會顯得溫情,但從人的共性而言會讓歷史更客觀。唯物史論強調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決定行為決策,忽略了心地的不同以及階級屬性只是資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如果能統一人民對三觀的認識,制度重點處理資源配置的均衡,就解決了朝代更換的問題。爭名、爭權是三觀不同所致;《陰符經》篡改者慧力不及三皇,所以說因果,只要做過必有痕跡。綜上,黃帝只是五帝之一,炎皇是人皇。

      道即意,醫道同源。由道醫典籍追溯推理:中華文明灶啟在伏羲氏,中華人文初祖是神農氏,完善於炎皇。人文是整個人類傳承思維框架的搭建!《陰符經》是人類的人道之源。中華國學的魂是儒行,以人道立心是中華大地上所有人類繁衍至秦始皇大一統即公元前221年的文明傳承之本。不要爭執是在哪個地區,三十萬年來地理山川變化和人口的不斷遷移使這種追溯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只要知道三皇的人道火種文明一直在中華大地傳承就行。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建都有熊亦稱有熊氏。《內經》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誰家的孩子不是這樣!神靈不神靈能看出來的嗎?至於登天,反正就是死了。二十歲即位即前2697年當上首領,《列子黃帝》記黃帝“十又五年,喜天下戴己”說明三十五歲於前2682年打完蚩尤。“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 時五十歲,前2667年“焦然肌色皯黣”與內經上古天真論“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對應,齋心服形三月;“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而帝登假”,黃帝死於公元前2639年。在位58年,公元前2717到前2639年共活七十八歲,能與內經對應的衰老就不是成仙登天。只能說黃帝上位之初為權為利,三十年後“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情是私心私慾,齋心服形是為了神全合道,然後得了民眾擁護被稱讚。

       但之後四帝是其子孫: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顓頊的侄兒,唐堯是帝嚳的兒子,虞舜的高祖窮蟬是顓頊的兒子、虞舜即位只是權力從叔叔家回本家了。天賦不一定隨血脈傳承,一個人在公私之間的取捨就是道心的穩否,“為道易守道難”。開拓易承繼難,決策者把握戰略思維穩定並不是容易的事。

       夏之前確有虞朝,且一直是在黃帝一家承繼。從黃帝到虞舜,家天下在這六代人傳承中相對穩定。黃帝只統治五十八年;“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其後“堯治天下五十年”,聞童謠還宮招舜禪讓;“舜不辭而受之”,舜智取天下;據此推斷黃帝姬家幾百年間除了這六代即位後相對穩定繁榮,之外就是部族各治或爭天下的時候。

      從黃帝開始中華大地上的人類社會就不是禪讓制了,是血統把持,私天下。《論語堯曰》:“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黃帝家訓示的擔當並沒有錯,但是人的天賦不總伴隨血統傳承,家天下有違天道。家天下在五帝之前從未有過,也證明三人皇推斷結果的正確,所以《列子周穆王》說“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節選自因果決策之(八)中華文明解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和你帶孩子的理念不同,遇到分歧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