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朋友22027104

    、原因:

    1、日本親自指定由李鴻章代表談判,一是熟悉李鴻章為人和他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二是瞭解其談判技能,談判期間,李鴻章有時是斷然拒絕日本要求,有時又苦苦哀求,日本均不為所動。

    2、清政府國力耗盡,沒有能力打贏日本,又一直擔心王朝所在地北京和當權者自身的安全,開始主動議和。日本自己國家財力耗不上,戰爭補給跟不上,國際上各列強害怕大清國利益被日本佔盡而開始反對,阻撓日本擴大戰爭。於是,雙方各為自己的打算開始謀求談判。而李鴻章在清政府的地位促進清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派其赴日談判。

  • 2 # 毛1937679

    李鴻章一生最恨日本,一個老頭路過日本時換船寧可在兩船之間搭跳板也不願踏上日本國土,可是他忘了,日本能夠崛起,恰恰是他的優柔寡斷。

    日本國土狹長,面積和我們雲南差不多,十九世紀中葉人口有五六千萬,可耕地不多,天災不斷,資源貧乏,想要發展就必須向外擴張。東面是大洋,北面太冷,目標只有南面的臺灣,西面的北韓和中國。

    1874年日本藉口臺灣琅橋事件,琉球漁民被臺東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派出樺山率領的所謂探險隊一千六百多人其實就是軍隊侵略臺灣。李鴻章一輩子除了對付太平軍和捻軍是主動出擊,對外號稱知洋務會辦外交,說穿了只有一條“釁不由我開”,可是每次外國都是釁由他開,結果還是賠款失地。

    明治維新1868年才開始,短短六年海軍連軍艦都還沒有,出兵臺灣還是租用商船,清庭好歹有馬尾造船廠,一般的軍艦有十幾艘,沈葆楨已經帥兩萬大軍赴臺,李鴻章硬是簽了和約,賠償五十萬兩琉球漁民的損失,變相承認了琉球是日本的,從此琉球成了日本的沖繩縣。天賜的機會,雖然不一定去侵略日本,但樺山那一千六百人絕對成為俘虜。

    1889年北洋水師在長崎,有三名休假官兵在岸上打鬥遇害,當時光緒剛剛親政,全國輿論譁然,一致主張對日用兵,北洋當時有鎮遠寧遠主力艦,外加六艘快速巡洋艦,速度都有十五節,日本最快的松島號才十二節,且設計不當頭重腳輕。這是最好殲滅日本海軍的良機,李鴻章以北洋水師新建,恐怕不是對手為由,主張交由國際法庭仲裁,到今天聯合國的國際法庭都還是笑話,當年哪有什麼國際法庭。北洋水師新建日本水師更只是在襁褓裡,當時慈禧只能聽軍方最高指揮官的意見,有人說馬關條約李鴻章也是無可奈何,但當初只要他點頭直一下腰桿以後就沒有日本什麼事了。說穿了李鴻章就是畏敵如虎,為了儲存自己實力,不惜養虎為患。

    上天給了兩次機會,第三次就沒有了,六年後1895年北洋水師還是那幾條軍艦,日本擴建海軍到了瘋狂地步,天皇每日只吃一餐,少女們爭相賣淫,以捐出皮肉錢購買軍艦為榮,日本海軍已經脫胎換骨,主力艦速度已經達到十八節,船是最新的,炮是快速連發炮。這六年裡中國是紙醉金迷,李鴻章還是釁不由我開。要說當年勾踐是戲演得好,矇蔽了夫差,但日本赤裸裸的擴軍,對日本的企圖他能沒有一點察覺嗎。時機成熟釁由他開,逼北洋水師海上決戰,一舉剜掉了李鴻章的心頭肉,從此在中國頭上拉了五十年屎,李鴻章是不是賣國賊有許多爭議,但絕對是誤國賊,這五十年的恥辱和血債都是李鴻章賜的。

  • 3 # 歷史作者

    有一種說法,甲午戰爭是日本和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因為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建立了新的國家模型,主要一點就是軍隊國家化,陸海軍分別由陸軍省、海軍省管理,職業軍官帶領軍隊,陸軍省、海軍省受議會的投票進行調動,由內閣代表國家行使軍隊權力。這種體制基本和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一樣。

    甲午戰爭

    而中國當時是清朝末年,朝廷的正規軍八旗軍、綠營兵都已經腐朽墮落,嚴重缺乏戰鬥力。清朝的主力國防軍就是陸軍是淮軍,海軍是北洋水師。淮軍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私人部隊,在鎮壓太平軍時,李鴻章組建的以安徽同鄉為基礎的團練地主武裝,後來經過朝廷改編為正式的軍隊,但是這樣的軍隊只聽李鴻章一人的,沒有日軍的國家意識,只有自己的升官發財、貪生怕死的意識,不過也有不畏生死的硬漢。甲午陸戰中的左寶貴、葉志超、宋慶等人都是過去淮軍的將領。

    而北洋水師更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幾乎就是全部聽李鴻章的,水師最高長官水師提督丁汝昌也李鴻章的鐵桿手下。

    李鴻章在那個時候,幾乎是權傾朝野,管理了大量的經濟、軍事事務,讓朝裡很多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滿洲宗親們更是狠透了李鴻章。所以在甲午戰爭時期,大批官員看到中國戰敗反而高興,因為可以搬到李鴻章,可以鎮壓李鴻章的勢力。

    其實這句話主要是指出當時清政府對全國的動員能力的薄弱,和沒有現代戰爭中的總體戰意識。在戰爭中,參戰的主要是北洋,其他各地都是打醬油狀態。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的。

    甲午海戰是19世紀中葉發生在東亞老牌帝國滿清以及明治維新後新興資本主義列強日本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決定了東亞未來的歸屬,也決定了未來一百年裡中國和日本的命運。此戰後,日本不但得到了北韓和臺灣,還獲得了中國大量的戰爭賠款,以此發展自身實力最終成為東亞新的霸主。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甲午戰爭為什麼說是李鴻章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呢?

    因為與日本作戰的主力,包括北洋水師和陸上對日作戰的主力都是出自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淮軍,其實當時滿清的軍制實際已潰散,八旗和綠營都不行了,所以滿清皇族使用李鴻章壓制其他督撫、其他督撫的力氣制約李鴻章,構成大小相制,所以北洋在浴血奮戰,八旗和綠營袖手旁觀,甚至在北洋水師被圍後,山東巡撫還命令援軍撤回,坐視唯一敢與日軍作戰並有用阻擊日軍的名將聶士成所部北洋軍力完蛋,真是可惡

  • 5 # 東方評史

    這句話問的?用範偉的話說:你這個人不講究啊,你不按常理出牌!

    借問一下,大清帝國是李鴻章一個人的國家麼?肯定不是了!

    大清國是全體華人的國家,既然是全體華人的國家,那就是整個的大清國和整個日本人的戰爭,怎麼會成為李鴻章一人和日本人的戰爭?

    誠然,李鴻章在對日本國的戰爭中起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李鴻章貴為大清帝國的第一重臣,承擔重要的職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還有誰去懷疑這一點。

    就當時的大清國而言,李鴻章顯然是擔當國家重任的不二人選,不管後來我們是不是罵他是賣國賊,至少在當時的那種複雜的國際大背景之下,沒有人會比他做的更好。

    有誰會懷疑我所說過的話?

    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國國當時的日本都在致力於使國家變得強大的洋務運動,都說洋務運動是失敗的,怎麼會是失敗的呢?

    當時這些洋務運動的倡議者,首先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提醒我們單純的依靠把馬桶裡面裝上人糞、再附上咒語是抵擋不了洋人的槍炮的。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和曾國藩這些人用洋務運動的實施來告訴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的,老祖宗流傳了數千年的巫術是救不了中國的。

    無奈,流傳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我們實在是捨不得拋棄,一旦拋棄了那就是等於否認了自己,有誰會做出這種痛心的事情?

    於是一少部分人在倡導現代人類文明,而大多數人又生活在過去的舊夢裡,一再的把先進的西洋先進器物冠以邪術而加以詆譭和破壞。

    試想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洋務運動,其成效怎麼去跟日本人雷厲風行的明治維新去比?

    讓我們把話題再回到甲午戰爭!

    在兩國開戰之前,當時的大清帝國從上到下都是信心滿滿的。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日本素來仰視中華文明已久,就算是到了現在在日文中還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漢字。

    第二中華帝國雄霸亞洲數千年,其版圖面積、其人口數量、其軍隊規模都令周邊國家噤若寒蟬。

    當時的日本雖有野心,但絕對不敢對大清帝國以輕視態度,有幾次都是大清艦隊趕赴現場之後,日本的聯合艦隊不得不屈辱的進行迴避,這一點我們需要知道。

    在開戰之前的數年,當時的北洋水師提督丁如昌曾率隊訪問日本的九州,當大清帝國威武龐大的戰艦開到日本時,震驚了整個的日本朝野,他們都為大清帝國的大艦巨炮所深深的震懾和羨慕。

    日本企圖染指北韓半島由來已久,在經過數年的明治維新勵精圖治之後,日本的海軍實力得到了增強,但此時他仍感覺沒有打敗大清北洋艦隊的能力。

    相反,大清帝國雖屢敗西洋國家之首,但經過數年的努力也擁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並且他雖畏懼西洋國家,但絕對輕視日本。

    因此,當日本一再挑戰大清帝國的底線之後,整個的朝廷上下一直髮出了“教訓一下小小的島國刁民的”呼聲!

    這一點不為大多數人知道,但卻是有歷史資料可查。

    此外,黃海大戰並不存在日本人偷襲的說法,在開戰之前兩國都已經互相宣戰,既然已經宣戰就應該加強警惕,何來偷襲一說?

    其次是現代有很多的學者教授撰文說,甲午海戰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日本人破譯了大清國相互之間來往的電文。

    那麼我在此會很認真的告訴你,這純屬無的放矢,對世界歷史一竅不通,在誤人子弟,愧對國家發放給他的薪水!

    無線電裝置在1895年剛在實驗室獲得成功,1896年才獲得發明專利,1898年才透過英吉利海峽的接受試驗,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方才應用於商業運作。

    如此說來,何來日本人破譯了大清國電報密碼一說,真是糟蹋國家糧食和發放的薪水了!

    最後需要說明這麼幾點:第一,和日本人的戰爭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

    第二,甲午戰爭是全體大清帝國子民的戰爭,李鴻章僅是其中之一。

    第三,甲午戰爭也不是愛新覺羅家族一家的事情,而是全華人民的事情,每個子民都有參戰義務。

    第四,中國在當時還未從君主制形式的家天下中走出來,換了以前的明朝和宋朝這些朝代不也是家天下麼?

    難道岳飛和袁崇煥他們為的是老趙家和老朱家去打的仗!

    所以,任何一場關乎民族利益的戰爭都是全體國民的事,不應該由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群體來承擔。

    每一個國民都有參與保家衛國的責任和義務!

  • 6 # 方圓讀書

    其實,這不是華人自己說的,而是西方人說的。對於甲午戰爭,西方人是這樣表述的:

    “甲午戰爭,以李鴻章一人敵日本一國。”

    雖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說,日本軍民上下一心,是以一個有組織、有動員的現代化國家的姿態去戰鬥,而中國卻無法協調國家的力量,只是李鴻章靠他個人威望和私家班底去跟日本一個國家去對抗,這豈有不失敗的道理?

    但是與此同時,這句話也是在說,李鴻章能擺平朝廷,調動軍力和財力去對外發動一場戰爭,而有著這樣能力的人,難道還不是一個權傾朝野的人嗎?

    但是熟悉清朝政治體制的人都知道,在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清朝,大權基本上都是掌握在皇家的手中,李鴻章官位再怎麼大,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職業經理人。而朝廷才是真正的大股東,朝廷可以支援你的想法,但是最終決策權你是不能沾邊的。

    那麼,甲午戰爭到底是不是李鴻章一人敵日本一國呢?答案並不絕對。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為何呢?

    北洋艦隊是李鴻章一手創辦起來的,這一點兒也沒錯,但是在創辦海軍的同時則需要朝廷的同意。也就是說,只有朝廷同意你創辦海軍,那你才能這樣去做。

    而李鴻章在後來經營海軍的時候,也確確實實得到了朝廷的支援,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在後來的時候,朝廷的支援力度就慢慢下降了。北洋艦隊曾一度出現過經費嚴重匱乏的問題。

    因為長時間沒有仗打,演習也沒有什麼感覺,所以很多官兵開始出現倦怠,慢慢的將國防大事拋在腦後,整日打牌飲酒,不問軍事。最可氣的是,有些軍官還貪汙軍費,使得很多炮彈都是一些二流,三流彈,雖然打得出去,但是卻不能爆炸。

    這樣的情況在甲午海戰的時候就一一顯露了出來。

    甲午海戰爆發之後,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李鴻章的海軍夢也最終失敗了。

    但這一次戰爭也並非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而是兩國之間的戰爭。但如果要就其本質來看的話,那也能算作是李鴻章一人對抗日本一國!

  • 7 # 天下會會天下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有驚人之語,認為大清之敗,乃敗於全民腐敗,而非一人之過。

    主戰派誤國

    因為當時日本人幹得確實太過分了,但凡還有點血性的正常人都不能忍。慈禧和光緒都是主戰的,以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在甲午戰爭開戰之際高調主戰,但是戰爭前兩年,他任戶部尚書,管著錢袋子,凡遇北洋水師更新用款,無不駁詰刁難,甚至將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換機器換船事暫停兩年,以致北洋艦隊徒有龐然之外表,噸位雖重、炮徑雖大,卻無快艦、快炮,行動遲緩,開戰後處處受制於人。

    無國家意識

    那時的清朝並無國家意識,朝廷中大多數人把甲午戰爭看成是李鴻章的淮軍和日本之間的戰爭,翁同龢甚至和自己的一個小黨羽說,李鴻章的北洋艦隊搞了幾十年,哪天讓他到戰場去試試,要是敗了,咱們就有機會收拾他了。

    甲午黃海海戰戰敗後,北洋艦隊躲進劉公島,日軍海軍封鎖劉公島,這時候南洋艦隊卻壓根沒想過過來裡應外合一下。

    翁同龢的下場

    中國的鐵路正是李鴻章日拱一卒的努力推動下建成,李鴻章堪稱是近代文明的引導者。

    翁同龢因私廢公,誤國不淺,恭王臨終告誡光緒皇帝,翁同龢主戰而又不備戰,既失外交之良機,又令實已落伍之陸海兩軍陷入險地,“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恭王死後,翁同龢生日,慈禧賜他一把紙扇,意思是讓他一邊涼快去,光緒皇帝遂將翁逐回原籍。翁同龢死後,慶王為之請恤,皇上盛怒,歷數翁誤國之罪,首舉甲午之戰。太后不語,慶王不敢再言,故翁同龢無任何卹典。李鴻章和翁同龢二人,何人誤國至深,皇上、太后等知情者自有明斷。

    今天網上“漢奸”大帽濫用,不察來龍去脈、不問細節情由,動輒冠人以“漢奸”之大帽者,令辦事人逡巡不敢向前,令不同意見者不敢多言,其貌似愛國,實乃誤國、害國,其一昧沽名釣譽的行為倒更類似“漢奸”之所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被生活逼迫的走投無路後,你怎麼憑著自己堅強的信念,依然挺過去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