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per奶爸
-
2 # 小緣順
1.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樂趣、愛好,建議多觀察娃兒的言行,心理年齡小,那家長你就要注意自己與他溝通的方式方法,讓孩子覺得跟你有共同的話題,儘量不要把自己當成是他的長輩,覺得你是同齡人,他只要明白你能理解他、愛護扡,慢慢心結就會開啟,心結打開了做治療方面的就順其自然了
2.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隨意大聲說話,不要爆粗口,更不要發生爭吵和打罵,孩子的情緒發洩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大人的模仿。
其次是不要隨意責罵和批評孩子,過多的責罵和批評會讓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或者脆弱心理,脾氣暴躁或者易流淚。
家長也不要太寵溺孩子,容易讓孩子得了“公主病”,稍有不滿就大發雷霆
對於3-6歲的孩子,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而兒童期的心理健康是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感知 覺發展、情緒情感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階段。俗話說好的開始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兒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方向對於孩子的一生至 關重要。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行為表現】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區域性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形成原因】
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專家支招】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遊戲等,轉移其注意力。
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透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髮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儘早矯治。
矯正方法具體步驟為: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象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象肚子裡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援。
2吮吸手指
【行為表現】
在嬰幼兒時期,吮吸手 指是一種很常見的不良行為,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大大減少,但是有一部分兒童在飢餓、寂寞無聊、焦慮不安、疼痛或身體不大舒服的時候,仍然會吮吸手 指。如果偶然發現這種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如果孩子這種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那麼,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固定 下來。但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樂,說明孩子出現了行為上的偏移形成頑固性的習慣。
【形成原因】
導致兒童長期經常吮手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由於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要求過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愛和關注,特別是母愛。
(2)缺少同齡夥伴。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住在單元式的房子裡,當孩子從學校、幼兒園回家後,常常是一個人在家做作業、玩玩具、看電視,但感到孤獨、寂寞、乏味時,便不自覺地去吮手指,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習慣。
(3)適應困難。當孩子適應新環境感到困難時,或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也會產生這種行為。
(4)模仿。有的兒童是在幼兒園、學校裡從同伴那兒模仿學來的。
(5)教育不及時。當孩子從吮吸手指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後,便會時刻想著去吮吸手指,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及時進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養成習慣性行為。
(6)其他原因 。如在飢餓、身體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現時,吮吸手指可以轉移分散對飢餓、身體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這種飢餓、疾病等不良情景經常出現,則可能使這類動作變成習慣性動作。
【專家支招】
(1)儘量滿足孩子被愛被關注的需求。如多與孩子交流感情,進行肌膚接觸,如陪孩子做遊戲,帶孩子郊遊;睡前給孩子以溫情,讓他能愉快安詳地入睡,使孩子有一種安全感、滿足感與幸福感。
(2)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玩具和場所。藉此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儘量使他們的手不空閒。
(3)厭惡療法。可在孩子經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塗些黃連水等苦味劑,或纏上些膠布,使之在吮、咬時產生一種厭惡感,可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
(4)負性活動練習。規定患兒在一段時間裡反覆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這一習慣。
(5)正確的教育與強化 。在對孩子進行矯治時,態度要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不要大聲地呵斥、恐嚇、打罵。另外,當孩子在矯治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及鼓勵。
3屏氣發作
【案例】
欣欣,男,1週歲,晚上洗好澡躺床上,爸爸給他穿衣服的時候,好象很不開心,“嗯哼嗯哼”地叫,媽媽從他身邊經過,沒理他就走開了,這下他大哭了起來,嘴 巴張著不出聲的那種,好幾秒鐘過去了,還沒有哭出聲,媽媽從衛生間跑出來,爸爸拉著他的小手拉他坐起來,接著抱起來舉高,欣欣還是那個樣子,嘴巴張著沒有 聲音。爸爸把欣欣放下來,橫抱豎抱,還是一樣,發現寶寶的嘴唇越來越黑,臉色越來越大青,媽媽摸小腳,小腳勾起來,僵硬,嚇死爸爸媽媽了,爸爸媽媽高喊 “欣欣欣欣欣欣欣欣”,幾分鐘之後,欣欣終於有微弱的聲音哭出來了 ,兩隻眼睛盯著媽媽看,媽媽看得心痛死了。過了好幾秒鐘欣欣才放聲大哭,媽媽這才放心了。
【行為表現】
屏氣發作又稱呼吸暫停症, 是以情感因素誘發的發作性呼吸暫停為主要臨床特徵。此症最多見於2-3歲小兒。6個月以前和6歲以後發作者少見。屏氣發作時,由於屏氣導致高碳酸血癥和腦 缺氧,而且哭泣時腦血管收縮和繼發性呼吸道痙攣,使心跳減慢引起血流量減少,最後出現昏厥及抽搐,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 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形成原因】
屏氣發作是由於寶寶受到情緒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滿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現的一種現象。
【專家支招】
在孩子屏氣發作時,父母首先要學會急救方法:萬一碰到這種情況,首先不必驚慌失措,最好將孩子平放在床上,解開衣領釦,保持呼吸道通暢;輕吹寶寶得臉部, 以減少腦缺氧;拍打足心或後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間正中)、印堂(兩眉只見正中)、合谷(兩手掌虎口處)等穴位,使其儘快恢復;亦可 按壓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幫助恢復呼吸。切忌將孩子緊緊摟抱強屈成團,特別是不要摟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嚴重後果。
防止孩子出現屏氣發作關鍵是清除引起精神緊張的各種因素。協調家庭關係。創造寬鬆環境。對孩子既不要溺愛。也不能過於訓斥。對其缺點要耐心教育。儘量避免 給孩子造成情緒上或者身體上的強烈刺激。另外近期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屏氣發作可能與缺鐵有關,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最好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缺鐵,在醫生 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4口吃
【案例】
朱×,男,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父母都是國家幹部,大專文化程度。據母親介紹,孩子的語言發展從小就較晚,1歲半以後才開始說話,2歲以後才會講完整的 句子。上學前便有口吃現象,但不嚴重,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上學之後口吃現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時與同學交談,越著急越說不出話來;遇到集體討論發言的情 況,說上幾個字便卡殼,急得滿臉通紅,嘴唇顫抖。有時還直流口水。不過,在朗讀課文或唱歌時並不口吃。孩子的性格較內向,用他母親的話說,“靦腆得像個姑 娘,還有個小性子,為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
【行為表現】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口吃是兒童中一種常見的語言障礙。根據流行病學調 查,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人群中,其發生率成人為1%左右,青少年兒童為3%一5%,男女比例為3—5:1。典型的口吃多發生於學齡前3~5歲時,少數人發 生於學齡後期。國內有報道稱:577例口吃者中發生於3—7歲時的佔57.4%,擴大年齡範圍至2—10歲時達到80.1%。在兒童期發生的口吃,約佔 80%不經治療可逐漸消失,國外許多語言病理學家稱之為發育性語言不流暢。
【形成原因】
目前,對於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測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引起。
(1)家族遺傳影響
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發生率較高,大約達65%左右,因此認為與遺傳有關。
(2)模仿他人形成
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強,由於兒童的語 言機能還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響,如經常與有口吃的人接觸,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講話,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
如父母爭吵、家庭不和、環境突變、突然強烈的驚恐刺激等,都會使孩子感到很緊張。如果父母未能及時有效的緩解孩子的緊張心理,也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口吃。
(4)父母要求過急
在孩子學習說話的階段,發音不準或咬字不清時,父母急於做過多矯正,以致於孩子一句話還沒說完時,就經常打斷說話,進行糾正。結果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壓力,一說話就會緊張,擔心說錯話。就可能出現口吃。
(5)強行糾正左利習慣
父母或老師強迫孩子左利習慣時,也會使部分孩子產生口吃。我們知道,人們習慣於把控制說話能力的半球稱為優勢半球。習慣於用右手的人,優勢半球在左側;習 慣於用左手的人(左撇子),優勢半球在右側。如果父母強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飯,幼兒園老師強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使大腦在形 成語言優勢半球的過程中出現功能混亂,導致口吃發生。
【專家支招】
(1)消除說話時引起情緒緊張的因素
要努力創設平和、協調的氣氛,幫助孩子減少緊張感。老師、家長與孩子對話時,對孩子的口吃行為不要特別加以關注,而是順其自然。不要因孩子結巴,自己先焦 慮,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緊張,從而把焦慮傳遞給孩子。成人要冷靜,讓孩子保持寬鬆的心理環境,沒有壓力,這樣才能消除緊張情緒。
(2)尊重孩子,給以信心
不要說孩子是“小結巴”,應該避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學孩子結巴的樣子,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議論孩子的結巴問題。應該鼓勵孩子,告訴他,結巴是可以糾 正的,但是需要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只要努力,是能糾正的。當孩子一時說話不清時,千萬不要責怪。對其他孩子的嘲笑,應給予批評、制止。要鼓勵孩子慢慢 說,有進步就給予肯定: “你進步了,繼續努力!”鼓勵他: “老師說得好,你也一定說得好。老師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相信你會比老師做得更好。”這樣來使他樹立信心。
(3)正確的矯正方法
成人要有耐心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和顏悅色地、語速緩慢地用簡單的語言與孩子交談剛才的話題,讓孩子在與成人簡單的對話中作出簡單的回答。讓孩子把要說的事情慢慢地說清楚,可逐漸消除其說話時的緊張和焦慮。但在矯正口吃時,不要讓孩子感覺太累。
(4)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語言訓練
1.正確示範。老師念出正確的發音,讓孩子看著老師的嘴形,逐句逐字模仿(先一字一字,後一句一句)。對孩子的模仿要多鼓勵,少責怪。
2.訓練孩子心平氣和地說話。要求他速度要慢,聲音要輕,先把要說的話想好,然後慢慢地、輕輕地說出來。
3.讓孩子分散注意力。教孩子在說話時用可做些呼吸和發聲練習,或做手勢和頭部運動,來分散害怕口吃的注意力。可以用遊戲來增加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來分散對口吃的注意力。
4.讓孩子多朗讀兒歌、歌曲和背誦故事。可以找一些生動有趣的兒歌、小故事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可讓他反覆練習。但不要強調質量,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多讓孩子唱歌,注意調整說話節奏。
5.訓練要由易到難。可以先讓孩子多與熟人說話,對話的人少一些;再逐步引導孩子與陌生人對話,對話的人多一些。教師先單獨向他提些問題,當他能順利回答後,再進行交流。
(5)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多鼓勵孩子
培養良好的講話習慣。有節奏的唱歌、朗誦對兒童語言訓練有一定的幫助。父母或學校、幼兒園老師對患口吃的兒童要給予多方面的溫暖和幫助,周圍的人也不要戲弄、嘲笑或故意模仿兒童的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