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雞市精神病腦科醫生
-
2 # 無憂朗朗
客觀說,我沒什麼資格講這個話題,因為我只有一個娃。
因此,那些關於如何搞定複雜家庭關係,婆媳問題、親子互動方面的話題,我可能更有些發言權。
雖然呢,我不熟悉這種情況,但我身邊並不缺能搞定這事的“能人”。
吳律師就是其中之一。針對夫妻自己帶孩子這個話題,我特別請教了她。
吳律師和先生都是新上海人,靠自己的努力,在上海定居下來。夫妻兩人,初來上海並無親無友。
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我認為他們後來所有的方法,都是基於這個現實基礎上,逐步發展出的獨特能力。
而從一開始,習慣凡事靠自己的心態,讓他們在生活中少了許多抱怨,多了很多智慧和樂趣。
吳律師的先生開了一家建築設計公司,但這個行業這些年起起伏伏,所以他平時也比較忙。
相比之下,吳律師的工作雖忙,但時間上彈性很大。
她家兩個女兒差1歲半,現在一個12歲,一個10歲。
孩子3歲前,父母確實需要照顧孩子多一些,所以吳律師那段時間就少接些案子,留更多時間帶孩子,但並沒完全不工作。
孩子3歲上幼兒園後,時間就會多些,這時工作安排也忙了起來。
夫妻兩人輪流接孩子,碰到吳律師需要出庭忙工作時,她先生就會自覺地去接孩子。當然平時,也會有鐘點工來幫忙,打理家務,偶爾接接孩子。
她講了一件孩子們上幼兒園時的事。
有一次,阿姨休息,兩個孩子獨自在家。夫妻兩人中午都無法趕回來給孩子們做飯。
吳律師就網上叫了外賣給孩子們。
她平時教育孩子,不能輕易給陌生人開門。
這外賣也是陌生人啊,怎麼辦呢?
於是兩個孩子就自己想辦法解決。
外賣敲門時,老大就隔著門說,“你把外賣放在門口,就走吧。我自己會來拿。”
然後,老二就跑去廚房的窗扣看,看到送外賣的人走遠了,就喊姐姐:“姐姐,送外賣的人走遠了!”
這時,姐姐才開門取餐。
兩人吃完後,給媽媽打電話,講了剛才的事。
吳律師真誠地表揚了她們一番。
兩個孩子也特有成就感。
他們帶大的孩子,獨立性明顯要好很多。當然,做父母還要面臨一個麻煩,就是接孩子放學。
因為孩子們放學比較早,所以,吳律師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和別的家長輪流接孩子,週一、三、五,吳律師家接;二、四對方家長接。然後倒班。這樣維持了一兩個學期。
女兒們小學二年級後,就能自己獨立乘公交車回家了,雖然只有兩站地,但卻是個不小的考驗。
總之,雖然忙碌了些,但隨著孩子長大,情況只會越來越好。
除了獨立性,吳律師還教孩子們參與到家務勞動中。
這次十一長假,鐘點工也休息,吳律師讓兩個女兒輪流做家務。
大女兒說,“洗碗真煩!不想洗。"
二女兒說,“我成績好,我是學霸,以後可以不用洗碗。”
吳律師說,“這些碗如果讓媽媽天天洗,是不是對媽媽也不公平,也不道德啊。”
女兒們說,“一個洗碗還有道德不道德嗎?”
於是吳律師,就這個問題和兩個女兒探討起來。
她說,道德不道德是個社會問題。其實洗碗問題,還涉及心理學問題、經濟學等問題。
比如說,據說洗碗的男人更長壽。那你想啊,到底是洗碗這件事讓男人更長壽呢?還是因為他比較體恤妻子,妻子回饋他更多的愛導致的呢?這就是心理學層面的問題了。
那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女性洗碗很正常,而男性會覺得自己不洗碗很正常呢?這就是個社會學問題。
雖然洗碗很煩。不過有文化的人和沒文化的人,是不是能洗出不一樣的感覺來。你們要不要做個有文化的洗碗人呢?
你看,同樣覺得洗碗很煩,有人就發明出洗碗機來,賣給那些不愛洗碗的人,賺了很多錢。這就是洗碗的經濟學問題。
甚至什麼材質的碗好洗,怎麼放水,怎麼洗更快更乾淨等等,都可以思考。你完全可以做個有文化的洗碗人呀,因為你思考的問題不一樣,那麼你就可以洗出不一樣的感覺來。
大女兒說,“媽媽,4個碗都洗好了,可我這個問題還沒想明白呢。”
吳律師說,“所以啊,你要再洗一次,再洗一次,洗著洗著就想出來了啊。”
後來,輪到老二做早餐,老二為大家做了煎蛋。
吳律師也會和她交流,“煎雞蛋時,你也可以觀察蛋白質哪塊先熟?”
而女兒卻提出,“我們人類把雞媽媽的寶寶吃掉,是不是不道德?”
吳律師說,以前父母養孩子為了給自己養老。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養孩子。父母老的時候,孩子養父母。
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金融產品保障,所以只能用這種方式對抗人衰老工作能力下降的風險。金融上這叫“跨時間的價值交換”。
現在,我們有更多方式選擇,不需要這種方式來對抗風險了。
所以,我們是出於愛才養孩子。
你看,煎蛋也許不好玩,但我們可以有很多事可以做,是不是很有趣呢?
正因為吳律師親力親為地陪伴孩子們,所以兩個孩子也被教育的非常懂事,學習成績也很好。
這得益於家長一直都參與到孩子的生活細節中,和孩子不斷互動,和孩子們建立了更深度的交流和理解,還能從小事中影響孩子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還有很多好習慣,孩子們是在“成就感”中養成的。
因為她們做好每一件事,父母都會表揚她們,給他們肯定和認可。
而不是在高壓下,被迫接受那些“好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好習慣”,為什麼有人能輕鬆做到,有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心理差別吧。
一個是誇出來的,一個是壓出來的。
我的總結是,這一切是因為吳律師有一顆不偷懶的心。
說到偷懶,吳律師講了另一個觀點。
她說,每個人有惰性,自己也不例外。
這兩年,吳律師自己的媽媽偶爾來上海住。
因為媽媽在,內心就會偷懶。自己的外出安排會多一些。
但老人對孩子往往縱容太多,方式方法上彼此不認同,又很難溝通。
比如女兒看ipad時間很長,老人也不講她。
吳律師回家後,看到孩子一直玩到很晚,很生氣,但又不能把火氣發到母親身上,就會罵女兒,結果兩人產生激烈衝突。
所以,吳律師說,看起來老人幫你帶孩子,你能得到一樣好,但同時你還要承受了另一種苦。
並且,那段時間,先生也“懶”了,可做可不做的,就不做。內心上有了依賴,行動上就會變懶。
她說回頭想想,媽媽在上海時,自己其實會浪費很多時間在那些“可去可不去”的事上。
而夫妻自己帶孩子,雖然累些,但自己也會和孩子一起成長,變得強大。
重要的是,自己帶的孩子,會更瞭解她們。孩子也比較獨立。
夫妻關係在孩子的過程中,也能因為“共同目標”而增進相互體恤和支援。
如果這些事,都有人代勞了。那生活中很多點,就根本看不到,想不到,觸發不了。
很多有趣的時光,也不會成為彼此生命中有意義的回憶。
最後,她總結了一個關於兩娃家庭的工作量的問題,她說:
如果帶1個娃的工作量是1的話,那麼帶2個娃的工作量是1.5,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工作量會下降到0.8.因為孩子大一些了,會更喜歡彼此玩到一起。這樣家長的工作量反而更小了。當然,這需要一開始就培養好兩個孩子的關係。
在聊到這些時,吳律師特別開心。我能感受到她那種歡喜,是在長期的陪伴中才有的細膩體驗,還帶著對孩子們的自豪感以及對獨立帶孩子的那份成就感和喜悅。
我相信,期間她肯定也遇到過無數困難和痛苦時刻。但和這些比起來,那些真的是微不足道了吧。
-
3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謝悟空邀請!我來做答!兩個娃都需要自己帶是什麼感受?這能是什麼感受!題主沒有帶過孩子吧!我覺得帶兩個孩子,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吧!當然了,人生的目標報負可能不盡相同,有的盤算把孩子培養成治國安邦的棟樑之材,有的則認為,生兒育女,不辱家族使命,不斷續香菸即是,成龍成蟲富貴貧窮,那就是兒孫的事了,也管不清!
帶孩子的事,說是個事就是事,說不算個事則真不算個事。過去,家家幾個孩子的,可沒現代人有些養寵物費心,扔扔打打,一個一個的他們就長大了,也可或文或武、或工或農。80年代,計劃生育,強調只生一胎,人們是明顯感覺到生活有些輕鬆。近來,又放開二胎,或不大限制生育,環境變化、物價浮動,高消費的生活,使人感到多生一個孩子確實不是鬧著玩的事。甚至有生下來養不起的憂慮,這種憂慮也有一定的道理。
題主所說,帶兩個娃什麼感受?實際也沒什麼,孩子有大,活幹不了,有十幾年孩子稀裡糊塗就大了。豬拱雞刨,各有其道,都要想法生活的,你就放心大膽,順應自然即是。當然了,如果有兩頭年輕的父母給幫助帶孩子,年輕的小夫妻能安心的工作上班掙錢,固然完美。可是,有的可能沒有老人了或因種種原因老人不能給帶孩子的,那也得一個或兩個需生啊!人留子孫草留根,這本是順應自然的事,總不能怕累、沒人帶孩子就都不生,都丁克都單身吧!
所以,順應形勢和自然,沒問題,人沒盡,走到哪說哪吧!我們生育了四個孩子,我父母從來就不管,主要我弟兄姊妹六個,母親給誰都不帶孩子,也帶不均,乾脆誰的也不管。憑你們自己的本事吧。孩子小時候肯定的不好過,妻子要帶孩子操持家務,地裡農活只有我自己幹了,想想怎麼能不熬煎、困難、勞累、辛苦!不過就這樣迷迷瞪瞪過來了。真和做了一場夢似的。
-
4 # 勤修煉
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子才知父母恩。讓你感受一下那時父母養你帶你是何等辛苦,在農村,那時的爺爺奶奶根本就沒時間帶孫子,育兒父母也沒專程帶孩子的權力。一邊帶孩子一邊開工。曾記得我生孩子那時,長期備用一張膠紙和大人穿過的舊棉衣,孩子睡覺時墊在地上讓孩子睡。孩子吃奶時間過長,生產隊的幹部要說你,批評你,甚至還要扣公分。冬天時就把孩子挷在背後幹活,現在的人照比過去不知好了多少倍。
我答這道題是域外題,並不是我有心唱反調,而是藉機要說說現在的育兒父母。帶兩個孩子就問是什麼感受?怎麼不問你父輩那時帶十個八個是什麼感受呢?你現在的條件,那時是沒法比的。至少現在人身自由,勞力自由,時間自由。有了這三自由帶兩孩子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也許有人說:現在的生活,物價高沒法養兩孩子。錯錯錯,現在一人一天能掙幾百,也有的能掙幾千。一人掙錢能養全家,而那時一天十分工只值二角左右,還按人按量。看看吧,比比吧。
我所說的並不是訴社會主義的苦,而那時是新中國最困難的時候,實在是沒辦法。現在的年輕人翻身別忘了本,有點苦就叫屈,有點難就低頭。養老是義務,生孩子是任務。容不得叫屈也容不得低頭。是人就得成家,是人就得生孩子,是人就得帶孩子,是人就得 遵守法律義務,是人就必須完成傳統任務。你問我帶孩子是什麼感受?這種感受是甜的,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特別是代代相傳的!
-
5 # 二胎寶媽談育兒
我非常能體會自己帶兩個娃的感受,因為我家就是這種情況。
由於一些客觀原因,兩邊父母都沒法幫我們帶孩子,所以從老二出生後,我們兩夫妻就肩負起既要照顧兩個孩子,又要獨立賺錢養家的重責。
兩個娃都需要夫妻兩帶是什麼感受?
一個字“累”,不僅身體累,心也累。
我的兩個孩子是男孩,年齡相差一歲多,也就是說老二出生時,老大一歲多,而且我們都生活在城裡,兩邊父母也沒法幫襯,不管是金錢還是其它一切都是由我們夫妻承擔,所以,我們自身壓力也比較大,為了能照顧好孩子又能維持家庭開銷,從老二生下來後我和老公就分工合作。
老公主賺錢,我主帶孩子,相互體諒 ,相互扶持,他只要在家,就會幫忙做些家務,比如拖地、洗衣服等,而我在孩子小的時候每天就忙活於買菜、做飯、打掃衛生、陪伴孩子等事。
其實,這些都還可以承受,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孩子生病的時候,有時候老公不在家,孩子又生病,我是一人照顧倆,真的是心力憔悴,而且有時候是兩個孩子同時生病,我真的是“累成狗”,自己都哭過好多次。
不過,我的苦日子終於熬過來了,現在兩個孩子都已經上幼兒園了,一個馬上大班,一箇中班。我也在苦日子中不斷進步,現在過得也不錯,並且兩個娃娃也很懂道理,也知道體貼人,我也很欣慰。
總之,如果兩夫妻自己承擔照顧兩個孩子的責任,夫妻兩必須既要分工又要協作,要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讓家庭變得更好而為,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只有這樣家裡才會越變越好,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是有利的。
-
6 # 言勸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夫妻自己生孩子讓老人來帶,還美其名曰: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有的當寶媽的,自己怕遭罪,從孩子生下地之後,就不餵母乳喂牛奶,讓爺爺奶奶白天黑夜的帶,還認為爺爺奶奶帶孫子那是天經地義。有的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現在不給帶孩子,老了別指望我們給養老”。
中國的《憲法》、《婚姻法》和《老年權益保障法》都有明確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責任。由此看來:自己的孩子自己扶養,那是父母的法定義務,不要指望老人來帶孫子;無論父母給子女帶沒帶孩子,老了子女都有推卸不了的法定養老責任。
現在的夫妻請你過細審視一下,你的父輩或祖輩,他們是怎樣帶大的孩子。尤其是祖輩們平均都有五個孩子,有的甚至有上十個,那個年代“抓革命促生產”,都要下地幹活,上班工作,還不能無故曠工和告假。可想而知,他們既要做事還要帶孩子有多辛苦。(圖片來自網路)
回覆列表
我父母離我太遠幫不上忙,岳父母身體不好還要幫襯他兒子家,所以我考慮再三不敢生二胎,就這一個已經讓我心力交瘁,特別是2歲前經常性感冒,一住院半個月這是死的心都有,工作辭退了,沒有收入那幾年真的很苦,所以你既然生了,就要做好一個父母應有的責任,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