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色牛奶糖
-
2 # 卓雅看歷史
這道題妥妥的說的就是龐涓啊。
春秋戰國時期,名氣最大的老師不是墨家儒家農家,而是鬼谷家。
鬼谷子是陰謀家和縱橫家的老祖宗,兵法那也是小菜一碟,這老哥們閒不住,還順便研究一下道家,和老子李耳爭一下飯碗。在那個時代,就這樣的學習力,鬼谷子當然是名聲最響亮的一個老師。
很多學生都拜在鬼谷子名下,其中成為縱橫家的就是蘇秦和張儀,而成為將軍兼謀士的就是龐涓和孫臏。
這些人物隨便拎出來都是能左右一國政治的人物,而他們只是接受了鬼谷子一點點的學問,就可以成就如此霸業。作為老師的鬼谷子,諸位發揮一下想象力,是有多麼厲害。
來八卦一下龐涓和孫臏的愛恨情仇。
1、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高徒,當年二人的關係可以穿一條褲子,睡同一張床。即便如此親密,依舊無法表達二人之間的感情,於是龐涓提議,我們拜把子吧。
孫臏想想,世道這麼亂,多個兄弟多條路嘛,就爽快的答應了。二人歃血為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其實呢,孫臏就給自己埋下一顆暗雷,龐涓人品不行,有點小聰明,但剛愎自用,妒忌心極強。
不久,龐涓覺得自己學成,便向老師請辭。孫臏挽留不住,只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戰國紛亂,群雄並起,如何選擇領導人就是一個大問題。魏國開出大批賞賜條件,什麼解決戶口啊,給錢給美女啊,終於吸引了大批人才落戶。
到魏惠王時期,魏國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龐涓就此加入魏華人才大軍。憑藉“鬼谷子優秀畢業生”得招牌,龐涓很快脫穎而出,成為魏惠王的右臂。
當時,魏惠王的左膀叫做公孫痤,三朝老臣,費心費力把自己累死了。魏惠王就問他,誰可以替代他相國。公孫痤推薦商鞅,魏惠王沒用,商鞅一氣之下跑去秦國變法去了。
公孫痤死後,魏國老二就變成龐涓了,除了魏惠王,再也沒人敢阻擋龐涓。
2、
龐涓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時,孫臏還在跟著老師學習,苦練基本功。
終於,孫臏也決定出山了。龐涓得到這個訊息,飛鴿傳書,希望好哥們來魏國一起混。
魏國重用人才天下人都知道,掌權者又是自己昔日的好兄弟,這等好事情,不去的都是大傻瓜。孫臏樂呵呵的跑到龐涓所涉的陷阱裡了。
去魏國以後,龐涓對孫臏還算客氣,不過沒給孫臏派官職。但孫臏是想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三番五次想要出去幹。
龐涓很清楚,孫臏的才華比自己高很多,如果孫臏能夠輔佐魏惠王,那麼自己的地位必將岌岌可危。
與自己的地位比起來,魏國一統天下算個毛線,那也只是空談而已,誰能真正實現呢?
這麼想想,龐涓決定除掉孫臏。
魏惠王的耳朵裡忽然多了好多關於孫臏叛亂的流言,為鞏固江山,魏惠王寧可信其無,將孫臏下獄,後來又挖掉了孫臏的膝蓋,把孫臏的臉上刺字。
直到下獄那一刻,孫臏才相信,原來龐涓早就計劃好要殺掉自己。他恨自己沒早日看穿龐涓的陰謀,他急切的想要報仇。
此時的孫臏,不能走路,想要逃出生天簡直是痴人說夢。
3、
天無絕人之路,孫臏假裝失血過多,暈死過去。
施刑官吏以為孫臏已經死了,把他扔到茅廁邊上,希望他和茅廁的蛆蟲一樣腐爛掉。
龐涓聽說孫臏已死,高興地不得了,縱觀戰國,誰也戰勝不了自己。
這邊,孫臏從茅廁裡爬出來,恰好碰到前來上廁所的齊國使者。
齊國使者早就聽說孫臏是鬼谷子的徒弟,一看魏惠王如此不愛惜才子,就把受傷的孫臏運回了齊國。
孫臏養好傷後,發誓找魏國和龐涓報仇,不久,孫臏有了小試牛刀的機會。
公元前354年,趙國打衛國,大獲全勝。衛國很小,但後面還站著一個老大叫做魏國,魏國軍事實力此時在戰國中排名第一,秦國剛把商鞅變法實行,並沒有多大勢力。
打狗還得看主人,魏國覺得趙國不想活了,發兵十萬,劍指邯鄲。趙國國君嚇得屁滾尿流,再也沒有打衛國時的神氣。
覺得不能等死的趙國求助齊國,齊國朝廷先炸開了鍋。相國鄒忌死活不同意救援,認為魏國就算打了趙國,也未必打到齊國。
曾經和國君賽馬的將軍田忌就不同意了,如果趙國被打趴下了,楚軍士氣大增,下一個被滅的就是跟趙國接壤的齊國。
齊威王一聽要滅國就來勁了,打,打死他們。
其實呢,這不是田忌的主意,而是孫臏的。此時的孫臏知道韜光養晦,絕不出頭了。
4、
齊國部隊分兩路救援趙國,其中一路就是田忌孫臏這對好基友。
龐涓八萬兵士一路勢如劈竹,眼看就把邯鄲打下來了。田忌也有八萬兵馬,準備硬剛,
孫臏一拍田忌的腦瓜子,你傻啊,魏國主力士氣高,硬剛不就是送死嗎。
田忌瞪大眼不服,那你說咋辦。
孫臏說,魏國國內為支援戰爭,青壯勞動力一定是上戰場了,而只有老弱病殘留守國內,不如我們去打魏國。
田忌不懂兵法,但覺得孫臏說得都對,馬不停蹄的去掃蕩魏國國都。
龐涓真沒想到田忌會那麼聰明,但國都有難,他不得不救援。放棄到手的鴨子,額,是邯鄲,龐涓那是肯定不幹的。
龐涓將大部分魏軍留守邯鄲,親率小部分軍隊救援大梁,結果剛出發就被田忌給逮住了。
這梁惠王也很有義氣,非要把龐涓好好地活著回來。於是趙國和魏國和談,梁惠王用趙國都城邯鄲換取龐涓。這叫啥,這叫真愛啊。
經此一戰,田忌聲名大振,而田忌老實,就告訴齊威王,這都是孫臏的功勞。齊威王不是魏惠王,非常欣賞孫臏,將孫臏拜為將軍。
孫臏從來沒有收到如此禮遇,便要為齊國肝腦塗地。當然,他也沒有忘記他的仇恨。
5、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後,這個機會真的來了。
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南韓,南韓哪是魏國對手。南韓郭俊秀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又問大家該不該救啊。
底下人就說了,肯定得救,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田忌這時候又說話了,還是晚點救援好,早點去就是送死,萬一失敗了,南韓就去依附魏國了。而晚點去,魏國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不用費那麼大力氣。
嗯,其他人覺得田忌說的對,誰叫想主意的是戰神孫臏呢。
南韓五次戰敗,五次求援,齊國按兵不動。就在南韓人已經絕望的時候,齊國軍隊出現了。
齊國將士們都說,路太難走了,所以這才到達。南韓將士們心中MMP,嘴上還是說“齊國是天兵降臨啊。”
孫臏又故技重施,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攻打魏國大梁。龐涓還沒有學聰明,心想要洗刷奇恥大辱,親率軍隊救援。
只見一路上,齊軍營的鍋灶一天比一天少,三天減少了三分之二。龐涓以為齊軍人心渙散,全線潰敗。於是,龐涓扔下步兵,帶小部分騎兵深入敵後。
天黑後,龐涓到達馬陵,馬陵路窄而狹長,兩側都是峭壁,很容易遭受伏擊戰。但龐涓一心只想救魏國,沒考慮到危險,命令在此夜行。
孫臏看到愈來愈近的火把,下令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明白必死無疑,拔劍自殺。傳聞,龐涓死前還罵孫臏,“我死了,成就你小子的威名吧”。
6、
齊軍大敗魏國,魏國十萬軍隊死傷無數。經此一敗,魏國一蹶不振,無力再與別國抗衡。
這些,孫臏並不在乎,他的仇報了。魏國在苟延殘喘,龐涓死了,可是他並沒有多快樂。
戰後打掃戰場時,齊國、趙國因為龐涓常常攻打他們,所以將他五馬分屍。齊華人得到了龐涓的頭。
田忌拿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問孫臏如何處理。
孫臏臉上無悲無喜,淡淡的說道,就這麼葬了吧。
龐涓的頭就這麼葬在了齊國都城臨淄,龐涓墓建成的時候,孫臏和田忌一起去看。
忽然,孫臏笑了,田忌不明所以。
孫臏說,“哎,這裡面葬的是我原來以為的好兄弟,而我現在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兄弟。”
田忌這回更迷茫了,孫臏也沒再解釋。就這樣,二人走遠了。
-
3 # 同學加一隊
智伯瑤水淹晉陽城
曾經是一代霸主的晉國不斷衰落過後,大權把持在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大家族手中。其中智家的實力最強大,其他三家都不敢得罪智家。智伯瑤不滿足,想侵佔其他三家土地,編藉口說為了壯大晉國,讓各家讓出一部分土地來。其餘幾家迫於無奈只得交出,只有趙家拒不接受。智伯瑤便派兵攻打趙家,並且引河水去淹沒晉陽城,晉陽城百姓死傷慘重。
趙家因為智伯瑤水淹之計的提醒,決定原地反擊,挖開河堤用晉陽城的水反灌回去。智伯瑤軍隊一時間措手不及,淹死者眾多,後智伯瑤被殺,其餘三家聯合刮分了智家土地,可以說智伯瑤這個主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聰明反被聰明誤。
-
4 # 黑色牛奶糖
晁錯,出生於漢高祖七年,晁錯出生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此時秦末諸侯混戰的時代早已遠去,大漢江山已經建立七年之久。在很多人眼裡,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年代,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就在晁錯出生那一年,漢廷發生了一件幾乎亡國大事,漢高祖劉邦被匈奴重重包圍。當時若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使匈奴退兵,恐怕劉邦已經葬身草原之上。由此可見新建的漢王朝其實並不穩定,隨時都可能因為一點風浪而支離破碎。晁錯出生在這種時期,從小就立志報國,拜法家大師張恢為師,努力修習治國之道。長大後,晁錯被徵召入朝為官。晁錯由於學業有成,在政事處理上深得漢文帝賞識,升到“博士”一職。
在這期間,晁錯上書一封《言太子宜知術數疏》,來提醒漢文帝要注意太子的學習問題。漢文帝看到晁錯如此關心太子的教育工作,就拜他為太子家令,令他全權負責太子的教育。這是晁錯人生的轉折點,這個決定既成就晁錯日後輝煌的人生,同時也為他的未來挖好墳墓。 晁錯非常感激漢文帝知遇之恩,決定肝腦塗地也要捨身相報。漢文帝時漢朝還處於國力恢復期,匈奴捉住漢朝的軟弱,屢屢興兵犯大漢邊疆。晁錯對一切是看在眼裡,痛在心底。他夜不能寐,埋頭苦作,竟弄出一份兵法奇作《言兵事疏》。
晁錯把這份心血之作交給漢文帝,漢文帝看後大為讚賞,卻棄之不用。晁錯這份兵法確實寫得精闢動人,可晁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統治者的想法。漢文帝當時只想讓大漢休養生息,因而根本不可能對匈奴挑起任何戰役,一切都是能忍則忍。那樣晁錯的兵書就是得物而無所用。
晁錯的這番大意也為他後來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一大伏筆,可他現在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甚至到他死的那一刻也沒來得及察覺得到。不過,此時晁錯還是繼續盡心輔佐太子,希望他日太子能成為一代明君。
文帝七年,漢文帝去世,太子即位,新君就是漢景帝。晁錯此時官爵並不高,可由於是漢景帝老師,漢景帝對他言聽計從,這讓晁錯在朝中如魚得水,可這卻讓朝中的身居高位之人對他極為不滿,還時刻想著如何去“教育”一下晁錯。這群“教育家”中,有一人瞄準時機,想為晁錯好好上一課,他就是丞相申屠嘉。
晁錯晉升為內史後發現,內史府大門修建極不合理,嚴重妨礙了他的出行。雷厲風行的晁錯怎能容忍這種事情存在,於是他命人把一堵牆拆了,在那裡另外修了一棟內史府的大門。
晁錯本來只是圖個出行方便,沒想到卻惹出大禍。因為那棟牆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晁錯把它拆了是犯了死罪。申屠嘉聽說後,不禁喜上心頭,決定第二天就把此事呈報給漢景帝治晁錯死罪。沒想到他的這個決定卻洩露出去,晁錯得到訊息後連夜去找漢景帝認錯。
第二天,申屠嘉歡天喜地的來到朝堂之上,把此事呈報給了漢景帝,準備看晁錯人頭落地。沒想到漢景帝卻回答他,是申屠嘉看錯了。那棟牆是宗廟的外圍短牆,不是真正的宗廟牆。另外晁錯這麼做是朕指示的,你想怎麼樣。
看來漢景帝對那棟牆是握有了最終解釋權,申屠嘉再怎麼糾纏也動不了晁錯。本來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可申屠嘉是一個非常執拗的老爺子,他回到家後越想越不對勁。他想,當初應該先斬後奏,說不定就能除掉晁錯。可一切都只是他的內心活動,這種活動不僅不能改變事實,反而使他越想越氣悶心煩,最終竟然吐血而亡。晁錯聽到此事都大為震驚,自己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就解決了一位當朝丞相,那還有什麼大事自己是辦不成的。
晁錯心中確實有一件大事想辦已久,那就是削藩。早在十年前晁錯還是太子老師的時候,他就已經向漢文帝提出削藩,可漢文帝並不採納,於是他把這份理念全部灌輸給了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
漢景帝對晁錯的提議是大為讚賞,於是大力鼓勵晁錯,並且聲稱將來還要仰仗於他,和他共同治國。漢景帝二年,晁錯向漢景帝重提削藩之事,並且還對漢景帝說了一句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漢景帝聽到之後大為觸動,好一句“削不削都反,早削不如晚削。”漢景帝太過激動了,他決定讓全天下的人都來聽聽晁錯的聲音,真的是太美妙了。於是漢景帝把這道削藩令通告天下。
或許對於漢景帝而言是Teana之音,可諸侯王聽到後卻勃然大怒,這是公然挑釁。於是吳王劉濞號召起了七國聯軍,要“清君側,殺晁錯”。漢景帝聽到七國動亂,當場就慌了,急忙問計於晁錯如何是好。晁錯給的提議是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鎮長安。
漢景帝當場懵了,晁錯惹出來的大禍,讓他自己一人去解決,晁錯自己留在京城坐鎮?這顯然不是他要的答案。這時有一人給了漢景帝需要的答案,他叫袁盎。袁盎向漢景帝提議,不如先滿足諸侯的要求,把晁錯殺了,說不定就能解決困局。漢景帝聽後竟然沒有反對,因為這個辦法可以避免了戰爭的發生,何樂而不為呢?至於晁錯,既然他無法想到更好的主意,那就應該到了他為國奉獻的時刻了。
不久後,晁錯在上朝的路上被就地腰斬,晁錯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走了。晁錯被人稱為“智囊”,可偏偏一直都無法讀懂統治者的心意,最終不僅自己的提議屢屢被否,還落得如此下場,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
5 # 卓雅看歷史
這道題妥妥的說的就是龐涓啊。
春秋戰國時期,名氣最大的老師不是墨家儒家農家,而是鬼谷家。
鬼谷子是陰謀家和縱橫家的老祖宗,兵法那也是小菜一碟,這老哥們閒不住,還順便研究一下道家,和老子李耳爭一下飯碗。在那個時代,就這樣的學習力,鬼谷子當然是名聲最響亮的一個老師。
很多學生都拜在鬼谷子名下,其中成為縱橫家的就是蘇秦和張儀,而成為將軍兼謀士的就是龐涓和孫臏。
這些人物隨便拎出來都是能左右一國政治的人物,而他們只是接受了鬼谷子一點點的學問,就可以成就如此霸業。作為老師的鬼谷子,諸位發揮一下想象力,是有多麼厲害。
來八卦一下龐涓和孫臏的愛恨情仇。
1、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高徒,當年二人的關係可以穿一條褲子,睡同一張床。即便如此親密,依舊無法表達二人之間的感情,於是龐涓提議,我們拜把子吧。
孫臏想想,世道這麼亂,多個兄弟多條路嘛,就爽快的答應了。二人歃血為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其實呢,孫臏就給自己埋下一顆暗雷,龐涓人品不行,有點小聰明,但剛愎自用,妒忌心極強。
不久,龐涓覺得自己學成,便向老師請辭。孫臏挽留不住,只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戰國紛亂,群雄並起,如何選擇領導人就是一個大問題。魏國開出大批賞賜條件,什麼解決戶口啊,給錢給美女啊,終於吸引了大批人才落戶。
到魏惠王時期,魏國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龐涓就此加入魏華人才大軍。憑藉“鬼谷子優秀畢業生”得招牌,龐涓很快脫穎而出,成為魏惠王的右臂。
當時,魏惠王的左膀叫做公孫痤,三朝老臣,費心費力把自己累死了。魏惠王就問他,誰可以替代他相國。公孫痤推薦商鞅,魏惠王沒用,商鞅一氣之下跑去秦國變法去了。
公孫痤死後,魏國老二就變成龐涓了,除了魏惠王,再也沒人敢阻擋龐涓。
2、
龐涓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時,孫臏還在跟著老師學習,苦練基本功。
終於,孫臏也決定出山了。龐涓得到這個訊息,飛鴿傳書,希望好哥們來魏國一起混。
魏國重用人才天下人都知道,掌權者又是自己昔日的好兄弟,這等好事情,不去的都是大傻瓜。孫臏樂呵呵的跑到龐涓所涉的陷阱裡了。
去魏國以後,龐涓對孫臏還算客氣,不過沒給孫臏派官職。但孫臏是想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三番五次想要出去幹。
龐涓很清楚,孫臏的才華比自己高很多,如果孫臏能夠輔佐魏惠王,那麼自己的地位必將岌岌可危。
與自己的地位比起來,魏國一統天下算個毛線,那也只是空談而已,誰能真正實現呢?
這麼想想,龐涓決定除掉孫臏。
魏惠王的耳朵裡忽然多了好多關於孫臏叛亂的流言,為鞏固江山,魏惠王寧可信其無,將孫臏下獄,後來又挖掉了孫臏的膝蓋,把孫臏的臉上刺字。
直到下獄那一刻,孫臏才相信,原來龐涓早就計劃好要殺掉自己。他恨自己沒早日看穿龐涓的陰謀,他急切的想要報仇。
此時的孫臏,不能走路,想要逃出生天簡直是痴人說夢。
3、
天無絕人之路,孫臏假裝失血過多,暈死過去。
施刑官吏以為孫臏已經死了,把他扔到茅廁邊上,希望他和茅廁的蛆蟲一樣腐爛掉。
龐涓聽說孫臏已死,高興地不得了,縱觀戰國,誰也戰勝不了自己。
這邊,孫臏從茅廁裡爬出來,恰好碰到前來上廁所的齊國使者。
齊國使者早就聽說孫臏是鬼谷子的徒弟,一看魏惠王如此不愛惜才子,就把受傷的孫臏運回了齊國。
孫臏養好傷後,發誓找魏國和龐涓報仇,不久,孫臏有了小試牛刀的機會。
公元前354年,趙國打衛國,大獲全勝。衛國很小,但後面還站著一個老大叫做魏國,魏國軍事實力此時在戰國中排名第一,秦國剛把商鞅變法實行,並沒有多大勢力。
打狗還得看主人,魏國覺得趙國不想活了,發兵十萬,劍指邯鄲。趙國國君嚇得屁滾尿流,再也沒有打衛國時的神氣。
覺得不能等死的趙國求助齊國,齊國朝廷先炸開了鍋。相國鄒忌死活不同意救援,認為魏國就算打了趙國,也未必打到齊國。
曾經和國君賽馬的將軍田忌就不同意了,如果趙國被打趴下了,楚軍士氣大增,下一個被滅的就是跟趙國接壤的齊國。
齊威王一聽要滅國就來勁了,打,打死他們。
其實呢,這不是田忌的主意,而是孫臏的。此時的孫臏知道韜光養晦,絕不出頭了。
4、
齊國部隊分兩路救援趙國,其中一路就是田忌孫臏這對好基友。
龐涓八萬兵士一路勢如劈竹,眼看就把邯鄲打下來了。田忌也有八萬兵馬,準備硬剛,
孫臏一拍田忌的腦瓜子,你傻啊,魏國主力士氣高,硬剛不就是送死嗎。
田忌瞪大眼不服,那你說咋辦。
孫臏說,魏國國內為支援戰爭,青壯勞動力一定是上戰場了,而只有老弱病殘留守國內,不如我們去打魏國。
田忌不懂兵法,但覺得孫臏說得都對,馬不停蹄的去掃蕩魏國國都。
龐涓真沒想到田忌會那麼聰明,但國都有難,他不得不救援。放棄到手的鴨子,額,是邯鄲,龐涓那是肯定不幹的。
龐涓將大部分魏軍留守邯鄲,親率小部分軍隊救援大梁,結果剛出發就被田忌給逮住了。
這梁惠王也很有義氣,非要把龐涓好好地活著回來。於是趙國和魏國和談,梁惠王用趙國都城邯鄲換取龐涓。這叫啥,這叫真愛啊。
經此一戰,田忌聲名大振,而田忌老實,就告訴齊威王,這都是孫臏的功勞。齊威王不是魏惠王,非常欣賞孫臏,將孫臏拜為將軍。
孫臏從來沒有收到如此禮遇,便要為齊國肝腦塗地。當然,他也沒有忘記他的仇恨。
5、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後,這個機會真的來了。
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南韓,南韓哪是魏國對手。南韓郭俊秀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又問大家該不該救啊。
底下人就說了,肯定得救,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田忌這時候又說話了,還是晚點救援好,早點去就是送死,萬一失敗了,南韓就去依附魏國了。而晚點去,魏國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不用費那麼大力氣。
嗯,其他人覺得田忌說的對,誰叫想主意的是戰神孫臏呢。
南韓五次戰敗,五次求援,齊國按兵不動。就在南韓人已經絕望的時候,齊國軍隊出現了。
齊國將士們都說,路太難走了,所以這才到達。南韓將士們心中MMP,嘴上還是說“齊國是天兵降臨啊。”
孫臏又故技重施,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攻打魏國大梁。龐涓還沒有學聰明,心想要洗刷奇恥大辱,親率軍隊救援。
只見一路上,齊軍營的鍋灶一天比一天少,三天減少了三分之二。龐涓以為齊軍人心渙散,全線潰敗。於是,龐涓扔下步兵,帶小部分騎兵深入敵後。
天黑後,龐涓到達馬陵,馬陵路窄而狹長,兩側都是峭壁,很容易遭受伏擊戰。但龐涓一心只想救魏國,沒考慮到危險,命令在此夜行。
孫臏看到愈來愈近的火把,下令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明白必死無疑,拔劍自殺。傳聞,龐涓死前還罵孫臏,“我死了,成就你小子的威名吧”。
6、
齊軍大敗魏國,魏國十萬軍隊死傷無數。經此一敗,魏國一蹶不振,無力再與別國抗衡。
這些,孫臏並不在乎,他的仇報了。魏國在苟延殘喘,龐涓死了,可是他並沒有多快樂。
戰後打掃戰場時,齊國、趙國因為龐涓常常攻打他們,所以將他五馬分屍。齊華人得到了龐涓的頭。
田忌拿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問孫臏如何處理。
孫臏臉上無悲無喜,淡淡的說道,就這麼葬了吧。
龐涓的頭就這麼葬在了齊國都城臨淄,龐涓墓建成的時候,孫臏和田忌一起去看。
忽然,孫臏笑了,田忌不明所以。
孫臏說,“哎,這裡面葬的是我原來以為的好兄弟,而我現在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兄弟。”
田忌這回更迷茫了,孫臏也沒再解釋。就這樣,二人走遠了。
-
6 # 同學加一隊
智伯瑤水淹晉陽城
曾經是一代霸主的晉國不斷衰落過後,大權把持在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大家族手中。其中智家的實力最強大,其他三家都不敢得罪智家。智伯瑤不滿足,想侵佔其他三家土地,編藉口說為了壯大晉國,讓各家讓出一部分土地來。其餘幾家迫於無奈只得交出,只有趙家拒不接受。智伯瑤便派兵攻打趙家,並且引河水去淹沒晉陽城,晉陽城百姓死傷慘重。
趙家因為智伯瑤水淹之計的提醒,決定原地反擊,挖開河堤用晉陽城的水反灌回去。智伯瑤軍隊一時間措手不及,淹死者眾多,後智伯瑤被殺,其餘三家聯合刮分了智家土地,可以說智伯瑤這個主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聰明反被聰明誤。
回覆列表
晁錯,出生於漢高祖七年,晁錯出生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此時秦末諸侯混戰的時代早已遠去,大漢江山已經建立七年之久。在很多人眼裡,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年代,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就在晁錯出生那一年,漢廷發生了一件幾乎亡國大事,漢高祖劉邦被匈奴重重包圍。當時若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使匈奴退兵,恐怕劉邦已經葬身草原之上。由此可見新建的漢王朝其實並不穩定,隨時都可能因為一點風浪而支離破碎。晁錯出生在這種時期,從小就立志報國,拜法家大師張恢為師,努力修習治國之道。長大後,晁錯被徵召入朝為官。晁錯由於學業有成,在政事處理上深得漢文帝賞識,升到“博士”一職。
在這期間,晁錯上書一封《言太子宜知術數疏》,來提醒漢文帝要注意太子的學習問題。漢文帝看到晁錯如此關心太子的教育工作,就拜他為太子家令,令他全權負責太子的教育。這是晁錯人生的轉折點,這個決定既成就晁錯日後輝煌的人生,同時也為他的未來挖好墳墓。 晁錯非常感激漢文帝知遇之恩,決定肝腦塗地也要捨身相報。漢文帝時漢朝還處於國力恢復期,匈奴捉住漢朝的軟弱,屢屢興兵犯大漢邊疆。晁錯對一切是看在眼裡,痛在心底。他夜不能寐,埋頭苦作,竟弄出一份兵法奇作《言兵事疏》。
晁錯把這份心血之作交給漢文帝,漢文帝看後大為讚賞,卻棄之不用。晁錯這份兵法確實寫得精闢動人,可晁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統治者的想法。漢文帝當時只想讓大漢休養生息,因而根本不可能對匈奴挑起任何戰役,一切都是能忍則忍。那樣晁錯的兵書就是得物而無所用。
晁錯的這番大意也為他後來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一大伏筆,可他現在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甚至到他死的那一刻也沒來得及察覺得到。不過,此時晁錯還是繼續盡心輔佐太子,希望他日太子能成為一代明君。
文帝七年,漢文帝去世,太子即位,新君就是漢景帝。晁錯此時官爵並不高,可由於是漢景帝老師,漢景帝對他言聽計從,這讓晁錯在朝中如魚得水,可這卻讓朝中的身居高位之人對他極為不滿,還時刻想著如何去“教育”一下晁錯。這群“教育家”中,有一人瞄準時機,想為晁錯好好上一課,他就是丞相申屠嘉。
晁錯晉升為內史後發現,內史府大門修建極不合理,嚴重妨礙了他的出行。雷厲風行的晁錯怎能容忍這種事情存在,於是他命人把一堵牆拆了,在那裡另外修了一棟內史府的大門。
晁錯本來只是圖個出行方便,沒想到卻惹出大禍。因為那棟牆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晁錯把它拆了是犯了死罪。申屠嘉聽說後,不禁喜上心頭,決定第二天就把此事呈報給漢景帝治晁錯死罪。沒想到他的這個決定卻洩露出去,晁錯得到訊息後連夜去找漢景帝認錯。
第二天,申屠嘉歡天喜地的來到朝堂之上,把此事呈報給了漢景帝,準備看晁錯人頭落地。沒想到漢景帝卻回答他,是申屠嘉看錯了。那棟牆是宗廟的外圍短牆,不是真正的宗廟牆。另外晁錯這麼做是朕指示的,你想怎麼樣。
看來漢景帝對那棟牆是握有了最終解釋權,申屠嘉再怎麼糾纏也動不了晁錯。本來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可申屠嘉是一個非常執拗的老爺子,他回到家後越想越不對勁。他想,當初應該先斬後奏,說不定就能除掉晁錯。可一切都只是他的內心活動,這種活動不僅不能改變事實,反而使他越想越氣悶心煩,最終竟然吐血而亡。晁錯聽到此事都大為震驚,自己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就解決了一位當朝丞相,那還有什麼大事自己是辦不成的。
晁錯心中確實有一件大事想辦已久,那就是削藩。早在十年前晁錯還是太子老師的時候,他就已經向漢文帝提出削藩,可漢文帝並不採納,於是他把這份理念全部灌輸給了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
漢景帝對晁錯的提議是大為讚賞,於是大力鼓勵晁錯,並且聲稱將來還要仰仗於他,和他共同治國。漢景帝二年,晁錯向漢景帝重提削藩之事,並且還對漢景帝說了一句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漢景帝聽到之後大為觸動,好一句“削不削都反,早削不如晚削。”漢景帝太過激動了,他決定讓全天下的人都來聽聽晁錯的聲音,真的是太美妙了。於是漢景帝把這道削藩令通告天下。
或許對於漢景帝而言是Teana之音,可諸侯王聽到後卻勃然大怒,這是公然挑釁。於是吳王劉濞號召起了七國聯軍,要“清君側,殺晁錯”。漢景帝聽到七國動亂,當場就慌了,急忙問計於晁錯如何是好。晁錯給的提議是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鎮長安。
漢景帝當場懵了,晁錯惹出來的大禍,讓他自己一人去解決,晁錯自己留在京城坐鎮?這顯然不是他要的答案。這時有一人給了漢景帝需要的答案,他叫袁盎。袁盎向漢景帝提議,不如先滿足諸侯的要求,把晁錯殺了,說不定就能解決困局。漢景帝聽後竟然沒有反對,因為這個辦法可以避免了戰爭的發生,何樂而不為呢?至於晁錯,既然他無法想到更好的主意,那就應該到了他為國奉獻的時刻了。
不久後,晁錯在上朝的路上被就地腰斬,晁錯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走了。晁錯被人稱為“智囊”,可偏偏一直都無法讀懂統治者的心意,最終不僅自己的提議屢屢被否,還落得如此下場,真是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