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者走天下
-
2 # DDG的老船塢
我不明白什麼叫日本背叛和德國的約定,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第五條明確規定,“德意志、義大利和日本宣告上述各條款毫不影響三締約國各與蘇俄間現存的政治地位。”也就是說第三條規定的三國同盟軍事義務不包含對蘇開戰在內,也就是說無論德意日哪一國對蘇開戰,另外兩國都沒有義務對蘇宣戰,何來背叛約定一說?
三國同盟條約本身就把蘇聯從軍事義務中摘出去了,從無約定的事,談何背叛?
順便,日本饒蘇聯一命?開什麼玩笑?蘇聯遠東地區駐軍在蘇德戰爭期間就沒下過80萬,峰值超過110萬,坦克火炮數量都是以千計,雖然坦克多半是BT,T-26之類老貨,那也不比日本最好的坦克差,日本憑啥去打?板載衝鋒?何況以日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大軍進入西伯利亞荒原吃啥喝啥都成問題,難道學牟田口廉也那樣“日本人是食草民族,在草原上怎麼會找不到食物”麼?
牟田口廉也的名言“日本人是食草民族,在叢林裡怎麼會找不到食物”,如果放到西伯利亞只要改成草原森林即可
-
3 # 大將軍威武K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蘇聯與日本是世仇,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沙俄帝國慘敗於日本再到蘇聯成立後日本加入武裝干涉蘇聯內政的帝國主義勢力對西伯利亞的侵略,都在戰鬥民族人民的心裡蒙上了巨大的陰影,時刻不忘報仇雪恨。作為日本來講,西伯利亞資源地帶也是其垂涎三尺的地方。這就不得不讓蘇聯更加警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勢力急劇膨脹,亞太間的平衡被打破,蘇聯再一次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脅。為了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變局,蘇聯不停地向遠東中蘇邊境集結重兵,同時開始援助中國抗日。至1935年,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24萬人,裝備800輛坦克、900架飛機。而同時期日本在東北亞的關東軍和北韓駐屯軍總兵力僅有8萬餘人,而且還要應付活躍在這一地區數以萬計的中國和北韓義勇軍。
面對戰雲密佈的東北亞,日本高層經過分析認為以日本目前的實力很難在與蘇聯的軍備競賽中勝出,除了固守邊境防止其進犯外根本不可能主動出擊。因此,日本的國家軍事戰略正是在這樣一個思維引導下暫停北進策略,轉而向南……
蘇聯則抓住機會,加大對中國的抗日援助,一步步將日本推向南面。
之後,蘇聯與德國結盟準備瓜分波蘭之際,看不懂全球戰略局勢紛繁複雜的變化,只是意識到蘇聯的援助對中國抗戰的影響,突然開始幻想與納粹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甚至不顧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的現實,一意孤行的在蘇蒙邊境的諾門坎挑起了戰端。
感到後背發涼的蘇聯毫不示弱,調集空前強大的兵力兵器以朱可夫大將為總指揮,在諾門坎迎戰日軍。
單從兵員素質來講,在亞太戰場東征西討的日軍確實強過了剛剛經歷過大清洗運動、肌肉壯實神經脈絡不暢的蘇軍。但是蘇軍仿照德國開始了內燃機革命,組建了陸權時代的戰略支柱——裝甲部隊,奉行大炮兵主義火力突擊戰術。而日本還停留在騾馬編組的步炮兵主義時代,過分迷信精神力量奉行白刃格鬥和野豬式的步兵決死衝鋒戰術。因此,日軍和蘇軍相比,完全是一支機動、火力、防護都遠遠落後的舊式軍隊。
雖然雙方的傷亡大致相等,但是蘇軍步炮坦協同的機械化
在蘇軍的痛擊下,被打得眼冒金星的日本關東軍開始領教了什麼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
被揍的鼻青臉腫的日本這才醒悟到自己與蘇聯的差距,痛定思痛下開始逐步改變方略。削減在中國戰場兵力,縮小控制範圍,節省出來的資金資源來進行陸軍改革和轉型,以便應付隨時可以到來的蘇日戰爭。
1940年3月,日本陸軍省和總參謀部曾聯合規定:如果不能在本年底結束對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將於1941年開始進一步將在中國的佔領區縮小到北起滿蒙、華北南到上海地區,對國民政府主要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
然而令日軍不可思議的是,原以為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的中國軍隊於1939年冬至1941年夏從北起太行山、南至崑崙關的廣闊戰線上連續發動區域性的反擊作戰。為了壓制中國軍隊的行動,日本被迫暫停軍改計劃,調集重兵進行了一連串攻勢行動。就連戰犯岡村寧次也再後來回憶說“中日交戰8年,這是最接近決戰的時刻。”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百團大戰,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交相打擊,徹底粉碎了日本在中國戰場的收縮計劃,從此被死死的釘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被迫再次改變戰略部署,從而也就完全放棄了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意圖。
-
4 # 嫻妹談兵
不全是,諾門坎一役確實給了日軍很大的衝擊。但是國家戰略才是決定日本進攻方向的真正原因。日本為啥要偷襲珍珠港其實日本是知道自己打美國很懸的,日本打美國想有一個好結果就只能指望德華人把蘇聯幹翻然後日本和美國長期對抗。
但是日本本土缺少資源啊,1940年,日本開始吞併法屬印度支那,因為日本的步步緊逼美國通過了對日禁運法案,以當時日本的資源儲備是撐不了多久的。咋辦呢?只能去南洋。
打蘇聯又打不過,而且蘇聯在遠東的設施也很稀疏,石油橡膠這些肯定是沒有的,基礎設施極差,就算是讓日本人走到烏拉爾山以東的蘇聯工業區,都不知道日本人要走多久。所以說什麼日本不幫德華人打蘇聯,屬於一竅不通。
當時的日本機械化程度幾乎可以忽略,後勤全靠騾馬運輸,蘇聯遠東沒有重要據點,基礎設施稀疏,對蘇聯來說,暫時丟掉哪怕整個遠東其實都不是事,我是真的不知道日本人要怎樣跨越數千公里的距離向蘇聯人發起進攻。
就算你日本人能神奇的一下子跑到烏拉爾山以東對蘇開戰,以日本陸軍的規模又能做什麼呢?蘇軍在東線一次戰役動不動就是100萬兵力砸進去,而日本陸軍規模不大,到1945年一直囤著也才囤了幾十萬關東軍。在蘇聯面前真的是毛毛雨。
相比之下,向南洋進軍雖然也不見得有好結果,至少比打蘇聯靠譜太多了。日本是一個海權國家,它的所有資源都依靠海運運進來,非常坑爹。而南洋有豐富的資源,從石油到橡膠到礦產應有盡有。實際上太平洋戰爭之後初期因為資源一下子得到了豐富,日本國內工業生產還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當然最後是被美華人炸回去了。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41年10月入侵蘇聯的納粹德軍已逼近蘇聯首都莫斯科城外,這時德國領導層一再催促自己的亞洲盟友日本履行《反共產國際協定》中規定的義務——出兵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以牽制蘇軍。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當接到德國要求自己配合夾擊蘇聯的要求時日本卻選擇按兵不動,最後眼睜睜看著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慘敗。那麼日本為什麼不選擇在此時北上夾擊蘇聯呢?當然一定不是日本對蘇聯抱有什麼莫名的好感——畢竟在此前的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蘇聯在張鼓峰、諾門罕兩度交鋒,而再往前追溯其實蘇聯一直沒忘記日俄戰爭後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的遠東利益,也沒忘記日軍出兵西伯利亞支援沙俄白軍殘部對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而日本方面也從未放棄對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領土的企圖。儘管如此日本依然沒趁蘇聯岌岌可危之際下手,這背後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首先題主所說日本被朱可夫打怕了一事應當是指的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在此戰中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這一仗令日本關東軍領教了什麼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但要說僅僅憑藉這一戰就使日軍徹底懼怕蘇聯恐怕未必:要知道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其實蘇軍方面也是慘勝。而1941年10月的蘇軍主力幾乎都集中在歐洲戰場應對納粹德軍,駐守遠東的蘇聯軍事力量被大量抽調,按說此時正是日軍入侵蘇聯的最佳時機。那麼日軍為什麼按兵不動呢?
儘管蘇聯遠東軍事力量大量抽調增援歐洲戰場,可這並不等於是說蘇聯的遠東地區成為了不設防的地區——事實上蘇聯在遠東的裝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裝力量,而海參崴軍港的存在則猶如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此之前日軍已不止一次領教過蘇聯遠東部隊的戰鬥力:一戰後日軍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時儘管沒遭遇蘇俄軍隊多大抵抗,卻在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出現大量非戰鬥性減員;而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戰役中又被蘇聯遠東部隊狠狠教訓。如果日軍選擇出兵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那麼僅僅只是要跨越廣袤的西伯利亞對日軍而言就不是一個能輕易完成的任務。不過這只是日本放棄入侵蘇聯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這時的總體戰爭形勢是日軍的擴張已達極限,實際上已無力再進一步推進——畢竟日本國家太小,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這時的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所以雙方只能進行相互對峙的持久作戰。根據戰後統計: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至少20個師團。用羅斯福總統的話說”如果沒有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軍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蘇聯,南下印度,西入中東“。用朱可夫自己的話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中國作為亞洲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所起到的牽制作用使日本無力分兵入侵蘇聯。
當然也許有人會疑惑:可同樣是有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本為什麼就敢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呢?由此可見日本也不是完全一點兵力也抽調不開嘛。問題在於:日軍內部還一直存在著嚴重陸海軍不和現象——諾門罕戰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蘇聯陸軍的戰鬥力,於是在日本國內出現了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執行南下策略的呼聲。而這一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則進一步推動日本倒向南下:這時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已逐漸不再滿足於作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開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亞太地區正是美國擴張勢力的重點地區之一,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霸權的企圖構成了挑戰。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最終日本選擇了後者,這樣一來本就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又開闢了太平洋戰場,就更加無力入侵蘇聯了。儘管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和蘇軍鏖戰時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但日美關係已相當緊張並且日本高層已越來越傾向於執行南下策略。
-
6 # 紅色手電筒
被打怕了倒不至於,但是朱可夫讓日軍重新認識了蘇維埃時代的蘇軍。
在諾門罕戰役以前,日軍還是以日俄戰爭時期的俄軍來評價當前的蘇軍,認為一個日軍師團可以打敗蘇軍3個師,而且由於當時蘇軍在進行大清洗,大量有經驗的將領被清洗。而且大清洗的負責人叛逃日本,一時間蘇聯在遠東的一切對於日本來說可以說是沒有了任何的秘密。
而日軍在張鼓峰的軍事冒險也暴露出來,蘇軍在遠東的部隊戰鬥力不強,於是日軍在諾門罕或者叫做哈拉哈河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冒險。這次蘇軍集中了優勢兵力給了日軍一個刻骨銘心的教訓,之後那種一個日軍師團能打三個蘇軍步兵師的狂妄想法徹底消失了,在計算兵力對比時,一個日軍師團只能對付一個蘇軍步兵師,而日軍在坦克飛機數量上還佔有劣勢。這些都使日軍對於遠東的蘇軍不敢輕舉妄動。
而蘇軍在遠東長期保持百萬大軍,就算是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在遠東的蘇軍依然強大,只是在9月從遠東調來了3個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後來又陸續調了一些部隊到12月5日,一共是把12萬人,2000門火炮,這些部隊包括12個步兵師,5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師。而在遠東保留的部隊在1941年還有134萬人,2100輛坦克,3200架飛機。而當時的日本關東軍以及北韓軍一共只有77萬人,坦克414輛,飛機1000架。
如果按照原來那個一個日本兵可以打三個蘇聯兵的比例,日軍還沒準真的敢對蘇聯遠東地區下手,但是經過朱可夫的治療,日軍已經清醒了很多,在蘇軍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絕對是不敢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的。雖說遠東蘇軍的裝備比不上蘇德戰場上的蘇軍,但是對付關東軍是足夠了,尤其是蘇軍只是為了保證遠東地區的安全,不會對日軍主動動手,只求自保,這種情況下日軍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只能是自身損失巨大,徒勞無功。
日軍沿著中蘇邊境構築了17個要塞地帶,但是對面的蘇軍也沒有閒著,但是蘇軍遠東的築壘地帶的情況卻沒有任何的訊息,但是蘇聯人不是善男信女,在日軍忙著挖地道修工事的時候,蘇聯人也不會閒著,肯定也有築壘要塞,對於這種堅固的防線日本也觸頭,更何況守衛築壘的還有強大的兵力。
在遠東的百萬蘇軍保證了蘇德戰爭中,日本始終不敢輕舉妄動,這不是日本人饒了蘇聯一命,而是蘇聯人自己爭取到自己安全的後院,而且為了保證遠東安全,蘇聯後來承認滿州國,也是從政治上使了一個手腕。
回覆列表
是的。日本這個民族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民族,你要說他勇敢吧,他還是真的勇敢,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華人的強大火力,絕大多數日軍都會毫不畏懼的發起萬歲衝鋒,殺得美華人一愣一愣的。
但是,一旦這個民族被狠揍一頓,他又表現的比大多數民族更加沒有骨氣。當美軍投下原子彈,數百艘軍艦集結在東京灣的時候,日本人表現的卻非常乖巧。當美軍戰戰兢兢地踏上日本國土,以為會遭受反抗軍的襲擊,沒想到卻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爽的不要不要的,以至於有的美軍在調回國內的時候是流著淚離開的。
日本所表現出來的極端民族性並不難理解。他們無畏的衝向敵人時,是因為武士道精神的支撐,讓他們毫不畏死。但是,當他們以為無敵的武士道精神被打垮時,就會表現出極大的卑微。
其實整個諾門坎戰役雙方的損失差不多,(蘇軍傷亡3萬,日軍傷亡6萬!),這還是在蘇軍武器佔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日本軍隊當時打的還是蠻不錯的!
可惜,當朱可夫的裝甲軍團無情碾壓過來的時候,他們的精神垮掉了,再也沒有對戰的勇氣。
在蘇德戰場打的最激烈的時候,日本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就是證明。所以可見,二戰軸心國的失敗是必然的,除了德軍以外,其他國家都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