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谷幽生

    首先,漢樂府的歷史沿革,網上道得很詳細: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瞭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其二:就來捋一下為什麼而設,上面也說了。

    其三:就回到正題上:如何為民發聲?這個問題即是問:樂府詩是如何反映下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的!

    第二:縱觀漢朝歷史,統治者大多體恤民間疾苦,“休養生息”,甚至以身示儉。特別是高祖劉邦起於草莾,深諳治世之道。從民間採集第一手資料,最能從中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狀況,這無論對於國家政策的制定,還是吏治的整頓,終歸是再好不過的途徑了。

    第三:對於下層百姓而言,有一個可以發聲述苦述悲、歌歡唱樂、上達天聽的制度通道,這無疑能夠淡化他們與統治者之間的隔閡。這對於統治者和老百姓而言,都是共贏的方案。

    所以,苦樂以歌,悲慼以詩,祭祀以文,頌事以謠,成就了時代的文化盛宴,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光耀古今。

  • 2 # 健筆凌雲意縱橫

    漢樂府作為一種音樂管理官署,其主要任務原是負責皇帝大型宴會以及節日遊行時所用的慶典音樂,即所謂皇家音樂機構,承擔宮廷音樂創作和展演。同時,也負責收集民間的詩歌和樂曲,透過兼收幷蓄,錘鍊提升,進而創作出老少咸宜、官民皆可、通俗易懂的作品,以供廣大群眾隨時演唱、演奏等,為普及大眾音樂發揮了里程碑作用。

    如膾炙人口的《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即是典型的漢樂府民歌,詩中大量運用重複句式與字眼,充分體現了古代民歌純樸原鄉的風格,可稱之為詩歌的活化石,傳唱至今而不衰,從而喻示一個道理:"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3 # 夏冷

    謝邀。我覺得漢代的詩歌發展,走了兩條路:一條就是漢賦,但漢賦所存專家較少,僅有司馬相如,枚乘等人,而且那漢賦,也不是我這普通人能看懂的,所謂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那鋪排擺設,排比比喻,陣勢之豪華,鋪設之闊氣,是我這樣的平民百姓難以理解的,所以漢賦是漢朝的皇宮文學。二條就是平民百姓喜愛的樂府,這和當今的流行歌曲一樣,為老百姓喜聞樂見。雖然樂府也是官方所設,除了宮中的需要以外,也可能向老百姓開放,樂府的工作人員也需要採集下層民意,百姓呼聲。在漢武帝時,面向匈奴的戰爭是付出了沉重代價的。面對戰爭不息,經濟下滑,民生凋敝的狀況,統治者也需要叫聽到底層的聲音:那個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的漢子,卻被舍中兒母牽衣啼而留下了,從文景之治的谷腐錢爛到無衣無米,這都是因為戰爭。所以在漢武帝的晩期,隨著對匈戰爭的勝利,漢武帝也適時調整了政策,讓民生息。這就是樂府上傳的結果。

  • 4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漢樂府是怎樣為民發聲的?

    答案是:非也!漢樂府並非是為民發聲,也並不是針對普羅大眾的。

    樂府,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於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採民間詩歌和樂曲。後因兼及創作和收集民間詩歌、樂曲,遂稱這種型別的詩歌為:"樂府詩。"

    樂府詩,後人簡稱為:樂府。也是屬於古體詩的一種。除了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後世將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稱為:樂府。至宋元以後,也將配樂歌唱的詞、散曲等,亦稱為:樂府。

    由此可見,樂府,實際上已是官僚貴族專享的一種娛樂形式。所以,後世有稱:"陽春白雪,和者甚寡,下里巴人,和者數眾…"(祥見毛澤東主席語)。

    題中,陽春白雪,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高深的歌曲,後指高深卻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下里巴人,指同為戰國時代楚國的民間歌曲,(下里,即鄉里,巴人即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後來泛指通俗普及的文學藝術。

    由此可見,任何時代的任何文藝作品,都是為人民服務,為普通大眾服務的。為貴族階級服務而產生的任何娛樂形式,只能是一時的,短暫的,而且會嚴重的束縛了思想的自由表達,造就的是綺麗柔弱的文風。只有改革創新,"為時而著,為事而作。"使作品的形式與現實生活取得密切的聯絡,才能更好更真實地反映當今社會的真實情況,發揮文學作品的積極作用並得到更好更新更高的發展!

  • 5 # 慕言4f7t

    首先,漢樂府的歷史沿革,網上道得很詳細: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瞭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其二:就來捋一下為什麼而設,上面也說了。

    其三:就回到正題上:如何為民發聲?這個問題即是問:樂府詩是如何反映下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的!

    第二:縱觀漢朝歷史,統治者大多體恤民間疾苦,“休養生息”,甚至以身示儉。特別是高祖劉邦起於草莾,深諳治世之道。從民間採集第一手資料,最能從中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狀況,這無論對於國家政策的制定,還是吏治的整頓,終歸是再好不過的途徑了。

    第三:對於下層百姓而言,有一個可以發聲述苦述悲、歌歡唱樂、上達天聽的制度通道,這無疑能夠淡化他們與統治者之間的隔閡。這對於統治者和老百姓而言,都是共贏的方案。

    所以,苦樂以歌,悲慼以詩,祭祀以文,頌事以謠,成就了時代的文化盛宴,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光耀古今。

  • 6 # 七味隨筆

    漢樂府,原是指漢代採集詩歌制樂的官屬部門,後來專指漢代的樂府詩。

    在漢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除了掌管祭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還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瞭解民情,歡風察俗。這些採集的歌謠以及其它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被後人統稱為樂府詩。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兩句耳熟能詳、千古流傳的名句就是出自樂府詩《長歌行》。

    我們熟知的《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孤兒行》都是漢樂府民歌。樂府詩所表現的也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於生與死的人生態度。

    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樂府詩的作者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因此,樂府詩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詩人們的筆觸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具體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貧富懸殊、苦樂不均的社會現象在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比如:《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表現的就是平民百姓的疾苦,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呻吟呼號。

    《東門行》反映的是“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劍而起,走上反抗道路。

    《婦病行》描寫的是一位婦女病體連年,垂危之際把孩子託付給丈夫;病婦死後,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討,遺孤在家裡呼喊著母親痛哭。

    還有《孤兒行》的寫孤兒受到兄嫂虐待,嚐盡人間辛酸。

    這些作品透過人物的對話、行動、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們心靈上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作者用白描的筆法揭示了平民百姓經濟上的貧窮,勞作的艱難。

    樂府詩在表現平民百姓疾苦時,不僅描寫了他們物質生活的飢寒交迫,而且把精神、情感世界的嚴重創傷,描寫的淋漓盡致。

    作者對於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貧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並以惻隱之心申訴下層貧民的不幸遭遇。

    樂府詩裡不僅有表現平民疾苦的詩歌,還有反映“黃金為門,白玉為堂”的富貴之家奢華的詩歌一同被收錄在樂府詩裡,這就形成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的兩幅畫面。

    一邊是飢寒交迫,在死亡線上掙扎;一邊是奢侈豪華,不知人間還有憂愁事。一邊是連自己的妻兒都無法養活,一邊是妻妾成群,錦衣玉食,這種極大的反差引領讀者領略到了人間貧困與奢侈的貧富懸殊、苦樂不均的兩極世界。

  • 7 # 路O_O762

    漢樂府是一種詩歌體。

    漢武帝建立了樂府的官署,派人採集趙、代、秦、楚各地的歌謠,配上音樂來歌唱。此外,還讓文士們寫詩,也配上音樂來歌唱。

    後來人們就把這些配上了音樂的歌詞叫做漢樂府。

    漢樂府,繼承《詩經》傳統,風格質樸、清新、剛健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針對性。

    每一篇都從不同的點為民發聲,每一篇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品。如上邪,江南,陌上桑……

  • 8 # 滄浪讀詩會

    和尚主攻詩詞,對詩詞文化有特殊的感情。所以這個問題,嘗試回答一下,請諸位文友品鑑、批評。

    先說一下,何為漢樂府。

    樂府,本身是官方設立的主要負責教習歌舞的機構,最早為秦朝所設立。漢朝後,漢武帝劉徹為彰顯大國氣象,重建了樂府。樂府主要負責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我們熟知的李延年,就是著名的宮廷樂師,他有名的歌,名為《佳人曲》,歌詞如下: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這首歌讚頌美女難得,寫得明白如話,情真意切,以誇張手法來形容佳人的絕世之美,以簡勝繁,虛實相生,可謂佳作。而“傾國傾城”成語也由此而來。

    而經過樂府整理編排的詩歌,也就稱為“樂府詩”。樂府也漸漸稱為一種詩體,後人之作也可稱為樂府詩,或者擬樂府。

    漢樂府詩如何分類呢?按照記載一共分為四類,如下:

    1、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樂主要採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

    2、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民間創作。

    3、相和歌辭:音樂是各地採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4、雜曲歌辭: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由上文可知,漢樂府的精華,就是各地採來的俗樂,也反映了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

    怎樣為民發聲呢?

    漢樂府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的代表作有以下幾篇,《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孔雀東南飛》、《戰城南》、《病婦行》、《飲馬長城窟行》、《長歌行》、《陌上桑》、《江南》等等。

    漢樂府的特點有以下幾個:

    1.敘事性,樂府詩多“緣事而發”,故而其行文多以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2.漢樂府的語音多是口語化的,語言樸素而包含真情,敘事性與抒情性緊密結合,很有表現力。因此胡應麟說:“漢樂府歌謠,採摭閭淨,非由潤色;然而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

    3.漢樂府雖然多是現實主義的作品,然也不乏浪漫主義的色彩。

    結合上述特點,茲舉幾例:

    孤兒行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蝨,面目多塵土。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為錯,足下無菲。愴愴履霜,中多蒺藜。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冬無複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願還我蒂,兄與嫂嚴。獨且急歸,當興校計。亂曰:裡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賞析:清·宋長白《柳亭詩話》說:“病婦、孤兒行二首,雖參錯不齊,而情與境會,口語心計之狀,活現筆端,每讀一過,覺有悲風刺人毛骨。後賢遇此種題,雖竭力描摹,讀之正如嚼蠟,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也。”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Sunny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最著名的千古佳句就是那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採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這首詩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採蓮詩的鼻祖。主旨在寫良辰美景,行樂得時。清人沈德潛評此詩為“奇格”(《古詩源》卷三)。張玉榖則認為此詩不寫花而只寫葉,意為葉尚且可愛,花更不待言。大體這種民歌,純屬Teana,最初的創作者未必有意為之,而自然顯現一片大自然活潑的生機。餘冠英先生認為“魚戲蓮葉東”以下四句,可能是“和聲”。前三句由領唱者唱,而後四句為眾人和唱。

    此為漢代民歌,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詩歌描繪了江南採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採蓮人的歡笑。

    回答完畢,希望諸位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柑橘幼樹因肥害引起燒根,有什麼好的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