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論英雄668

    孔融是三國名士,無論其在當世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有人說曹操妒忌他的才能,藉故殺了他。我的一個朋友很推崇他,常遙想他“座中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風采,感嘆不已。

    孔融初治北海,自命英才,頗想如袁曹般有一番作為,建功立業。也曾招賢納士,延攔了一批人才,然而他“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繆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輿論國事也”,這幾句話,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不知任用,不識良賢。

    孔融四歲有讓梨美名,成年後才名四揚,通古今,有文采,其為政卻一塌煳塗:因為收不上租賦,他曾一天連殺五督郵。幕賓左丞祖,是當時的傑出之士,鑑於東漢末年諸侯蜂起,弱肉強食的局面,根據孔融勢弱力薄的現狀,建議他“自託強國”:外附強援,聊以自安,內圖發展,用以自強。這本是亂世生存圖強的妙策,然而孔融不但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反而因此殺了左丞祖。

    左丞祖到底因何觸怒孔融以致被殺呢?是他的態度過於激烈嗎?一個幕賓提一個如此尋常的建議那裡值得丟掉性命呢?於此事我做了一個推測:左丞祖初附孔融曾被委以重任,左感恩戴德,竭力報效,以政務為己任,這樣做的結果是:或者因教化有方,政績卓著,卻沒有及時歸功於孔融遭忌;或者是行政過程中過於死板,觸犯了孔融,在孔的心裡落下了死結。田豐對袁紹忠心耿耿,卻被袁紹殺了,從孔融的為政來看,他的心胸是不及袁紹的,左丞祖因此被殺是很有可能的。否則的話,很難解釋孔融為什麼僅憑這一合理化的建議就殺了左丞祖。

    孔融殺了左丞祖,原本抱有幻想,想跟著孔融有一番作為的人們只好失望的離開了,誰也不想再為此送掉性命。這正也合了孔融的意:這批人一走,就不必一天到晚擺恭敬的面孔了。

    孔融博聞強記,是有名的學者文人,這一點連曹操都很佩服。他對古之治國方略、教化方針的是相當熟悉的,與人辯論起來,資料論典,援古引今,達到了“玩而誦”的程度。戰國的趙括紙上談兵,是因為兵書看得多,沒有實踐的機會,加上一個有名的父親,上手就做統帥,終於害得自己身敗名裂,趙國被坑了四十萬將士。如果說趙括的失敗歸咎於沒有經驗,好高騖遠,但他的目的還是做點實事。孔融比趙括恐怕還遠為不如:治國、教化之策在孔融眼裡只是出風頭的工具,是與人辯論逞口舌之利,獲取虛名的資本。

    信用小人,依為心腹;恭敬君子,不肯任用,由此我們可以大約看出孔融的性格為人。在北海八年,孔融將北海治理得民不聊生。袁譚一來,他把妻兒老小一扔,只顧自己逃命去了。

    孔融投奔曹操以後,向曹操推薦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讚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禰衡“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這位被他誇上天的禰衡不但無所建樹於亂世,還因譏諷粗人黃祖被殺。

    他也向曹操提了很多建議,然而恐怕多是不識時務的空議——要真有什麼安國之策,也不至於將北海搞得烏七八糟了。曹操是個務實的政治家,如果孔融的主張有可取之處,是不會不採納的,如果孔融有安邦之能是不會不任用的。也許正是孔融提的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建議,暴露了他百無一用的真面目,使曹操看清了他的虛實,又因為孔融當時諾大的名聲,就只好將他養了起來。

    孔融畢竟是博古通今之士,具有能玩能誦的治國本領,喜歡吹牛談天,在崇尚清談的時代孔融的名聲如日中天,眼高於頂的禰衡當時只看中了兩個人:“大兒楊祖德,小兒孔文舉”。

    盛名之下卻不得任用,孔融很為自己不平,就佯痴假顛的數次衝撞曹操。

    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作文反對說: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如果說酒能亂世,那麼紂王因色失國,現在為什麼只禁酒,不禁婚姻呢?

    當時正值戰亂,災荒頻現,民不聊生,為了戰事的需要,為了百姓的生機,魏蜀吳三國都多次下達禁酒令。曹操的禁酒令一下,孔融卻公然出來唱反調,以孔融在當時的名聲,這影響是很壞的。可能是考慮到孔融的名聲,也可能覺得孔融不過是為了出風頭,曹操對此沒有理會。

    曹操打敗了袁紹,曹丕納了袁熙的老婆甄氏,孔融又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得到了妲己,把她賜給了周公。”曹操因為孔融博學,把此事當了真,請教此論的典處,孔融說:從你為你兒子納甄氏這件事情推斷出來的。

    孔融做的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覺得除了有賣弄才學譁眾取寵的味道兒外,孔融是有些持才而驕的。如果曹操真的不能容物,孔融怎敢拿著性命開玩笑?

    孔融被殺的直接原因是與孫權來使對答,有訕謗之言——當著吳使的面非議朝政。

    蜀使出使吳國,洋洋自誇,無人能折,吳國君臣覺得很沒面子,孫權感嘆說:如果張昭在場的話,他(蜀使)不灰熘熘的就算好的了,怎麼還能如此趾高氣揚的自吹自擂?!孔融應答吳使只顧自己意氣風發,對朝政妄加評議,在吳使面前喪盡曹魏臉面,他的被殺也不是什麼很冤枉的事情。

    孔融雖博學多才,卻恃才傲物,對抗政令,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他是個對曹操沒有什麼用的人。務實的曹操能一再容忍他,確是因他博學且有虛名之故,如果換做孫權劉備,早就將他砍頭了,是不會容他這麼久的。

    有人說孔融“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對這些我是頗不以為然的——以孔融之疏狂,想殺他還用費那麼多事嗎?

    反過來,如果孔融是曹操的話,他早就把自己殺掉了,那還能等得許久?按照他殺左丞祖之例,魏之郭嘉、荀攸、程煜之輩也早被他殺絕了,更不要說一個頻頻觸忌的孔融了!

    孔融獎掖推薦是有的,聲望甚高也是有的,但不過是有知無識,有才無智的書生,身無曠世之能,人無治國之才,若在治世當然是才高八斗的文學之士了;生在亂世,無用於亂世的本領,名高於實,不知自守,好虛名,逞口舌之利,譁眾取寵以邀名,他的被殺不能說是意外。

  • 2 # 山居不記年

    我們都知道“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最後退變為普通人的故事,後人用這個詞來表達對一個人墮落的惋惜。其實,孔融也是走的這條路。

    據《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十歲的時候,到當時的一個名流李膺家中去,但在門口被看門的攔下了,於是孔融對門房說:我是你們家大人的親戚。門房就放孔融進去了。李膺聽說之後就問孔融:我和你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從容不迫地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拜您的祖先老子(李耳)為師,所以我們兩家世代交好。”在場的人聽說了都稱讚孔融聰明。這時,一個叫陳韙的人來了,聽說了孔融的這番對答後,不屑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也能優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了以後,馬上回懟:“那您小時候肯定很聰明瞭。”這句話塞得陳韙啞口無言。

    雖然孔融的回答很優秀,但事實證明,他真的屬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董卓當政的時候,孔融被“穿小鞋”,遷到北海國,因此後世也稱他為“孔北海”。董卓死後,袁紹和曹操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勢力,而孔融自認是“大漢忠臣”,不願投靠其中一方,最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就來到了曹操帳下。

    孔融智商高,情商卻低。曹丕納甄姬的時候,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終於曹操也忍不住了。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 3 # 林夕瀟瑤文化館

    三國時期的孔融的人生無疑是失敗的,其原因,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成分,更有他自己沒有抵擋住環境對他過分的讚美和吹捧,成為一個驕傲自滿、虛榮自負的人的原因,也就是說,他是被“捧殺”的。

    東漢末年,朝廷有舉孝廉入仕的制度,孔融是孔子之後,又有四歲讓梨,待父極孝的事蹟,當仁不讓地被舉為孝廉,從此做官,先後擔任過很多官職,官越做越大。隨著官職的升遷,孔融一改以前的謙恭禮讓,開始變得剛愎自用,也暴露出志大才疏,不切實際的性格缺陷,做官政績很差。

    官場碰壁沒有讓孔融清醒,反倒讓他破罐破摔,自恃孔聖之後,結交著名文人每日飲酒狂歌,指責時弊,因其文才出眾,仍然被贊為“建安七子”之一。

    當時正逢漢末天下大亂,實際執掌政權的曹操結合社會實際情況,暫時擱置“德才兼備”的選材標準,提倡“唯才是舉”,這下更是挖了孔融祖墳,要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治”,最注重“德才兼備”,曹操居然拋棄了“德”,想幹什麼?孔融對此斷然不能接受,於是開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大唱反調,要知道,孔融本人文才出眾,屬於“抬得一手好槓”的高水平,注重實幹的曹操忙得沒時間跟他辯論,辯也辯不過他,又不能容忍他的反動言論破壞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社會秩序,只好羅織罪名一殺了之。

    孔融被殺,並非因曹操奸詐,而是在一片讚歌中走來的孔融自大虛榮、受不得挫折,不知道審時度勢的性格缺陷造成的,而他這些性格缺陷,正是源於幼年聰明被“捧殺”,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作為一個富有智慧的現代人,在職場中要善於認清形勢、順勢而為,不能妄自尊大,以免重蹈孔融覆轍。

  • 4 # 張雲山

    孔融——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書生。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作為一名書生,總是無法避免地清高,處處企圖顯示自己如何的鶴立雞群。如何地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別人說東,他一定要說西。別人說是,他一定要說不。以至於成了一種習慣。他的這個習慣,從小養成,所以我一直懷疑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毫無疑問,孔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四歲懂得讓梨,因為他很懂得看大人的臉色,知道怎麼做可以得到大人的稱讚。你看這梨一讓,大傢伙就交口稱讚了近2000年。我靠,我小時候也讓的好吧,除了我爸媽,怎就沒人表揚我了?所以說,身處一個佔據了輿論地位的家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所製造的影響具有放大效應。

    孔融從小喜歡詭辯,顯示自己才思敏捷。而且,有些詭辯是沒有任何意義,純粹是咄咄逼人,讓人下不了臺的。但因為他們家族的地位,被損得面子掛不住的大家也沒法跟一個小屁孩多計較,更不能面紅耳赤地去爭,只好哈哈了事,順便拍拍他老爹的馬屁,說這小孩是如何如何聰明絕頂,反應靈敏。

    於是,孔融便真以為全世界的真理都集中在自己手裡,說起話來是那個損啊。

    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後被封為太中大夫。孔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不僅屢屢反對曹操的決定,而且多次在公開場合使曹操難堪,如反對恢復肉刑、譏諷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嘲笑曹操徵烏桓、反對曹操禁酒。再加上他忠於漢室,上奏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來增強漢室實權,此舉更是嚴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時年55歲。

    總結一句,孔融死於話多。

  • 5 # 口水雜談

    孔融博聞強記,是有名的學者文人,這一點連曹操都很佩服。他對古之治國方略、教化方針的是相當熟悉的,與人辯論起來,資料論典,援古引今,達到了“玩而誦”的程度。戰國的趙括紙上談兵,是因為兵書看得多,沒有實踐的機會,加上一個有名的父親,上手就做統帥,終於害得自己身敗名裂,趙國被坑了四十萬將士。如果說趙括的失敗歸咎於沒有經驗,好高騖遠,但他的目的還是做點實事。孔融比趙括恐怕還遠為不如:治國、教化之策在孔融眼裡只是出風頭的工具,是與人辯論逞口舌之利,獲取虛名的資本。信用小人,依為心腹;恭敬君子,不肯任用,由此我們可以大約看出孔融的性格為人。在北海八年,孔融將北海治理得民不聊生。袁譚一來,他把妻兒老小一扔,只顧自己逃命去了。孔融投奔曹操以後,向曹操推薦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讚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禰衡“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這位被他誇上天的禰衡不但無所建樹於亂世,還因譏諷粗人黃祖被殺。他也向曹操提了很多建議,然而恐怕多是不識時務的空議——要真有什麼安國之策,也不至於將北海搞得烏七八糟了。

    曹操是個務實的政治家,如果孔融的主張有可取之處,是不會不採納的,如果孔融有安邦之能是不會不任用的。也許正是孔融提的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建議,暴露了他百無一用的真面目,使曹操看清了他的虛實,又因為孔融當時諾大的名聲,就只好將他養了起來。孔融畢竟是博古通今之士,具有能玩能誦的治國本領,喜歡吹牛談天,在崇尚清談的時代孔融的名聲如日中天,眼高於頂的禰衡當時只看中了兩個人:“大兒楊祖德,小兒孔文舉”。盛名之下卻不得任用,孔融很為自己不平,就佯痴假顛的數次衝撞曹操。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作文反對說: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如果說酒能亂世,那麼紂王因色失國,現在為什麼只禁酒,不禁婚姻呢?當時正值戰亂,災荒頻現,民不聊生,為了戰事的需要,為了百姓的生機,魏蜀吳三國都多次下達禁酒令。曹操的禁酒令一下,孔融卻公然出來唱反調,以孔融在當時的名聲,這影響是很壞的。可能是考慮到孔融的名聲,也可能覺得孔融不過是為了出風頭,曹操對此沒有理會。曹操打敗了袁紹,曹丕納了袁熙的老婆甄氏,孔融又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得到了妲己,把她賜給了周公。”曹操因為孔融博學,把此事當了真,請教此論的典處,孔融說:從你為你兒子納甄氏這件事情推斷出來的。孔融做的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覺得除了有賣弄才學譁眾取寵的味道兒外,孔融是有些持才而驕的。如果曹操真的不能容物,孔融怎敢拿著性命開玩笑?孔融被殺的直接原因是與孫權來使對答,有訕謗之言——當著吳使的面非議朝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最近為什麼沒有使用50倍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