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文閱讀理解提分公式

    謝邀!父母愛嘮叨,這是每個人都體驗過得。作為孩子。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嘮叨,父母嘮叨是比我們的一種表現。同時父母的嘮叨也是對孩子無奈的一種表現。如果有更好的方法。父母也不會採用嘮叨的方式來教育我們。所以,這個問題,我準備從兩方面來回答。第一是父母嘮叨對孩子的危害,父母知道嘮叨為孩子的危害,就會有意識的減少嘮叨。第二就是,叫給父母幾種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至於無奈的選擇嘮叨的方式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一、父母嘮叨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1. 讓孩子失去了傾聽的耐心。老是嘮叨,是會讓孩子心煩,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更反感。

    2. 嘮叨會使親自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了對家的眷戀。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所以親子之間也需要平等的溝通。而嘮叨,不但讓孩子不會主動進行溝通反而會迫使孩子離開現有的家庭環境。

    3. 嘮叨會使孩子不自信。嘮叨其實就是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和指責。長此以往,孩子逐漸缺乏自信。

    4. 嘮叨會讓孩子感覺被控制。孩子會感覺到壓迫,孩子只是暫時不反抗,等到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激烈。

    這是嘮叨的危害,知道了嘮叨對孩子的危害,也就會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嘮叨。但是,孩子如果犯錯誤,比嘮叨更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

    1.孩子犯錯誤,不能用嘮叨來解決,應該對孩子進行批評,但是,一天不能超過兩次。次數再多對孩子來說,不但不會反思,反而會更厭煩。

    2.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能翻舊賬,東拉西扯。這是愛嘮叨的父母經常犯得錯誤。

    3. 用表揚代替批評,效果更好。對於經常受到嘮叨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表揚就是對自己的肯定,效果會更顯著。當然,父母也要適度的寬容孩子,畢竟孩子的認知還沒有達到大人的程度。

    4.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犯錯的後果,孩子就會反思,進行自我改正。孩子犯錯後,父母的嘮叨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心理,孩子不但不會反思,反而會覺得犯得錯誤都被批評過了,兩清了。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依然會再犯。

  • 2 # 每文木木

    改掉對孩子愛嘮叨的習慣有點難。特別是當了媽的女人。我就是個當媽的,我一直覺得我應該是個不嘮叨的媽媽,可是有一次我在說我兒子時,我兒子直接跑過來捂著我的嘴說:“媽媽,安靜一會兒!我們需要安靜。” 瞬間有種被雷劈了的感覺。我嘮叨嗎?我不覺得呀!

    在哪之後,我好好的反思了一下,可能我是有點嘮叨。於是各種方法嘗試改掉我這嘮叨的毛病,現在都是我兒子提醒我嘮叨點。個人覺得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時候我們嘮叨是擔心孩子照顧不了自己。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從小都在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中長大。一旦孩子離開我們,孩子自己可能不會覺得依戀,我們卻很難適應孩子的初次試飛。我們嘮叨的時候,無非是孩子第一次離開我們獨自上學,第一次獨自離家出遠門,第一次自己做飯等等。這麼多第一次,都牽著媽媽的心。我們不放心,所以嘮叨。只有當媽媽相信孩子的能力,確信孩子能獨立面對,我們才回不嘮叨。

    2.尊重孩子。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的嘮叨是命令式的,“快起床”“趕緊吃飯”“穿鞋快一點”等等。不管孩子做什麼,父母都看不順眼,一定要讓孩子按照自己說的那樣去做,才能停止嘮叨。這樣下去,孩子漸漸的就會失去自信,不管做什麼,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3.父母也應該意識到嘮叨帶來的負面作用。剛開始嘮叨時,孩子也許能夠理解媽媽是因為愛才嘮叨。然而,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心生叛逆,只求耳根清淨。既然說一遍和說十遍效果一樣,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嘮叨呢?

    4.父母應該與孩子好好溝通,把自己的擔心告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只要我做得好,一步到位,媽媽就不會不停地嘮叨這提醒我。

    其實我們提醒孩子不一定非要用嘮叨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用眼神震懾孩子,還可以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多度課外書,自己卻一直在看電視劇。與其嘮叨孩子不受電視影響專心看書,不如關掉電視,自己也捧起一本書。

  • 3 # 使用者慧

    首先父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愛,在父母眼裡你永遠是孩子,父母嘮叨你可能很煩,如果有一天當你的父母不再嘮叨了那你可能就永遠的失去他(她)們了,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媽媽爸爸多想再聽聽你們對我的嘮叨啊,可是你再也聽不見了。他(她)們所有的一切都是愛我們。不喜歡聽就別聽,千萬別煩。

  • 4 # 小屁孩愛學習

    分兩種情況。

    如果娃沒有到青春期,父母嘮叨比不嘮叨要好,當然前提是嘮叨的有內容才行。

    小孩子在幼年的時候。特別需要一個嘮叨的人在身邊。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週圍,外面帶著小孩,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但凡家長特別能說的,小孩的語言能力一般都會比較強。

    因為小孩主要就是靠模仿身邊的人或者電視來學說話的。如果家長都不愛說話,小孩又不看電視,語言能力通常會比同齡的孩子弱很多。

    一個極端的情況是“狼孩”,因為幼年時期被狼群撫養長大,完全失去了語言能力,只會像狼一樣嚎叫。

    如果孩子年齡靠近青春期附近,父母就最好控制住自己,不要再繼續嘮叨了。

    因為孩子這時候的自我意識覺醒,這個時期更在乎的是身邊朋友對自己的看法,而反感父母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方法的分割線—————

    和青春期的孩子,適當保持距離,如果他不主動和你說啥,只當他是別人家孩子,沒有天大的事,不要主動去找人聊天。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得像婆媳之間關係一樣處理,距離產生美。

    具體的呢,這個時候,下雨寧可讓他淋雨,也不要去送傘,也不要說什麼“早就給你說會下雨,活該你不帶傘……”這種話。

    你要是忍不住,你就找自己的朋友親戚去吐槽,不要和娃說。

    他在學習獨立,你這個時候就給他機會去獨立。否則過了青春期他還沒學會獨立,他會來啃老的!

    所以,切記!切記!

    哪怕他頭撞牆上了,你就直接帶他去醫院,什麼也不要說……不要說不要說……

    哦,記得青春期以前,盡情嘮叨,有機會一定要把能說的道理、方法都說乾淨,否則就來不及了。

  • 5 # 邱心願202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嘮叨都是因為愛,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越來越好,但是這中間就出現了兩代人之間觀念上的衝突,比如催婚等就是婚姻觀念差異造成的!明確了出發點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改正的方法!

    嘮叨其實是一種思維及語言定勢,一個人長時間的對另一個人重複說幾件事,就形成了習慣,要想改正就要先從思維上讓父母先認同自己的嘮叨是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可以嘗試換一種方式溝通,效果會更好!

    在思維觀念上,改正以後就要在日常行為中進行干預,有一個方式很好,就是在衣兜裡放紅豆的方式;可以由孩子作為評判,到父母重複說一件事的時候,把一顆紅豆放到設定好的父母的衣兜裡,當父母再次提起雙方有過深入溝通的問題時再往兜裡放一顆;到每天晚上準時召開家庭會議對當天的情況進行總結,同時可以設定相應的小懲罰,如果豆子達到幾顆就接受懲罰,這樣用遊戲的方式提起父母的重視!

    當然,每個父母的嘮叨也不是他自己喜歡的樣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孩子確實很少願意和父母好好溝通,用平等的地位溝通雙方的分歧,因此想要讓父母放心就要學會和父母溝通!

  • 6 # 錢志亮工作室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結束,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幾塊錢走。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很多時候,正是由於家長說的太多,所以孩子不聽。

    “愛之深,責之切”,我們可以理解。但總是嘮叨,話語就被削弱了力量,同一件事,反覆拿出來說,只會激起孩子的厭煩、逆反心理,最終弄巧成拙。

    本來,嘮叨孩子的目的是出於把我們的意見和想法傳達給孩子,孩子聽進去,有所思考。

    可是更多的時候,父母的嘮叨是一場“自娛自樂”的表演,根本不管孩子有沒有聽進去,自己發洩完就行了。

    過度的嘮叨,讓孩子感覺被控制,形成“免疫力”:聽到父母的話就條件反射般抗拒、躲避。

    長此以往,損害親子關係,也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不做嘮叨的父母,是很多人需要修煉的一項技能。

    1. 不過度關注、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

    當你喊不動孩子,說100遍孩子也不聽不改時,首先請反思一下是否對孩子控制過多,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想指手畫腳。

    這樣的父母,通常內心過於焦慮,控制慾過強,因此對孩子關注過多,什麼事都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對於這一類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給孩子多一點自主權

    成長最主要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去思索,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父母只是陪在他身旁的建議者,應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

    而父母只在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出現,給出原則性建議,這個時候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2. 尊重孩子,變說為聽,耐心等待反饋

    《爸爸去哪兒》裡,村長李銳一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和他對小朋友們平等、尊重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村長每次在跟小朋友說話時,都會蹲下來,用眼睛看著對方,認真且平和地和孩子對話,也總是非常耐心地聽孩子的心聲。

    村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值得家長學習。蹲下來,認真聽,這樣的舉動意味著父母放下了大人的“優越感”,孩子能感覺到被尊重。

    而當家長不再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指手畫腳時,孩子就會更容易把你的話聽進心裡去。

    還有些時候,孩子的行為背後有一些深層的原因和動機,在孩子眼裡自有他的道理,可現實中父母常常以大人的想法去評判對錯,忽視了孩子內心的聲音。

    其實親子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傾聽,多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聽聽孩子的內心,給他多一些理解。

    只有真正走進孩子內心,理解了孩子,父母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溝通方法,以最恰當的表達方式去引導孩子。這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教育。

    3. 用有效的方式和孩子對話

    過年走訪親戚時,親眼見證了一段“嘮叨表演”。

    在我待的10分鐘內,那個媽媽一邊做家務,一邊數落看電視的孩子,“看看哪裡都是你的玩具,也不知道收一收”“天天就知道看電視,作業做了嗎?”······

    而孩子呢,好似沒有聽見一樣,淡定地在這段背景音樂中看著節目,媽媽苦口婆心,卻看不到一丁點效果。

    如果你想讓你對孩子說的話有力量,有效果,就要講究方式方法。

    停下你自己在做的事,走到孩子身邊,也讓他停下手裡的事情,看著你,這時和他講。否則,很多時候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自動遮蔽了父母的話。

    此外,家長不要總是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責、數落,比如,“自己的房間又不知道收拾!”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時,他更加不會願意去聽從的。你可以換一種方式:“你的房間可以收拾一下了。”

    當家長的指令具體、乾淨利落、不帶負面情緒,孩子更樂於聽,更有執行力,自然省去了無數嘮叨。

    4. 制定規則,讓規矩來“說話”

    很多時候,父母的嘮叨是出於一種“無力感”。

    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家長沒有一定的原則和界限,捨不得依照規矩懲罰孩子,或者乾脆都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只好不停嘮叨,以安慰自己不安的心。

    如果你看不慣孩子的某些行為,想要幫助他糾正壞習慣,和孩子約定好規則,比日復一日無用的嘮叨有效得多。

    比如孩子總是喜歡玩手機看電視,怎麼說都不聽,你可以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在和孩子商量的基礎上,制定好每天玩手機的限制時間。

    如果能遵守規矩堅持一週,一個月,可以有一定的獎勵;但如果超出了時間,那麼就減少下一次玩的時間。

    定好規矩,關鍵在於父母要守住底線,不輕易隨著心情或其它外在條件而改變。

    孩子並非蠻不講理,很多事情如果你提前定好規矩,堅持立場,不輕易妥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能學會乖乖按照規定來,完全不需要你的嘮叨,逐漸形成好習慣。

    很多家長說自己家孩子不聽話,可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的教養方式過於隨意,沒有原則,時間一長說什麼孩子都不會信服。

    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寬厚、溫和、從容的。嘮叨,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教育方式,父母和孩子都很受傷。

    不做嘮叨的父母,從這些一點一滴的轉變做起。

  • 7 # 懶媽育兒路

    這個確實是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因為我家孩子,前幾天居然對我說,媽媽,你別說那麼多,我知道了。這是嫌我話多了啊!

    自從聽見他這樣說後,每次說話前我都開始估量一下,別又說多了。好幾次,想囉嗦的時候,就乾脆直接閉嘴了。不知道,我自己感覺自己已經說話很少了,孩子會不會覺得有所改變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奢侈品電商尚品網難逃行業雷區,電商新方向如何探索?